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陀分院急诊科,舟山 316100
创伤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许多人承受痛苦甚至丧命的重要原因之一,最新的数据显示,创伤在中国是第五大致命原因,并且在青少年群体中排名第一[1]。据已有研究证明,建立区域化创伤中心进行一体化救治能够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该救治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提高抢救水平、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2]。舟山群岛创伤事件的救治工作具有其独特性和挑战性。首先,舟山群岛地理位置偏远给及时救治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救援队伍需要快速响应,迅速抵达事发地点,以最短的时间展开救治工作。其次,海岛环境复杂多变,包括海浪、潮汐等自然因素都可能对救治工作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救援人员具备丰富的海岛救援经验和应对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再者,由于海岛地区的特殊性,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可能缺乏高级的医疗设备和专业医生。这就需要救援队伍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救治效果,确保伤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适当的医疗救治。因此,舟山群岛创伤事件的救治工作需要在快速响应、高效运输、复杂环境应对以及有限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做出努力,以确保伤者的生命安全。为大力推进海岛创伤中心建设,针对海岛地区创伤情况特殊性着力打造具有海岛特色的创伤中心,本文主要对舟山普陀人民医院县域海岛创伤中心特色建设及运行情况分析,期望为中国海岛地区创伤中心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普陀医院县域级创伤中心提升措施 1.1.1 第五代移动网络-增强现实(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augmented reality,5G-AR)海陆空院前救援体系的建立院前急救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120指挥调度系统作为其核心,不仅提高了城市急救效能,还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就医体验[3]。然而,舟山海岛的特殊性也加剧了医疗供需的矛盾,尤其在急诊患者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被海洋隔绝,并且缺乏高效的救援通信工具,这些地区的患者往往难以及时获取有效的治疗[4]。因此与传统的陆地创伤急救不同,舟山群岛需要建设专门的救援机构,配备先进的救援工具,如直升机、快艇及渔政船同时搭载数字化科技赋能的先进式救援体系。在缩短院前救援时间的同时还可实时传输现场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5G-AR技术的优化应用正在为急诊抢救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在紧急现场和运输过程中,共享患者、救护人员以及目标医院的救援团队的信息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5-6]。目前,在浙江省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的帮扶下,普陀医院创伤中心已经建立了具备长期运行的5G-AR数字化海陆空立体救援体系并不断优化(图 1)。本团队设计制作了“5G-AR”头戴式眼镜设备(图 1A)。借助5G-AR眼镜,院前急救医生和院内医生可以实现实时信息传输和无缝链接[7]。
![]() |
A:院前急救医生佩戴5G-AR眼镜与院内创伤团队进行远程链接;B:预检护士通过一键式网络平台启动创伤团队;C:院内创伤团队通过5G-AR实时画面进行远程指导;D:海上救援;E~F:航空救援 图 1 5G-AR海陆空院前救援体系及一键式创伤多学科诊疗团队启动网络平台,院前急救医生和院内医生可以实现实时信息传输和无缝链接 |
|
快速正确地启动创伤团队,是提高患者成功救治率的必要条件[8-9]。传统的电话会诊方式已不能满足严重创伤患者的迫切需求。网络启动平台是一个创新的医疗服务平台,它改变了传统的电话会诊模式,为创伤团队提供了更快速、更灵活的响应机制。普陀医院应用一键式启动平台可以使创伤团队快速反应使得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效果明显提高。
普陀医院创伤中心引入了一键式启动创伤团队的网络平台。当患者遭遇交通伤高坠伤等紧急情况时,预检护士会根据院前预警信息,在网络平台上立即启动相应需要的创伤团队(图 1B)。
