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环境受到外部环境如患者数量及内部环境如管理模式的影响,而急诊滞留时间则是影响急诊室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1]。急诊室滞留时间是指患者从预检分诊开始到离开急诊室的时间段,包括急诊预检分诊时间(T1,通常很短,可忽略不计)、抢救治疗时间(T2)、初步抢救后决定住院到实际离开急诊室的时间(T3,国外称“boarding time,等待住院时间” ) [2]。急诊室患者的滞留导致急诊室的过度拥挤已成为大型综合性医院的重大问题[3]。本研究通过改变神经内科收治模式,在有效利用床位、缩短急诊患者滞留时间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为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是全国、省的重点学科,全年门急诊量20多万人次,神经内科急诊约占全院急诊总数的13%。收治模式改善前,神经内科患者由各病区医生自行安排,即医生固定床位收治对应患者,一般情况下患者只能入住到申请医师的床位。各病区之间无相应沟通、联系,各医生、病区对门诊、急诊等候住院患者信息不了解。尽管解放路院区神经内科有3个病区,共120张床位,但急诊患者收治困难、急诊滞留时间较长的难题一直难以解决[4]。
1.2 方法医院通过多部门合作,采用同一专科多个病区床位统一管理收治模式对神经内科进行管理试行。以神经内科为单位,三个病区床位统一管理,医生固定床位,患者随机收治。床位协调中心按要求统一收治门、急诊患者。
1.2.1 组织管理成立质量改进小组,床位协调中心牵头,由急诊科、医务部、质量管理办公室、信息中心、神经内科各病区主任、医生、护士长共同参与,根据前期调查结果,召开协调会。讨论并拟定最佳收治方案,制定神经内科收治模式(同一专科多个病区床位统一管理模式);修订《急诊患者收治管理办法》、《患者入院流程》;并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如:规范电子住院申请单开立等;建立神经内科急诊收治登记表;完善门、急诊查询功能,方便科室检索;通过基线调查,确定目标值:神经内科急诊滞留时间≤10 h。
1.2.2 床位统一协调管理(1)床位集中管理 神经内科三个病区120张床位全部纳入床位协调中心管理。床位协调中心接收到神经内科空床信息后严格按“急诊第一、危重优先、轻症按序”的原则收治患者。并利用完善信息查询系统,医护人员在门诊、病区都能实时查询待住院的门、急诊患者情况及各病区收治情况。
(2)建立“同一专科多个病区床位统一管理收治”模式 “同一专科多个病区床位统一管理收治”模式,运行方式是任一神经内科患者,可随机收入神经内科三个病区中任一医生的床位,该管床医生为主管医生,即医生固定负责床位,患者随机收治。针对有特别需求、特殊病情的患者仍给予相对应收治,如需要溶栓的患者全部统一收住溶栓病房,当溶栓病房全满的情况下,则跨组收住其他医生床位,而主管医生仍为溶栓组医生。
(3)改进神经内科急诊患者收治流程 首先重新修订神经内科急诊医生的职责和收治流程,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负责急诊患者的处理和病情判断,根据病情将患者分成重、较重、轻3个等级,并在电子住院申请单上注明。另外,每天上午8:30左右,由床位协调中心负责人到急诊室与神经内科医生沟通,及时了解急诊患者的滞留情况,将急诊情况及时反馈给病房负责人,以方便病区及时调整轻、重病床。再结合神经内科3个病区当日的空床情况进行统筹安排:按照“病情不同等级进行3个病区平均分配”的原则收治,保证了急诊、门诊患者及时收治的同时,也顾及平衡三个病区的工作量。同时规定3个病区距离护士站最近的4个病房为重症病房,专用于收治急诊危重患者,以利于医护人员的抢救和观察,保证患者的安全。
(4)全院协调 在神经内科3个病区病床已满的情况下,每天下午14:00以后,床位协调中心根据“专业相近、地源相邻” 及“危重患者专科收治,轻症患者跨科安排”的原则[4]将神经内科急诊患者跨科安排到相应科室,以分流急诊患者;待神经内科有空床时及时把患者转回,一般情况下要求24~48 h要转回专科病房。夜间由医院医疗、护理、行政总值班联动分流急诊滞留患者。
2 结果通过对神经内科实施同一专科多个病区床位统一收治模式后,与去年同期改善前相比,平均住院日缩短1.03 d(中位数)(t=9.102,P<0.05),月出院人次增加30人(中位数)(t=-3.385,P=<0.05),具体见表 1;急诊滞留时间缩短4.8 h(中位数)(t=4.195,P<0.05),见表 2,3个方面均有明显改善;急诊收治患者数量明显增加,见表 3。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
平均住院日( d) | |||||||
2013 | 10.72 | 10.00 | 10.49 | 10.35 | 10.46 | 10.17 | |
2014 | 9.64 | 9.29 | 9.18 | 9.38 | 8.91 | 9.21 | |
出院人数(人) | |||||||
2013 | 382 | 371 | 364 | 370 | 389 | 391 | |
2014 | 384 | 418 | 425 | 382 | 422 | 417 |
