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检分诊是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根据其急危程度进行优先次序的分级[1]。分诊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急诊医疗的工作效率,对整个急诊科的运作和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国外已有成熟的预检分诊标准[2],而国内近20年来才开始重视预检分诊[3],标准建立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部分地区或医院在“分科分诊”向“分级分诊”模式转变中开始尝试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分诊标准,各具特色,并不统一。本研究旨在了解国内三甲医院急诊分诊实施现状与差异,以便有针对性的提出预检分诊管理的有效策略,为构建统一、科学的分诊标准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①选取2014年度第三届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参加者。资料排除标准:非三甲医院、重复医院问卷。②对中华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所在37家三甲医院的急诊科主任进行问卷调查。
1.2 调查工具根据研究目的,在查阅文献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经急诊医学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审阅,按专家意见修改后形成。问卷分两部分,具体如下:①急诊分诊现状调查:一般资料包括职称、工作年限、医院名称、急诊诊疗模式等;急诊分诊现状调查,包括医院客观现状和主观认识2个维度。②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标准相关认知调查:包括急诊患者病情分级必要性、统一分诊标准必要性、各级响应时间标准及再评估标准等8个条目。
1.3 调查方法及问卷回收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第一部分:由研究者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并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79份,剔除不符合研究标准问卷47份,有效问卷132份。分析有效问卷显示,调查涉及28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分布广泛,平均各省市医院为3~5家,故能较好反映国内三甲医院急诊分诊现状。第二部分:被调查者同意后,采用电子邮件方式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7份,有效37份,涉及26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统计推断采用χ2检验,偏态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第一部分:共调查132家医院,其中综合医院125家(94.7%),专科医院7家(5.3%);被调查者中主任护师13例(9.8%),副主任护师33例(25%),主管护师40例(30.3%),护师39例(29.5%),护士7例(5.3%);护理部(副)主任10例(7.6%),护士长51例(38.6%),责任组长33例(25%),无职务38例(28.8%);文化程度在硕士及以上13例(9.8%),本科106例(80.3%),大专13例(9.8%)。第二部分:37例急诊科主任中主任医师25例(67.6%),副主任医师12例(32.4%)。
2.2 医院诊疗模式[4]80(60.6%)家医院采用半自主型诊疗模式,由急诊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共同完成诊疗任务;49(37.1%)家医院采用自主型诊疗模式,即由急诊医师负责全部诊疗任务。
2.3 急诊预检分诊现状调查中分诊标准实施、分诊护士准入及分诊质量评价标准情况见表 1。
2.4 分诊认知分诊相关认知情况调查结果具体见表 2。
2.5 年龄影响不同年资护士对预检分诊相关认知的比较,见表 3。
2.6 急诊科主任调查结果37家(100%)医院急诊科主任均认为需要进行急诊患者预检病情分级并统一分诊标准,同时需根据病情分级安排各级响应时间;35家(94.6%)认为急诊候诊患者需要进行再评估。
项目 | 例数 | 构成比(%) | |
预检分诊工作时间 | 132 | 100.0 | |
24 h | 118 | 89.4 | |
10 h (8:00-18:00或7:00-17:00) | 9 | 6.9 | |
16 h (8:00-24:00或7:00-23:00) | 5 | 3.7 | |
急诊患者就诊模式--分级就诊 | 79 | 59.8 | |
分级标准 | Ⅴ级 | 34 | 25.8 |
标准参照--ESI[5] | 17 | 12.9 | |
CTAS[6] | 8 | 6.1 | |
MTS[7] | 5 | 3.8 | |
TTAS[8] | 4 | 3.0 | |
IV 级 | 43 | 32.5 | |
标准参照--卫计委《急诊患者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9] | 43 | 32.5 | |
Ⅲ 级 | 2 | 1.5 | |
急诊患者就诊模式--分区就诊 | 68 | 51.5 | |
分区标准 | ABC分区[10] | 66 | 50.0 |
其他 | 2 | 1.5 | |
设立分诊护士准入标准 | 104 | 78.8 | |
