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关键字:
学术动态

    字体: | |

【急诊医学科巡礼】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与灾难医学研究所
原作者: 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文章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发布日期:2013-06-03

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与灾难医学研究所.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简介


    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与灾难医学研究所.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体化急诊急救专科,是四川省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及急诊急救培训基地,也是国家(四川)急紧急医学救援队的依托单位。目前共有工作人员312人,其中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25人,博士后学历1人,博士学历8人,硕士学历18人。年急诊人次9万人次,年抢救病人近2千人次。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救,急危重症救治(EICU),创伤、中毒、烧伤、心脑血管专科救治的“急救一体化”模式,大大提高了急、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尤其在“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狙击2009全国首例H1N1流感”、“6.5成都公交车燃烧”、“12.5道孚草原火灾”、5.20芦山地震等事件中,充分显现了急诊急救体系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应急救援组织能力。
    急诊与灾难医学研究所包括一个通用型的创伤代谢组多学科实验室和3-5支转化型临床科研团队。研究所成员的学科背景涵盖创伤外科、危重病医学、应用数学与临床统计学、计算机软件工程与数据库、临床营养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等。实验室是西部首个具备完善代谢组学测试和分析能力的创伤代谢组多学科实验室,率先在西部地区开展创伤及危重症代谢组研究工作及数据挖掘工作,初步发展出了基于代谢指纹图谱对临床预后进行评估的分析技术,同时,在对海量的临床信息、生理-生化组学的数据挖掘和数学建模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学科带头人曾俊,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外科及急诊医学工作26年,研究方向:严重多发伤及创伤代谢组学。现任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兼急诊医学与灾害医学研究所所长,重症医学中心主任,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创伤学组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创伤急救学组组长,四川省医学会创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8 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受命组建并率领首支四川省抗震救援医疗队,于第一时间赶赴地震重灾区北川县,坚守一线20 余天,救治伤员上千人。被卫生部授予“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称号。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并参加奥运火炬接力。主持召开了国内首次“创伤一体化救治”高级别国际研讨会,并建立了与美国创伤外科学会的国际合作。建立了国内西部地区首个代谢组研究实验室—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创伤代谢组多学科实验室,并率先引进相关多学科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西部地区首个系统生物医学研究平台。主持承担了“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医疗救援循证决策模型:以汶川特大地震伤员救治医疗信息电子数据库为基础的数据挖掘研究”,建立了汶川特大地震伤员救治资料综合数据库,开发可用于帮助优化制定救治预案的计算机辅助软件系统。
   学科带头人胡卫建,主任医师。现任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四川省国家卫生应急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四川省卫生应急总队高原救援直属支队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师野战医疗救护分队教导员。担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常务委员,兼灾难医学专业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委员兼学术专业学组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协会急诊医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川北医学院客座教授、《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委、《实用医院临床杂志》编委、《岭南急诊医学》杂志编委、《西部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医学参考报社急诊医学频道编辑委员会委员、《世界危重病医学杂志》编委。

文章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