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新闻中心 > 学会通知
关键字:
学会通知

    字体: | |

生 命 之 树 常 青
原作者: hdawy 文章来源: CJEM 发布日期:2008-04-03
今年四月,王一镗教授将迎来他的80华诞。王一镗教授作为我国急诊医学事业的重要创建人之一,他与邵孝鉷教授等老一辈急诊医学专家一起,为推进我国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同时,王一镗教授也非常关心支持《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成长与发展,值此王一镗教授80寿诞之际,本刊编辑部约请王一镗的同道与学生回忆王一镗教授的急诊医学历程与学术思想,以此表示祝贺。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劲松教授作为王一镗教授的直系学生,多年接受王教授的教诲并协助王教授工作,他回忆道: 王一镗教授是我国急诊医学(CPR)创始人之一,多年来,为了普及急诊医学知识不遗余力。王教授一直觉得CPR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奇迹。”因为它“仅用双手,就可以挽救人的生命。” 长期以来,王教授一直担任江苏省红十字会理事,他曾向当时红十字会的秘书长建议,起草一份应向群众普及初步急救技术和心肺复苏术的文件,提出首先应当对处于或能最早到达现场的人员进行CPR培训。文件形成后,会同江苏省红十字会、卫生厅、交通厅和公安厅共四个单位盖章发出,并抄送北京相应的中国红十字总会、卫生部、交通部和公安部,最后共同会签这一文件的有铁道部、商业部、中国民航局、国家旅游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地质矿产部、中国建筑总公司等共计十二个国家部一级单位之多。作为这份CPR普及的全国性文件的始作俑者,他为此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和心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受中国红十字会的委托,王教授又开始举办CPR师资培训班,并编写和出版教材。培训了大量的师资队伍,可以说在中国从事急诊医学的专业人员中很少有人没有读过王一镗教授的CPR教材或听过培训。 他三次赴美国Dalas参与CPR新指南的讨论和制订,2001主编并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心肺脑复苏”一书,2007年前又和沈洪教授一起主编并再版心肺脑复苏一书(第二版)。并编写发行了数万册的科普培训教材。 引用王教授自己的一段话可以说明他的执着和对此所倾注的热情:“在较长的一段日子里,我和省急救学会(筹)的同道们、我的学生们,到处去举办CPR的普及培训班,到处呼吁,有时可以说是举着‘CPR的小旗’,怀揣着编著的CPR小册子,扛着‘心肺复苏的模拟人’,在大江南北,‘走街串巷’地进行工作,当时既无经费又无分文报酬,但精神方面大家都觉得十分充实。”就是这样充实的精神动力、无私奉献的执著,一路支持着王教授普及CPR知识至今。并且退休后,又将这个任务移交给我们,薪火相传进行下去。 急诊人才的培养是一长期任务,王教授认为:“建设一个大学本科专业,乃一个学科发展的基础,也等于一条江河的源头,否则成了无源之水,将从何谈起学科的发展”。因此,2002年他从学科建设发展的高度,建议在本科生教育这一层面开始急诊人才的培养,从而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急诊医学本科专业。 从急诊专业创办的那一刻起,王一镗教授就对其倾注了全部心血。他当时已经75岁高龄,可是老先生从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实习安排,一直到学生分配,依然坚持事必恭亲,兢兢业业。在教学理念上:强调急诊医学的理念的灌输;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思路紧跟急诊医学的发展;博采重长,外聘全国的兼职教授为教学服务;教学形式多样,集课堂教学、临床教学、120、119现场教学、专题讲座一体。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急诊医学本科教育,是确实可行和卓有成效的。 王教授多年来一心扑在急诊教学上,他迄今甚至仍可以叫出第一、二届八十多名学生每个人的名字,可见王教授当年对他们是怎样的谆谆教诲、殚精竭虑。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一位教育家、医生崇高的学识和敬业精神。 2004年4月7日,王一镗急诊医学教育奖学金在南京医科大学正式设立。以肯定王一镗教授对我国急诊医学事业及急诊医学专业教育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沈洪教授长期从事急诊医学工作,经常聆听王一镗教授的教诲,他认为急诊前辈的努力和执着为后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将王一镗教授的急诊医学学术思维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三分提高,七分普及,三分业务,七分组织。指除业务上的普及外,还应该政策和重点应向基层倾斜。 (2)救人治病。在急诊医疗实践中,应该是“救人治病”或“救命治病”,即以抢救生命为第一目标,命之不存,病之焉附。 (3)国家新职业――医疗救护员。提出应在我国培养急救技术员(EMT)的设想和理由,于2004年冬批复正式定命为医疗救护员,并成立了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医疗救护员国家标准制定专家委员会,由他任主任委员,2005年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公布这一新的职业,并逐步加以实施。 (4)织网:在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构织一个高效的急救网,作为EMSS的主体结构,无疑将提高急救效率。 (5)强调加强医院急诊科对创伤救治力量的建设,还必须高度重视创伤的预防。 (6)急诊医师应“多能一专”,一名住院医师经历专科培训,掌握了急诊医学的理论和技能,并能担负日常的急诊工作,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为多能,而后侧重某一专科方向为一专。 (7)加强急诊医学教学:提出必须加强急诊医学大学本科教学的基本建设,或结合急诊科专科医师基地培训,作为我国急诊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8)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吸取国外有益部分的经验,为我所用,最终创造出自己的格局。 急诊医学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历程,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对急诊医疗服务要求的日渐提高,政府已加大关注和支持力度,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王一镗教授长期的开拓创新的实践活动堪称楷模。引用王一镗教授的自述作为此文的总结,并祝王一镗教授身体康健。 “我参加了1987年在杭州举行的首届急诊医学学术会议,与邵孝鉷教授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颇为默契,并十分钦佩他开拓急诊医学的坚毅精神和为人正直的人格魅力。在第一、二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委员会上,他当选为主任委员,我当选为常委、副主任委员,在第三届委员会上,我接过了他递给我的接力棒。十多年来,我们二人和其他同道们一起共同努力,开拓并构建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基石。”
文章来源:CJ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