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是临床普遍应用的诊断辅助技术,因其简便、无创等优点,在心血管病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性[1]。然而,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尚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心电诊治服务[2]。如何使患者在区域内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享受到同质化的心电检查与治疗,是目前医改的重点之一[3]。余姚市人民医院通过因特网联合所辖区域内的基层医疗机构组建区域性心电图远程会诊网络,对网络内的心电图检查与诊断实施同质化管理,从而为区域性基层医疗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的建设和长效应用积累了经验。
1 区域性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建设模式
采取1+X模式建设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从2012年9月始,以余姚市人民医院为中心,与所辖的23家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家农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利用因特网建立三级心电图会诊网络,形成良好的业务指导、质量控制和交流合作的关系。
1.1 组织架构
心电图远程会诊网络组织构架分3个层级:一级网络为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二级网络为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网络为余姚市人民医院(图 1)。
![]() |
图 1 心电图远程会诊网络组织构架图 |
1.2 技术架构
心电图远程会诊网络系统分:登记工作站、检查工作站、分析诊断工作站、查询统计工作站、系统管理工作站等(图 2)。
![]() |
图 2 心电图远程会诊网络技术构架图 |
工作体系建立的核心是“三统一、一共享”。
2.1 心电图技术规范统一
会诊网络中心单位均采用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十二通道心电图机,符合国际标准IEC60601-2-51要求,可以自动分析200多种心电图结果。心电图医生参考《AHA/ACC/HRSB2009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指南》《心电图标准化和解析的建议与临床应用》等专业知识,做出最终诊断。
2.2 心电图技术培训统一
会诊网络中心工作人员,均得到心电图机器使用与心电图基础知识的培训。其中,中心骨干成员参加浙江省心电图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有权参与会诊。此外,中心每月组织一次心电图业务培训,如各种心血管病与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解读与处理、疑难与典型心电图病例分享等。
2.3 心电图诊断报告格式统一
会诊中心的心电图报告统一由3部分组成:基本参数、特征描述和诊断。统一的心电图报告格式,有助于工作人员对心电图的准确判断。
2.4 报告资源共享
会诊中心网络能存放百万数量级的数据。网络资源共享后,不仅避免心电资料的丢失,而且便于医务人员随时调阅同一患者不同时段的心电图数据,及时发现异常心电图。此外,医务人员还可以利用心电数据库进行科学研究。
3 区域性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运行机制 3.1 系统维护
中心建设初期,专业工程师为工作人员提供系统常见故障解决方法的培训与演示,同时设备生产方承诺7天24小时的技术支持。
3.2 费用处理
按照浙江省医疗服务价格收费标准,每一例心电图检查收取患者10元。相比传统的心电图,网络心电图具有如下优势:(1)使用普通A4纸代替昂贵的热敏打印纸,降低医疗成本;(2)缩短心电图检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3)增加患者检查数量,提升医院效益;(4)电子化存储,减少医疗设备与场地费用。
3.3 疑难心电图会诊
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实行三级会诊制度。在一级信息采集点,心电图医生进行初步诊断,或是传输心电数据至二级诊断中心进行会诊。二级诊断中心对不确定的心电图诊断,可传输至三级会诊中心进行会诊,甚至最终联系市医院心电图专家进行疑难心电图会诊。
4 区域性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应用成效
区域性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通过2年的运行,表明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1+X”三级建设模式,适合区域性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帮助和获益良多,心电检测积极性增加,心电诊治水平尤其是解决疑难心电图的能力提高明显;对患者有助于广谱筛查心电异常人群,及时发现与早期治疗心血管病,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4.1 应用效果分析
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已存储心电图 86 593份,会诊疑难心电图 3 976例。其中,第一年上传心电图 39 224份,第二年上传47 369份,增长20.8%,见表 1。疑难会诊心电图中,排名前4的异常心电图分别是心房颤动、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与右束支传导阻滞。结果显示,在这些要求会诊的异常心电图中,基层医务人员的初步诊断正确率在第二年显著高于第一年,提示他们的心电诊断水平明显提高,见表 2。
心房颤动 | 房性早搏 | 室性早搏 | 右束支传导阻滞 | |
会诊量(n) | ||||
第一年 | 301 | 243 | 262 | 178 |
第二年 | 290 | 197 | 230 | 164 |
初诊正确量(n) | ||||
第一年 | 62 | 34 | 41 | 42 |
第二年 | 89 | 44 | 53 | 58 |
初诊正确率(%) | ||||
第一年 | 20.6 | 14.0 | 15.6 | 23.6 |
第二年 | 30.7a | 22.3b | 23.0b | 35.4b |
注:与第一年相比较,aP<0.01,bP<0.05 |
会诊中心经过2年的运行,对区域内的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的管理人员等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所有人员对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的总体认知状况;(2)患者对医生的服务态度、心电图诊断与治疗、收费等满意度;(3)医务人员对中心运行模式与自我能力提升效果的满意度;(4)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对中心运行模式、医疗成本、风险与效益等满意度;(5)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对会诊中心运行模式与服务效果的满意度。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 3。
调查对象 | 调查 人数 | 满意人数 (%) | 基本满意 人数(%) | 不满意 人数(%) |
患 者 | 260 | 245(94.2) | 13(5) | 2(0.8) |
医务人员 | 92 | 88(95.7) | 3(3.3) | 1(1) |
医疗机构管理人员 | 76 | 67(88.2) | 9(11.8) | 0 |
卫生行政管理人员 | 5 | 4(80) | 1(20) | 0 |
结果显示,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满意度达到95%左右,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达到80%以上。不满意结果中,仅有2名患者对医生的服务态度不满,1名医生对中心运行模式不满。
5 体会与建议 5.1 建立统一的硬件设备、网络平台以及技术培训是心电会诊中心建设的基本保障
统一的硬件设备、网络有利于建立一个信息共享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有利于后期的维护和设备保障。而统一的技术培训有利于心电图会诊网络的基层医生有高水平的心电诊断水平,保证其诊断的可靠性。 5.2 建立规范的工作体系是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实现心电诊断效果的保证
为实现心电图远程会诊网络快速、准确的完成诊断,规范的工作体系必不可少。我们在常规的心电工作站基础上建立了多级会诊机制,并实现了移动终端会诊,这就实现了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快速高效的运行体系。 5.3 建立共赢的运行机制是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实现长效机制的基础
由于心电图可作为收费项目,对基层医疗机构有一定的经济收益,同时会诊平台的统一培训及信息交流,也能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而对上级医院来说,有利于加强区域内上下医疗单位的联系和双向转诊,同时有利于心电图数据库的建立。 5.4 实现专业人员、患者以及医疗机构、管理部门满意是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建设的目标
本研究将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一级网络网络信息采集点的布点,并通过专家研讨会、疑难心电图集中讨论、心电图竞赛等多种形式,逐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心电图识别技术的水平和诊断能力,进一步完善会诊中心长效激励机制,提高各方的满意度,使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可持续发展。
[1] | 郑瑞凤, 张丽君. 心电图数字化诊断管理系统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J].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06, 13(1): 29-30. |
[2] | 贝乾. 基于网络化心电图机的心电图远程诊断方案设计及实现[J]. 医学信息, 2013, 26(6): 4-5.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9, 16(6): 49-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