1.1.3 一站式救治模式:打造“三维一体化黄金救治圈”严重创伤救治模式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各科室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救治流程繁琐等。2019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和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在创伤医疗服务体系上的重大改革,旨在进一步完善创伤医疗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实现创伤患者的集中救治[10]。为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普陀医院建立了创伤中心一站式救治模式(图 2A)。普陀医院把复苏单元、EICU、影像科、复合杂交手术室整合在同一救治圈当中。首先复苏单元与EICU形成了零距离,这为快速转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图 2B)。在复苏单元接受初步急救的创伤患者,如需重症监护治疗可以直接转入EICU,无需再经过繁琐的转运过程。这种零距离的安排不仅减少了转运时间,也降低了转运过程中的风险,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和专业的医疗服务。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影像科对面设立了复合手术室专用电梯,实现了影像科与手术室零距离(图 2A)。患者从影像科出来后,可以直接通过手术室专用电梯直达手术室,无需再经历其他环节的等待和转接。这样的设计为影像检查和手术室之间搭建了一条无障碍的通道。
![]() |
A:救治圈平面图;B:复苏室与EICU零距离展示 图 2 三维一体化黄金救治圈 |
|
普陀医院下直多个海岛医共体单位,这些偏远海岛医生的教育背景和培训机会有限,与城市医院相比,医学教育资源较为贫乏,很多海岛医生只接受过基础的医学培训,缺乏进修和专业技能提升的机会,这使得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无法跟上医学领域的迅速发展,这与世界各地岛屿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情况非常相似[11-13]。为了提升普陀医院的创伤团队急救能力,以及帮助偏远海岛基层医生提高创伤救治水平,普陀医院承办的“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hina trauma care training, CTCT®)及CTCT®-B浙江普陀站”顺利召开(图 3 A~C)。本次培训课程涵盖了院前、急诊、外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提升参与培训的医护人员的创伤救治能力。同时为加强海陆空急救体系建设,创伤团队核心成员参加了直升机救援培训(图 3 D~F)。在培训过程中,医生需要学习直升机安全和医疗救援程序等方面的知识,并掌握在紧急情况下如何与地面医疗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同时,他们还需要了解直升机救援的限制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在救治过程中能够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行动。
![]() |
A~C:创伤团队参加CTCT培训;D~F:创伤团队参加直升机培训 图 3 普陀医院创伤中心团队CTCT及直升机培训 |
|
共富方舟1.0提出了海上移动复苏单元这一创新方案。这一国家级项目旨在提高海上救援的效率和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移动复苏单元的急救设备齐全,包括心肺复苏设备、氧气瓶、呼吸机、急救箱、止血设备等(图 4)。这些设备能够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发挥作用,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还配备了专业的急救人员,他们经过严格培训,能够熟练地进行心肺复苏和紧急救治,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将伤者从生死线上拉回。除了急救设备,移动复苏单元还配备了CT检测设备。在方舟上CT检测设备能够迅速对伤者进行诊断,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
A:共富方舟船;B:海上复苏单元 图 4 国家级项目共富方舟1.0海上移动复苏单元建立 |
|
回顾收集创伤中心建设以来近三年2021—2023年严重创伤患者资料和救治相关核心指标。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创伤严重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16分或简明损伤定级(abbreviated injury scale, AIS)≥3分。排除标准:年龄 < 18岁或入院24 h内家属放弃治疗或转院患者。本研究已通过舟山市普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编号:20240404KYLW)。
1.2.2 研究方法分析舟山普陀医院县域创伤中心在不断优化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措施(包括5G-AR海陆空院前救援体系、创建一键启动的多学科联合诊疗网络平台、构建“三维一体化黄金救治圈”、建立国家级项目共富方舟1.0海上移动复苏单元,强化创伤团队人员的专业培训)的过程中,分析这些措施对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按持续优化过程将患者按年度分组分为2021年组、2022年组及2023年组。
一般资料信息主要包括严重创伤患者每年总例数,各年度严重创伤患者转运方式占比情况,各年度严重创伤患者损伤原因。分析指标主要包括:(1)各年度不同转运方式严重创伤患者转运时间及距离分析;(2)各年度严重创伤患者抢救室滞留时间、CT完成时间,输血执行时间分析;(3)各年度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分析。
