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急诊学科 >> 急诊质控 >> 推荐文章
关键字:
推荐文章

    字体: | |

我国药品应急储备应未雨绸缪
原作者: 王万利 文章来源: 中国商报 发布日期:2003-12-22
  近期有这样一则新闻,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安乐乡一村民家因食用自制的豆腐乳,先后导致10人中毒。陕西省疾控中心对食品样品进行检测后认为,中毒因素为肉毒毒素A。但让人叹息的是,虽然以最快速度确定了事件的病因,但一时在中国却怎么也找不到相对应的抗毒素药物。   不幸中毒的宝鸡王录社一家是幸运的,最终从德国急运来的A型肉毒抗毒素给绝望的他们以康复的希望。这批救命药非常珍贵,不仅因为其价格高昂,更重要的是它来之不易。在为王录社找药的过程中,当地有关部门和媒体备感绝望:“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医药生产厂家,竟没有一家生产肉毒中毒的对症药物——A型肉毒抗毒素,而国家有关部门也没有相应储备!"   找药的辛苦和一度的“绝望"让人慨叹不已。由此可见,必要的药品储备可以保障生命的安全,“预警机制"更是一个国家必修并应该完善的一项功课。   完善药物储备,发挥的是预警机制的作用,王录社一家的遭遇虽是不具备代表性的个案,但惟有发生率不高的病症,有了药物储备的“后盾",才更显出“预防"的温暖。至于有可能发生的大范围疫情,药物储备的“防范措施"更不能有丝毫马虎。   因此,近期不断有专家通过各种渠道呼吁:虽然我国经历了“非典”的严峻考验,但地震、火灾、洪灾及其他病患灾难的出现依然难以避免。面对接踵而至的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突发事件,关于药品应急储备的诸多问题已然浮出水面,尤其是中药材储备问题如何解决,将是我国今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所在。   “非典”凸显药材储备隐忧   记者了解到,在“非典”疫情发生前,呼和浩特市的药品储备只有1000万元,而按照常规,省会级城市的有关防疫药品储备应在2000万元以上。重庆市药监局有关人士说:“重庆市3200万人口中,人均储备才有0.5元左右,而且还要承担四川南充、达州等周边地区的突发疫情灾情急救任务。如果此次重庆‘非典’疫情程度再加深一点,现有的储备量根本不可能应付!"   “非典”期间,一些地方原有的储备计划中,防治“非典”药品中的几大首选急救药品,如甲基强的松龙等药品及消毒用品过氧乙酸、医疗器械呼吸机都未纳入到储备目录之中。据介绍,在重庆市制定的防“非典”预案中,有42%的品种是零储备药品。   “非典”期间,由于各省市之间的储备目录相互“不见面",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许多紧缺药品和器械,一些地方只有打电话逐个询问,通过关系去瞎碰,吃尽了信息不通的苦头。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规划发展部有关人士认为,通过此次“非典”可以看出,药品储备管理信息的畅通对于及时有效地调控储备药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国家在新的药品储备管理中,将地方一级药品储备的品种、数量等计划制定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近年来才开始建立这项制度,因此除了沿海的广东、福建等省执行相对较好外,其他省份的制度还有待完善。这次“非典”凸显出这种药品储备的地域差异性。   在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反映,国家规定药品储备“有偿使用",但使用者普遍认为在灾情、疫情中的医疗物资是不用偿还的,付钱就成了遗留问题。比如,重庆×医药公司1998年为×县提供两批总价值80多万元的储备药品,至今仍有30多万元未收回。一些药业公司人员讲,原来承担药品储备任务的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完全按照上级指令实行储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储备任务的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营单位,面对市场开放条件下的平等竞争,要承担更大的压力。一些需要储备的急救药品由于发病率低而较少用得上,价格又由国家来定,一些企业生产这类产品无法赢利,以生产这类产品为主的企业日子较为难过。     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有关专家称,药品储备战略研究最根本的任务是面对当今世界疾病谱的变化,研究药品储备发展趋势,以及突发性事件药品需求的动向,做出带有导向性、前瞻性、长期性的药品储备战略决策。此次“非典”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足以说明药品储备战略研究在大灾大疫面前,既缺乏前瞻性,更缺乏应变能力。在此次抗击“非典”中具体表现为,疫情需要的药品拿不出来,疫情不需要的药品卖不了。   