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是药物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重症药疹是指皮损广泛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内脏受累的药疹。临床上重症药疹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型(erythema multiforme major,EMM)、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和剥脱性皮炎型(exfolialive dermatitis,ED)3种类型。重症药疹病情严重,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常规内科治疗方法疗效不显著[1]。为了研究免疫吸附血液灌流对重症药疹的临床应用,现对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50例重症药疹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药疹患者150例。其中男88例,女62例,年龄7~89岁,平均年龄58.2岁。依据致敏药物进行分类[2]:抗生素致敏32例(头孢类23例,青霉素类4例,喹诺酮5例),别嘌呤醇致敏49例,抗癫痫药致敏11例(卡马西平8例,苯巴比妥3例),解热镇痛药致敏6例,抗肿瘤药致敏2例,中药致敏19例,高血压药1例,破伤风1例,由于用药复杂,不详药物致敏29例。重症药疹(SDE)表现符合SDE的诊断及分型标准[3],重症多形红斑型(EMM)67例(44.7%),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TEN)32例(21.3%),剥脱性皮炎型(ED)51例(34.0%)。发病前合并的基础疾病有:高血压、痛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癫痫、冠心病、脑梗、肿瘤、急性肾衰竭、慢性支气管感染等,其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基础疾病的共51例。肝脏损害54 例,均为肝脏酶学增高,肾脏损害40 例,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及肌酐增高。
治疗分为三组,其中免疫吸附血液灌流治疗组66例,丙种球蛋白治疗组35例,对照组49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病程及重症药疹分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在停用致敏药物的基础上,使用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静脉给药1.2 mg/(kg·d)、60 mg/d]治疗,同时给予抗过敏、支持治疗等。合并器官功能不全者给予器官功能支持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如3 d症状无改善适度加大甲基强的松龙的用量[2.4 mg/(kg·d)、120 mg/d]。丙球蛋白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球蛋白治疗[+IVIg 0.4 g/(kg·d)×5 d]。灌流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HA280一次性血液灌流器(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标准号:YY0464-2003)体外循环全血液灌流治疗。血液灌流器连接透析器及管道,血泵速度200 mL/min。持续2 h。灌流开始后,立即推注首剂肝素,首剂肝素按0.5~1.0 mg/kg计算,动脉端肝素泵推注速度维持在10~15 mg/h。1 d/次连续3 d后每隔1~2 d/次。根据皮疹轻重连续治疗3~7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皮疹状况改善程度比较。显著有效为无新起皮疹,皮疹全部消退或原有糜烂面干燥结痂;有效为有个别新起皮疹,原有皮疹消退≥50%或原有糜烂面基本干燥;无效为新疹不断发生,或皮疹消退 < 50%。显效病例数加上有效病例数占全部病例数比率为总有效率。治疗期间分别观察包括退热时间、皮疹开始收敛时间和激素使用时间,住院期间激素累积剂量,以及总住院时间,转归情况。住院期间激素累积剂量以泼尼松的剂量为计算基础,等效剂量换算公式为:5 mg 泼尼松=4 mg 甲泼尼龙=0.75 mg 地塞米松=20 mg 氢化可的松。
1.4 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补体、CRP、白蛋白。
②观察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有出、凝血功能严重障碍或血小板低于50×109/L,停用免疫吸附血液灌流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激素(以甲泼尼龙使用量进行计算)使用情况比较灌流治疗组与对照组和丙球蛋白组比较,灌流组激素的累计总用量及激素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组别 | 例数 | 激素总用量(mg) | 激素使用时间(d) |
对照组 | 49 | 755.78±370.64a | 16.13±9.70a |
灌流组 | 66 | 715.40±506.08 | 13.88±6.20 |
丙球组 | 35 | 948.40±581.46b | 14.40±9.63b |
注:与对照组比较,aP< 0.05;与丙球蛋白组比较,bP< 0.05
重症药疹患者治疗15 d后,对全身皮疹控制程度有显著差异,总体有效率分别是98.5%、75.5%、82.9%。见表 2。
对照组、丙球治疗组30例因皮损加重转肾内科归入治疗组均治愈出院,4例未愈自动出院;1例死亡,其余均治愈出院。血液灌流组2例未愈因经费自动出院,其中1例自行停激素1个月再次复发未愈;其余均治愈出院。
2.4 不良反应记录150例次临床试验治疗过程中,在三组中患者因应激导致高血糖发生,轻度血糖升高者 53例,有2例患者因血小板下降中途停用,1例患者在灌流期间出现恶心、呕吐、血压轻度下降,给予内科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他患者在整个灌流期间均能耐受,治疗过程顺利,无中途退出。
3 讨论重症药疹是药物反应的极端严重类型之一,大多伴有脏器损害和全身中毒症状,病死率高达20%~25%,是皮肤科病死率最高的病种之一[4, 5]。及时停用可疑致敏药物,防止免疫性损伤是治疗这此类疾病的关键。传统的治疗方式多依赖激素治疗,但是肝损害严重者或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等的患者大剂量使用激素后极易引起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因此,重症药疹的非激素治疗逐渐成为治疗的重点[6]。HA280一次性血液灌流器,其免疫吸附剂具有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功能,能够将患者体内的致敏物质——药物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异常的免疫球蛋白和其他病理成分,通过特异性吸附而达到清除的目的[7, 8],从而阻断抗原抗体反应和各种炎性反应,减缓和降低患者的免疫损伤。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的基础上,血液灌流能清除掉免疫失衡状态下已过度表达的细胞因子[9]。
