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Vol. 24 Issue (9): 938-939
灾难医学救援方法论研究的新启示
赵炜,黎檀实,李学伟    
100044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炜、李学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技部(赵炜)、急诊科(黎檀实)

灾难自诞生之始,就是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仅二十世纪70至80年代,各种灾难导致全球280万人死亡,8.2亿人受影响[1]。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与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各种灾难的挑战,灾难形势更为严峻:2001年,美国的“9·11”恐怖事件;2003 年,我国发生了“非典”疫情;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2005 年,美国新奥尔良的卡特琳娜飓风;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 2008 年、2010 年、2013年我国相继发生了汶川、玉树、雅安等特大地震;仅过去的2014年,到目前为止全球就已发生重大灾难20余起:云南昆明火车站的严重恐怖袭击事件、韩国“岁月号”客轮沉没事件、乌鲁木齐火车站恐怖爆炸事件、马航客机多起失联坠机事件、土耳其西部煤矿爆炸事件、台湾复兴航空迫降坠机事件、云南鲁甸地震以及肆虐非洲的埃博拉病毒疫情等等,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严重影响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公众安全、甚至影响到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局稳定[2]。如何应对灾难,如何降低灾难损失,成为了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灾难救援”已经成为时下各国官方、民间的热点话题。

我国政府将各种灾难统称为“突发公共事件”,并分为四类:①自然灾害;②事故灾难;③公共卫生事件;④社会安全事件[3]。无论发生何种灾难,“减少人员伤亡”永远都是灾难救援的重点。“医学救援”,就是在伴随灾难救援事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医学手段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对人们生命的危害为目标,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医学救援”自诞生后,在经历过21世纪前后的数次重大灾难的洗礼,理念、体系已初步形成,技术力量和专业化程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提升,在灾难救援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4]。21世纪后,我国政府在“非典疫情”和数次地震灾难救援中的有效应对,显示了医学救援的重要作为,使突发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和灾区伤员的及时救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基于此,我国政府不仅能够及时处置国内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还可以派出专业“国际医学救援队”帮助他国进行世界性的医学救援,树立了大国形象,发挥了大国作用。因此,“灾难医学救援”是人类在与各种灾难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付出惨重的代价后,得到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能够为维护人类文明和不断的进步而保驾护航。

目前,灾难所造成的伤亡和生态破坏与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人类交往更为频繁,人口居住更为密集,彼此关系更为密切,活动范围更为广泛,对资源、科技的依赖更为严重,灾难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更为容易,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规模甚至是世界性的灾难,并提出了大量的、高水平的医疗应急需求,对医学救援的组织与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医学救援虽然是灾难救援的一个方面,但却是重中之重,评估着一国的综合国力,评价着该国的救援能力,评论着灾难救援的胜败与否,是灾难发生时各国人民与同行专家聚集的焦点。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我国灾难医学救援事业的发展与建设。

相对而言,我国灾难医学救援事业的发展还较缓慢,理念、模式、运行体系还需不断完善,专业化的救援资源和力量如空中救援还很薄弱,与社会其他各相关部门的救援力量进行协同救援的能力还尚不足。虽然已成立多支专业化的灾难医学救援队伍,但较“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性和多样性相比,队伍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还显不足,对救援队伍缺乏科学的应急能力和救援能力评估,使得无法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指导训练,在派出不同救援力量时也缺少科学的依据[5]

一旦发生较特殊的“突发公共事件”,如江苏昆山爆炸事故造成短时间内大批量的烧伤伤员出现,由于平时缺少对现有医疗单位烧伤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估和建设,导致一时现场和院内救护不堪重负,需要一方面转移伤员,一方面临时从周边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抽组针对烧伤伤员救治的“医学救援”力量,而如此规模的“突发公共事件”又需要何种规模、水平和种类的医学救援资源才能达到医学救援需要,目前还仅停留于经验指导层面,仅靠主观评估,很难快速准确地确定所需的各种救援资源的数量和种类:如果调集资源较少,则会直接影响救援效果,延误最佳救援时机;如果调集资源过多,则会造成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无论哪一方面都会影响医学救援的应急性、准确性和有效性[6]。因此,亟需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为各类灾难的医学救援进行分类与管理,根据历史经验和数据建立一个辅助决策数据库,当任何“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根据报警或预警信息,帮助决策者进行快速高效的辅助支持,可及时地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合理地投入到医学救援中去,使救援决策更有据可循,救援程序更科学严谨。

1982年波兰数学家Z.Pawlak提出了粗糙集(Rough Sets)理论,则将数学的应用范围更进一步延伸到不完备,不一致信息处理的新天地。粗糙集理论是一个研究不确定性现象的数学工具,用以解决不确定性的数学问题[7]。粗糙集认为知识的粒度性是造成使用已有知识不能精确地表示某些概念(事件、对象等)的原因。在没有掌握所有关于对象域的知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一对近似集来刻画不精确性或含糊性[8]

在粗糙集理论中,知识被认为是一种分类能力。人们的行为基本是分辨现实的或抽象的对象的能力。如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能分辨出什么可以食用,什么不可食用;医生给病人诊断,必须辨别出患者得的是哪一种病。这些根据事物的特征差别将其分门别类的能力均可以看作是某种知识。关键把握的是用数学符号引入集合模型,对对象属性分类,去演绎、推理、学习、决策[8]

1992年以后,随着粗糙集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许多学者开始将其引入医疗诊断、股票和经济指数、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等研究领域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此外,粗糙集理论还广泛应用在商业策划、银行预算、气象预测、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

有不少学者也将粗糙集理论瞄准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用中,在交通、金属矿事故的应急救援中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利用粗糙集理论可以有效地处理公路、机场应急救援过程中的决策问题,例如事件种类的决策,资源规模和数量的决策等,实现各类救援决策数据化规则的提取[10];粗糙集理论还可用于评价金属矿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为金属矿事故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11]。但粗糙集理论在“医学救援”中的相关研究还不多,相信粗糙集理论与“医学救援”的密切结合,会有非常广阔的研究前景,真正的为“医学救援”披上“科学”的外衣。

参考文献
[1] 赵晓东.灾害医学救援特点及发展形势[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成都,2013.
[2] 孙海晨.灾难医学的概念与特点[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9):484-48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
[4] 林才经.发展中的灾难医学[J].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014,2:1-3.
[5] 王朝昕,刘蕊,郭连增,等.我国灾难的医学救援体系现况与问题系统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10):763-764.
[6] 刘中民.中国灾难医学的挑战与机遇[C]//.浙江省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14年浙江省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杭州,2014.
[7] 沈永清,李学伟.技术型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评估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71-75.
[8] 郝成,李静,李雪梅,等.基于粗糙集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效益因素多元组合权重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8,29(6):121-125.
[9] 冯运卿,李雪梅,李学伟.基于粗糙集的复合属性铁路旅客出行决策影响因素分析与权重计算[J].铁道学报,2014,9:1-9.
[10] 孔媛媛.Rough集理论在机场救援辅助决策系统中的应用[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4):25-29.
[11] 宫长亮,曹振刚.基于粗糙集-模糊分析法的金属矿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可拓综合评价[C]//.中国金属学会.第十八届川鲁冀晋琼粤辽七省矿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成都,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