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杭州亚组委医疗卫生部,杭州 310016;
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 310013;
4.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杭州 310013;
5. 杭州市疾控中心,杭州 310021;
6.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国际保健中心,杭州 310003;
7. 浙江省人民医院国际交流与对外联络部,杭州 310014;
8.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国际干保中心,杭州 310020;
9.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杭州 310052;
10. 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推拿科,杭州 310003;
11. 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杭州 310003;
12. 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杭州 310005
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以下简称杭州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成功举办,从9月9日亚运村预开村,至10月11日亚运村闭村为期28 d, 1个主办城市、5个协办城市,共有竞赛场馆54个,独立训练馆31个[1]。全亚洲45个国家(地区)的代表团17 541人参赛,其中运动员11 830人、随队官员5 711人,为历届规模最大。本研究对亚运会比赛期间所有接诊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了解大型体育赛事中伤病特点和疾病发病率,探讨亚运会期间的医疗保障组织、运行和管理,为今后举办类似大型体育赛事或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以医疗事件跟踪管理系统(Asian Games information system-medical encounters system,AGIS-MED)及亚运智能医疗急救保障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upport system,EMSS)录入的杭州亚运会就诊病案信息进行分析。
该病案信息是按照亚奥理事会要求,采用由亚奥理事会医学委员会制定的医疗信息统计表[2],所有医疗点的就诊信息均经过首诊医生录入,医疗服务主任(主管)审核后统一上传。
1.2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和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描述,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组间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以双侧α=0.05为检验标准。
2 结果 2.1 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杭州亚组委医疗卫生部按照场馆化要求,根据承担的任务配置医务室、FOP医疗点、观众医疗点和救护车组,共设置定点医院40家,综合门诊部1个,1个综合诊所,109个医务室,100个FOP医疗点,65个观众医疗点,129辆救护车,共1 433名医疗保障人员。同时安排3架医疗直升机,10台智能水上救援设备,搭建空中无人机运输网络,在国内首次打造空中、陆地、水上三维立体化大型综合性赛事医疗急救保障网络。
2.2 就诊率和就诊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从亚运村预开村至闭村,共急诊患者11 658例,采用I=n/e计算就诊率, 其中n=损伤与疾病就诊的总人数,e=涉亚人员数总数,就诊率为3.1‰。就诊人数较多的涉亚人群分别为工作人员(n=5 294,占比45.4%)、运动员和各国家(地区)奥委会(n=3 023,占比25.9%)、观众(n=1 060,占比9.1%)。分类变量的比较使用χ2检验,不同涉亚人群就诊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1 259.21,P < 0.001)。进一步比较各类客户群的就诊率,就诊率超过10%的客户群是国际(亚洲)体育单项联合会、运动员和各国家(地区)奥委会、媒体/转播商和工作人员;而观众的就诊率(0.03%)是最低的,就诊患者年龄最小20个月、最大90岁,其中男性6 653人(57.07%),女性5 005人(42.93%),男女比例为1.33∶1。经χ2检验和组间两两比较(χ2=688.08,P < 0.001),观众和工作人员中女性就诊比例高于男性,而其余就诊人群中男性就诊比例高于女性(见表 1)。
人员类别 | 就诊人数(n, %) | 总人数(n) | 就诊率(%) | 性别人数(n, %) | |
男 | 女 | ||||
运动员和各国家(地区)奥委会 | 3 023(25.9) | 17 541 | 17.23 | 2 008(66.4) | 1 015(33.6) |
