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导R/Q比值的临床价值
发布日期:2004-05-17
据文献报道,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 Ⅱ导联 R/Q比值可反应心肌损害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又有学者通过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及伴随临床症状的观察表明;R/Q>2组与 R/Q≤2组,左室功能、住院期间病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显示 R/Q比值越大,心功能越好,病死率低。反之,R/Q比值愈小,左心功能不良,病死率亦高。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用磷酸肌酸激酶估价患者的梗死面积有较高的价值,而分析心电图Q波、R波及S-T段变化,是简单易行的方法。有学者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与R/Q密切相关,R/Q>2比R/Q<1s-T段自然恢复到等电位线的时间要短。AMI时S-T段抬高和T波直立由于梗死后心室壁张力降低,产生室壁瘤或运动障碍。损害了左室功能所致,下壁梗死时其Ⅱ导联R/Q值的变化则反映梗死范围的大小。R/Q值愈大,表明梗死范围愈小,反之R/Q值愈小,梗死范围愈大。可见梗死范围直接影响到抬高的S-T段的变化。
据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初期12小时内坏死Q波出现愈早,急性缺血时间结束愈快。Q波的突然出现往往表示心肌血流的再灌注,同时抬高的S-T段逐渐回到等电位线。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测量Ⅱ联R/Q比值的变化,可做为估价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简便而可靠的指标,适合基层医院临床工作者掌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