相关指标定义:(1)抢救室滞留时间: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开始,到离开抢救室的时间;(2)输血执行时间:从决定为患者进行输血到输血过程实际开始的时间;(3)CT完成时间:从提出需要CT检查到CT扫描完成的实际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M(Q1, Q3)]表示并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海岛县域创伤中心严重创伤患者转运方式,损伤原因及救治成功率的分析2021—2023年分别纳入严重创伤患者107例、211例和287例,例数明显增多,救治成功率逐渐提高,分别为77.57%、81.04%和89.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海岛严重创伤患者陆地转运仍为主要方式该比例三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8)。与其他地域不同,海岛地区转运方式增加了海洋转运途径,三年海洋转运比例分别为7.48%、10.43%和11.85%,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比率逐年增加。空中转运分别为1例、1例和3例,仍占比较少。
海岛严重创伤患者损伤原因主要集中在高处坠落伤及机械伤,两者发生率近三年内并无明显变化。交通事故严重创伤患者逐年明显增加,2021—2023年分别6.54%、6.64%和16.0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 1。
指标 | 2021年(n=107) | 2022年(n=211) | 2023年(n=287) | P值 |
转运方式 | ||||
陆地转运 | 85(79.43) | 174(82.46) | 241(83.97) | 0.578 |
空中转运 | 1(0.93) | 1(0.47) | 3(1.05) | 0.761 |
海洋转运 | 8(7.48) | 22(10.43) | 34(11.85) | 0.433 |
自行来院 | 13(12.14) | 14(6.64) | 9(3.14) | 0.050 |
损伤原因 | ||||
高处坠落伤 | 41(38.32) | 57(27.01) | 75(26.13) | 0.055 |
交通伤 | 7(6.54) | 14(6.64) | 46(16.03) | 0.001 |
机械伤 | 42(39.25) | 103(48.82) | 126(48.90) | 0.246 |
其他 | 17(15.89) | 37(17.54) | 40(13.94) | 0.547 |
救治成功率 | 83(77.57) | 171(81.04) | 258(89.89) | 0.002 |
陆地转运时间随着创伤中心体系的完善及人员的能力提升,院前转运的时间逐年缩短,同时海洋转运时间也明显缩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普陀医院创伤中心空中转运患者均来源于普陀区东极岛,直升机转运时间大约为35 min。见表 2。
指标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P值 |
转运时间(min) | ||||
陆地转运a | 22.00(19.00, 28.50) | 19.00(17.00, 22.00) | 15.00(12.00, 17.00) | < 0.001 |
海洋转运b | 133.00(118.00, 164.25) | 113.50(100.00, 125.00) | 101.00(98.00, 118.75) | < 0.001 |
空中转运c | 35.00 | 35.00 | 34.50 | - |
转运距离 | ||||
陆地转运(km)a | 17.00(14.50, 23.00) | 16.00(14.15, 21.50) | 16.00(14.00, 22.00) | 0.298 |
海洋转运(nm)b | 41.50(28.50, 44.50) | 38.00(27.75, 41.25) | 41.00(30.00, 42.75) | 0.478 |
空中转运(nm)c | 50.00 | 50.00 | 50.00 | - |
注:a陆地转运三年每组人数分别为85、174、241例;b海洋转运三年每组人数分别为8、22、34例;c空中转运三年每组人数分别为1、1、3例,因人数较少未进行统计学分析 |
结果表明,2021—2023年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室滞留时间、输血执行时间和输血执CT完成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见表 3。
指标 | 2021年(n=107) | 2022年(n=211) | 2023年(n=287) | P值 |
抢救室滞留时间 | 120 (100, 150) | 105 (89, 123) | 81 (68, 90) | < 0.001 |
CT完成时间 | 47 (40, 59) | 34 (29, 39) | 26 (22, 31) | < 0.001 |
输血执行时间 | 68 (60, 81) | 49 (41, 55) | 29 (21, 35) | < 0.001 |
在我国,海岛地区的发展与建设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14]。然而,在面临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时,这些地区常常缺乏有效的医疗救援和紧急处理能力,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首先作为一个重要旅游区舟山海岛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他们都可能会因为海滩活动、水上运动或其他娱乐设施而遭遇意外伤害。其次,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岛上的居民往往需要进行渔业或其他与海洋相关的工作,职业风险导致舟山海岛的居民可能面临创伤。此外,由于舟山群岛的特点是海港货运、修造、海上石油开发、军港、渔港和商业中转港并存。这种特殊的经济和军事环境为该地区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15]。随之而来的创伤急救任务变得尤为重要,需要健全的急救体系和专业的医护人员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普陀医院创伤中心通过成功建立具有海岛特色的5G-AR海陆空院前救援体系、一站式“三维一体化黄金救治圈”、国家级项目共富方舟1.0海上移动复苏单元,一键式创伤多学科诊疗团队启动网络平台并且通过培训全面提升的海岛医生创伤救治团队能力,有效的提高了舟山海岛地区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并且明显改善了抢救室滞留时间,CT完成时间及输血执行时间相关指控指标。
