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5, Vol. 34 Issue (9): 1287-1291   DOI: 10.3760/cma.j.cn114656-20250707-00504
省县协同全面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
陈国忠1 , 徐凌霄2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 310009;
2.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杭州 310058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方向[1]。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需着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实现省域内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的均质化[2]。在此背景下,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成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关键,其中加强县域急诊急救服务尤为重要。当前,急诊急救体系建设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城乡差距依然显著,缩小差距的关键在于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省级医疗机构在学科建设、服务辐射与人才培养方面优势突出。依托省县协同,可充分发挥省级优势,聚焦其对县域医疗机构的精准帮扶与指导。因此,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除自身发展外,更需依靠政策保障、城乡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进程,通过省县协同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本文结合实践探索,探讨省县协同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的可行性路径。

1 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的现实需求

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是强化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精准把握需求是关键。当前,其发展需求正由“硬件补缺”向“综合升级”、由“环节救治”向“体系整合”转变。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资源布局优化的需求。资源扩容与配置优化是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的重要基础,基层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人才匮乏,城乡均衡发展的需求迫切。县级医院急诊科基础薄弱[3],院前急救网络覆盖不足,站点少且分布不均,偏远地区存在短板。第二,政策支持、体系完善与管理创新的需求。县域急诊急救能力提升需要政策支持和财务保障。院前急救网络布局需进一步优化,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以及多学科协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需持续深化。第三,配置升级与智能化技术融合的需求。多数地区仍依赖传统院前急救调度模式,院前急救转运与监护需要进一步提升,院前院内数据实时共享较为少见,构建急诊急救协同救治信息平台,整合资源调度,开展信息化与数据驱动管理的需求迫切。第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业能力提升以及急诊学科发展的需求。县域院前急救人员专业能力亟待提升且培训机会匮乏。县级医院急诊科人才数量不足、结构失衡,急救技能水平不均,队伍稳定性与职业发展路径保障机制尚需强化。第五,重大突发事件医疗应对多部门协作联动的需求。重大突发事件医疗应对需多部门协作联动与社会协同,通过智能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与协同调度,以提升应急响应能力。第六,公众与社会力量参与急救的机制创新需求。当前,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显著不足,农村普及率低,常态化培训机制普遍缺失,亟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护培训体系建设,提升全民急救素养。

2 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的政策与实践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区域均衡布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持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重点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聚焦基层能力提升,通过医共体建设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4]。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将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四个延伸”,进一步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延伸,进一步推动上级医疗资源向城乡基层延伸。《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三级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强化县级医院急诊急救能力[6]。《“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指出[7],强化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上述政策通过资源下沉、体系优化与机制创新,为县域急诊急救能力提升提供系统性支撑。

浙江省启动“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以来,着力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务人员下基层,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8],“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主要以省级医院通过派驻管理团队和技术骨干,深度帮扶县级医院。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浙江省进一步提出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其以“3342X”为核心目标[9],聚焦提升山区海岛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县域胸痛、卒中、创伤三大救治中心能力建设。通过省级医院与山区海岛县医院结对合作,构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长效机制。《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10],着力提升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水平,建强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中心,全面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浙江省卫健委等14部门《推进院前急救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指出[11],探索省域院前急救体系数字化建设。全省城市建成“10分钟急救圈”,农村建成“12分钟急救圈”(山区海岛≤14 min)。总体来说,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应遵循已有政策与指导意见,因地制宜加以实施。

3 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的关键挑战

推进县域急诊急救能力提升,存在诸多挑战:第一,优质医疗急救资源的有限性。现阶段,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相对偏弱、资源总量不足以及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区域与层级均衡性不足的挑战持续存在。第二,县域急诊急救体系不健全。总体上,我国的急诊急救体系还较为薄弱,县域急救体系更为薄弱,偏远乡镇急救站点覆盖率较低,急救反应时间较长。第三,县域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能力不足。与城市相比,县域急诊急救相关专业人才短缺显著,人才队伍稳定性也面临较大挑战。基层急救培训缺乏长效机制,培训覆盖率不足,县级医院对乡村医务人员的急救教学辐射作用有限。县域医护人员急救能力存在较多瓶颈,乡镇与乡村医生的急救能力更弱。县域医疗应急能力亟待提升。第四,县域急诊急救数智化发展不足。院前院内信息割裂瓶颈亟待破解。AI辅助决策、5G远程指导等技术普及率低。第五,县域急诊急救体系制度建设与质量管理相对滞后,急救质控标准执行参差。亟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资源与运行模式,破解急诊急救服务质效提升难题。第六,社会急救体系建设和公众急救意识仍然薄弱。县域层面,公众自救互救意识薄弱,公众急救技能普及率低,急救志愿者网络覆盖率低。第七,县域急诊急救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可持续性存在挑战,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4 省县协同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的目标定位

