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纪要
原作者: (李春盛 干建新 整理) 文章来源: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发布日期:2005-12-23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第四次全委会于2005年11月25~27日在深圳市南海饭店召开。41名委员,3名青年委员出席会议,中华医学会管理部周赞主任、徐宁老师亲临会议指导,《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列席会议。有4名委员因病因事向会议请假。
会议由江观玉主任委员主持并作工作报告,樊寻梅副主任委员、马遂副主任委员及多数常委、委员作了发言。会场气氛热烈,委员们畅所欲言,总结三年来的成绩,探讨急诊医学今后努力方向,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三年总结
1.在学科体系中,急诊医学作为二级学科的地位已确立,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和危重病医学(ICU)作为急诊医学学科三个组成要素已得到明确。急诊医学学科的重点是生命支持和脏器功能维持,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较的特色是治疗的整体性和急救的时效性。
2.急诊医疗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立体急救网络已引起广泛注意,并付诸实践,上海、深圳、广州、青岛、武汉、杭州等地已开展了急救直升机工作。
3.制定了ICU质量控制标准,正在编写《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急诊医学分册》
4.独立的急诊医学人才培养和职称晋升体系已确立。部分省市的医学院成立了急诊医学系,急诊医学硕士点,博士点已在许多大学设立,新的急诊医学专科人才已脱颖而出。
5.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难救助中,急诊医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在2003年面对SARS的挑战,急诊医务人员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地震、海啸等各种灾难救援工作中,我国的急诊医务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重大事件中充分展示了急诊医学的组织管理工作。
6.《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在广大急诊医学同道的支持和努力下,质量大幅提高,影响因子从2001年的0.20上升到0.87,已居临床医学类医学第6位。急救快车、中华急诊网、中国急救网、中华急救网等急诊医学专业学术网站的建立,为促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提供了更多平台。
7.国际学术交流频繁,部分委员参加了2005年ECC及CPR国际指南修订工作,部分委员担任国际期刊编委和国际学会理事。2004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亚太灾难医学会议”。2005年5月成功申请到“第17届世界灾难与急救学术交流会”的承办权,将于2011年在中国举行。
二、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交流会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年庆典筹备工作
经中华医学会批准,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交流会定于2006年5月18日~5月22日在大连市召开。2006年正值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将同时举行二十年庆典。此次会议步署了大连会议的筹备工作,要求各委员积极行动起来,为大会顺利召开做好下列工作。
1.积极组织所在省(市、自治区)的急诊医学医务工作者撰写论文向大会投稿。
2.各地委员要承担大会的组织工作,组织人员参加大会。
3.本次会议除论文交流外,还准备组织急诊医学的新技术、新项目的演示,要求各位委员向大会推荐在急危重领域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的演示内容。
大连会议的承办方向委员会报告了大会的筹备情况,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绪地进行,对开一个隆重而热烈的高质量学术会议充满信心。各位委员也纷纷表示愿意承担义务和责任,做好大会的组织工作。
会议期间,中华医学会组织管理部周赞主任就学会换届程序向委员会作了说明,委员们还参观考察了深圳迈瑞公司的和产线和先进的监护产品,并向深圳迈瑞公司对急诊医学事业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