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和国际要人 | 95(0.8) | 2 259 | 5.06 | 73(76.8) | 22(23.2) |
国际(亚洲)体育单项联合会 | 969(8.3) | 5 032 | 21.19 | 672(69.3) | 297(30.7) |
媒体/转播商 | 1 217(10.4) | 9 931 | 12.25 | 831(68.3) | 386(31.7) |
观众 | 1 060(9.1) | 3 700 000 | 0.03 | 474(44.7) | 586(55.3) |
工作人员 | 5 294(45.4) | 48 600 | 10.89 | 2 595(49.0) | 2 699(51.0) |
合计 | 11 658(100) | 3 783 363 | 0.3 | 6 653(57.1) | 5 005(42.9) |
根据亚奥理事会医学委员会制定的医疗信息统计表[2],将亚运会赛时就诊患者的病情分为创伤性损伤和非创伤疾病两大类。创伤性损伤分为皮肤浅表损伤、关节损伤、肌腱韧带损伤、其他、骨折损伤、眼部损伤、耳鼻喉损伤、口腔牙齿损伤、多发性损伤、脑神经脊髓损伤;非创伤性疾病分为呼吸科、肌肉骨骼、消化科、其他、皮肤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神经系统、眼科、心血管科、温度调节系统、妇科、内分泌科、泌尿生殖系统、心理卫生科、血液系统。按就诊伤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创伤性损伤的比例(20.3%)明显低于非创伤性损伤的比例(79.7%)。创伤性损伤中,最多的是皮肤浅表损伤(40.6%),其次是关节损伤(22.9%)和肌腱韧带损伤(16.3%),最少的是脑神经脊髓损伤(0.3%);非创伤疾病中,疾病类型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25.8%)、肌肉骨骼系统疾病(15.0%)和消化系统疾病(12.0%),见表 2。
按创伤性损伤分类 | 按非创伤疾病分类 | ||||||
顺位 | 创伤类型 | 创伤人数 | 构成比(%) | 顺位 | 疾病类型 | 患病人数 | 构成比(%) |
1 | 皮肤浅表损伤 | 961 | 40.6 | 1 | 呼吸系统 | 2399 | 25.8 |
2 | 关节损伤 | 542 | 22.9 | 2 | 肌肉骨骼系统 | 1391 | 15.0 |
3 | 肌腱韧带损伤 | 386 | 16.3 | 3 | 消化系统 | 1117 | 12.0 |
4 | 其他 | 260 | 11 | 4 | 其他 | 1012 | 10.9 |
5 | 骨折损伤 | 105 | 4.4 | 5 | 皮肤 | 762 | 8.2 |
6 | 眼部损伤 | 40 | 1.7 | 6 | 口腔 | 535 | 5.8 |
7 | 耳鼻喉损伤 | 37 | 1.6 | 7 | 耳鼻喉 | 359 | 3.9 |
8 | 口腔牙齿损伤 | 18 | 0.8 | 8 | 神经系统 | 348 | 3.7 |
9 | 多发性损伤 | 13 | 0.5 | 9 | 眼科 | 315 | 3.4 |
10 | 脑神经脊髓损伤 | 6 | 0.3 | 10 | 心血管系统 | 300 | 3.2 |
通过比较各客户群就诊创伤性损伤的情况,各客户群创伤性损伤和非创伤疾病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67,P < 0.001),发现运动员和各国家(地区)奥委会(31.8%)、观众(29.5%)发生创伤性损伤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客户群,而国际(亚洲)体育单项联合会(90.6%)、媒体/转播商人员(88.4%)和工作人员(84%)发生非创伤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客户群(见表 3)。
人员类别 | 运动员和各国家(地区)奥委会 | 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和国际要人 | 国际(亚洲)体育单项联合会 | 媒体/转播商 | 观众 | 工作人员 |
按创伤性损伤分类 | ||||||
皮肤浅表损伤 | 234(24.3) | 6(30.0) | 31(34.1) | 87(63.5)* | 212(67.7)a | 391(46.2) |
关节损伤 | 268(27.9)a | 4(20.0) | 27(29.7) | 18(13.1) | 53(16.9) | 172(20.3) |
肌腱韧带损伤 | 212(22.1)a | 6(30.0) | 22(24.2) | 16(11.7) | 15(4.8) | 115(13.6) |
骨折损伤 | 68(7.1) | 0(0.0) | 1(1.1) | 3(2.2) | 4(1.3) | 29(3.4) |
其他损伤 | 179(18.6) | 4(20.0) | 10(11.0) | 13(9.5) | 29(9.3) | 139(16.4) |
合计 | 961(31.8)a | 20(21.1) | 91(9.4) | 137(11.3) | 313(29.5)a | 846(16.0) |
按非创伤疾病分类 | ||||||
呼吸系统 | 309(15.0)a | 13(17.3) | 295(33.6) | 349(32.3) | 62(8.3)a | 1 371(31.9) |
肌肉骨骼系统 | 721(35.0)a | 14(18.7) | 165(18.8) | 107(9.9) | 34(4.6) | 350(8.9) |
消化系统 | 129(6.3) | 22(29.3)a | 79(9.0) | 126(11.7) | 96(12.9) | 665(14.3) |
