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5, Vol. 34 Issue (9): 1291-1294   DOI: 10.3760/cma.j.cn114656-20241212-00867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的作用——珠海重大恶性事件救援思考与启示
刘荃乐1 , 张燕2 , 杨华伟3 , 王光耀4 , 张梅刃4 , 赵飞浩2 , 毛振辉1 , 黄冠鹏3 , 黄育文3 , 丁邦晗5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广州 510120;
2. 广东省中医院医务处,广州 510120;
3.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急诊科,珠海 519015;
4.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创伤中心,珠海 519015;
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急诊科,广州 510120

2024年11月11日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体育中心发生一起犯罪嫌疑人驾车冲撞锻炼市民的重大恶性事件,该事件共造成35人死亡,43人受伤,社会影响极其严重,按照我国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标准属于特别重大事故。自2019年“新冠疫情”以来我国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广东省的突发卫生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4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建立了59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等),以应对突发灾害及公共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响应。广东省中医院于2021年成立广东省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及依托单位,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为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珠海市特别重大交通事故的紧急医学救援中,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援策略[1],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救治集中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完成医疗救援任务。笔者在认真梳理珠海市的救援经过后,结合特大交通事故紧急医学救援的实际情况,获得些许启示,为今后类似事故的紧急救援提供借鉴与参考。

1 事件及伤情特点

2024年11月12日警情通报,2024年11月11日19时48分许,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发生一起犯罪嫌疑人驾车冲撞锻炼市民的重大恶性事件,致35人经抢救无效死亡、43人受伤住院治疗(暂无生命危险)。公安机关组织民警迅速到场,将嫌疑人当场控制,全力协助开展伤员救治等工作。案发当日,嫌疑人驾驶小型越野车闯闸强行进入市体育中心,冲撞正在体育中心内部道路锻炼的市民,驾车逃跑时被赶赴现场的公安民警当场控制。事故发生所致伤员众多,伤情复杂,是此次紧急医学救援最大的挑战。珠海市香洲区4家三甲医院共收治伤员78例,危重症和重症伤员占比较大,多为复合伤,包括颅脑损伤、胸部脏器损伤、腹部脏器损伤、骨盆骨折、胸腰椎体骨折、四肢骨折等,多是因车辆撞击产生的直接损伤。

2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国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2.1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紧急医学救援队依托基地的建设

珠海市体育中心发生恶性事件后,凸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紧急医学救援队在区域救治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是紧急医学救援前沿与依托基地、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平台,能依托其迅速调动周边资源构建紧急救援网络。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配备先进设备与专业团队,可及时有效救治伤员。其建立与紧急医学救援队成立,对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影响深远,既能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公众对医疗系统的信任,还肩负培训医疗人才职责,通过“平战结合”演练输送新鲜血液,确保队伍专业性与先进性。面对未来医疗挑战,这些中心将成为区域内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堡垒。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位于交通便利、资源集中地区,便于集结救援力量,并作为指挥中心协调设备、药品、车辆及专业人员[2]。此外,中心负责培训和演练以提高应急能力,收集分析数据优化方案,提升区域救援能力和资源均衡分配,并通过辐射作用提升周边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中心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行业进步,引领体系向专业化、系统化和国际化发展。

2.2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协同救治优势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及其周边区域的医疗救援能力往往成为紧急医学救援成功的关键。尤其在那些医疗救援体系相对完善且健全的经济发达地区,只要医疗卫生机构未遭受破坏,便能有效应对以创伤为主的救援需求。区域一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能够迅速整合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从而在短时间内显著提升卫生应急响应能力。同时,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起的短距离双向分流转诊机制,使得医疗中心能够专注于危重伤员的抢救工作,而一般伤员则在下级医疗机构中得到集中治疗。这种机制形成了一个“制度一体化、指挥一体化、技术一体化、响应一体化”的联动救援网络。此外,以区域性医疗中心为主导的集中救治模式,便于伤员的统一管理,便于召集相关医务人员和调集医疗物资,便于专家会诊、制订救治方案和指导具体治疗。可以预见,这种区域一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模式将在未来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救援的实例检验