省县协同县域急诊急救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需契合当地需求和发展优先项,系统规划政策、人力、技术等要素,以省县协同整合资源,创新构建高效覆盖全域的急诊急救网络。主要聚焦于:第一,提升救治时效性。立足急救需求,优化急救站点布局,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逐步缩小城乡急救时间差。推动院前院内信息互联互通,实施“呼叫即接诊、上车即入院”模式。第二,强化急诊急救服务能力与医疗应急能力。逐步提升县域内急救关键设施设备配置,提升急救综合能力。构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应急体系,提升县域医疗应急响应能力。第三,提高救治成功率。推进人才培育与能力同质化、标准化流程与多学科协作,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第四,急诊急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县域专业化急救团队,推动县域急诊急救服务同质化。第五,推动县域急诊急救的制度与管理创新。在省县协同模式下,全面推进县域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创新、质量管理与效率提升。第六,推进急救全域覆盖与均衡发展。统筹县域急诊急救医疗资源,梯度推动县级优质资源下沉至乡镇和乡村,构建县域全覆盖“急救圈”。第七,公众急救意识与参与度提升。加强公众自救互救教育,提升全社会学急救的氛围,推动社会多方资源围绕急救进行整合实践。

5 省县协同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的驱动力

以省县协同推动县域急诊急救体系高质量发展,关键驱动力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内在需求驱动。县域急诊急救体系面临多重内在提升需求,包括县域急诊急救能力需要提升,体系需要完善,专业队伍需要建设,学科建设需要推进,多部门协作联动需要加强,基层急诊急救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培训体系需要建立,以及公众的急救参与度需要强化,上述是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来源。二是政策驱动。在政策牵引下,通过顶层设计与目标导向,明确县域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方向,提升县域急危重症抢救能力。强化县域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与技术,推动数智赋能急救效率。三是省县协同。省县协同强化省级资源下沉牵引,逐步缩小县域急诊急救能力差距,促进共享发展成果,提升双方主动性。在实践探索医联体、医院托管、专科联盟等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协同制度与管理框架。在政策、资源、技术、信息及人才等多维度发力,实现县域急诊急救体系跨越式发展。

6 省县协同全面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的策略 6.1 推动省级优质急诊急救医疗资源的有效扩容与精准下沉

通过省县协同模式下的机制优化与管理赋能,使下沉优质资源发挥更大效能。首先,深化省级医院与县级医院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动急诊急救人才、技术、管理资源精准下沉,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人群。其次,强化省县协同机制,推动优质急诊急救医疗资源下沉更精准。建立省级医院帮扶指导县级医院的长效机制,设立县级医院急诊医师定向培养项目。通过连接县域的远程诊疗平台,省级医院提供远程会诊和实时指导,提升县域对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探索省级平台统筹调配急救资源,使得县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更高效。再次,推动县域急诊急救资源精准扩容与能力升级。借力省级技术支持,提升核心技术,推动学科发展。完善急救基础设施,着力提高县域关键资源覆盖率。

6.2 推动县域急诊急救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推进县域急诊急救服务的高效化与均衡化,为破解城乡急诊急救资源的不均衡问题提供实践范式。第一,建设高水平的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是县域急诊急救资源均衡布局的基本前提。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以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为基础,推进救治流程规范化、标准化,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构建区域救治网络。第二,推动县域急诊急救资源均衡布局。通过省县协同,推进县域急诊急救网络层级化布局,缩短急救反应时间与半径,构建县域急危重症高效救治圈。整合县域医共体内资源,探索县域急诊急救体系城乡一体化网络,提升基层急救可及性与时效性,逐步破解城乡急诊急救发展失衡,推动急诊急救服务全域均质化。

6.3 推动连续性和整合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省县协同推进连续性和整合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第一,构建县域多层次急诊急救网络体系。以“省级指导—县域实施”的协同方式,实现技术下沉、资源共享与人才流动,进一步推进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推动高效“急救圈”形成。建立县域院前急救分级网络,缩短偏远地区急救半径,明确县乡村分级转诊机制,依托村医急救培训形成基层“托底”。通过院前院内平台整合心电、影像等资源,缩短全流程救治时间。融合基层急救与应急救援,构建多部门联动应急体系,强化县域急救韧性。第二,建立省县分级联动与连续性救治机制。以县级医院为枢纽,上联省市医院,下接乡镇卫生院。省级层面搭建“基层首诊—上级转诊”协同平台与机制,探索省级医疗中心与县域急救体系无缝链接,推动跨县域协作网络建设,提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应对能力。第三,提高公众急救参与度。省县协同下培训壮大县域急救志愿者队伍,增设公共场所AED,推动“第一目击者”施救。加强公众急救教育,探索乡村和社区“救在身边”机制。

6.4 一体推进县域急诊急救人才培养、教学培训和技术能力提升

在省县协同模式下,构建县域急诊急救人才培养、教学培训和技术能力提升一体化推进的基本框架,一体推进县域急诊急救人才培养、教学培训和技术能力提升。推行“省级专家下沉指导+基层人员进修学习+基层技能培训实践”协同模式,促进县域急诊急救人才培育与队伍壮大。创新构建县域急诊急救教学培训体系,开展县乡村医护人员急诊急救规范化培训,提升急诊急救医护人员岗位胜任力。着力提升县域医护人员急诊急救和医疗应急能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机制以及绩效考核机制,优化人才引育机制,探索“省管县用”和“县管乡用”等政策,稳定基层急危重症救治专业队伍。

