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京中医药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急诊医学科,南京 210008;
3.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 210008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老龄化进程加快,急诊医疗就诊量居高不下[1-2]。急诊就诊患者中有80%属于“非急诊患者”,真正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仅占20%[3],若急诊医疗资源被过度占用则会延误真正急危患者的生命安全[4]。预检分诊是对急诊就诊患者进行快速评估,确保危重患者优先诊治,更加合理有效地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对保障患者安全有重要意义[5]。2018年《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的发布对预检分诊工作提出了更为规范化的要求,但在共识发布后各医院预检分诊工作开展情况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从人力、环境设施、分诊信息化、分诊质控管理等多个方面对江苏省内多家医院急诊科进行预检分诊现况调查,为急诊预检分诊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运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3月对江苏省146家医院急诊科护理管理者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遵循自愿原则,所有调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与。将不符合逻辑、数据重复问卷视为无效问卷给予剔除。最终江苏省内13个市共141家医院有效完成问卷,有效率为96.57%。
1.2 调查工具研究小组系统查阅相关文献及国家政策标准后自行设计现况调查问卷,由3名急诊专家审阅修订后形成。问卷包括:①一般资料,包括医院级别、急诊就诊量、分诊人员等;②急诊预检分诊工作现状,包括分诊人员资质、分诊环境与设施、分诊评估、分诊信息化、二次分诊或巡诊、分诊质量评价。
1.3 资料收集方法在发放问卷前,研究者向调查对象详细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以及填写注意事项。本研究通过线上问卷星平台进行资料收集。在研究开始实施前,向医院伦理委员会提出申请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伦理批号:2022-727-01)。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若为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若为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运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诊就诊量及分诊护士配置情况141家医院中三级医院93家(65.96%),日就诊量300(245,475)人次;二级医院48家(34.04%),日就诊量150(60,295)人次。见表 1。
项目 | 医院等级 | 检验统计量 | P值 | |
三级医院(n=93) | 二级医院(n=48) | |||
急诊日就诊量[人次,M(P25,P75)] | 300(245,475) | 150(60,295) | -5.491a | <0.001 |
急诊科护士总人数[人次,M(P25,P75)] | 31(22,46) | 18(13,24) | -6.112 a | <0.001 |
具有分诊资质急诊护士占比[%,M(P25,P75)] | 55.56(39.15,69.75) | 54.70(33.75,71.67) | -0.453 a | 0.651 |
具备急诊急救专科护士资质分诊护士占比[%,M(P25,P75)] | 30.00(20.00,50.00) | 31.67(18.18,47.50) | -0.307 a | 0.759 |
N2及以上分诊护士占比[%,M(P25,P75)] | 96.77(74.17,100) | 92.68(60,100) | -0.753 a | 0.452 |
工作5年以上的分诊护士占比[%,M(P25,P75)] | 100(81.67,100) | 100(78.93,100) | -0.344 a | 0.731 |
注:a表示Z值 |
分诊人员以护士为主,有5家(5.38%)三级医院和4家(8.33%)二级医院会安排医生参与分诊工作;共45家(31.91%)医院配置了分诊辅助人员,其中三级医院38家(40.86%),二级医院7家(14.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见表 2。
项目 | 医院等级 | 检验统计量 | P值 | |
三级医院(n=93) | 二级医院(n=48) | |||
分诊护士人数(白班) | ||||
0 | 0(0.00) | 12(25.00) | - | <0.001b |
1 | 47(50.54) | 30(62.50) | ||
2 | 38(40.86) | 5(10.42) | ||
≥3 | 8(8.60) | 1(2.08) | ||
分诊护士人数(晚班) | ||||
0 | 3(3.20) | 16(33.33) | - | <0.001b |
1 | 59(63.44) | 30(62.50) | ||
2 | 25(26.88) | 1(2.08) | ||
≥3 | 6(6.45) | 1(2.08) | ||
分诊护士人数(夜班) | ||||
0 | 11(11.83) | 19(39.58) | - | 0.001b |
1 | 68(73.12) | 23(47.92) | ||
2 | 12(12.90) | 6(12.50) | ||
≥3 | 2(2.15) | 0(0.00) | ||
医生参与分诊 | ||||
是 | 5(5.38) | 4(8.33) | 0.463 a | 0.496 |
否 | 88(94.62) | 44(91.67) | ||
有分诊辅助人员 | ||||
是 | 38(40.86) | 7(14.58) | 10.060 a | 0.002 |
