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急诊学科 >> 复苏 >> 推荐文章
关键字:
推荐文章

    字体: | |

中国专家提出脑死亡判定"三步骤" 优于国际做法
文章来源: 中新社 发布日期:2004-01-15
中新社北京一月十四日电(褚晓明 曾利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宿英英教授通过“对急性重症脑功能损伤患者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首次提出优于国际现行做法的脑死亡判定“三步骤”。   被认为将推进中国规范和实施脑死亡判定技术标准的脑死亡判定“三步骤”包括:临床指标判定、实验室指标判定、呼吸停止试验和阿托品实验的判定。   宿英英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与治疗病房,对急性重症脑功能损伤患者进行了五年的床旁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证实:对患者脑功能损伤程度的判定,神经电生理指标预后预测准确性高于临床指标,早于临床观察。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的学者首次提出“不可逆转昏迷(脑死亡)”的概念。此后相关研究逐渐展开,但脑死亡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至今没有得到公认,临床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   课题组对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损伤患者进行的心率变异观察首次证实:脑功能损伤后迷走神经活性指标明显下降,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增强。随着脑功能损伤加重,两个神经的活性均大幅度下降,自主神经基本消失。动态监测发现,部分指标的界限值可作为判定标准,从而提高预测预后的准确性;重症患者自主神经变化的半球优势消失;重症患者年龄对自主神经的影响被掩盖。
文章来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