海岛区域创伤患者的救治具有其独特性,尤其是在转运方式上。由于部分创伤患者来自偏远海岛地区,传统的陆地转运方式并不适用,因此必须依赖海洋转运或空中转运。近年来,普陀区通过实施“海上共富方舟行动”,显著提升了海上转运的便利性。随着转运流程的不断优化和人员培训的加强,反应速度得以提升,加之5G-AR技术在院前院内的广泛应用,院前处理时间更加及时有效,显著缩短了包括陆地和海洋转运在内的整体转运时间。尽管如此,空中转运的案例相对较少,这可能与费用、天气等因素有关。空中飞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受到限制,但空中转运在某些紧急情况下仍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例如,近三年的数据显示,所有空中转运的患者均来自六东极岛,该岛距离医院50海里。空中转运的时间约为35 min,而海洋转运则需要120 min,空中转运在时间上具有明显优势。为了进一步提高创伤患者的救治及时性,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空中转运体系。同时,也需要加强与海洋转运的协同,确保在不同情况下都能为患者提供最快速、最有效的救治途径。
在海岛地区,高处坠落伤和机械伤成为主要的创伤原因,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海岛地区特有的地形特点可能增加了高处作业的风险,特别是在建筑施工和渔业活动中。这些活动往往需要在不稳定或危险的环境中进行,从而增加了受伤的可能性。其次,工业机械的使用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风险,特别是在操作不当或机械维护不足的情况下。与此同时,交通伤导致的严重创伤患者比例逐年上升,这提示可能需要加强对交通管制的重视。提高交通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等措施,都可能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严重创伤患者的比例。
一键式创伤多学科诊疗团队启动网络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团队响应速度。通过“三维一体化黄金救治圈”模式,团队成功整合了关键医疗资源,优化了救治流程,显著提高了救治效率和质量。CTCT不仅加强了医生在严重创伤急救领域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责任意识,目前92%的创伤团队成员已经接受了专业培训。这些措施的整合和提升,显著改善了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内救治效果,缩短了抢救室滞留时间、CT扫描完成时间和输血执行时间,从而显著提升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尽管海岛区域创伤患者的救治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空中转运虽快但受限于成本和天气条件,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其应用频率。海洋与空中转运的协同机制亟待加强,以确保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迅速响应。此外,高处坠落伤和机械伤的预防工作需要通过提高安全意识和改善作业环境来加强。交通伤的上升趋势也提示需加强交通管制和安全教育。最后,多学科团队的整合和流程优化是提升救治效率和质量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持续努力以实现更全面的救治体系。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刘宁、苗岩松、胡黎:研究设计、统计分析、论文撰写;朱宏议、王鑫、徐小毛、王周斌:数据收集及整理、统计分析;林韩立、冯素君、刘莹莹、刘舟妍、钟丽娜:研究设计、论文修改;丁琼:研究设计、论文指导
[1] | Wang YH, Wang C, Hu P, et al. China trauma treatment statistics 2019: a national retrospective study based on hospitalized cases[J]. Front Public Health, 2023, 11: 1116828. DOI:10.3389/fpubh.2023.1116828 |
[2] | Hashmi ZG, Jarman MP, Uribe-Leitz T, et al. Access delayed is access denied: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ess to trauma center care and pre-hospital death[J]. J Am Coll Surg, 2019, 228(1): 9-20. DOI:10.1016/j.jamcollsurg.2018.09.015 |
