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关键字:
学术动态

    字体: | |

【特色基层医院急诊医学科】安徽:太和县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
文章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第11期 发布日期:2016-11-15

安徽省太和县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

太和县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简介

安徽省太和县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急救、康复、保健、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连年荣登“中国县级医院百强榜”。太和县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是阜阳市首批临床重点学科,阜阳市急诊急救临床培训基地,2015年被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改善医疗服务”示范科室。
一、医疗技术团队
太和县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拥有固定的专科技术团队,医生30名、护士52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15名。院部及急诊医学科重视人才培养及专科学科建设,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再分化,成立院前急救组、复苏组、中毒救治组、创伤组、急症出血介入组、胸痛治疗组等,通过选派骨干医护人员到省内外医学院校和急救创伤中心进修学习,使其逐步成为急诊医学某一主攻领域(亚专业)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二、业务开展情况
学科发展过程中坚持急诊医学“生命支持”的本质特征,体现在整体性和时效性上的优势,将心肺脑等器官功能支持、创伤及灾难医学、中毒医学为三大重点发展方向。
学科分为急诊急救区、急诊观察区、急诊重症监护区(EICU),急诊急救区按4级3区分诊,急诊急救区设抢救复苏床4张,观察区设留观病床40张,EICU设置标准监护床 9张,与配置40张监护床的综合ICU构成区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急诊医学科与太和县120急救中心组成“院外急救—院内抢救—重症监护”一体化治疗模式,充分发挥急诊医学的时效性特点。为急危重症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学科常规开展自动心肺复苏、急诊早期溶栓、创伤性脏器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床边颅内血肿引流、中毒集束化治疗、亚低温治疗、颅内压监测、可视化人工气道管理、有创/无创呼吸支持与呼吸功能监测、经皮气管切开、床边血液净化、主动脉球囊反博、体外/体内临时起博、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及SWAN-GANZ导管),床边彩超、床边X线、POCT等,年收治各类急诊5万余人次。学科在救治多发伤、中毒及理化伤害、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高血压脑出血、心脑梗死等疾病富有特色。学科率先开展以急诊医学科主导的多学科紧密协作的昏迷、呼吸困难、各种急症出血和多发创伤的一体化救治,克服了传统分科救治模式的不足,显著提高了相应患者的救治效果。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科发展的思路并取得明显成效。
科室在面对“甲流”、“手足口病”、群众伤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和政府指令性任务时,及时救治,承担公益职责。
学科注重救护健康知识普及,与太和县红十字会联合在机关、学校、工厂、社区举办应急救护培训,被太和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红十字志愿者”。
学科近5年承担安徽省级科研1项,阜阳市级科研4项。荣获安徽省急救大赛二等奖,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
三、特色技术
1.EICU床边微创置软管颅内血肿引流术:该技术具有定位准、花费少、创伤小、床边操作、效果可靠的特点,扩展了脑出血的手术指征,如合并慢性心肺功能障碍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或深部出血手术创伤相对较大的患者可以通过该技术获得受益。每年开展近百例次。
2.急性中毒的集束化治疗:学科对急性中毒入院2小时内、24小时内的呼吸循环目标、皮肤清洗目标、胃肠清洗目标、血液净化方式和目标等作出相应的标准,通过标准的实施,明显提高该类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3.多发伤的一体化治疗:学科开展以急诊医学科为平台,各专科参与的多发伤救治模式。急诊常规开展肝脾肾破裂、骨盆骨折等严重出血性创伤的急诊介入治疗,联合自体血回输,迅速止血、脏器保护及挽救生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4.危重患者的胃肠功能维护:危重患者的胃肠具有营养和黏膜屏障功能,其功能的恢复对于疾病的好转有重要意义。急诊医学科联合针灸科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胃肠功能维护取得良好效果。
急诊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坚持“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和秉承“团结、奉献、安全、高效、快捷”的服务宗旨,严格执行疾病诊疗常规和危重病抢救流程,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急诊急救医疗服务。

学科带头人介绍
赵曙光,男,副主任医师,急诊医学科主任。安徽省急诊医学分会重症组委员,安徽省医学工程学会中毒委员会委员。
从事急救、危重病监护医疗、创伤医学和临床毒理学的工作和研究。在各种急性中毒的诊断和治疗、心肺脑复苏、严重感染、多发性创伤、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主持开展如经皮气管切开,急诊纤维支气管镜,急诊床旁POCT,急诊床旁B超,机械心肺复苏,急诊血液净化,亚低温治疗,急诊溶栓,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床边引流,急诊创伤脏器出血介入止血等各种新技术、新操作。
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多次获得表彰。先后荣获阜阳市卫生局“阜阳市急救技术标兵”、“阜阳市青年文明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太和县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改善医疗服务”示范个人等称号。

文章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