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陈威)、刘钰、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黎檀实)
“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胜利的见证。虽然皱纹满面、白发苍苍,但胜利的豪情依然洋溢在每一位老人的脸上。102岁的陈廷儒,92岁的余新元、姜立诚,抗战英烈子女陈知非、马国超……人人眼噙热泪。老人们缀满胸前的勋章里,今天又增添了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93阅兵抗战老兵方队解说词。
“老人眼里有泪,观礼台上的人们同样热泪盈眶。这是后来者与前辈的对话,这是今日给予历史的庄严致敬。”——93阅兵抗战老兵方队解说词。
伴随着庄严而嘹亮的军歌,抗战老兵方队作为第一支接受习主席检阅的队伍,举世瞩目,历史性的定格在2015年9月3日上午10时30分。随车医护队伴随320名抗战老战士、英雄子女、支前模范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安全顺利通过天安门(图 1),完成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抗战老兵保障任务,实现了“服务零失误、救治零延误、参阅零减员”的要求,展现了我军最高水平的卫勤保障能力,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见图 1。
![]() |
图 1 “9·3” 国庆大阅兵盛况 |
随车医务队由73名医护人员组成,分别从8家驻京部队医院抽组。受阅的320名抗战老同志来自全国26个省份,平均患有4至5种老年疾病,平均年龄90岁,是习主席请来的客人。本次任务有如下特点:政治性,抗战老同志方队第一个通过天安门,处在三军仪仗队之前,是这次阅兵的主题和亮点,他们承载着历史,见证了胜利,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多元性,抗战老同志是一个多元的群体,既有我党我军的抗战老兵,也有国民党抗战老兵,既有抗日英雄子女,也有抗战支前模范;艰巨性,既要保障老同志在北京的接送,驻地十余天健康维护,关键又要确保老同志受阅过程的绝对安全,在京期间必须万无一失;复杂性,随车医护队既要与驻点医疗队、生活护理队组成驻地医疗保障体系,又要与27军所属部队组成乘车受阅保障队伍。这四个特点决定了随车医护队工作是一项集重要性、复杂性、特殊性、严峻性、繁重性和敏感性为一体的综合性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2 任务实施 2.1 任务牵引 强化责任随车医护队任务:做好参加9月3日上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抗战老同志在京期间的卫勤保障工作,确保抗战老同志圆满顺利完成参阅任务。抗战老兵方队卫勤保障工作指挥体系在总部层面是阅兵领导小组,由总后勤部卫生部牵头,阅兵联联合指挥部指导,北京军区27集团军具体负责实施,成立抗战老同志随车方队卫勤保障组,其职责是:(一)负责卫勤保障总体筹划,部署下达任务,细化明确职责分工;(二)组织制定卫勤保障总体方案,指导有关团队制订卫勤保障工作方案计划;(三)负责医疗保健、卫生防病和突发事件应急卫勤保障等工作的组织指挥;(四)负责督导检查有关单位和部门按方案计划展开各项准备工作;(五)组织开展针对性培训、演练,提高业务技能和卫勤保障能力;(六)落实卫勤保障相关工作请示报告制度,准确掌握并及时上报工作情况;(七)负责完成阅兵联指及办公室、抗战老同志随车方队指挥保障组交办的工作。
2.2 架构组织 实操实训有准备地做好重大事件的医学保障任务首先需要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体系,突发公共事件的医学救援实践需要以灾难医学救援模式为指导;其中预防阶段和准备阶段是重中之重,只有做好预防,做足准备,才能有效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2.1 明确卫勤力量编组以任务为牵引,实施定点和伴随两种情形编组卫勤保障力量。定点医疗保障由驻点医疗队、随车医护队、生活护理队共同完成;按照三级检诊核心医疗制度配置力量,随车医护队和生活护理队为第一级、楼层医务室为第二级、诊疗中心为第三级。伴随保障由随车医护队、现场应急医疗队共同完成。按照同车就近、对应服务、共同负责的原则编组,每车乘坐11名抗战老同志,对应随车军医1名,护士1名,生活护理员4名,实行定人全程伴随保障。根据保障任务和参阅抗战老同志实际,分别拟制随车医护人员、生活护理队和驻点医疗队培训计划,对各类卫勤人员编组,制定各岗位每日工作流程和制度,逐一制定参阅抗战老同志健康档案和个性化医疗保健方案,拟制应急抢救预案。见图 2。三级检诊制度的建立,参照北京奥运会的经验(完善的医学分级保障阶梯和运行管理体制),使得医护队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保证了医学救援的工作的高效运转[1]。
![]() |
图 2 现地讨论车载急救箱组定位 |
