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创伤都是45岁以下人群首位死亡原因,对家庭、社会和劳动生产力造成沉重的打击,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居各种疾病之首。2018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局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1],提出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在地级市和县的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对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和创伤医学学科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完善的救治体系和高水平能力是创伤医学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同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业务,研发创伤救治的新技术、新型药物和器械,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 以创伤中心为基础的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快速发展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五大中心”建设以来,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建设推进速度很快,因其有明确的学科归属,责任明确,建设路径清晰。而创伤中心建设相对滞后,其原因主要是:创伤中心建设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和责任人,创伤中心建设路径不清晰。如果有了专业学科和队伍,就能制定工作方向与目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2]。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和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了详细的高级创伤中心和创伤中心评估标准,包括基本要求、组织管理、医疗服务能力、严重创伤评估与救治流程和承担公益性任务情况等五个方面[3]。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按照上述标准,开展扎实、细致的工作,才能使创伤中心建设真正落地、实施,而不仅仅停留在纸面。
从执行层面,参考国内外创伤中心评估标准,创伤中心建设工作可概括为三项关键工作。(1)建立创伤救治团队:确定创伤中心建设的牵头人和牵头科室,组织一个高素质团队,这是创伤中心建设的人才基础。(2)制定关于创伤救治的相关管理制度:包括创伤团队组成、工作流程、创伤救治流程、创伤例会制度、创伤危重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等并严格落实执行。(3)创伤救治规范化培训:是创伤救治团队成员掌握现代创伤救治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先进技术落地的关键,保证各种相关制度能真正得到执行,切实提高创伤救治水平[4]。
建立团队、制度建设、人员培训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可以视为创伤中心建设的三个主要抓手。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完成创伤中心建设的绝大部分关键工作。
2 打造专业化创伤救治团队在创伤中心建设的实践中,不同医院工作模式各不相同。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模式,并考察国内医疗机构目前的工作状况,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伤救治模式。国际上,欧美均采取独立的创伤中心模式[5]。美国创伤中心的创伤外科医师属“急症外科”,主要专业训练包括普通外科和重症医学。但是,中美两国普通外科的内涵有很大区别。美国的创伤医师能独立完成腹部及胸部创伤的手术治疗,同时掌握骨创伤的紧急手术技能,包括创伤性截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血管损伤探查等。美国创伤外科医师还需要接受神经外科轮转培训,由神经外科主任签署颁发证书,证明其能完成颅脑创伤的评估、诊断和治疗(不包括手术治疗技能)。因此,美国的创伤医师更接近全科式外科医师。欧洲国家以德国为代表,创伤专科治疗由创伤骨科医师作为创伤救治多学科团队组长。所有参加创伤救治的医师均要接受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要求能够完成从头到脚的紧急救命医疗技术干预,必要时借助专科力量。
国内创伤中心建设的难点之一,是确定创伤中心建设的牵头科室和多发伤救治模式[6]。笔者统计69家医院创伤中心建设的牵头科室和牵头人学科背景情况,由急诊外科/急诊科牵头41家,创伤骨科牵头17家,创伤外科5家,神经外科3家,烧伤科1家,还有两家医院分别由重症医学科和普通外科与急诊外科共同牵头建设。从牵头人的学科背景看,最多为急诊医学、创伤骨科和普通外科。具体情况见表 1。
牵头科室 | 数量 | 牵头人学科背景 | 数量 | |
急诊科/急诊外科 | 41 | 急诊医学 | 14 | |
创伤骨科 | 17 | 创伤骨科 | 35 | |
普通外科+急诊外科 | 1 | 普通外科 | 11 | |
神经外科 | 3 | 神经外科 | 4 | |
重症医学科+急诊外科 | 1 | 重症医学科 | 4 | |
创伤外科 | 5 | 胸外科 | 2 | |
烧伤科 | 1 | 烧伤科 | 1 | |
合计 | 69 | 合计 | 71 |
以上工作模式均具有其合理性,在临床实践中,也都有成功案例和经验。我国创伤中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同医院可根据学科发展具体情况,探索合适的创伤中心建设模式,而无需强求统一的模式[7]。关键在于,牵头进行创伤中心建设的科室,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勇于担当,善于协调,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严重创伤、特别是多发性创伤救治中存在的棘手问题。
3 开展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规范、高效的急救能力是创伤中心建设的关键工作之一。国际上主要培训课程包括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 ATLS)、高级创伤手术管理(advanced trauma operation management, ATOM)和高级创伤手术显露技能(advanced surgical skills for exposure of trauma, ASSET)。其中ATLS于20世纪70年代发起,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创伤救治流程、休克复苏、损害控制理念等。美国创伤中心认证标准要求,所有参加创伤救治的医护人员参加ATLS培训并取得培训证书。ATOM和ASSET则是创伤专科医师需要参加的培训。
在我国,创伤培训体系建设近年来已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院士团队得到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成立了“全国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量培训,主要培训项目有中国创伤救治高级培训班和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班。2016年,国内创伤救治领域专家在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的支持下,发起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hina trauma care training, CTCT)。经过数年的发展,CTCT衍生出高级版、主任版、基层版和护理版等不同版本,旨在培训不同层级的创伤救治专业队伍。2023年国家创伤医学中心成立了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统一规划和管理各类创伤救治培训项目。通过这些培训项目,培养了大批专业化创伤救治医护骨干,普及了现代创伤救治理念和规范化创伤救治流程,显著提高了严重创伤救治水平。
