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新闻中心 > 文章推荐
关键字:
文章推荐

    字体: | |

香港媒体:内地食品安全值得关注和警惕(图)
文章来源: 国际在线 发布日期:2004-06-15
国际在线香港报道(记者王奇云):香港食环署发现由广州出产的“正金容牌”红泥花生,含有的黄曲霉毒素超标七十倍,如食用对人体肝脏有危险。今天香港所有报纸都刊登了这条消息。一些报纸和发表了评论文章。虽然这只是在港岛北角一间店铺发现的这批有毒花生并未在其它商铺发现,但事件仍值得关注和警惕。   香港《文汇报》6月15日 发表社评指出,近几年来,内地在食品方面的安全事故频繁出现,例如毒奶粉、毒酒、毒瓜子、毒大米、毒香肠、毒火腿、毒酱油、毒咸鱼等。更严重的是,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和内地其它媒体所揭发的有毒食品,只是冰山一角。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每年内地消费者因食物残留农药和化学添加剂中毒的人数超过10万人。这些还只是显性的中毒者,如果包括潜态的没有实时发作的中毒者,更是一个巨大数字。层出不穷的有毒食品,不但残害民众健康,而且令诚实的食品生产和经营者也、“堕落图存”,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从国家层面采取强有力的法律和行政手段遏止有毒食品,有可能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兴旺造成威胁。因此我们认为,保障食品安全应列为国策。   社评说,由于地缘及历史的原因,港人的食品来源主要由内地供应。新中国成立后,内地供应香港食品的安全品质,一直为港人所信赖和称颂。但近年来内地有毒食品层出不穷,港人对内地食品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一听说发现内地有毒食品,往往引起恐慌。为有效防止内地伪劣和有毒食品进入本港,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增加抽查检验食品;同时,可参照传染病通报机制,与内地有关部门建立有毒食品的通报监察机制,以便实时获知讯息,加以堵截。同时,食环署应增加对食品巡察。多管齐下,以进一步降低本港食品的安全风险。   香港《明报》发表了题为借“鉴香港经验 确保食物安全”的文章。文章指出,内地问题食品愈揭愈多,难免波及香港,食环署主动抽查市面130多种内地食品,发现广东一款红泥牌花生含毒素超标近70倍,长期服用会损害肝脏。同时,统营内地罐头食品的中粮工业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亦宣布,下月起收回全国各地供应港澳罐头厂商的经营授权,由中粮统一采购及监管。香港是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一些保障食物安全的措施,值得内地借镜。中央政府要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治国方针,必须大力改善国内的食品安全。   香港市民日常享用的食物,绝大部分是从境外进口的,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内地﹔内地传媒近月积极发挥监督作用,不断揭发问题食品个案,情节触目惊心,自然影响香港市民对内地食物的信心,政府和业界分别采取措施,试图恢复市民信心,其中可以总结出几项有用的经验﹕   一、 食环署屡遭批评后,终于主动出击,扩大抽查范围,结果马上有收获,找到一款严重有害的花生,证明卫生部门主动抽查是防止问题食品泛滥的有效手段。   二、中粮的统一批发措施或会令输港罐头品种减少,价钱上涨,但若能确保品质,重建市场信心,则是利大于弊﹔非中粮代理的罐头若要在香港这自由市场立足,也要设法证明品质,争取消费者信任。   三、百佳、惠康等大型连锁超级市场每天从内地进口大量鲜活食品,为品质保证建立起一套严格机制,包括从指定农场入货,定期抽查,包办冷冻、运 输、仓储等工序,以阻止伪冒或劣质食品流入货架。   四、香港社会高度透明,问题食品一经公布,很快便绝于市面。政府会对食品供货商提出检控,受影响的民众亦可循民事索偿,法庭会公正裁决,令销售问题食品的不法商人受到制裁。   文章强调,内地媒体在揭发问题食品上愈战愈勇,政府应大力肯定,同时可借镜香港的经验,一面加强抽查市面食品,严厉追究违规者责任﹔一面鼓励具规模的采购、批发商,以及大型超市集团,尽快建立食物品质保障机制,以市场手段抗衡问题食品歪风。长远而言,内地必须做好廉政和法治两大社会工程,使制造问题食品的无良商人失去保护伞,这样才能从根源上铲除问题食品。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