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 Vol. 33 Issue (12): 1791-1794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4.12.024
中国(县域暨)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分析
何小军1 , 张斯龙1 , 黄增2 , 张燕2 , 李子龙2 , 马岳峰1 , 吕传柱3 , 陈玉国4 , 张国强5 ,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县域急诊急救学组 ,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杭州 310009;
2. 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余姚 315400;
3. 急救与创伤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海岛急救医学创新单元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成都 610072;
4.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济南 250012;
5.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急诊急救服务能力建设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重要评价指标, 快速、高效、广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构建, 更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1]的关键目标。为了解中国(县域暨)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指导与帮助下,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共同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8家县级医院急诊科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我国的县级医院急诊科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不稳定的现状。此后多年,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充分发挥学术导向和平台推进工作,制定了3部针对县级/域医院急诊医学发展的重要专家共识,开展了多期针对基层医院的急诊科科主任培训班,并大力推广“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收到了良好的反馈。

2024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2],要求突出县级医院县域龙头地位,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临床专科和管理能力建设;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开展了《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2],强调提升急诊质量、提高急难危重救治效果。这些都对中国(县域暨)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提升的中国(县域暨)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到底如何,对中国(县域暨)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估尤为重要。

1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急救能力评价体系

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评价是加强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暨县域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2023年7月,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社等正式启动中国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建设, 并成立了《中国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专家组。专家组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围绕如何评价县级医院在急诊急救服务能力上的差别, 构建一个科学性、前瞻性与导向性、可操作性的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评价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在反复征求相关专家意见、抽样测试等基础上, 制定了《中国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评价体系(2023年版)》[4], 为中国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建设提供指引, 推动县级医院与县域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的建设。

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聚焦“六个能力”即急诊急救资源配置能力、急诊急救服务支撑能力、急诊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急诊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急诊医学教育科研能力、急诊专科影响力等, 搭建6个评价维度(一级指标), 与对应的16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 构成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框架, 最终可评估急救服务能力水平等级:优秀级(A)、良好级(B)、基础级(C)、未定级(D)。

评价体系建设的目标是:(1)可为县域急诊医疗机构开展自评自建的依据,以评促建,评改结合,提升能力;(2)可作为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成效评价的依据。联盟将推荐优秀级医院(A++/A+)拟中国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示范单位验收。(3)标杆医院展示,数据、佐证材料,编辑成电子册,互相借鉴/学习。(4)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源,为国家卫健委和学会提升县域急诊能力提供参考意见。

2 数据获取与分析

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信,联盟于2024年6-7月间连续组织了三次线上质控会议,科学严谨地进行数据的采集,并由13人的质控专家组对异常填报数据进行查验核实,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同质性。在数据汇总后的1个月,组织近14位国内急诊医学领军专家在无锡召开了评价体系质控与数据分析会议,对数据的科学与严谨性进行了论证。

2.1 首次评价数据 2.1.1 整体情况

全国报名340家,已经参与填报的有284家,填报率83.5%;填报的医院中修正分A++级的有15家,优秀率占5.3%;填报的医院中修正分A+级的有35家,优秀率占12.3%;填报的医院中自评分B级的有71家,占25.0%;填报的医院中自评分C级的有55家,占19.4%;填报的医院中自评分D级的有108家,占38.0%。填报不同区域的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评价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区域的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
区域 A++ A+ B++ B+ C D 总数 平均分
华北(吉林,辽宁,河北) 0 3 2 4 7 31 47 57.1
东北(山西,内蒙古) 1 0 2 2 7 18 30 57.0
西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 2 8 5 8 11 15 49 68.9
华中(河南,湖北,湖南) 8 16 12 21 18 26 101 74.3
华东1(山东,江苏,江西) 3 5 3 6 6 16 39 66.5
华东2(浙江,安徽,福建) 1 3 2 4 4 4 18 71.8
西南(重庆,贵州,四川,云南) 3 6 5 5 5 15 39 70.2
华南(广东,海南) 1 5 1 3 4 4 18 74.1
平均分 284 65.9
2.1.2 急诊科面积与急诊分块

