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七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
原作者: hdawy 文章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发布日期:2008-09-29
由《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七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学术交流会于2008年9月19~22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召开,有近100名我国急诊医学工作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并有76篇论文进行了学术交流。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春盛教授、《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总编辑江观玉教授以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相关领导也到会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词。
首先,《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马岳峰主任作了《科技期刊在灾害中的学术担当与社会责任》报告:介绍了编辑部在“5•12”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全体人员以特有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敏感性及时联络四川灾区、中国国际救援队等可能参加救援的相关编委了解情况,并达成组稿意向;在灾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参加医疗救援的医务工作者联系,并进行了全程跟踪;在杂志上策划、组织、开辟了“灾害医学”重点栏目,并于6月10日即刊出了相关论文;在“中华急诊网”以滚动形式,发布地震救援的相关报道事宜,等等。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春盛教授从学科建设的高度作了《急诊医学在灾害处置中的作用》的报告:急诊医学在灾难处置中不但要完成事件发生地点伤员的现场救治、搬运、转运到医院急诊科这一过程中紧急医疗救援的工作;而且在医院急诊科再次检伤分类,创伤高级生命支持,使大批伤员根据伤情严重程度分流,以便得到更好的治疗;危及生命的患者在ICU中进一步脏器功能支持等一系列工作。这几个环节构成了救治伤员生命的链条,三者缺一不可。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中的特种部队,而广大急诊医师、护士等急诊医务人员则是特种兵,在历次灾难医学紧急医疗救援中不但充分展示了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ICU三环相扣三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急诊急救医学模式的合理性、先进性和实战性,同时也充分显示和验证急诊医学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学科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兼首席医疗官、武警总医院院长郑静晨教授结合中国国际救援队参与的救援行动实例作了《谈灾害紧急医疗救援的科学施救》专题报告。灾害中的科学施救更是涉及到各级领导部门(国家、省、地市级)、多种行业(医疗、交通、通讯等)、各个时段(特急期、紧急期、重建期),是一个综合的体系,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应急反应能力,是综合国力的反映;其中又以灾害紧急医疗救援的组织指挥最为关键。合理的队员选择和专业搭配、装备与库房维护、严谨的训练和实效的演练、科学合理的制定预案,这些都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能够最早到达灾区、最早进行有效救援的保障。
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急救指挥中心的胡卫建教授汇报了“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应急救援(5.12.--5.19);第二阶段:伤员转移(5.20--5.31);第三阶段:集中救治(6.1--7.31);第四阶段:康复治疗(8.1-- )],面对大量的伤病员(地震伤员:3716人次;本部住院:2376人次;重症抢救:958人次;急救中心住院:399人;截止5.12.15:00-5.13.8:00收治:697人转出280;死亡:院前途中,17人;急诊抢救,06人;住院治疗:18人)四川省急救医疗体系是如何运作,以及伤病员的科学转运工作的经验。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汪永光博士代表赵国秋教授作了《灾害事件中的心理危机干预》报告,报告结合“4•28” 胶济铁路列车出轨事件和“5•12” 汶川大地震等灾害心理救援实例,从另一个角度为急诊医学工作者开拓了灾害应急医疗救治的视野。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的姚咏明教授作了《严重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及其监测、调理新途径》的专题报告:严重腹腔感染所致脓毒症模型具有全身炎症反应亢进和免疫功能抑制双重状态表现,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α1胸腺肽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障碍,并显著降低动物的死亡率,提示采用抗炎与免疫刺激并举的脓毒症治疗策略具有合理性和良好疗效。进一步的全国范围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也取得了同样的结果,表明针对脓毒症等感染并发症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仅仅抗炎治疗难以奏效,兼顾并存的免疫功能障碍等重要环节是防治脓毒症、改善患者预后的发展方向。
本次会议,围绕着“灾害医学”和“脓毒症”两个专题进行学术交流,两个专题分别由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崔晓迎教授、海南省人民医院的吕传柱教授和内蒙古医学院的李得溪教授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张劲松教授给予点评,与会代表亦对专题讲座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互动。会议期间还公布了由《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和广东天普生化医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天普洛安”急危重症领域优秀学术论文获奖名单。整次会议安排紧凑,学术氛围浓厚,在代表热烈的掌声中,大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