6.5 推动急诊急救相关标准、规范制定完善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以省县协同模式,推进急诊急救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质控指标管理持续优化救治效率。第一,省级层面要推动急诊急救标准化建设与管理。为县域急诊急救体系提供标准化建设支撑,也为推动全省急诊急救服务同质化打下基础。核心在于实现救治流程的规范化与同质化,明确县域分级救治与转诊机制,构建院前院内全流程体系。探索应用AI、远程医疗等技术优化急诊急救流程。第二,通过省县协同,推进县域急诊急救质量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省级层面通过质控标准制定与开展定期考核,指导县域层面建立科学的急诊急救质量控制体系,推动县域急诊急救体系从“粗放管理”向“精细质控”转型。在省级指导下结合县域数据,从资源、结构以及能力等多方面设计指标构建动态质量评价体系,优化急救时间窗管理,推动流程规范化。加强信息化实时监控,建立常态化联合质控,实现急诊急救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6.6 数智化技术赋能县域急诊急救能力和省县协同能力提升

省县协同推动数智技术在县域急诊急救体系中的深度应用。第一,数智技术赋能县域急诊急救。应用AI辅助决策、5G远程指导提升救治质量与效率。加速院前院内平台智能化升级,促进智慧技术与急救融合,打造急危重症智慧救治平台。优化调度与资源分配。探索急救APP、急救指挥系统调度志愿者并共享数据。利用5G车载设备实时传输生命体征与共享数据,使院前院内救治更协同高效。探索无人机配送AED等体系建设。第二,数智化赋能提升急诊急救服务的省县协同和联动能力。构建基于5G+AI的省县协同急救平台,整合院前、院内及社会救援信息,实现云端指导与资源智慧调配。强化面向公众急救的数字化服务建设。积极推进数智服务创新,推动省级层面制定统一的信息接口与数据标准建设,指导县域层面通过数字化建设,提升医疗应急能力。

6.7 推进县域急诊急救能力提升的可持续保障机制建设

省县协同强化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可持续的基础保障,推动县域急诊急救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第一,强化政策支持与可持续保障。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要以政策为导向,形成政策协同效应。急诊急救体系和能力建设很大程度上依靠财政投入,通过专项预算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投入,支持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保障基层急诊急救体系的可持续运行。探索推动县域急诊急救高质量发展的绩效激励机制。建立并完善急救服务相关的医保政策,减轻群众负担。第二,推进改革创新,聚焦协同整合。依托省县协同,优化县域急诊急救资源配置与运行流程设计,全面推动县域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县域急诊急救体系与分级诊疗、医防融合等体系协同路径。加强县域急诊急救人才队伍建设与长效保障,以制度创新,稳步推进急诊急救服务高效均等化。

7 小结与展望

全面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是缩小急诊急救服务城乡差距的关键。加快县域急诊急救能力提升刻不容缓,省县协同模式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创新路径,也是推动省级资源精准下沉的创新模式。深化省县协同模式,侧重于协同性、整合性以及高效性方面的策略,通过政策保障与机制创新,深化省级资源下沉可持续性,扩容整合急诊急救资源并优化布局,强化人才培育与能力提升,挖掘AI赋能急救潜力,努力推动构建功能强大、结构合理、人民有获得感的县域急诊急救体系,为省域急诊急救服务服务同质化与城乡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 (2024-07-21)[2024-11-10].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2]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016-10-25)[2025-01-12]. 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3] 何小军, 张斯龙, 黄增, 等. 中国(县域暨)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 33(12): 1791-179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4.12.024-1
[4] 国家卫生健康委, 中央编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等. 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2023-12-29)[2025-01-12].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2/content_6923447.htm.
[5] 卫生健康委,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等. 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EB/OL]. (2020-09-17)[2025-06-20].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81081.htm.
[6]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 (2021-06-04)[2025-06-26].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6/04/content_5615473.htm
[7]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EB/OL]. (2021-10-27)[2025-06-26].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1/04/content_5648771.htm.
[8]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 (2015-09-14)[2025-06-26]. https://www.zj.gov.cn/art/2015/9/14/art_1229017138_64088.html
[9]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实施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助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 (2021-08-27)[2025-06-26]. https://wsjkw.zj.gov.cn/art/2021/8/27/art_1229560650_2332736.html.
[10]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 (2022-11-30)[2025-06-29]. https://www.zj.gov.cn/art/2022/11/30/art_1229712356_2455309.html.
[11]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共浙江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等. 关于推进院前医疗急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 (2024-11-27)[2025-06-29]. https://wsjkw.zj.gov.cn/art/2024/11/27/art_1229123408_2536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