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创伤性脑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而重度颅脑损伤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1]。重度颅脑损伤后,血浆中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含量明显升高,且与脑损伤程度一致[2]。它选择性作用于肺血管,引发炎症损伤,导致了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ET-1浓度水平与肺水肿的严重程度有关。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n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因维持酸碱平衡、清除炎症介质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脓毒症等的抢救[3],理论上可清除血浆中ET-1。目前国内NPE治疗热点集中于亚低温[4]、机械通气[6]、蛋白酶抑制剂等,尚无CBP对于重度颅脑损伤并发NPE的治疗及对ET-1影响的研究报道,故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2 年4月收住本科符合纳入标准的NPE患者60例。按照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 1)。入选标准:(1)年龄16~60岁;(2)均接受开颅手术并气管切开术;(3)排除其他部位严重损伤;(4)GCS为3~8分。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肺挫伤、凝血异常,心源性肺水肿,慢性心肺疾患,慢性肾病、血液病病史。NPE诊断标准[7]: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突发呼吸窘迫,双肺广泛湿性啰音,气道内粉红色泡沫痰溢出,动脉血氧分压<60 mm Hg(mmHg=0.133 kPa)。
1.2 方法(1)常规治疗:两组均接受开颅手术减压、甘露醇降颅压、镇静、物理降温、机械通气(美国NPB-840呼吸机,压力辅助/控制模式,呼气末正压6~8 cmH2O(mmHg=0.098 kPa)、预防应激性溃疡及防止感染等治疗。(2)血液净化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留置单针双腔管,采用multiFiltrate血液净化系统(德国费森尤斯医疗中心,聚砜膜Ultraflux AV600S,面积1.4 m2),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n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模式,前+后稀释法输入置换液,前后比设定为1∶ 1.1,置换量45 mL/(kg·h),血流量180~200 mL/min,无肝素抗凝。连续进行72 h,每24 h更换一次血滤器。
1.3 检测方法及指标于治疗前(D0)、1 d(D1)、2 d(D2)、3 d(D3)、4 d(D4)各时间点采取动脉血0.5 mL检测动脉血气(丹麦雷度ABL80血气分析仪)测定血氧分压,计算氧合指数(血氧分压/吸氧浓度,PO2/FiO2);同时抽取外周血2 mL,离心分离血清后,分装后置于-40 ℃保存,统一监测ET-1水平。采用放射免疫试剂盒分析(厦门慧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所提供测定。各时间点使患者充分镇静,调整通气模式为容量控制,应用吸气阻断法测定平台压,依据呼吸力学方程计算出静态肺顺应性(static lung compliance,Cs)。统计治疗后的机械通气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样本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 男/女 | 年龄(岁) | 颅脑损伤类型(例) | APACHEⅡ评分 | GCS评分(分) | ||
脑挫裂伤 | 硬膜下血肿 | 硬膜外血肿 | |||||
对照组 | 20/10 | 42.5±12.6 | 16 | 11 | 5 | 30.46±2.55 | 5.46±1.30 |
治疗组 | 19/11 | 41.5±12.8 | 15 | 8 | 7 | 28.63±2.18 | 5.48±1.32 |
t或χ 2值 | 7.29 | 0.06 | 0.35 | 0.75 | 0.72 |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治疗后两组血ET-1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 < 0.05),治疗组自D1点即明显降低,D4点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2。
组别 | 例数 | D 0 | D 1 | D 2 | D 3 | D 4 |
对照组 | 30 | 128±19 | 120±16 | 114±17 | 102±14 a | 85±14 a |
治疗组 | 30 | 129±16 | 98±10 ab | 72±11 ab | 53±13 ab | 48±10 ab |
注:与D 1 比较, a P<0.05;与对照组比较, b P<0.05 |
经治疗,两组肺顺应性及氧合指数均明显提高(P < 0.05),治疗组于D1点明显提升,至D4点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3。
组别 | 例数 | D 0 | D 1 | D 2 | D 3 | D 4 |
Cs(mL/cmH 2O) | ||||||
对照组 | 30 | 16.3±6.5 | 20.6±4.7 | 24.9±2.2 | 27.9±2.8 a | 31.4±4.8 a |
治疗组 | 30 | 15.5±5.9 | 28.2±5.1 ab | 39.1±5.2 ab | 54.6±2.4 ab | 60.9±2.3 ab |
PaO 2/FiO 2 | ||||||
对照组 | 30 | 106±18 | 117±21 | 126±19 | 140±13 a | 192±14 a |
治疗组 | 30 | 108±10 | 165±16 ab | 210±13 ab | 261±18 ab | 317±11 ab |
注:与D 1比较, a P<0.05;与对照组比较, b P<0.05 |
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11±3.2)d,MODS发生率56.7%(17/30例),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6.0±2.1)d,MODS发生率20.0%(6/30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重度颅脑损伤常合并NPE,“冲击伤理论”和“渗透缺陷理论”是公认的两大核心理论[7],大量痉挛性物质的激活导致的炎症损伤是NPE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ET-1与NPE联系密切。ET-1是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血管收缩多肽,严重脑外伤时,缺氧、血流加速等刺激血管内皮,迅速产生大量ET-1入血,通过加速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促使肺水肿形成及脑、肾等全身血管痉挛、缺血缺氧,最终导致MODS[8]。降低NPE患者ET-1水平,将有利于减轻炎症状态,阻断肺水肿的进展,改善预后。