284家参与调查的医院急诊科的平均面积:3 148.8 mm2,占医院总面积的平均占比:3.1%,但差异巨大,超过20 000平的有4家,但急诊科面积不足300平的也有5家。277家(97.50%)有急诊的预诊分诊处,282(99.30%)家有急诊挂号收费处,282(99.30%)家有急诊诊室,280家(98.6%)有抢救室,271家(95.4%)有留观室,179家(63%)有急诊综合住院病房/区,160家(56.3%)有EICU,177家(62.3%)有隔离应急抢救室,171家(60.2%)有急诊手术室,134家(47.2%)有导管室,182家(64.1%)有检验室,173家(60.9%)有医学影像室,208家(73.2%)有药房。但拥有全部13个急诊分块的医院只有65家。

2.1.3 急诊科内部床位数

抢救室:中位数6张,最高28张(浙江瑞安市人民医院),最低1张;留观室:中位数10张,最高50张(成都简阳市人民医院),最低0张,有8家医院。急诊综合住院病区(含创伤外科病房):中位数16张,最高154张(河南鲁山县人民医院),有89家未建设急诊综合住院病区,占比达89/274=32.5%。EICU(含TICU):中位数6张,最高34张(浙江市瑞安人民医院),最低0张,有115家医院,占115/274=42%。

2.1.4 人员配备与设备

急诊一线值班医护人员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占比中位数为95%,最低值51%,最高100%;固定急诊医师人数占急诊在岗医师人数的比例中位数为95%,最低值30%,最高100%;固定急诊护理人数占急诊在岗护理人数的比例中位数为95%,最低值45.52%,最高100%。急诊急救设备占比情况见表 2。急诊科医护人员情况见表 3。急诊在岗人员接受急诊专业培训占比(指时间≥3个月)专业培训包括进修、短期培训等中位数为 43%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00%,10%的未填报;医院对本院急诊医学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占同期医院总费用比,中位数为2%,最小为0,最高为20%,19%的单位未填报;急诊医护人员取得急救技能培训证书人数比例中位数为70%,最小为0,最高为100%,12%的19%的单位未填报。

表 2 每个急救设备在所有填报县级医院中配备的占比
设备 占比(%) 数量
心电图机 100.0 284
简易呼吸器(呼吸球囊面罩) 99.6 283
无创/有创呼吸机 99.6 283
心电监护仪 99.6 283
给氧设备 99.3 282
气管插管装置 98.9 281
全自动洗胃机 98.9 281
负压吸引器 98.6 280
可视喉镜 96.8 275
转运呼吸机 95.1 270
心肺复苏机 94.4 268
心脏起搏/ 除颤仪 93.3 265
铲式担架 92.3 262
POCT设备 89.4 254
血气生化分析仪 76.4 217
床旁超声机 74.3 211
数字化胸部X线摄影(DR)机 62.0 176
纤维支气管镜 49.6 141
血液净化仪[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机] 49.6 141
临时心脏起搏仪 33.1 94

表 3 县级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情况
项目 中位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医生总人数(人) 16 1 64
护士总人数(人) 30 8 191
固定注册的急诊医师中级及以上职称人数(人) 10 1 50
医师中级及以上职称比例(%) 68 0.09 99
有高级职称医生的比例(%) 92.3
固定注册的急诊护师及以上技术职称人数(人) 21 1 147
护师及以上职称比例(%) 77.5 5 100
有高级职称护士的比例(%) 70.4
固定注册的急诊医师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人) 0 0 44
医师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 0 0 88%
固定注册的急诊护理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人) 17 0 142
护理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67 0 100
2.2 急危重症抢救质量安全

284家参与调查的医院急诊科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院内)中位数为26%,最小值为6.5%,最高值为65%,未统计医院占比4.2%;严重创伤患者(ISS > =16分)抢救成功率中位数为85%,最高值为99%,未统计医院占比14.1%;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率中位数为2.95%,最小值为0.2%,最高值为10%,未统计医院占比5.3%;急诊手术患者死亡率中位数为1%,最小值为0.1%,最高值为15%,未统计医院占比28.5%。急性STEMI患者和急性脑梗死处置情况见表 4

