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新闻中心 > 文章推荐
关键字:
文章推荐

    字体: | |

互联网瓦解传统医疗模式
文章来源: 《经济参考报》 发布日期:2003-12-16
大洋网讯 根据美国网络调查中心公布的一项题为“互联网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上网寻找医疗资料的美国人远比查阅体育竞赛结果、股价或是线上采购的要多,去年估计有5200万名美国人曾使用网络以获得有关疾病与治疗的相关知识,并查阅如何参与循环治疗和找到减肥食谱。   该中心主任雷尼认为:“目前医生和病人面对面的平均时间已大幅缩减到15分钟以下,所以许多人都转而上网获得他们想要的资讯。”这份针对12000名上网者所作的报告还强调,大部分人每个月至少上网一次寻找医疗资讯,受访者中约55%的人表示曾寻找过医疗资讯,而只有47%的人表示曾经通过网络购物。41%的受访者还表示,在网上搜寻到的医疗资讯影响他们决定是否应该寻找医生、如何治疗疾病或是如何向医生提出问题。   调查还显示,对上网查询医疗资讯的人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隐私权问题,63%的受访者反对在网上保留医疗纪录,即使是在有密码保护的网站,因为他们担心其他人可能会看到自己的资料。这样看来,一旦解决了保密问题,更多的人将把互联网作为查询医疗资讯的首选。   网上门诊:足不出户 随时就诊   路上堵车、排队等候,去医院看病要花不少时间,而互联网将为你大大节约时间。以色列一家公司最近开发出了网上门诊系统,病人可以通过网络和医生进行交流,还可以实现跨医院、跨地区、跨国会诊。   网上门诊系统主要由临床检查、视频元件和对话装置组成,可以安放在居民社区服务站,同电脑连接。那里的医护人员将把病人临床检查的资料和病人的症状描述通过网络传送到医疗中心,供中心的医生诊断。医疗中心的医生还可以同患者直接对话。如果病人不能走动,医护人员可携带该系统至病人家中进行检查。   据悉,一些国家已计划普及这种网上门诊设备,在更多的居民社区、街道、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上设立网上门诊站,以最大限度地方便患者看病和抢救危重病人。普通居民家庭也可以安装这种网上门诊设备,小毛小病无需出门即可解决问题。由于采用了眼球虹膜识别技术,患者身份可同网络医疗中心的备案资料核对,因而绝不会出现病人挂错号看错病这样的事故。   网上检查:“智能手术刀”精确诊断   最近,国外医学界正在临床试验一种与互联网相连的“智能手术刀”,这种前端带有细小探针的“手术刀”可以迅速侦测出哪些细胞是有害的癌细胞,哪些是未受侵害的细胞。即使是在只出现肿瘤的癌症初期阶段,这种精密的探针依然可以准确地发挥探测的功能。   这种光纤激光探针是由荷兰伊瑞斯摩司医疗中心的研究小组利用物理学上所谓的“拉曼效应”研制出来的。当激光照射到物质上时,几乎所有散射出的光都会和激光有相同的波长。但有极小部分的光却会出现不同的波长,这个部分就是“拉曼光谱”。由于不同的物质会有自己特殊的“拉曼光谱”,因此提供了一种让科学家可以辨别物质分子结构的光纹。   利用这种原理,激光探针便可以深入人体,测量人体组织的“拉曼光谱”,在与网上资料库迅速比对之后,便能够确定该细胞到底是不良的癌细胞,还是健康、正常的组织细胞。医生在动刀时,马上就可以利用手术刀前端的探针所测得的结果,决定要不要割除某一部位的组织,而无需花时间等组织切片的报告出炉之后,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手术。因此,这种与互联网相连的“智能手术刀”精确、快速的诊断有利于挽救大批癌症患者的生命。   网上手术:电脑遥控机器人   一条修长的机器人手臂将一根纤细的手术针扎入一位脑肿瘤患者的头部,20分钟后,病变组织被完整取出。这是利用机器人进行远程脑外科手术的场景。此时,对机器人发出命令的专家却远在千米之外。通过互联网,无论距离多远都可以用这种办法完成手术。 医学专家指出,医生面对电脑轻点鼠标,遥控手术室的机器人动作,这意味着手术治疗模式的改变。这样一来,为数不多的医术高明的专家不出门就可以给各地的病人做手术,节省了医生的时间和精力,也减轻了病人来往奔波的经济负担。   网上配药:进入个性化药物时代   不久的将来,医生将用一块特殊的’基因芯片’对患者进行DNA(脱氧核糖核酸)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基因情况,最终确定对其配制何种最安全、最有效的药物。对病人检查的资料,将通过互联网传送到地区网络医疗中心,后者会很快作出决断。其结果也将通过互联网传送到距患者最近的个性化药品配制站,后者拥有CAD\CAM(电脑辅助设计、制造系统)工作站,五到30分钟内设计出药品,在五到24小时内将药品送达患者手中。   为使个性化药品发挥最大作用,美国IBM公司瑞士苏黎世实验室与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DNA的结构特性为微型机器人提供动力的新方法。利用这一方法,科学家可能会制造出不用电池的新一代微型机器人,并利用这种生物力学技术制造纳米级的微型治癌胶囊,通过微型机器人可以将精确剂量的药物传送到患者身体所需部位来达到治疗目的。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