皮肤 | 116(5.6) | 5(6.7) | 76(8.7) | 136(12.6) | 64(8.6) | 365(7.8) |
口腔 | 135(6.5) | 0(0.0) | 55(6.3) | 61(5.6) | 11(1.5) | 273(6.5) |
耳鼻喉 | 87(4.2) | 2(2.7) | 31(3.5) | 27(2.5) | 29(3.9) | 183(4.0) |
神经系统 | 47(2.3) | 5(6.7) | 36(4.1) | 56(5.2) | 54(7.2) | 150(3.4) |
眼 | 89(4.3) | 1(1.3) | 26(3.0) | 23(2.1) | 7(0.9) | 169(3.7) |
心血管系统 | 52(2.5) | 7(9.3) | 37(4.2) | 31(2.9) | 52(7.0) | 121(3.0) |
温度调节系统 | 23(1.1) | 0(0.0) | 9(1.0) | 18(1.7) | 99(13.3)a | 135(2.7) |
其他疾病 | 354(17.2) | 6(8.0) | 69(7.9) | 146(13.5) | 239(32.0)a | 666(15.0) |
合计 | 2 062(68.2) | 75(78.9) | 878(90.6) | 1 080(88.4) | 747(70.5) | 4 448(84.0) |
备注:a表示此构成比与其他构成比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在创伤性损伤方面,运动员和各国家(地区)奥委会出现频率较高的肌腱韧带损伤(268,27.9%)和关节损伤(212,22.1%)。观众(212,67.7%)、媒体/转播商(87,63.5%)出现频率较高的皮肤浅表损伤则明显高于其他客户群。
在非创伤疾病方面,对于居首位的呼吸系统疾病,除运动员和各国家(地区)奥委会(310,15.0%)、观众(62,8.3%)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客户群外,在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和国际要人、国际(亚洲)体育单项联合会、媒体/转播商、工作人员间并无差异。运动员和各国家(地区)奥委会(721,35%)出现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客户群,OCA大家庭和国际要人(22,29.3%)出现消化系统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客户群,观众(99,13.3%)出现温度调节系统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客户群。
2.5 就诊运动员竞赛项目、损伤部位和运动损伤类型构成运动员就诊共有1 870例,就诊率为15.8%,创伤性损伤762例、运动性损伤总发生率为6.4%;非创伤性疾病1 108例、疾病中发生率为9.4%。各参赛项目场馆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排序见表 4,发生运动损伤风险最高的竞赛项目分别为:藤球、摔跤、自行车、壁球、铁人三项、拳击、跆拳道、柔道(发生率>10%);发生运动损伤风险最低的竞赛项目依次为在射击、智力项目、体操、赛艇、皮划艇(发生率<1%)。对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和类型分别进行了统计,发现最常见的损伤部位依次是头面部(占比13.4%)、手部(占比8.0%)、膝关节(占比7.5%)、踝关节(占比5.2%)。最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为关节损伤(占比27.7%)、皮肤浅表损伤(23.0%)、肌腱韧带损伤(占比21.8%),见表 4。
竞赛项目 | 运动员数量 | 创伤性损伤就诊量(n, %) | 非创伤疾病就诊量(n, %) | 合计(n, %) |
铁人三项 | 78 | 16(11.5) | 10(12.8) | 26(33.3) |
藤球 | 207 | 40(19.3) | 6(2.9) | 46(22.2) |
摔跤 | 249 | 40(16.1) | 15(6.0) | 55(22.1) |
自行车 | 314 | 38(12.1) | 17(5.4) | 55(17.5) |
壁球 | 92 | 11(12.0) | 3(3.3) | 13(14.1) |
跆拳道 | 224 | 24(10.7) | 4(1.8) | 28(12.5) |
拳击 | 244 | 28(11.5) | 0(0.0) | 28(11.5) |
排球 | 477 | 22(4.6) | 32(6.7) | 54(11.3) |
柔道 | 237 | 25(10.5) | 0(0.0) | 25(10.5) |
攀岩 | 108 | 8(7.4) | 2(1.9) | 10(9.3) |
足球 | 807 | 35(4.3) | 25(3.1) | 60(7.4) |
羽毛球 | 244 | 14(5.7) | 2(0.8) | 16(6.6) |
击剑 | 279 | 11(3.9) | 7(2.5) | 18(6.5) |
霹雳舞 | 46 | 2(4.3) | 1(2.2) | 3(6.5) |
乒乓球 | 176 | 7(4.0) | 4(2.3) | 11(6.3) |
马术 | 113 | 2(1.8) | 5(4.4) | 7(6.2) |
帆船 | 131 | 6(4.6) | 2(1.5) | 8(6.1) |
轮滑 | 139 | 8(5.8) | 0(0.0) | 8(5.8) |