培训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最重要手段之一[2]。
8月3日,组织随车医护人员进驻阅兵村;8月4日至17日,以阅兵专题教育、受阅训练、现场急救、生活护理和驻点健康维护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进行封闭式强化训练,参加8月12日、17日的全要素合练,做好参加8月23日现场预演的各项准备。为了共同面对老同志随车医疗保障这个崭新课题,医疗队就阅兵教育、队列基础、乘车受阅动作、机动期间急救等进行了封闭式训练,协调顶级医疗护理专家进行专题授课,并组织了10课时的CPR、紧急气道建立、创伤急救等现场急救技术培训。
在对老同志进行健康初评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梳理,讨论制定完善个性化保障方案,针对老同志基础疾病、潜在风险、驻地急救和车上行进急救制定了预案,并组织了驻地突发心脏事件、跌倒等全员急救演练,为全面做好保障和参阅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见图 3~5。
![]() |
图 3 黎檀实主任为老同志巡诊查体 |
![]() |
图 4 随车医护队员梳理登车流程 |
![]() |
图 5 医护车上巡视 |
8月20日至21日,抗战老同志集中抵京报到期间,随车医护人员按照乘车编组对应接站。8月20日至9月5日,抗战老同志在酒店入住期间,随车医护人员实行24小时责任医师和责任护士值班备勤制。每日上午和夜间,带领生活护理人员与驻点医疗队开展联合巡诊,观察精神状态、血糖、饮食、睡眠等状况并记录,对特殊需求的老同志做好个体化诊疗,并参与分管抗战老同志的生活护理工作。每日下午16时前,收集汇总前24小时分管抗战老同志健康状况和医疗护理工作情况,以日报形式上报楼层医务室和领队。遇有健康情况异常或复杂病情,要严密观察,及时向楼层医务室上报,或请求诊疗中心专家会诊,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每日随车医疗队领队随机对医疗保健和生活护理工作现场巡视检查,参加每晚抗战老同志指挥保障组工作例会。遇突发紧急情况,第一时间联系楼层医务室,同时报告抗战老同志指挥保障组;如伤病情较重,立即转送至诊疗中心,接受专家组进一步诊疗,视情后送定点医院住院治疗。
2.3.2 受阅现场应急保障具体分为三个阶段:(一)待机阶段。阅兵日,从驻地出发至受阅待出发点的伴随保障,对突发危重伤病员实施现场急救,视情后送至保障医院。(二)受阅阶段。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从出发线到礼毕线行进区间,随车医护人员在保持受阅观瞻效果的同时,密切观察抗战老同志健康状况,如发现身体严重异常、直接危及生命时,实施紧急简单处置,同时通过对讲机向应急医疗队报告。(三)返回阶段。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经礼毕线后,对突发危重伤病的抗战老同志的应急保障。
2.4 理念创新 事半功倍科学救援要求我们既要争分夺秒,又讲科学施救。现代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使我们能够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困难,使我们在严酷的条件下依然能够顺利展开高效的救援[3]。我们引入“生命卫士”多参数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可对心率、血压等进行实时监测预警,作为一线卫勤保障力量,随车医护队根据预警信息对老同志进行严密观察处置,为早期识别、快速处置驻地与行进中突发心脏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开启了老同志随车信息化保障的新模式。考虑到老同志的健康实际,心脑血管疾病是最大的健康风险,在老同志入住后即连续每天进行12导心电图,全面筛查老同志的健康情况;为每位老同志佩戴智能健康手环,在此基础上,为每位老同志建立个体健康数据库。
3 保障有力 成绩斐然自8月20日老同志入住15天的时间里,共完成驻地巡诊15 000余人次,抽血注射400余人次,测量生命体征8 000余次,心电图检查1 051人次,动态监测心电209人次,共筛查出216例心电异常病例,筛选55例突发心脏事件的高危患者,制定完善个性化健康方案322份。组织了270名老同志进行阅兵路线勘察和受阅动作等适应性训练,无一例发生跌倒等不良事件。先后有15名老同志因出现紧急情况安全后送。
9月3日当天,随车医护队全体人员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全力保障包括15名高危人群在内的320名老同志顺利参阅,实现了阅兵随车医疗保障服务“零差错”,救治“零贻误”,参阅全程“零伤亡”。
4 启示阅兵活动是整个抗战纪念活动的重中之重,抗战老同志的乘车方队又是整个活动的主题,能够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并做到了两个“确保”,对于随车医疗保障人员来说,收获和启示更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