李波[9]研究发现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第1天血浆中ET-1即升高,第7天回落。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72 h后细胞因子ET-1均下降,肺顺应性及氧合指数提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ET-1降低与其氧合改善发生更早,且为平行变化,带呼吸机时间明显缩短,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重度颅脑损伤并发NPE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CBP能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对肺脏有很好的保护作用。ET-1相对分子质量为2 492,属中分子物质[10]。CBP是纠正酸碱失衡、改善炎症反应和增强患者器官功能的重要抢救技术[10],CVVH作为CBP 常用模式,具有较高的筛选系数(0.95~1.10)[13],研究采用高分子合成膜AV600,具有较薄的膜厚度、较大的膜面积及多孔性,可通过弥散、对流等机制高效清除小、 中分子物质。本文采用高容量血液滤过[45 mL/(kg·h)],前+后稀释,且后稀释略大于前稀释,24 h更换滤器,降低了无肝素抗凝时滤器堵塞的几率,又增加了对溶质的清除效率。提示血液净化对肺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通过有效清除血浆中ET-1,抑制肺血管收缩从而阻断肺水肿进程有关。
与对照组相比,CBP组ET-1的含量在治疗后第2天即显著降低,第3天已接近恢复期水平(53±13)ng/L,提示CBP对ET-1的释放具有一定的“削峰”作用。分析CBP可通过体温控制达到类似亚低温作用,防止颅脑损伤后脑细胞的凋亡坏死[13],增强大脑、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对缺氧的耐受性,改善内皮受损状态,ET-1释放减少,MODS发生率(20.0%)显著低于对照组(56.7%),说明血液净化可能是通过有效清除血浆中ET-1,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各重要器官功能状态,有利于NPE患者的临床转归。
综上所述,CBP可提高重症颅脑损伤合并NPE患者的肺脏氧合状况,同时有效清除细胞因子ET-1,说明CBP通过抑制患者体内ET-1的激活导致的炎症损伤,可能是保护NPE患者肺脏,防止肺水肿向MODS发展的机制。重症颅脑损伤合并NPE患者生存率受多因素影响,包括血浆皮质醇、醛固酮、电解质等[14]。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尝试从炎症因子的角度来观察CBP对于NPE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CBP在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MODS 发生率方面有一定的肯定作用,从而为减少ICU住院日,提高ICU危重症抢救成功率提供参考。但CBP对于该类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1] | Kou K, Hou X, Sun JD, et al.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ty management in China.[J]World J Emerg Med, 2014, 5(4):245-246. |
[2] | 石强.不同程度颅脑外伤患者血浆NO、ET和IL-6水平检测的临床探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0, 26(12):1248-1249. |
[3] | Yu C, Chen ZH, Gong DH, et al.Improvement of monocyte function and immune homeostasis by high volume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hra-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Int J Artif Organs, 2008, 31(10):882-890. |
[4] | 宋宇, 王立义, 魏志玄. 亚低温对大鼠海马区Cyt-c、Bcl-Xl、Bcl-Xs表达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21(12):1319-1321. |
[5] | 邱海波, 黄英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的新出路[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3):229-230. |
[6] | 韩仲岩.神经病学——全身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236-238. |
[7] | 庄仲伟, 费智敏, 王勇.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 2008, 31(4):295-297. |
[8] | 张漓, 胡杨.运动对血液内皮素-1的影响及其在血液重新分配中的作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1, 30(6):583-590. |
[9] | 李波.颅脑损伤患者血浆ET-1水平变化及其意义[J].山东医药, 2009, 49(30):53-54. |
[10] | 樊雨良, 刘沁, 陆遥, 等.不同透析膜对尿毒症患者内皮素-1、血清胱抑素-C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25):63-64. |
[12] | Liu HB, Zhang M, Zhang JX. Application of the bedside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s[J]World J Emerg Med, 2012, 3(1):40-43. |
[13] | 栗明, 蒋更如.高低通量血液透析膜清除溶质能力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31):6207-6210. |
[14] | 张京晓, 尹永杰. 亚低温治疗的新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2):217-218. |
[15] | 陈华文, 祝伟, 李树生, 等. 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3):216-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