本组资料发现,血液灌流治疗重症药疹治疗组对病情控制疗效、累计激素用量及使用时间明显优于丙球蛋白组,而后者优于对照组。灌流治疗不仅可以迅速控制病情,尤其是皮疹开始收敛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可以减低糖皮质激素大剂量长期使用的风险;观察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及淋巴细胞亚群在疗程结束后达到免疫稳态;三组均有不同程度肝损伤,重症药物性肝炎在TEN(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中分布较多,占67.8%,在免疫吸附治疗组肝功能恢复较快;三组均有不同程度肾损伤(急性间质性肾损伤/肾功能不全急性加重):在三种重症药疹中分布无异常,其损伤发生及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与自身基础疾病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痛风等密切相关。在三组中患者因应激导致高血糖发生,多数有轻度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者血糖升高加重,对照组有增加降糖药物用量,免疫吸附组血糖一过性升高,第二次检测均正常,且2型糖尿病患者短时间内血糖控制正常而未增加降糖药物用量。单独选择糖皮质激素,出现激素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大。尤其对合并有较严重的基础病的重症药疹患者,极易出现消化道溃疡、继发感染、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免疫吸附血液灌流治疗重症药疹能及时清除体内所致敏物质——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并能清除各种炎性因子,解除或减轻对患者的致病作用,明显减少激素使用量及使用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临床疗效治疗安全可靠,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1] | 史玉玲,卫威.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现代医学,2008,36(6):435-436.Shi YL,Wei W.Analysis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severe drug eruption[J], Modern Medical Journal,2008,36(6):435-436. |
[2] | 黄慧嫦.重症药疹26例临床特点及激素治疗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793-1794. DOI:10.3969/j. issn.1006-5725.2008.10.055.Huang HC.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26 cases of severe drug eruption and hormone therapy research [J].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2008,24(10):1793-1794. |
[3] | Wolf R, Wolf D, Ruocco E, et al. Wolf’ s isotopic response[J].Clin Dermatol,2011, 29(2): 237-240.DOI:10.1016/j. clindermatol.2010.09.015. |
[4] | Garcia-Doval I, LeCleach L, Bocquet H, et al.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and Stevens-Johnson syndrome:does early withdrawal of causative drug decrease the risk of death[J]. Arch Dermatol,2000,136(2):323-327.DOI:10.1001/archderm.136.3.323. |
[5] | 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25-437.Xia S,Liao KH,Yang GL. Dermatology[M].Shanghai Scientific & Technical Publishers.2005:425-437. |
[6] | 高芸璐,鞠强,夏隆庚.重症药疹的非激素治疗[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0,26(7):494-496.DOI:10.3969/j.issn.1009-1157.2010.07.015.Gao YL, Ju Q, Xia LG. The non-hormone therapy of severe drug eruption[J].China Journal of Leprosy and Skin Diseases,2010,26(7):494-496. |
[7] | Taniguehi T,Takemoto Y,Tsuda K,et al.Effects of post treatment with direct hemoperfusion usingaCTR column on mortality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to endotoxin—induced shock in rats[J].Blood Purif,2006,24(3):460-464.DOI:10.1159/000095554. |
[8] | Molina R, Fabian C, CowleyBJr. Use of charcoal hemoperfusion with sequential hemodialysis to reduce serum methotrexate levels inapatient with acute renal insufficiency[J].AmJMed,2005,82(2):350-352.DOI:10.1016/0002-9343(87)90085-4. |
[9] | 齐辰利,李荣山,李彩霞,等.血液灌流对急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06,5(8):418-421.DOI:10.3969/j.issn.1671-4091.2006.08.005.Qi CL,Li RS,Li CX,et al.The effect of blood perfusion on the micro inflammatory stat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nal failure [J].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Purification, 2006, 5 (8):418-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