4.1 抓团队、坚持精准精细标准是参阅安全优质的前提参阅的老同志作为老英雄、老前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随车医护队自始至终带着深厚的感情,牢固树立“一个车组一家人”的观念,准确把握抗战老同志年高体弱、基础疾病多、医疗保健需求多样、身体健康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规律,采取医护同组全程负责,严把基础体检、医疗巡诊、健康维护、应急救治等关口,坚持生理与心理健康并重、日常保健与应急处置并举、技术手段与优质服务并进,强化全员、全程、全时、全全要素健康管理,突出抓个性化医疗保健和“五个一”服务(一支精干的医疗保障骨干队伍、一套个性化健康维护方案、一套医疗急救措施、一套突发情况处置预案、一套便携急救设备),扎扎实实为老同志提供了个性化、精细化、科学化服务,确保了抗战老同志参阅期间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4.2 抓质量、坚持保健急救并举是提高救治能力的基础一抓集中培训。突出驻点日常健康维护与车上现地急救,重点围绕阅兵教育、受阅动作、医疗保健、生活护理、突发急救处置等进行了全封闭强化训练,采取专家授课、小组讨论、模拟演练等形式进行了现地急救培训,对老同志健康资料进行了分析评估,短时间内让大家对任务有了理解,对老同志健康状况有了把握弥补了短板不足。二抓情况预想。区分宾馆驻地和车上行进 2种情形,以心脑血管疾病、突发事件为重点,预想心脏突发事件等8种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情景模拟展示、车上行进处置训练。入住宾馆驻地后,突出复杂情况预想,先后组织了应急演练及2轮的适应性训练。三抓实践强化。结合老同志报到入住后反映出的疾病特点和需求,及时调整工作模式,把握工作重点、突出工作运行中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格外关注年龄更大、健康状况相对较差、风险等级相对更高的老同志,一切防字当头,在重点时段和高危场所多观察、多留意、多分析、多汇报,确保情况变化均在视线之内。
4.3 抓规范、坚持制度机制创新是确保工作实效的保证老同志阅兵随车医疗保障,集驻地日常健康维护、危重症应急处置、随车现地急救为一体,随车医护队采取连续性、系统化模式进行保障。入住前根据查体资料进行健康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制定个性化的保障预案;转场首都大酒店后,由责任医护一线管理照护老同志,全面掌握老同志的健康状况和心理情绪,将预案调整转化为驻地—预演—参阅保障实案。利用动态心电监测系统筛选出 55名重点保障对象和2名极高危保障对象;正式参阅阶段在全员全面管理的基础上,对极高危人群采取远程监测预警、随车一对一紧盯保障,高危人群待机阶段车上与车下加强保障,开启了驻地管理与随车保障连续性、系统化保障新模式,保证了老同志顺利安全参阅。
4.4 抓对接,坚持保障力量联动是确保任务圆满的重要支撑抗战老同志医疗卫勤保障需由各种力量密切协同配合,形成整体保障合力。随车医护队作为此次卫勤保障的重要力量,必须与其他团队密切配合、搞好无缝衔接。一是建立三级检诊。随车医护队与楼层医务室、专家组组成层级管理体系,一切诊治都是在共同负责和检诊的保证体系中运行,既职责明确,又分工协作,确保了医疗和生活护理的有效运作和安全。二是搞好联合巡诊。此次驻点卫勤保障不同于住院患者在院管理,随车医护队与楼层医务室、生活护理员共同对抗战老同志实施联合巡诊,重点了解掌握当日老同志健康状况并予以评估,调整完善个体化医疗保健方案,及时处置复杂情况。联合巡诊有效解决了学科互补,弥补了专业短板。三是做好健康评估。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组织首轮评估的基础上,随车医护队集体对评估进行了充实完善;老同志入住后结合“8·23”预演,会同楼层医务室和专家组对自愿参加老同志进行了再评估;针对“9·3”正式阅兵,第三轮评估筛查高危人群,并由解放军总医院顶级保健专家对评估结果进行复议,确认极高危人群。四是引入远程监测。此次保障专门引入了“生命卫士”多参数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对心率、血压等进行实时监测预警,作为一线卫勤保障力量,随车医护队根据预警信息对老同志进行严密观察处置,为早期识别、快速处置驻地与行进中突发心脏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开启了老同志随车信息化保障的新模式。
[1] | 储成兵,崔赓,黎檀实. 奥运场馆医疗保障特点与实施[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10):583-585. |
[2] | 卢光明,赵炜,黎檀实. 灾难医学模式探讨[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1):65-66. |
[3] | 黎檀实. 雅安地震——聚焦信息救援[J]. 临床急诊杂志,2013,14(7):299-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