否 | 55(59.14) | 41(85.42) | ||
注:a表示χ2值;b表示Fisher精确检验;白班:8.00-17:00;晚班:17.00-01:00;夜班:01:00-08:00 |
141家(100%)医院全部具有明确清晰的就诊指引标识。所调查医院中95家(67.38%)医院设置“120”专属通道,其中三级医院70家(73.68%),二级医院25家(26.32%)。97家(68.79%)医院设置传染病隔离诊疗室,其中三级医院72家(74.23%),二级医院25家(34.72%)。111家(78.72%)医院对分诊标准进行公示,其中三级医院81家(72.97%),二级医院30家(27.03%)。102家(72.34%)医院在分诊台备有创伤初步处置用物,其中三级医院73家(71.57%),二级医院29家(28.43%)。133家医院(94.33%)进行了分级分区管理,其中有83家三级医院(62.40%)和32家二级医院(24.06%)具有复苏区域。
2.4 分诊评估与二次分诊情况141家医院中有61家(43.26%)医院急诊科分诊时未对所有就诊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评估。112家(79.43%)医院急诊科在分诊评估时使用了评估工具,其中二级医院32家(28.57%),三级医院80家(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共有48家(34.04%)医院急诊科设置了二次分诊或巡诊岗位,其中二级医院10家(20.83%),三级医院38家(7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88家(62.41%)医院急诊科护士在患者候诊期间进行定时巡视,其中二级医院24家(27.27%),三级医院64家(7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见表 3。
项目 | 医院等级 | 检验统计量 | P值 | |
三级医院(n=93) | 二级医院(n=48) | |||
分诊评估时使用评估工具 | 80(86.02) | 32(66.67) | 7.259 a | 0.007 |
对所有就诊患者均进行生命体征评估测量 | 54(58.06) | 26(54.17) | 0.196a | 0.658 |
对Ⅲ级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评估测量 | 86(92.47) | 46(95.83) | - | 0.718 b |
对Ⅳ级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评估测量 | 54(58.06) | 26(54.17) | 0.196a | 0.658 |
设立二次分诊或分诊巡诊岗位 | 38(40.86) | 10(20.83) | 5.655 a | 0.017 |
对超出规定响应时间的候诊患者监测生命体征 | 46(49.46) | 24(50.00) | 0.004 a | 0.952 |
对超出规定响应时限的患者进行二次分诊 | 49(52.69) | 24(50.00) | 0.092 a | 0.762 |
候诊期间有护士定期巡视 | 64(68.80) | 24(50.00) | 4.779 a | 0.029 |
注:a表示χ2值;b表示Fisher精确检验 |
共有91家医院急诊科(64.53%)采用信息化预检分诊系统,其中二级医院21家(23.08%),三级医院70家(7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 4。
项目 | 医院等级 | 检验统计量 | P值 | |
三级医院(n=70) | 二级医院(n=21) | |||
预检分诊信息系统能自动获取生命体征测量数据 | 40(57.10) | 5(23.80) | 7.180 a | 0.007 |
分诊系统能与院前“120”信息系统有效衔接 | 38(54.30) | 14(66.70) | 1.011 a | 0.315 |
候诊处有分诊叫号系统 | 49(70.00) | 7(33.30) | 9.176 a | 0.002 |
分诊信息系统对超过规定响应时限的患者有预警 | 25(35.70) | 3(14.30) | 3.482 a | 0.062 |
注:a表示χ2值 |
102家(72.34%)医院会定期进行分诊质量评价,其中包含77家(75.49%)三级医院和25家(24.51%)二级医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 5。
项目 | 医院等级 | 检验统计量 | P值 | |
三级医院(n=77) | 二级医院(n=25) | |||
分诊质量评价频率 | ||||
1次/月 | 65(84.40) | 20(80.00) | - | 0.547c |
1次/季度 | 8(10.40) | 3(12.00) | ||
1次/半年 | 1(1.30) | 1(4.00) | ||
1次/年 | 0(0.00) | 1(4.00) | ||
其他 | 3(3.90) | 0(0.00) | ||
分诊质量评价指标a | 0.104b | 0.747 | ||
护患比 | 21(27.30) | 6(24.00) | 0.981b | 0.322 |
分诊培训考核合格率 | 30(39.00) | 7(28.00) | ||
分诊准确率 | 76(98.70) | 23(92.00) | - | 0.148 c |
各级别响应时间合格率 | 35(45.50) | 10(40.00) | 0.228b | 0.633 |
平均分诊评估时间合格率 | 24(31.20) | 8(32.00) | 0.006b | 0.938 |
注:a表示多选;b表示χ2值;c表示Fisher精确检验 |
本调查显示江苏省内医院急诊科绝大多数分诊护士有5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具备N2及以上能级,分诊护士资质水准基本符合《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中要求,这与医疗机构逐步重视急诊分诊工作,科学管理人力资源有关。每日分诊护士配置的人数应依据急诊就诊量确定[5],研究指出国内急诊日就诊量存在9时和20时两个峰值[6],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医院白班和晚班分诊护士配置人数主要集中在1~2人,结合医院日均就诊量及分诊辅助岗位设置来看,人力配置相对合理;此外研究发现部分医院晚夜班分诊工作由抢救室护士等人员兼任,这可能与晚夜间急诊就诊患者人数较少、急诊科人力不足有关。