急诊临床工作3年以上 | 55 | 41.7 | |
急诊临床工作5年以上 | 42 | 31.8 | |
通过急诊分诊专业培训 | 7 | 5.3 | |
预检分诊登记 | 132 | 100.0 | |
手工 | 65 | 49.2 | |
电子信息化预检分诊系统 | 67 | 50.8 | |
制定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标准 | 87 | 65.9 | |
分诊科室正确率 | 62 | 47.0 | |
患者满意度 | 54 | 40.9 | |
分诊级别准确率 | 43 | 32.6 | |
各级别平均候诊时间 | 15 | 11.4 |
项目 | 非常了解 (必要) | 比较了解 (必要) | 一般了解 (必要) | 较少了解 (必要) | 完全不了解 (必要) |
卫计委预检分诊指导原则熟悉度 | 10 | 33 | 46 | 36 | 7 |
统一预检分级分诊标准必要性 | 108 | 19 | 4 | 1 | 0 |
信息化辅助预检分诊必要性 | 96 | 33 | 3 | 0 | 0 |
设立专职分诊护士的必要性 | 75 | 21 | 22 | 14 | 0 |
项目 | 职称 | 职务 | 文化程度 | 工作年限 |
卫计委预检分诊指导原则熟悉度 | 21.755b | 23.664b | 1.331 | 17.317b |
统一预检分诊的必要性 | 7.991 | 4.210 | 1.291 | 11.390a |
电子信息化辅助预检分诊必要性 | 5.764 | 9.135a | 0.298 | 3.114 |
设立专职分诊护士必要性 | 5.034 | 2.959 | 2.443 | 2.996 |
注:aP<0.05;bP<0.01 |
调查中60.6%的急诊科采用半自主型诊疗模式,急诊科医师数量不足,部分科室依赖住院医师的急诊值班,医生常处于病房和急诊间的“流动”状态,既延长患者的候诊时间,也增加医生的工作负荷,难以保障急诊工作顺畅运行,使得从“分科分诊”向“病情分诊”模式转变存在阻力[3]。
3.1.2 预检分诊工作时间安排不统一调查中10.6%的医院分诊时间为非24 h,其中9家医院仅白班分诊,分布以西部省份为主。急诊患者就诊特点显示[11]:18:00-22:00是就诊高峰时段,故仅白班分诊安排欠妥。
3.1.3 预检分级分诊标准不统一2012年4月卫计委发布的《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试行)(以下简称流程)[10],其中明确规定急诊分级、分区标准及实施流程,但表 1显示三甲医院分诊标准各异,《流程》符合率低。同时,72%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分诊标准指标不细化,96.2%的护士认为有必要统一分诊标准,且不受被调查者职称、职务、文化程度及工作年限的影响(表 3)。对急诊科主任调查也显示100%急诊科主任认为非常有必要统一预检分诊标准,提示统一分诊标准是急诊医护工作者普遍、广泛的认识。此外,急诊科主任调查结果还提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响应时间和再评估时间也是预检分诊标准构建的重要部分。
3.1.4 预检分诊护士准入制度各异《流程》规定分诊护士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本次调查中仅33.7%的医院符合此标准,21.2%的医院没有明确的分诊护士准入标准,一般由急诊抢救室护士兼职分诊。调查中88.6%被调查者认为应设立专职分诊护士并进行规范化培训,有助于提高分诊质量。
3.1.5 信息化系统建设落后调查中49.2%的三甲医院仍采用手工分诊登记,以西北部及西南部省份为主,可能与西部地区人才及技术相对缺乏有关。同时97.7%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采用信息化系统辅助分诊,因此,构建科学、简便的预检分诊信息化系统势在必行。
3.1.6 预检分诊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调查仅65.9%的医院建立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标准,多采用分诊科室正确率和患者满意度,缺乏分诊专业性。中国香港地区医院管理局每年对公立医院举行急诊分诊核查,指标包括各级别平均候诊时间、分诊级别和护理分诊记录的一致性等,值得借鉴[12]。
3.1.7 分诊仪器配备不合理调查中47%的医院仍采用水银体温计,27%的医院采用水银血压计,生命体征测量花费时间相对较长,分诊效率低。
3.2 对策 3.2.1 加速急诊诊疗模式的转型和急诊医师专科化提高急诊医生处理各类医学急症的能力,推动诊疗模式向“自主型”转化。
3.2.2 构建科学、统一的分级分诊标准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单凭护士经验分诊的时代应划上句号,国家权威部门应致力于构建简便易懂、敏感性和准确性高,且适合国情的分级分诊标准,包括明确、细化的分级标准指标及符合我国国情的响应时间及再评估时间。
3.2.3 规范分诊护士准入制度和相关知识培训应按《流程》执行,严控分诊护士准入关,完善岗位责任制,规范培训,从而提高分诊准确率,保证医疗安全[13, 14]。
3.2.4 完善急诊预检信息化建设急诊预检信息系统应能动态监测各时段患者流量、高峰时间,及时反馈,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基于移动应用的分诊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分诊叫号系统构建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15, 16]。
3.2.5 建立预检分诊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分诊系统进行评价,包括各级别平均候诊时间、响应时间符合率、患者满意度、住院率、病死率等,通过反馈评价进一步完善分诊系统[17]。