中药材必须储备有方   虽然整体上的药品储备尚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但中药品种的矛盾却已经凸显出来。在“非典”攻坚战中,传统中医药成为了抗击“非典”的前沿卫士。专家指出:“中国传统中医药治疗‘非典’的效果值得关注和研究。"在卫生部把“选用中药辅助治疗作为7种治疗方案之一"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继向社会公布了6个预防“非典”中药处方。应该说在与“非典”的遭遇战中,不管是在治疗还是在预防领域中,中医药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站在最前列。   但是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社会公布推荐防治“非典”的中药处方后,沉睡数年的中药材市场突然异常活跃,特别是72种与防治“非典”有关的中药材顿时火爆起来,货源急剧减少,供应日趋紧张,有的中药品种甚至断档,价格飞速上涨。在买涨不买落的心理作用下,众多中药经营者大量购进储存,少量供应销售,使本来就紧张的药材市场火上加油,更显气氛紧张。加之不法药商囤积居奇、哄抬药价,一些本来十分便宜的中药材,如防风、贯众、银花等几十个品种价格竟然上涨了十几倍之多。   当时中国中药协会会长张洪魁就认为,为避免这种非理性的价格涨落,国家要尽快建立中药材储备机制,现在我国只有西药和中成药的储备,就是没有中药材的储备。所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无法完全以纯粹的市场经济手段来稳定、平抑药材价格,只好借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但这就要付出一定代价。   张分析,目前国家储备中药材至少可以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起到调节中药材市场价格的作用。当一些药材品种市场短缺时,将国家储备药材投放市场,控制药价上涨过头,平抑药价;而当一些品种供大于求时,则动用国家储备资金按保护价收购一定数量进行储备,杜绝因价格波动引起的品种失调,以稳定中药材品种结构。   二是在重大疫情突发时,以足够的储备来满足疫情防控的需要。国务院公布实施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制度,这个应急预案制度包括了药品储备,也应该包括中药材储备,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各种疫情防控用药的需要,维护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也能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   但是,中药材的特殊性又使得其储备问题有难上加难之处。药商许先生告诉记者,中药材是农副产品,农产品有其自然生长周期,生长周期至少也要一年,如鱼腥草、泽兰、薄荷叶、金银花、大青叶等。某些品种今年因“非典”供应紧缺,明年种植多了可能就会供大于求,且明年有可能因为另一种突发事件而出现其他药材供应紧缺的问题。因此,无需大惊小怪,而应以一种平常心态去对待这种紧缺。另外,如果600多种常用中药都保持一年市场需求量的储备,那得建多少仓库、花多少资金、用多少人员来管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助理巡视员骆诗文认为,今年“非典”发生后,所有防治“非典”的中药材主要是专业市场上的经营大户提供的,因此,没有必要再成立一个部门来专门承担中药材的储备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的市场整顿,1997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在全国建立了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现在,70%以上的中药材交易都在这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内进行,品种十分齐全。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已拥有数百户超亿元中药材经营大户,他们实际上已经承担起中药材的储备任务。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的药检专家刘玉玲认为,在目前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中药材专业市场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形市场的存在能够将商贩纳入到管理体系当中,有利于对其经营进行约束。   骆诗文认为,可由国务院或有关部门指定一个中药行业管理部门或者懂得中药材经营管理的组织(如协会或学会)出面对全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经营进行指导。委托一些经营大户,建立固定网络,组织协商开展中药材储备工作。这样既简便可行,又可为国家节省大量费用和资金支出。
文章来源: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