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50岁,“被路人发现躺于路边(当时气温-7 ℃)意识不清4 h”于2013年1月17日12时入住邢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入院查体:血压测不出,R 13次/min,肛温26 ℃(监护仪体温探头),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性啰音,心率31次/min,心音微弱,肠鸣音未闻及,双侧巴氏征未引出。入院时心电图: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广泛ST段压低、T波倒置;急查化验明确内环境:K+ 3.0 mmol/L, AST 150 U/L,CK 3 777 U/L,CKMB 183 U/L,Myo 1 435.3 μg/L,cTnI 1.76 μg/L;血气分析:pH 7.26,PCO234 mmHg(1 mmHg=0.133 kPa),PO2 204 mmHg,SBE -11.2 mmol/L,Lac 5.9 mmol/L。床旁胸片示双肺炎症。入院后立即采用多种方法积极复温(棉被裹盖、调高层流病房室温、温水洗胃及膀胱灌洗、暖水袋保暖),使用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增快心率,多巴胺升高血压,并给予抗感染、促醒、补液、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13时30分,患者突然出现心搏停止,立即胸外按压,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及静推肾上腺素、阿托品,2 min后患者恢复自主心律34次/min,继续高级生命支持。入院后7 h肛温上升至28 ℃,13 h上升至31 ℃,20 h上升至36.1 ℃;入院后6 h心率上升至63次/min,为窦性心律;入院后8 h手测血压为56/40 mmHg,12 h上升至90/60 mmHg,逐渐下调多巴胺用量。入院后34 h神志转清,69 h脱机拔管。患者神志转清后,智力水平较发病前无下降,承认入院前12 h,一次服用多塞平100片。入院第5天夜患者左下肢肿痛,皮温升高,左膝下10 cm处周径39 cm,右侧周径36 cm。下肢静脉超声:双下肢小腿肌间静脉窦内透声差,探头加压管腔不消失,右侧范围分别约2.6 cm×0.8 cm、2.2 cm×0.9 cm,左侧范围约5.3 cm×1.0 cm。给予低分子肝素、华法令抗凝治疗1周后,双下肢周径35 cm,无明显差异;抗凝10 d后下肢静脉超声未见明显血栓。共住院治疗21 d,康复出院。随访1年,无后遗症。
[HTH]讨论[HTSS] 冻僵是由寒冷环境引起体温过低而发生的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通常暴露于寒冷环境(-5 ℃以下)6 h后发病。依据核心体温分为轻度(35~32 ℃)、中度(32~28 ℃)和严重冻僵(<28 ℃)。对于严重冻僵患者,若不及时救治,可因呼吸心搏停止而死亡。对此类患者的抢救应注意:(1)积极维持生命体征 复温是冻僵的首要治疗措施。目前复温技术包括一般复温技术(如棉被、电热毯、热水袋、40~42 ℃温水浴)、吸入加温湿化的氧气(45 ℃)、输注加热的液体(37~44 ℃)、40~42 ℃灌洗液灌注体腔和空腔脏器以及体外复温技术(如ECMO、体外循环)。患者入院后采用棉被裹盖等多种复温法,体温逐渐上升,复温速度较慢,预后良好,符合缓慢复温的疗效优于快速复温的专家共识。有学者在冻僵患者复温过程中,不仅使用体外复温技术,而且应用亚低温治疗理念,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完全恢复。寒冷通过神经、体液等因素导致血管张力下降、血容量不足,加之复温过程中外周血管舒张,均导致血压下降;此类患者注意补液和应用升压药。心脏起搏点在低体温时自动除极减弱,可出现心动过缓,而随着体温的升高,往往自行恢复,通常不需立即治疗。本病例入院后应用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增快心率,效果不佳,可能与心脏自律性低、药物作用减弱等有关。(2)处理并发症 常见的冻僵复温并发症包括肺炎、胰腺炎、凝血功能障碍、高血糖、免疫功能受损、肝衰竭、肾衰竭。患者入院时床旁胸片及之后胸部CT均提示双肺感染,经抗菌素治疗,肺部炎症消散。患者入院第5天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低分子肝素、华法令抗凝治疗静脉血栓消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与患者低血压、凝血功能异常及长时间卧床有关。另外,此类患者需与脑死亡患者鉴别。积极寻找引起冻僵发生的原因如药物中毒等,也是此病例的重要警示。冻僵患者应积极抢救,即使呼吸心搏停止也要延长CPR抢救时间,待体温升至36 ℃经过各种复苏努力无效时可终止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