分诊护士是接诊患者的第一人,也是判断患者危重程度、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第一人[7],若无分诊岗位或分诊人力不足,则会导致分诊质量下降,人力配置的结构数量也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安全与救治成功率[8-9]。研究指出医生参与分工作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候诊和滞留时间,是保障患者安全的一种途径[10-11],但本调查发现医生鲜有参与分诊工作,这可能与急诊医疗人力不足、医疗成本效益考量有关;分诊中断事件会延误患者治疗时机并威胁患者安全,而研究发现分诊中断事件中超过80%的事件与患者治疗无关,这些中断事件会干扰分诊人员注意力,影响分诊流程[12],充分调动分诊辅助人员或非医护服务岗位人员(如安保人员等)的主动性协助分诊人员处理中断事件可能会是应对分诊中断事件的方法之一。因此各医院可优化分诊人员配置和结构,弹性配置分诊人力,重视分诊辅助人员的培训和使用,以保障危重患者生命安全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3.2 分诊环境、布局基本合理,分诊评估的客观性、全面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研究结果显示,所调查的医院全部具有清晰的就诊标识,90%以上的医院进行了分级分区管理,表明江苏省内医院急诊科布局及环境规划重视度高、设置基本合理。同时研究发现,急诊科对传染病隔离诊疗室的设置尚需进一步加强。急诊预检分诊是急诊医学科乃至医院的第一关卡,因此需要对传染性疾病或疑似传染性疾病做出迅速反应,及时隔离相关患者,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隔离诊疗室在切断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扩散发挥重要作用[13]。建议尚未开设隔离诊室的医院合理规划就诊区域,增设隔离诊室,备好防护物资,以便及时应对和减少大规模感染事件的发生。
本次调查显示,部分医院在分诊时未对所有就诊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其中集中在Ⅲ、Ⅳ级患者,这可能与此类患者症状表现轻微有关。此外调查发现部分医院将单纯赴急诊开药或检查的患者直接分为Ⅳ级,并不予生命体征评估,这可能对患者的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美国ESI手册提出分诊护士必须对所有就诊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评估[14],我国分诊评估工作还需进一步规范。掌握就诊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判断其病情危重程度的基础,迅速准确评估普通患者和潜在危险患者也是分诊人员必备能力之一,因此建议各医院探索简单准确的评估方法对所有就诊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评估,定期监测分诊评估人群的全面性,以降低患者生命安全风险。本次调查显示,20%的医院在分诊时未使用评估工具,这与范华等[15]研究者调查结果相似。评估工具可辅助早期识别危重及潜在危重患者[16],建议各医院结合自身特点选用与时俱进的分诊辅助评估工具,减少患者安全隐患。
3.3 二次分诊及巡诊还未广泛开展研究表明初次分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次分诊在急诊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17]。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医院未设置二次分诊或巡诊岗位,近半数的医院对于超过响应时间的患者没有进一步的处理措施,大部分医院尚不符合专家共识中“再评估机制”的要求,表明医院对于二次分诊及巡诊未广泛开展,这可能与急诊科工作繁忙、人力资源紧张、未明确二次分诊及巡诊工作方案有关[18-19]。普通急诊就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若无二次分诊或在候诊期间进行巡诊则易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20]。程明珍和肖翔天[21]通过设立相关岗位并运用信息化二次分诊系统建立二次分诊流程降低候诊期间意外发生事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有多项研究采用不同二次分诊模式以保障候诊患者生命安全[20, 22]。因此建议各医院也结合自身特点和能力增设二次分诊人力、明确人员分工、构建二次分诊工作方案、开拓探索二次分诊模式、运用信息化系统提高对二次分诊及巡诊的管理,保障患者候诊安全。
3.4 分诊信息化功能需进一步完善本调查显示,近四成医院急诊科尚未使用信息化预检分诊系统,但较之前研究[23]有所提高,这与信息技术发展、信息化医疗建设投入增大有关。研究表明,信息化预检分诊可以提高分诊效率、加强急诊分诊管理、提高急危重患者识别率[24],但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有部分医院的分诊信息系统存在无法自动获取生命体征、无法有效对接院前“120”、对超出响应时间患者无预警提醒等功能不全面的情况,表明部分医院信息化分诊系统更新完善度不足。完善自动获取生命体征数据以及响应时限预警信息不仅可以提高分诊工作的效率,还可以降低分诊人员人为错误、动态监测候诊患者安全[25]。院前-院内有效衔接、实时双向信息共享可以打造出一条通畅高效贯续的急救绿色通道,缩短甚至消除救治中断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26-28],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救治服务。本次调查发现,各医院分诊系统连接院前急救系统的功能并不乐观。建议各医院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分诊系统,升级完善系统功能,加强院前-院内急诊急救联动,优化预警评估等以促进急诊预检分诊高质量发展。