珠海市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市紧急医疗指挥中心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迅速将78名伤员分流转诊。所有伤员经120院前急救后,转至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等4家医院集中治疗。省卫生健康委第一时间派出医疗救援队伍,调集国家级、省级医疗资源,组织专家远程及现场指导救援。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是收治危重症伤员的核心医院之一,主导危重伤员救治。以珠海本地有限优质医疗资源为基础,在援外专家指导下,高质量完成救援任务,充分展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紧急医学救援优势。该院收治的两位危重伤员是区域性医疗中心救援模式的成功典型。伤员由市120指挥调度救护车转诊,现场急救进行基础创伤生命支持[3]。转诊至急诊科后,经快速分诊等评估,发现可疑脾脏破裂,CT证实破裂出血并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紧急行开腹探查止血,术后转入ICU病房进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在国家和省卫健委专家指导下,医院主导的腹腔危重症伤员救治工作顺利完成,伤员最终痊愈出院。

3 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的主导作用 3.1 危重伤员的医疗救援过程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作为珠海地区规模最大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共接诊了13例伤员,年龄分布在54~71岁之间,其中8例为危重症和重症伤员。事件发生后,珠海市紧急医疗服务中心迅速呼叫区域内救护车,本院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进行检伤分类,并与现场120指挥调度人员、警察配合协同快速检伤、优先处理危重症伤员、优先转运危重症及重症伤员、维持现场环境安全。危重症及重症伤员优先由120救护车转诊,部分轻伤员则由警车转诊至医院。紧急医疗指挥中心同步通知各网络救治医院,本院立即组建应急救治领导小组,通知所有应急备班医护人员迅速到岗,并组建二线出车人员,同时紧急调配血液、医疗耗材、抢救设备和药品等必需物资。

医院迅速转移了轻症住院患者、非重症急诊患者以及ICU中相对稳定的患者,并取消了所有择期手术和住院预约,为抢救大量伤员做好了充分准备。依据“应急床位协调机制”,医院在1h内腾出20张床位,包括5张ICU床位,并腾空了8间手术室备用,显著提升了卫生应急响应的能力和容量。事故发生仅30 min后,医院便开始接诊伤员,接诊后进行二次检伤,并通过床旁超声E-FAST流程进行扫查,以评估重症及危重症伤员,当日完成了4台次急诊手术。

在保持常规医疗工作正常运行的同时,医院及社区街道办特别设立了本次事故伤员及家属服务处,以更好地服务伤员及其家属。对于收治的危重伤员,医院采取了“一人一团队”的救治策略[4],每一团队由重症医学、创伤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心理科、中医药专家组成,每日进行两次国家级、省市专家联合查房,实行每4 h查房制度,根据伤员的动态变化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伤员病情稳定后转入各专科普通病房,在普通病房中应用中医药康复技术等手段,加速伤员的心理和躯体康复,使其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下顺利康复出院。

3.2 心理干预

灾害事故的心理干预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旨在帮助受影响的个体和群体处理和恢复因灾难或事故所引发的心理创伤。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提供伤员和救援人员心理干预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快速响应:医院心理睡眠科联合属地社区街道办,每日为伤病员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一人一策。

(2) 安全感的建立:以专班一医一护为主导,在常规的医护救治主导下,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解读伤情,为救治工作增强信心。

(3) 情绪疏导:专班医护倾听和理解伤员的感受,提供同情和安慰,帮助他们表达和处理负面情绪。

(4) 心理教育:教育伤员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其他可能的心理反应,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感受是正常的反应。

(5) 应对策略:教育伤员有效的应对技巧,如放松训练、呼吸练习和正念冥想,以减轻压力和焦虑。

(6) 社会支持:鼓励伤员与家人、朋友和社区建立联系,利用社会支持网络来促进恢复。

(7) 培训和教育:对救援人员和社区成员进行心理急救和心理干预的培训,提升他们处理突发事故后心理问题的能力。

3.3 中医药干预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卫生突发事故的现场急救、伤员康复以及心理调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医药应对本次突发事故中的具体应用如下。

3.3.1 中医药急救方法

(1) 中医药急救方法包括针灸、中草药外敷、推拿按摩等。中医的正骨手法和外敷药物缓解软组织疼痛,促进伤患处恢复。

(2) 应用:使用四黄散、定痛膏等活血化瘀的院内中药制剂外敷于伤员患处,有效缓解了伤员的疼痛和肿胀。

3.3.2 中医药在伤员康复中的应用

(1) 中医药康复方法:中医药在康复治疗中注重整体辨证论治调理,通过中药内服、针灸、热奄包、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红外线热疗等手段,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

(2) 应用:许多伤员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辅以中医药治疗,如使用四君子汤、金铃子散、桃红四物汤、补中益气汤、血府逐瘀汤、酸枣仁汤等中药方剂,有效提高了康复速度和质量。