4 创伤救治理念、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器械的推广应用与研发创伤同胸痛、卒中一样,是一种时间与效率依赖性的疾病,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得到高效的救治,就能起死回生;在逐步完善体系、规范救治、提升能力等基础上,围绕创伤救治理念、创伤救治新设备、新器械和新材料开展推广应用和创新性研究,对于提高创伤救治水平至关重要。
4.1 创伤救治新理念创伤救治最核心的理念是“黄金一小时”与“损害控制理念”。“黄金一小时”要求提高创伤救治的时效性,尽可能为严重创伤患者快速、高效的医疗服务。损害控制理念包括损害控制性外科及损害控制性复苏。关于损害控制理念,近年来有了很多更新,包括更强调全血输注在创伤救治中的作用,强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栓塞在实质性脏器损伤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地位。近期研究对于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resuscitative endovascular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aorta, REBOA)在危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估并没有得到支持意见[8-9]。
4.2 创伤急救、复苏与重症技术的推广应用(1) 气道开放技术的应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环甲膜切开、口咽通气管等。(2)紧急复苏技术:中心静脉置管、动脉置管输液与压力监测、骨髓腔通道、胸腔引流管、腹腔灌洗、胃造瘘置管等。(3)止血技术:氨甲环酸应用、止血带改进、紧急骨盆外固定支架加耻骨后填塞、介入栓塞、REBOA、“O”型血紧急输注。(4)床旁急救技术:紧急剖胸术、FAST/EFAST技术、纤维支气管镜、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体外膜肺氧合、俯卧位通气。
4.3 创伤救治新设备与材料目前对于创伤救治新设备与材料的研究,近年的焦点之一是难以直接压迫的躯干与肢体交界部位止血装置的研究。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正在研发多种应用于控制交界部位出血的装置和设备[10]。一个重要研发领域是研发新型的止血材料,包括各种有机物与无机物止血材料。创面愈合一直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出现了多种促进各种急慢性创面愈合的材料,包括壳聚糖基创面敷料、水凝胶敷料等。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ed plasma, PRP)在各种急慢性创面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PRP技术的进一步改良,以及关于其分子机制的基础研究也受到广泛关注[11]。仿真急救模型用于培训,数字化复合急救手术室,机器人用于创伤后重建手术等也逐步进入临床。
5 小结与展望近年来,虽然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实战能力亟需提升,尤其是创伤救治的时效性不足,笔者收治的转诊患者中常常遇到一些休克没有及时纠正,进入休克“死亡三角”的重症创伤患者,后期救治难度极大。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进一步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必由之路,创伤同行需要练好“内功”,挽救更多伤者生命,同时要与时俱进,做好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推动创伤医学高质量发展。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1] | 国家卫生计生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EB/OL]. (2017-12-29)[2024-04-10]. 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q/201801/9df87fced4da47b0a9f8e1ce9fbc7520.shtml. |
[2] | 张鹏, 杜哲, 刘中砥, 等. 我国医生对严重创伤评估能力的多中心调查[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5): 533-53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05.004 |
[3] | 中国城市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标准专家共识专家组. 中国城市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标准专家共识(2024年版)[J]. 中华骨科杂志, 2024, 44(1): 1-5. DOI:10.3760/cma.j.cn121113-20230922-00191 |
[4] | 白祥军, 杨帆. 以高水平急诊大平台建设推动急诊创伤医学的高质量发展[J]. 创伤外科杂志, 2024, 26(1): 1-5. DOI:10.3969/j.issn.1009-4237.2024.01.001 |
[5] | Dijkink S, Winchell RJ, Krijnen P,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trauma center access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based technology[J]. Value Health, 2020, 23(8): 1020-1026. DOI:10.1016/j.jval.2020.05.005 |
[6] | 杜哲, 都定元, 黄光斌, 等. 综合医院创伤中心模式治疗严重创伤患者疗效的多中心研究[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0, 22(8): 703-706. DOI:10.3760/cma.j.cn115530-20200717-00472 |
[7] | 白祥军, 张连阳, 赵小纲. 推进区域性创伤中心建设与分级认证[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5): 557-55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5.003 |
[8] | Jansen JO, Hudson J, Cochran C, et al. Emergency department resuscitative endovascular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aorta in trauma patients with exsanguinating hemorrhage: the UK-REBO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23, 330(19): 1862-1871. DOI:10.1001/jama.2023.20850 |
[9] | Castellini G, Gianola S, Biffi A, et al. Resuscitative endovascular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aorta (REBOA) in patients with major trauma and uncontrolled haemorrhagic shock: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 World J Emerg Surg, 2021, 16(1): 41. DOI:10.1186/s13017-021-00386-9 |
[10] | 张画羽, 赵东楚, 张连阳. 不可压迫性躯干出血: 院前急救领域的痛点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12): 1741-174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12.031 |
[11] | Mehdipour Chari K, Enderami SE, Mansour RN, et al. Applications of blood plasma derivatives for cutaneous wound healing: a mini-review of clinical studies[J]. Regen Ther, 2024, 27: 251-258. DOI:10.1016/j.reth.2024.0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