3.2.6 全面、合理配置分诊设备分诊台应配备多功能监测仪(测量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耳温仪、血糖仪、手电、压舌板等,使护士采集信息量更加快速、全面,从而使病情判断更加准确[18]。
[1] | FitzGerald G, Jelinek GA, Scott D,et al. Emergency department triage revisited[J]. Emerg Med J,2010, 27(2):86-92. |
[2] | Farrohknia N,Castrén M,Ehrenberg A,et al. Emergency department triage scales and their componen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cientific evidence[J]. Scand J Trauma Resusc Emerg Med,2011,19(6):42-55. |
[3] | 苏玲敏,张茂.急诊预检分诊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12):1406-1408. |
[4] | 焦清海,张文忠,苗永利,等.医院急诊科运行模式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6):29-30. |
[5] | Gilboy N,Tanabe T,Travers D,et al.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a Triage Tool for Emergency Department Care,Version 4. Implementation Handbook 2012 Edition[M].Rockville: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2011. |
[6] | Bullard M,Unger B,Spence J.Revisions to the Canadian Emergency Department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 adult guidelines[J].CJEM,2008,10(2):136-151. |
[7] | Kevin Mackway-Jones,Janet Marsden,Jill Windle.Emergency Triage:Manchester Triage Group,Third Edition[M/OL].UK:John Wiley & Sons, Ltd,2014:6-173[2014-07-12].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book/10.1002/9781118299029. |
[8] | Ng CJ,Yen ZD,Tsai JC,et al.Validation of the 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a new computerised five-level triage system[J].Emerg Med J, 2011,28(12):1026-1031. |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4(4):241-243. |
[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S].2012. |
[11] | 衣淑娟.分析病人就诊特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中国医院统计,2013,20(5):362-364. |
[12] | 郭艳枫,卢琳琳,林蔚等.粤港两地急诊分诊差异性探讨及借鉴[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3):66-68. |
[13] | Parenti N, Bacchi Reggiani ML, Sangiorgi D,et al. Effect of a triage course on quality of rating triage codes in a group of university nursing students: a before-after observational study[J]. World J Emerg Med, 2013,4(1):20-25. |
[14] | 顾巧云,李晓燕,范晓螨,等.优化急诊就诊流程与分诊标准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12):3163-3165. |
[15] | 陈水红,许杰,潘多,等.急诊预检分诊智能化管理软件的研发与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1):1293-1295. |
[16] | 叶维雅,刘芳,梁翠枝.电子分诊叫号系统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0):56-57. |
[17] | Liu YC, Liu JH, Fang ZA,et al. Modified shock index and mortality rate of emergency patients[J]. World J Emerg Med, 2012,3(2):114-117. |
[18] | 陈兰.急诊预检分诊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1,25(9):2259-2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