橄榄球 | 239 | 13(5.4) | 0(0.0) | 13(5.4) |
武道 | 488 | 16(3.3) | 7(1.4) | 23(4.7) |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作为一项国际性的大型体育赛事,其成功举办不仅体现了杭州的承办能力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为医疗保障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研究通过对亚运会期间共计28 d,所有接诊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大型体育赛事中的伤病特点和疾病发病率,以期为今后的医疗保障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3.1 就诊人群医疗需求多元化本届杭州亚运会规模空前,覆盖面广,就诊案例多于往届,总体就诊率为0.31%,存在多元化的特点。就诊率最高也是工作人员、其次分别为国际(亚洲)体育单项联合会、运动员和各国家(地区)奥委会、媒体/转播商。与其他大型体育赛事就诊人群一致,由于工作人员提前进驻场馆工作,历时长、体力消耗大,普遍存在劳累、心理压力的现象[3];其次多数工作人员及技术官员常进行户外保障,高温环境造成其疾病发病率及创伤受伤率较高[4]。此外,本届亚运会现场观众例累计达370万,就诊率相对最低,但该类人群年龄跨度大,从20个月婴幼儿至90岁高龄人群均有。由于观众的年龄、身体素质、生活方式等因素,在赛事期间可能面临多种非运动性突发疾病风险[5-6]。因此大型体育赛事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应以运动员和各国家(地区)奥委会、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和国际要人、国内贵宾、国际单项组织联合会/亚洲单项组织联合会等客户群保障为重点,兼顾媒体/转播商、观众、工作人员等人群的保障并享有医疗保险服务。
3.2 就诊人员疾病发生广泛化根据创伤和非创伤性疾病的统计分析,总体就诊率为3.1‰,与大型活动的患者就诊率一致,约0.13‰~20.8‰[7]。总体创伤就诊率要明显低于非创伤性疾病(20.3%),其中运动员和各国家(地区)奥委会、观众就诊的创伤和疾病的人数比例高于平均水平(约为30%),可能与赛事期间人员密集、活动强度大、环境变化等因素有关。创伤性损伤主要集中在皮肤浅表损伤、肌腱韧带损伤和关节损伤;非创伤疾病主要发生在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消化系统,其中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和国际要人的消化系统疾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客户群,观众的温度调节系统疾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客户群。
3.3 运动损伤项目之间差异化11 830运动员中,共有1 870人就诊,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为6.4%,低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11%),2020年东京奥运会(9.1%),2016年里约奥运会(9.6%)[4, 8-9]。发生运动损伤风险最高的竞赛项目依次为:藤球、摔跤、自行车、壁球、铁人三项、拳击、跆拳道、柔道;最常见的损伤部位依次是头面部、手部、膝关节、踝关节。杭州亚运会的竞赛项目中藤球的运动损伤发生率最高(19.3%),主要受伤部位分布在脚踝(n=6,占比15%)、头面部(n=5, 占比12.5%)、膝关节(n=4, 占比10%)。与该项目是非奥运竞赛项目,其次与该项目需要运动员垂直跳跃用脚把球踢过网或者用头将球顶过网等因素有关[10]。
杭州亚运会的运动员非创伤性疾病的发病率为9.4%,高于近年夏季奥运会(5.4%~7.2 %)[11],其中铁人三项、排球、摔跤、自行车的发病率最高。运动员非创伤性疾病发生率高的原因分析认为:首先医疗保障服务时间长、提供服务全,从亚运村预开村至亚运村闭村,为期28 d,前期第一个比赛日开始前运动员均以非创伤性疾病就诊为主;其次创新推出医疗保险直付服务,简化运动员医疗保险的理赔流程;再次设置中医推拿科,为各国家(地区)运动员提供特色中医诊疗服务。因此,本届亚运会运动员的疾病发生率高于近年夏季奥运会。
综上所述,任何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均有自己严格的标准和操作程序,国际体育联合会赛事的医疗保健指南[12]强调:在体育赛事期间,医疗保障服务应包括赛前组织部署、赛事场馆医疗服务安全以及其他医疗保障等。杭州亚运会赛时各类客户群总体就诊率为3.1%,与国际大型活动的就诊率一致;运动员发生创伤性损伤为6.4%,运动员发生非创伤性疾病为9.4%。不同运动之间的损伤和疾病有较大差异,需要根据每项运动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预防措施,大多数的创伤和疾病病情分级都是轻微,因此医疗保障人员设置应考虑专业均衡。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1] | 杭州第届亚运会组委会. 杭州亚运会绿色办赛实践案例集[M].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23. |