3.3.3 中医药心理调适方法

(1) 心理危机干预是公共卫生应对的重要部分[5],中医药调节通过中药内服、耳穴压豆、针灸、情志疗法等手段,帮助伤员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例如,使用安神定志的中药方剂,如甘麦大枣汤,可以有效改善伤员的睡眠质量,减轻心理压力。

(2) 应用:通过中药内服、耳穴压豆、针灸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3.4 多学科联合的医学救援

国家和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累计派遣了包括15名在内的多学科医疗专家前往珠海市,以指导救援工作。指导组专家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设立了专门的指挥协调小组,负责伤员救援工作的统筹。专家组被细分为急诊创伤组、重症监护组、骨科组、神经外科组等多个专业小组,与珠海医院的本地医疗专家携手合作,共同参与伤员的救治工作。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共集结了15名支援专家(其中省级专家10名,国家级专家5名),占总专家人数的50%。特别是对于危重症和重症伤员,专家组采取了“一人一策略”的个性化救治方案,集中了优质医疗资源,结合循证依据实施了个性化治疗措施,确保伤员能够接受到最佳的治疗。针对交通事件造成的伤情特点,专家组遵循“专家动、伤员不动”的原则[6],专家组在定点医院提供支持的同时,每日进行会诊和巡查,提供疑难疾病和复杂手术的技术支持,提高救治效率。由院领导、医务部门牵头的救援指挥中心全天候待命,根据专家组每日会诊和巡查的伤员救治情况,实时掌握不断变化的医疗救援需求,确保医疗救援工作的科学性、有序性和高效性[7]

3.5 紧急医学队伍的后勤保障

医院后勤应急保障是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顺畅的关键。突发事件发生后,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迅速行动,指派专人负责后勤保障,各职能科室各司其职,确保医疗设备、药品、血液等救援物资及时到位。同时,加强安保力量,动员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人员提供伤员生活保障,保障医院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后勤保障部门统一采购供应救治伤员所需的特殊药品和医疗器械,后勤人员定制胸椎、腰椎骨折固定支具,帮助特殊伤情患者稳定椎体。医院提供专门办公场地和设备支持救援,救援人员集中住宿在医院附近,后勤车队24 h待命,方便专家组工作并确保及时参与伤员救治,救援人员工作餐由医院职工食堂统一提供。

在珠海特别重大交通事故的紧急医学救援中,作为国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及基地依托单位的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发挥了中西医协同救治的重要作用。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和专家组的指导下,医院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全力开展伤员救治工作,实施伤员快速分流机制,成功地完成了救援任务。通过本次医疗救援的经验借鉴,各省市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应部署专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队伍,优化应急教育培训,培养专业人才;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队伍并加强演练;关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调整人员比例,改善工作人员待遇,提升工作积极性,提高专业人员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救援能力[8]。对于其他类似突发事件的救援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陈锋, 林才经. 院前急救与灾难的紧急医疗救援[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5): 479-480. DOI:10.3760/j.issn:1671-0282.2006.05.034
[2] Yánez Benítez C, Tilsed J, Weinstein ES, et al. Education, train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 components of the ESTES-NIGHTINGALE project cooperation for Mass Casualty Incident preparedness in Europe[J]. Eur J Trauma Emerg Surg, 2023, 49(2): 653-659. DOI:10.1007/s00068-022-02198-1
[3] Al-Thani H, Mekkodathil A, Hertelendy AJ, et 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 transportation of trauma patients by geographic locations and in-hospital outcomes: experience from Qatar[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18(8): 4016. DOI:10.3390/ijerph18084016
[4] 刘国辉. 重症创伤患者的一体化救治模式[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6): 569-57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6.003
[5] Gao YZ, Chen Y, Lin Y, et al. Urban residents' self-rescue in response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China: a qualitative study[J]. BMC Public Health, 2023, 23(1): 2520. DOI:10.1186/s12889-023-17442-5
[6] Harrison J, Bhardwaj A, Houck O, et 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level of training is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in trauma patients: a combined prehospital and in hospital database analysis[J].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25, 98(3): 402-409. DOI:10.1097/TA.0000000000004540
[7] Breyre AM, George N, Nelson AR, et al. Prehospital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traumatic out-of-hospital circulatory arrest-a joint position statement[J]. Ann Emerg Med, 2025, 85(3): e25-e39. DOI:10.1016/j.annemergmed.2024.12.015
[8] Zhong FF, Lin Y, Chen Y, et al. Composi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fessionals' capacity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scues: a qualitative study[J]. Front Public Health, 2024, 12: 1338839. DOI:10.3389/fpubh.2024.1338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