[3] | Sariyer G. Sizing capacity levels in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dispatch centers: Using the newsvendor approach[J]. Am J Emerg Med, 2018, 36(5): 804-815. DOI:10.1016/j.ajem.2017.10.027 |
[4] | Xia BB, Liu N, Hu L, et al. Significant delay and decreased chance of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on remote outer islets of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main island: the PUTUO Study[J]. Rural Remote Health, 2023, 23(2): 7574. DOI:10.22605/RRH7574 |
[5] | Wang MY, Ji H, Jia M, et al.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sharing throughout the emergency rescue process based on 5G and AR wearable devices[J]. Sci Rep, 2023, 13(1): 6353. DOI:10.1038/s41598-023-33610-4 |
[6] | Munzer BW, Khan MM, Shipman B, et al. Augmented reality in emergency medicine: a scoping review[J]. J Med Internet Res, 2019, 21(4): e12368. DOI:10.2196/12368 |
[7] | 林韩立, 冯素君, 蒋欢, 等. 舟山海岛应用5G-AR联合空中转运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1例[OL].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 2023, 05(1): E02381-E02381. DOI: 10.3760/cma.j.cmcr.2023.e02381. |
[8] | Maliziola C, Frigerio S, Lanzarone S, et al.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trauma team activation protocol criteria in an Italian trauma center: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Int Emerg Nurs, 2019, 44: 20-24. DOI:10.1016/j.ienj.2019.02.002 |
[9] | Cameron M, McDermott KM, Campbell L. The performance of trauma team activation criteria at an Australian regional hospital[J]. Injury, 2019, 50(1): 39-45. DOI:10.1016/j.injury.2018.09.050 |
[10] | 王钰炜, 周帅帅, 王飒, 等. 一站式创伤复苏单元整合5G技术的建设及应用研究[J].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2, 3(4): 300-304. DOI:10.3761/j.issn.2096-7446.2022.04.002 |
[11] | Phillips G, Lee D, Shailin S, et al. The Pacific Emergency Medicine Mentoring Program: a model for medical mentoring in the Pacific region[J]. Emerg Med Australas, 2019, 31(6): 1092-1100. DOI:10.1111/1742-6723.13366 |
[12] | Sen Gupta T, Woolley T, Murray R, et al. Positive impacts on rural and regional workforce from the first seven cohorts of James Cook University medical graduates[J]. Rural Remote Health, 2014, 14: 2657. |
[13] | Waymack JR, Markwell S, Milbrandt JC, et al. Comparison of rate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procedures and critical diagnoses in metropolitan and rural hospitals[J]. Rural Remote Health, 2015, 15(4): 3298. |
[14] | 陈国雄, 陆再英, 杨文西, 等. 海岛地区急救体制和医疗网络化建设初探[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7, 13(3): 177-178. 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1997.03.127 |
[15] | 陈忠波, 石清泉, 蒋峰, 等. 舟山群岛颅脑外伤急救体系救治635例体会[J].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05, 12(2): 119-120. DOI:10.3760/cma.j.issn.1009-6906.2005.0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