[2] | Lhee SH, Jain R, Madathur Sadasivam M, et al. Sports injury and illness incidence among South Korean elite athletes in the 2018 Asian Games: a single-physician prospective study of 782 athletes[J]. BMJ Open Sport Exerc Med, 2021, 7(1): e000689. DOI:10.1136/bmjsem-2019-000689 |
[3] | 姬晨妮, 王琳, 张付娥, 等. 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148例云顶滑雪公园场馆闭环内就医案例分析[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3, 16(1): 33-36. DOI:10.3877/cma.j.issn.1674-6880.2023.01.006 |
[4] | Tanaka H, Tanaka S, Yokota H, et al. Acute in-competition medical care at the Tokyo 2020 Olympic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 Br J Sports Med, 2023, 57(21): 1361-1370. DOI:10.1136/bjsports-2022-105778 |
[5] | Mountjoy M, Moran J, Ahmed H, et al. Athlete health and safety at large sporting events: the development of consensus-driven guidelines[J]. Br J Sports Med, 2021, 55(4): 191-197. DOI:10.1136/bjsports-2020-102771 |
[6] | Scarneo-Miller SE, Kerr ZY, Adams WM, et al. Influence of state-level emergency planning policy requirements on secondary school adoption[J]. J Athl Train, 2020, 55(10): 1062-1069. DOI:10.4085/1062-6050-118-19 |
[7] | Alquthami AH, Pines JM. A systematic review of noncommunicable health issues in mass gatherings[J]. Prehosp Disaster Med, 2014, 29(2): 167-175. DOI:10.1017/S1049023X14000144 |
[8] | Soligard T, Palmer D, Steffen K, et al. Olympic Games during nationwide lockdown: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including COVID-19, at the Beijing 2022 Winter Olympics[J]. Br J Sports Med, 2023: bjsports-bjsp2023-107412. DOI:10.1136/bjsports-2023-107412 |
[9] | Soligard T, Steffen K, Palmer D, et al. Sports injury and illness incidence in the Rio de Janeiro 2016 Olympic Summer Game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11274 athletes from 207 countries[J]. Br J Sports Med, 2017, 51(17): 1265-1271. DOI:10.1136/bjsports-2017-097956 |
[10] | Udomtaku K, Konharn K. Energy expenditure and movement activity analysis of sepaktakraw players in the Thailand league[J]. J Exerc Sci Fit, 2020, 8(3): 136-141. DOI:10.1016/j.jesf.2020.04.001 |
[11] | 张茂, 徐善祥. 保障大型国际赛事, 助力急诊学科发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12): 1583-158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12.001 |
[12] | O'Connor S, Whyte E, Fortington L. Are Irish Gaelic Athletic Association clubs prepared to use an AED following a sudden cardiac arrest? A cross-sectional survey[J]. Phys Sportsmed, 2020, 48(3): 320-326. DOI:10.1080/00913847.2019.1704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