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急诊学科 >> 复苏 >> 推荐文章
关键字:
推荐文章

    字体: | |

CT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及评价
发布日期:2004-05-28
新型CT不仅能实时观察心脏运动和解剖结构的变化,井能快速重建心脏三维图像。由于CT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可清晰分辨各种组织结构,如骨骼、肌肉、脂肪、液体和空气等,不仅能满足心脏、大血管形态学的诊断,且能提供无组织结构重叠的人体横断面图像,后者可弥补普通 X线平片、心脏和血管造影时有影像重叠的现象。据目前临床使用证明,CT对下列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1)主动脉夹层血肿 视病情可采用单纯静态扫描、CT造影(由外周静脉急速推注75%泛影葡胺100ml)和连续快速扫描,可获得主动脉夹层血肿(以往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主要征象,包括:①主动脉明显扩大;②证实剥离的内膜有钙化;③有可能发现剥离内膜的存在,此为主动脉夹层血肿特异性征象;④证实主动脉内有两个腔,即主动脉本来的腔(真腔),此腔可变形,和夹层血肿形成的假腔,在真假腔之间有撕裂的主动脉流出。根据上述特点可做出主动脉夹层血肿的诊断。CT对本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对于主动脉弓部和降部的夹层血肿检出率高于超声心动图。 (2)冠心病 应用心电图门控CT扫描和快速实时动态CT扫描技术对心肌梗塞的诊断有较大价值,不仅有利于确定梗塞部位和范围,且能检出临床上诊断颇感困难的无Q波性心肌梗塞病例。CT能发现坏死和缺血心肌部位心壁在收缩期不增厚甚至变薄,不仅不向内收缩甚至向外膨出,产生矛盾运动,而正常部位心肌收缩期厚度呈代偿性增加和运动幅度增大,两者形成明显对比而确诊。此外,尚可进行无创心功能测定,以估价预后。 CT对早期发现心梗后心室壁瘤形成和鉴别真假室壁瘤也有一定价值。CT可发现心室壁瘤部位心壁变薄并向外膨出,收缩期运动减弱无运动或呈矛盾运动,有时尚能发现附壁血栓,据此可作出室壁瘤诊断。所谓假性室壁瘤是指心肌梗塞的心室壁破裂,后形成的局限性心包积血,瘤壁仅由心包纤维组织和凝血块构成而无心肌成分。往往形成巨大囊腔以狭窄通道与左室相通。CT不仅可发现心壁外与心包之间的囊状或球形血肿(假性室壁瘤),且能见到自左室腔通向左室壁的一个小破裂口,即所谓“窄颈”,与假性室壁瘤相通,据此可与真性室壁瘤作出鉴别。 (3)心内占位性病变 最常见的心内占位病变为血栓,超声心动图能检出多数心脏内血栓,对于较小血栓,新鲜血栓和特殊部位血栓,如邻近心脏隔面的心腔内血栓,心房顶部和心耳部血栓,超声心动图常难以检出,采用造影增强的CT扫描,有可能发现上述部位的血栓,因此,CT可做为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补充。 CT也可能检出心内肿瘤,包括常见的粘液瘤,以及少见的平滑肌瘤、纤维瘤、错构瘤和恶性肿瘤等,但检出率不高于超声心动图,故临床不常规应用于检查心内肿瘤。 (4)心包疾患 由于心包内脂肪和周围的肺组织密度差别较大,CT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因此,CT对心包膜观察优于超声心动图检查,不仅对心包积液检出率和敏感性高,只要心包腔内有50ml以上积液即能发现,且对积液量,部位和积液性质做出判断。一般漏出液其密度与水相似,而心包积血,渗出液和积脓时,其密度与软组织相似,据此可判断心包积液的性质。由于CT对心包膜观察较为满意,因此能检测心包膜厚度,易于检出心包钙化和增厚,这对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有利。此外,CT也可用于诊断心包缺如、心包囊肿和心包肿瘤等心包疾病。 (5)先天性心脏病 CT横断扫描,避免了影像的重叠,加上良好的密度和空间分辨率,适用于心血管形态学诊断,应用超高速CT可清晰显示心房,心室及大血管解剖形态,连接关系,方位及血液动力学状况,有助于先心病的诊断。目前CT主要用于心脏,大血管位置异常,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畸形等疾病的诊断,至于心内畸形,如房、室间隔缺损、法鲁氏四联症等的诊断价值不如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血流彩色显像等检查技术方便可靠。 (6)心瓣膜病 CT电影扫描对显示瓣膜活动及心室壁的运动等特别有利,有助于诊断各瓣膜疾病,尤其对观察瓣膜关闭不全和狭窄的定量诊断有一定帮助,可做为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补充。 (7)其他 CT对心肌病(包括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心肌病)和肺动脉疾患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此外,CT也有助于心功能、血液动力学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