3.5 分诊质控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规范急诊就诊的各个环节需紧密衔接并设置评价指标以持续改进分诊质量[5]。此次调查发现,虽然超过70%的医院会进行分诊质量评价,但各医院对分诊质量评价频率和评价内容并不一致,分诊质量管理仍需进一步统一规范。Worth等[14]研究显示,结构层面和过程层面呈正相关关系,同时良好的结构和过程又是良好结果的前提。本研究中各家医院对预检分诊工作评价侧重于结果层面,使用最多的是分诊准确率,对于结构层面如人力、设施等,过程层面如评估、沟通等评价不足,这可能与此类评价指标不易量化有关。香港医院管理局每年会依据指南对公立医院急诊科分诊情况进行核查[29],但目前我国内地尚未形成统一的分诊质量评价标准,也未规定具体核查内容,今后可进一步建立分诊质控的具体内容,细化评价准则,明确评价方法,探索智能化分诊质量评价功能,以进一步优化分诊质量管理工作。
本次研究对江苏省内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开展现状进行调查。总体而言分诊护士资质良好,但还是存在分诊人员配置有待提高,分诊评估尚不客观全面,对二次分诊及巡诊工作未广泛开展,信息化分诊工作开展状况参差不齐,分诊质量管理不系统等问题。今后可从如何进一步提升评估人群全面性,如何明确二次分诊及巡诊人员资质和职责,系统完善信息化分诊系统,如何系统规范地进行分诊质量管理等方面入手促进急诊预检分诊工作进一步发展。本研究样本量均来自江苏省内医院,未来可扩大研究的区域跨度,以更加全面了解我国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开展情况,为预检分诊建设提供依据。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吴昊鸣: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彭迎欣、张敏:数据收集及整理、统计学分析;黄萍、周田田、梅天舒:研究设计、论文修改
[1] | 陆慧敏. 急诊科患者滞留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D]. 广州: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22, 12(5): 321-330. DOI:10.16505/j.2095-0136.2022.0065 |
[3] | 史海娜, 陈冬琴, 王连馥. 生命体征评估法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4, 9(5): 399-401.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4.05.005 |
[4] | 王雪霏, 张婷, 黄立坤. 从急诊患者分流探讨有效分级诊疗[J]. 山西医药杂志, 2021, 50(15): 2259-2261. DOI:10.3969/j.issn.0253-9926.2021.15.001 |
[5] | 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组. 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6): 599-60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6.006 |
[6] | 李晓婉, 熊莉娟, 王玉梅, 等. 急诊科患者就诊量的时间序列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22, 22(12): 1855-1859. DOI:10.3969/j.issn.1672-1756.2022.12.019 |
[7] | 申艳芳. 急诊科分诊护士的角色与功能[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4): 294-295. |
[8] | Lucero RJ, Lake ET, Aiken LH. Nursing care quality and adverse events in US hospitals[J]. J Clin Nurs, 2010, 19(15/16): 2185-2195. DOI:10.1111/j.1365-2702.2010.03250.x |
[9] | Ball JE, Murrells T, Rafferty AM, et al. 'Care left undone' during nursing shifts: associations with workload and perceived quality of care[J]. BMJ Qual Saf, 2014, 23(2): 116-125. DOI:10.1136/bmjqs-2012-001767 |
[10] | Abdulwahid MA, Booth A, Kuczawski M, et al. The impact of senior doctor assessment at triage on emergency department performance measur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mparative studies[J]. Emerg Med J, 2016, 33(7): 504-513. DOI:10.1136/emermed-2014-204388 |
[11] | Abdulwahid MA, Turner J, Mason SM. Senior doctor triage (SDT), a qualitative study of clinicians' views on senior doctors' involvement in triage and early assessment of emergency patients[J]. Emerg Med J, 2018, 35(7): 440-446. DOI:10.1136/emermed-2017-207219 |
[12] | Johnson KD, Motavalli M, Gray D, et al. Causes and occurrences of interruptions during ED triage[J]. J Emerg Nurs, 2014, 40(5): 434-439. DOI:10.1016/j.jen.2013.06.019 |
[13] | 王军宇, 赵丽新, 王武超, 等. 可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防控急诊方案[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3): 196-198.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20.03.002 |