表 4 急性STEMI患者和急性脑梗死处置情况
指标 中位数 最小值 最大值 未统计医院占比(%)
急性STEMI患者平均门球时间(min) 70 44.29 173 16.20
门球时间达标率(%) 89.2 30 100 18.70
急性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min) 25.1 3 98.3 23.9
门药时间达标率(%) 95 3.12 100 26.10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59 2 97.33 11.30
发病4.5 h内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率% 50.3 2 98.65 11.30
2.3 信息化设

284家参与调查的医院急诊科223家(78.5%)实现患者信息互联共享;229家(80.6%)实现院前院内实时交互,能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医学影像诊断等服务;232家(81.7%)实现院内诊疗时间轴,189家(66.5%)实现上车即入院:143家(50.4%)实时快速建档;135家(47.5%)心电监护实时传;120家(42.3%)家院前病历实时传输;181家(63.7%)目标医院预先准备抢救措施;184家(64.8%)绿色通道开放,172家(60.6%)床位预留。

2.4 院内急诊医疗服务和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

院内医疗急诊服务能力见表 5,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见表 6

表 5 院内医疗急诊服务能力
项目 中位数 最小值 最大值 未填报医院数 最大值医院
年度急诊人次占门诊总量的比例 11.2 1.14 70 16 湘西州龙山县人民医院
年度急诊住院患者占住院患者的比例 14 0.01 80 38 湘西州龙山县人民医院
急诊医学科医患比 2.7 1.3 11.3 21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
急诊医学科护患比 4.0 1.5 78.4 22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
急诊预检Ⅰ级患者占比 1.18 - - 18 -
急诊预检Ⅱ级患者占比 5.09 - - 18 -
急诊预检Ⅲ级患者占比 34.5 - - 18 -
急诊预检Ⅳ级患者占比 48 - - 18 -
急诊预检分诊率 98 20 100 15
有亚专业组及相应的急诊急救专业团队 143/284=50.4% 设立亚专业团队
急诊医学科病例组合指数(CMI值) 1.16 0.4 6.11 128 太和县人民医院
急诊救治病种数量(ICD-10四位亚目数量) 453.5 25 20208 151 永城市中心医院
急诊住院病种数量(ICD-10四位亚目数量) 192 20 2254 151 成都简阳市人民医院
急诊手术操作种类数量(ICD-9-CM-3四位亚目数量) 84 20 2008 173 永城市中心医院
急诊重点疾病占比 15.75 1 87 45 丰县人民医院
年急诊手术量 1000 0 16887 41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 60 15 1440 13 上饶市鄱阳县人民医院

表 6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
项目 中位数 最小值 最大值 未填报占比(%)
120呼救电话6 s内接听比例 99.9 9.67 100 7.7
院前医疗急救1 min出车率 70 0 - 9.9
平均急救呼叫满足率 99 0 100 6.0
平均急救反应时间 15 8 42 6.3
危急重症现场医疗监护或抢救措施实施率 100 8.9 100 6.3
负压救护车配置率 37.5 0 100 7.4
救护车配置120调度指挥信息化系统车载终端 224/284=78.9%
3 讨论 3.1 服务能力整体有提升、但差异任然很大

近年来国家对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急诊科是医院的前沿窗口,更是医院中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临床学科,其直接反映了医院综合医疗护理质量和诊疗技术水平,是衡量医院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次评价数据分析发现县级医院急诊科虽然整体有了提升,但依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不稳定。县域急诊医疗服务能力区域差异大,华东、华南、华中(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广东、海南)以及西南(重庆、四川)的县域急诊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水平领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山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这些可能干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有关、也与当地服务人口数量密切相关,更与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与上级医疗单位扶助力度有关。