年份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2013 | 11.38 | 16.01 | 16.62 | 18.43 | 15.54 | 14.92 |
2014 | 10.57 | 14 | 10.56 | 11.17 | 9.85 | 11.01 |
有研究表明,在急诊室最消耗时间的是等待床位的时间[5]。且急诊的过度拥挤会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6],而且影响到新患者的救治。神经内科为本院的强项,急诊患者的比例大,而患者急诊室滞留会直接影响到急诊科的整体运行。通过半年的试行,从表 1、表 2可看出神经内科床位统一管理后,在总住院人次增加的基础上,急诊滞留时间较2013年同期明显缩短。另外,通过每个病区规定一定数量的床位收治重症患者,充分发挥每个病区重病房的作用,使重症患者得到及时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急诊滞留时间。
有文献指出全院统筹收治患者不利于床位有效周转及缩短住院日,限制了医生加快床位周转的积极性[7]。文章指出在全院统筹收治患者制度下,医生收治患者积极,而在患者出院时,医生却不那么积极,即使在有医院“缩短住院日”的行政要求下,很多医生仍然采用了等到自己的新患者来住院时,再安排出院,来保证自己有病床的做法。而本院采用的是以神经内科为单位,其多个病区床位统一收治模式,而且“医生固定房间、床位数”,“患者随机收治、跟着医生走”的模式,使患者资源共享,加快了床位周转,最大限度减少了床位空置率。
目前神经内科同一专科多个病区床位统一管理收治模式,实质是“同一专科多个病区床位统一管理,随机收治,不跨科”,只有在神经内科专科床位满的情况下,按照“专业相近、地源相邻” 及“危重患者专科收治,轻症患者跨科安排”的原则进行跨科(跨专业)收治,并于24~48 h内由床位协调中心安排转回神经内科病房。本院推行同一专科多个病区床位统一管理收治模式符合了医生、护士的专业吻合性,同时使各组、各病区的床位得到最大化利用,也避免了诸如:医生找患者困难,患者找医生更困难 [8];或医生处理患者、查房不及时,延误患者抢救,存在严重的医疗隐患 [9];或护理专业知识缺乏,经验不足[8]等等,由跨科收治引起的弊端。
[1] | Nasim MU, Mistry C, Harwood R, et al. An attending physician float shif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hysician productivity inacrowded emergency department[J]. WorldJEmerge Med, 2013,4(1):10-14. |
[2] | Ding R,Mccarthy ML,Desmond JS,et al.Characterizing Waiting Room Time,Treatment Time,and Boarding Time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Using Quantile Regression[J].Acad Emerg Med,2010,17(8):813-823. |
[3] | 陈水红,王进,潘多,等.急诊室危重患者滞留时间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 21(2):184-188. |
[4] | 叶立刚,张茂,何小军,等.6246例急诊住院危重患者抢救室滞留的Cox回归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 20(10):1037-1041. |
[5] | Chan H, Lo S, Lee L, et al. Lean techniqu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atients' flow in emergency department[J]. WorldJEmerg Med, 2014,5(1):24-28. |
[6] | Guttmann A, Schull MJ, Vermeulen M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waiting times and short term mortality and hospital admission after departure from emergency department: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from Ontario, Canada[J]. BMJ, 2011, 342: d2983. |
[7] | 柳欣欣.关于全院统筹收治患者制度弊端的分析[J]. 中国医院管理,2012,32(9):29-31. |
[8] | 唐贝,王蕊,常青,等. 跨科收治患者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6):579-581. |
[9] | 李杏敏,任爱玲,薛晓英.医护分开后跨科收治患者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1):5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