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急诊学科 >> 急诊质控 >> 推荐文章
关键字:
推荐文章

    字体: | |

《新京报》:让医生成为独立的利益群体
文章来源: 《新京报》 发布日期:2004-06-20
《新京报》报道说,在上海三级甲等医院,医学博士连续四年月收入不超过4000元,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几年内只1000多元的月收入,“高压力、低收入”迫使年轻医生纷纷转行。 为什么老百姓付出了高昂医疗费,一线医生的收入却如此低?这只能去拷问我们的相关管理体制。我认为这是官本位体制在医疗行业造成的必然结果。在现有体制下,提高一线医生的收入,很难从医院现有的“内部存量”上来解决。而如果依赖于“增量解决”,则意味着在本已高得离谱的医疗价格还得再高。因此,从现有体制外寻求医生和患者双赢的制度解决之道才是可能。这个办法就是:让医生成为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医院的特殊利益群体,改变医生必须依附于医院的不合理状态,让医生变成利益相对独立、受患者尊敬的“白衣天使”。通过制度创新,广泛成立医生同盟、医生公会等,共同维护患者和医生群体的利益。 实际上,医院只不过是一种中介,为患者和医生架起必要的桥梁,提供必要的诊断、手术和床位等设施,患者所要享受的根本上还是医生的服务。但在医生全面依附于医院的体制下,医生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医患纠纷中的牺牲品。让医生成为独立的利益群体,是对现行制度的突围,它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促进医院之间的竞争,使患者得到实惠;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医生的弱势地位,使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成为各医院“争抢”的对象,使医生群体成为收入高、医风正、受人尊敬的职业群体。 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医院要争取医生来为自己服务,就必须开出适当的、符合市场竞争力的价码;另一方面,医院要争取患者,就必须有足够多的良医和足够廉价的服务。因为医生已经成为全方位开放的市场主体,如果医院医疗价格太高,患者望而却步,即使有良医也无良用,医生也会跑到别处为患者服务;同样的,光用低廉的价格吸引患者而不用适当的价格吸引良医,患者最终也会跑掉。这样的利益协调,只能由市场最终完成。 我们现在的情形则是:由行政力量决定医院的档次和级别,医生和患者都往级别高的医院挤,而那些档次和级别较低的医院却门可罗雀。让医生成为独立于医院的独立利益群体,有利于打破“高档次医院”对医生和患者的垄断,从而促进竞争。还是那句话:医者,非谓有医院之谓也,非谓有器材先进之医院之谓也,谓有良医之谓也!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