[14] | Worth M, Davis LL, Wallace DC, et al. Are emergency depart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by the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 to promote quality triage and reliability?[J]. J Emerg Nurs, 2019, 45(6): 677-684. DOI:10.1016/j.jen.2019.05.006 |
[15] | 范华, 张华, 姚琳, 等. 急诊预检分诊及预警评估工具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21, 36(2): 147-149. DOI:10.16821/j.cnki.hsjx.2021.02.012 |
[16] | 黄冰瑛, 唐佳迎, 宋剑平, 等. 智能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对非重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9): 1243-124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9.015 |
[17] | Sexton V, Atherton H, Dale J, et al. Clinician-led secondary triage in England's urgent care delivery: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Br J Gen Pract, 2023, 73(731): e427-e434. DOI:10.3399/BJGP.2022.0374 |
[18] | 殷萍, 刘亚萍, 韩晨旭. 二次分诊工作模式在急诊科候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 5(30): 146-148. DOI:10.19347/j.cnki.2096-1413.202030056 |
[19] | 张玉侠, 沈志云, 周萍. 上海市某大型公立医院急诊和重症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服务量的趋势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2, 38(20): 1573-1580. DOI:10.3760/cma.j.cn211501-20210618-01711 |
[20] | 郑若菲, 金爽, 郑春娥, 等. 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在普通急诊患者候诊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 2016, 16(8): 1098-1101. DOI:10.3969/j.issn.1672-1756.2016.08.022 |
[21] | 程明珍, 肖翔天. 儿科急诊信息化二次分诊流程的建立[J]. 护理学杂志, 2019, 34(24): 56-59. DOI:10.3870/j.issn.1001-4152.2019.24.056 |
[22] | 刘赛, 陈旭, 颜静, 等. 候诊管理中流程分散策略联合二次分诊模式对急诊病人分诊服务质量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4) 555-557, 561. DOI: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4.032 |
[23] | 金静芬, 郭芝廷. 国内三甲医院急诊预检分诊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4): 458-46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04.031 |
[24] | 陈秋菊, 方方, 黄萍, 等. 急诊分诊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 2015, 50(8): 963-966. 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5.08.015 |
[25] | 王钰炜, 刘亚洁, 陈晨, 等. HIT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在智慧化急诊预检分诊的应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6): 846-84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6.027 |
[26] | 江旺祥. "互联网+" 模式下院外医疗急救事业的实践和展望[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5, 10(11): 1013-1015.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5.11.002 |
[27] | 王雪莲, 夏慧. 创伤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智能手术网络系统无缝对接的护理配合[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7, 33(30): 2368-2370. 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7.30.013 |
[28] | 陈杰, 魏强, 殷伟东, 等. 区域院前院内急救信息一体化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 医疗卫生装备, 2020, 41(7): 26-29. DOI:10.19745/j.1003-8868.2020152 |
[29] | 郭艳枫, 卢琳琳, 林蔚, 等. 粤港两地急诊分诊差异性探讨及借鉴[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3): 66-68. 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1.13.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