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新闻中心 > 文章推荐
关键字:
文章推荐

    字体: | |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原作者: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 文章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3-06-24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成员:封启明、王立祥、陈晓辉、林珮仪、宋振举、张国强、李春盛、陆一鸣、黄曼、蔡文伟、蔡洪流、孙明莉、陈玉国、王勇强,谢苗荣、曾红、赵晓东、聂时南、王仲、曹钰、李文放、黎檀实、丁宁、于东明、蒋国平、赵丽、卢中秋、余涛、童朝阳、廖晓星、林建东、付研、魏捷、石松菁、 裴红红、白祥军、张彧、刘励军、黄亮、张茂、钱克俭、何新华、宋维



目录

前言 4
1. D-二聚体简介 4
1.1 D-二聚体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 4
1.2 D-二聚体检测方法 4
1.3各种常见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浓度参考值和单位换算 5
2.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5
2.1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临床应用 5
2.1.1肺栓塞 5
2.1.2 深静脉血栓形成 8
2.1.3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Recurrent VTE) 9
2.1.4住院患者预测静脉血栓栓塞症 10
2.1.5 脑静脉窦血栓症(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10
2.2D-二聚体的检查在其他非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应用 11
2.2.1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 11
2.2.2脑卒中(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CVA) 12
2.2.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13
2.2.4脓毒症(Sepsis) 13
2.2.5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14
2.2.7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15
参考文献 17


附表目录

表1 引起D-二聚体浓度升高的常见疾病 21
表1 引起D-二聚体浓度升高的常见疾病 22
表2 各种D-二聚体检测方法对肺栓塞与深静脉栓塞诊断准确性的比较 22
表3 常见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参考值 23
表4 Wells score的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预测准则评分表 23
表5 三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系统的比较 24


附图目录

图1 利用ROC曲线比较各种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 25
图2 2011年美国胸腔学会/胸部放射学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的妊娠妇女怀疑肺栓塞诊断流程表 25
图3 静脉血栓栓塞症综合诊断的建议流程表 26
图4 Rosenberg VA所提出妊娠妇女怀疑深静脉栓塞的临床诊断思路流程 26


   ﹒标准与指南﹒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

  D-二聚体(D-dimer)检测的急诊临床应用可分成两大部分: 1. 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相关的疾病如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PE)、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及脑静脉(窦)血栓症(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等;2. 非静脉血栓栓塞症如急性主动脉夹层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脑卒中(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CVA)、弥散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脓毒症(Sepsis)、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高敏感的D-二聚体检测方法是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重要工具。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也是静脉血栓性疾病治疗疗效评估和预测复发的重要工具。
  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深静脉血栓形成、脑卒中、脓毒症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大多起病突然、病情凶险,需要急诊科医生快速诊断,并及时治疗。新一代高敏的D-二聚体检测方法具备高敏感度和高阴性预测值,在急诊科多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因此,全面了解D-二聚体形成机制、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可帮助急诊科医生对疾病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鉴别诊断并提供最佳的治疗策略[1,2]。
 

附件下载:
专家共识.pdf
文章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