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1]。急诊护士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这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2],因此针刺伤对急诊护士来说,危害性更大。预防针刺伤,除了采取措施避免发生针刺伤以外,受伤后预防性治疗措施也是预防针刺伤危险后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3]。但是目前此方面的研究不多。为此作者对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及其应对方式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目标抽样法, 北京市急诊量前10位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入选条件: 2001年8月在岗的急诊正式护士。被调查的护士年龄为19
~51岁,平均27.03±6.51岁。急诊工作时间为1~30年,平均6.24±5.42年。其职称为:护士253人、护师158人、主管护师42人、副主任护师1人。其学历为:中专339人、大专106人、本科9人。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针刺伤情况、针刺伤后应对方式。指导各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让其协助发放和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62份,回收率92.4%。其中合格问卷454份。资料输入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 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见表1)
调查发现,88.0%的急诊护士在工作繁忙时被针刺伤过,57.1%的护士在抢救病人时被针刺伤过,16.8%的护士在精力不集中时被针刺伤过,19.8%的护士在精神紧张时被针刺伤过。
2.2急诊护士针刺伤后的应对方式 (见表2)
调查发现,在410名受伤者中,采用立即挤血方法的有384人,占93.7%,采用立即消毒方法的有358人,占87.3%,采用贴创口贴方法的有289人,占70.5%,有39人初步处理后采用免疫处理方法,占9.5%。
3.讨论
3.1 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普遍存在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因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伤者体内[1]。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针刺伤,仅有54%报告。每年100
~200名医务工作者死于乙肝病毒感染,医务工作人员被针刺伤中护士占80%[2]。从表1中可以看出454位被调查者一年中,有410人受伤,受伤率为90.3%;而3次以上受伤者占总数的34.4%。受伤率明显高于国外 ,因此急诊护士针刺伤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值得认真关注。3.2在工作繁忙和抢救时最易发生针刺伤
调查结果显示有88.0%的护士在工作最繁忙时被针刺伤过,有57.1%的护士在抢救病人时被针刺伤过。而锐器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环境凌乱[7]以及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未按操作规程执行[4]。另外,大部分医院没有有效的锐器管理措施.如:方便坚硬的锐器收集箱等致毁形方式不妥,也容易使护士发生针刺伤。因此,关注急诊护士的针刺伤情况,减轻急诊护士的工作负荷,为其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是当务之急。
3.3急诊护士针刺伤后应对方式简单。
针刺伤的应对方式包括初步处理和进一步处理两个步骤:伤口的初步处理全程为挤血、清洗消毒和包裹伤口;进一步处理包括针对性免疫和追踪观察。调查发现,受伤后首先进行挤血处理的有384名,占93.7%,说明大部分急诊护士具有一定的针刺伤应对意识。从表2 中 可以看出,410名急诊护士在针刺伤后,对伤口进行全程初步处理的只有240名,占58.5%。初步处理后进行针对性免疫注射的仅有39位,只占9.5%。这说明大部分急诊护士虽然有自我保护意识,但没有有效的自我防护知识,可能与急诊护士没有接受安全工作技术、方法的专门培训[1]有关。因此加强针刺伤后应对方式的教育非常必要。
3.4少数急诊护士受伤后应对意识薄弱
从表2可以看出有6.3%受伤者未进行挤血处理,还有4.1%受伤者未进行任何处理,这说明少数急诊护士受伤后应对意识薄弱,抱有侥幸心理。这是十分危险的行为。现已证实,有20种血源性传播性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美国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所造成的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达几百人,几乎每天死亡1人[4]。同时专家还指出,如果锐器直接进入动、静脉或者刺入深部,或者病人处于疾病晚期,则感染的机率将增加[4]。因此需要管理部门加强对锐器伤害的教育,纠正职工受伤后的侥幸心理,提高职工预防锐器伤害的自觉性[3]。
4对策提高急诊护士有效处理针刺伤的意识和能力
《医院感染管理条例》要求院锐器伤害管理部门负责制定预防锐器伤害管理的规划、制度、教育、建立锐器伤害档案、确定伤后追踪观察和处理等[3],以增强医护人员对锐器伤害的防范意识,尽量减少职业危害。针刺伤发生后,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初始处理:⑴促使伤口处血液流出;⑵用肥皂和热水清洗伤口;⑶再用碘酊消毒后用密封敷料包裹伤口[1]。进一步处理:⑴误伤者两天内注射破伤抗毒素。⑵确认污染HBV阳性,误伤者又无免疫力,则应在误伤后24小时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未接种乙肝疫苗则应同时注射第一针。接受过乙肝疫苗则应确认其抗体水平,不足的则应补充注射。⑶确认污染HIV阳性,应立即运用一些如AZT等抗病毒制剂或联合用一些蛋白酶抑制剂,可能会降低感染率[5]。⑷根据不同传染病最长的潜伏期,确定对伤者追踪观察时间。⑸主动免疫是预防锐器伤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3]。
我们相信通过各种努力,针刺伤的发生会逐渐减少。与之相关的血缘性传播疾病也会得到控制,维护人类健康的医护人员其自身的健康必将得到保障[4]。
致谢:本文在调查中得到协和、朝阳、友谊、宣武、中日、天坛、同仁、北大一院、北大三院等医院急诊科的同仁大力帮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李文涛,肖顺贞.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9,18(1):7-8.
2 王秀惠,杨文哲.护士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0):446.
3殷小基,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35
4陆连芳,孙惠娟,杨国真等.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508.
表1 454名急诊护士一年中针刺伤情况
项目 |
人数 |
百分率(%) |
0次 |
44 |
9.69 |
1-3次 |
254 |
55.94 |
4-6次 |
73 |
16.08 |
7次及以上 |
83 |
18.28 |
合计 |
454 |
100 |
表2 410例受伤者针刺伤口应对方式的现状
处理方法 |
例数 |
百分率(%) |
|||
立即挤血 |
立即消毒 |
创口贴 |
免疫处理 |
||
- |
- |
- |
- |
17 |
4.1 |
- |
- |
+ |
- |
2 |
0.5 |
- |
+ |
- |
- |
4 |
1.0 |
- |
+ |
+ |
- |
3 |
0.7 |
+ |
- |
- |
- |
28 |
6.8 |
+ |
- |
+ |
- |
4 |
1.0 |
+ |
- |
+ |
+ |
1 |
0.2 |
+ |
+ |
- |
- |
70 |
17.1 |
+ |
+ |
- |
+ |
2 |
0.5 |
+ |
+ |
+ |
- |
240 |
58.5 |
+ |
+ |
+ |
+ |
39 |
9.5 |
合 计 |
410 |
100.0 |
说明:“+”为采用的方法;“-”为未采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