3.2 遵循急诊医学会的引领、发挥区域特色

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指示与帮助下,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自2018年成立,目前已经有16个省成立了省级联盟(2 148家联盟医院),开展了19期科主任培训班,以提升科室带头人能力为抓手,整合国内的急诊医学专家智慧与力量提升县域急诊科医疗服务的软件,此次调查发现联盟会员单位整体表现很好,A++前十位的医院分别为:西昌市人民医院(四川)、南京市江宁医院(江苏)、彭州市人民医院(四川)、丰县人民医院(江苏)、余姚市人民医院(浙江)、太和县人民医院(安徽)、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博兴县人民医院(山东)、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简阳市人民医院(四川)、方城县人民医院(河南),其中四川3家,江苏4家,浙江1家,安徽1家,河南1家,可以发现服务能力与服务区域的人口数量、经济实力、省级单位学科带头人的重视与帮扶密切相关。

以区域经济和服务人口为比较契机,可以发现江苏、浙江虽然经济实力相近,但常住人口数量差异较大,以浙江(24家填报单位)和江苏(34家填报单位)比较,江苏县域急诊医疗服务能力明显高于浙江(总分中位数:81.6 vs. 76.7;B级以上占比:73.5% vs. 62.5%),江浙两省拥有13个急诊分块的医院比例分别为(浙江:8/24,江苏:14:/34),从业人员中急诊科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江苏大于浙江,这与其服务的人口基础有关,也与主管部门的要求以及学会/协会对科室建设的引导有关;但从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质量(浙江vs. 江苏)比较可以发现,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25.2% vs. 20%)、严重创伤患者(ISS≥16分)抢救成功率(95.5% vs. 83.75%)、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率(1.05% vs. 1.2%)、急诊手术患者死亡率(0.475% vs. 1%)、急性STEMI患者平均门球时间(69 min vs. 75.12 min)、门球时间达标率(88.7% vs. 88.45%)急性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23 min vs. 18.3 min)、门药时间达标率(90.84% vs. 93.5%)、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62.4% vs. 61%)、发病4.5 h内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率(68% vs. 66.22 %)浙江均大多高于江苏,由此可见江苏的县域急诊医疗服务发展潜力更大、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浙江整体上虽然在硬件投入不如江苏,但在医疗服务的质量上要求更高、也更愿意通过信息化(实现患者信息互联共享、实现院前院内实时交互,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医学影像诊断等服务、实现院内诊疗时间轴记录、实现上车即入院)的投入实现医疗质量的提升和同质化。

3.3 以评促建、示范效应明显

急诊急救大平台要求实现县域内各类急危重症救治流程的规范化、同质化实现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多系统资源协同管理,要求提升县域内急危重症综合救治能力[5-6]。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指导与推动下,2021年5月启动“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示范单位”活动;2021年7月授予22个省/直辖市89家医疗单位“中国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试点医院;2023年2月制定《中国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考核标准》;2023年4月启动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示范单位验收5家单位荣获中国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示范单位称号。大平台建设给县级急诊科建设提出了目标、提供了模板、给予了帮助,对促进县级医院与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暨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的建设有极大地推进力,这些都为广大县域的医疗服务提供了巨大的保障和助力。本次急诊医疗服务能力评估不是单纯地进行评估,在完成本次评估后专家组根据整体情况改进了评估体系,并经专家组论证提出了《中国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评价体系(2024年版)》;通时也为参与评估的医疗单位提供一份完整的评估结果以及改进、提升建议形成详尽的反馈表单[可登录中华急诊网(www.cem.org.cn)参阅本文html格式],总之,评估的目的不仅在于摸底、更在于发现问题、改变现状,提升县域急诊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总之,中国的县域急诊医疗服务能力虽然依旧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不稳定的情况,但在主管部门的重视与要求下,在上级医疗单位的帮扶下,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引领与督促下,在广大县域急诊人的努力下,县域急救医疗服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广大县域急诊人仍需笃行致远,砥砺前行,更好地服务最广大的中国县域人群。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关于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的通知[EB/OL]. (2021-10-14)[2024-10-15].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14/content_5642620.htm.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 (2023-03-23)[2024-10-15]. 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3/23/content_5748063.htm.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 关于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EB/OL]. (2023-05-26)[2024-10-15].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83704.htm.
[4]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县城急诊急救学组,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社,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专家组.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建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12): 1721-172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12.026
[5] 陈玉国. 我国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探讨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6): 663-66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6.001
[6]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规范专家共识组. 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规范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5): 642-64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