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Vol. 25 Issue (1): 109-109
急性心肌梗死除颤89次复苏过程中静脉溶栓成功一例
王兵侠, 徐继扬     
225001 扬州,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急诊科
One successful case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89 defibrillations
Wang Binxia, Xu Jiya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SuBei Hospital,Yangzhou,22500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Xu Jiyang,Email:yzjz120@163.com

患者,男,38岁,既往体健,于2015年3月8日晚被家属送至抢救室,诉饮酒后呕吐,胸骨后疼痛,伴全身大汗。当时急查心电图报危急值:心室率快速型心房颤动、急性广泛前壁合并高侧壁心肌梗死图形。21:50患者突发抽搐、意识丧失、血压测不出,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立即予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肾上腺素静推、多巴胺、碳酸氢钠静滴,同时予200 J双向波非同步电除颤7次,利多卡因、可达龙抗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抢救57 min,于22:32患者心律转为窦性心律,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急性广泛前壁合并高侧壁心肌梗死图形;但仍频发室颤,发作时予电除颤后心律可短暂转复。因患者心律不稳定,一段时间内1~2 min即发作一次室颤,无法搬动患者,介入治疗无法进行;专家组讨论后决定在抢救室就地行静脉溶栓治疗;在此期间,共予除颤38次,每次除颤后心律均可短暂转复。3月9日0:38开始静脉溶栓,予注射用阿替普酶(爱通立)15 mg静脉推注,随后50 mg持续静脉滴注30 min,剩余35 mg持续静脉滴注60 min;静脉溶栓共90 min,在溶栓过程中患者仍频发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继续予抗心律失常,同时再次除颤44次,1:50最后一次除颤后心律转为窦性心律;2:08静脉溶栓结束,患者神志转清,胸痛缓解,复查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落>50%,心肌酶谱:CK及CK-MB的高峰值前移至发病后的6 h内,表明梗阻冠状动脉再通,溶栓成功。观察半小时未再发作室颤,送至ICU,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扩冠、改善心功能对症治疗,11时拔除气管插管及停用血管活性药物。3月9日17:30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示:左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前降支近段30%狭窄斑块,远端血流TIMI3级,回旋支及右冠未见明显狭窄,远端血流TIMI3级;考虑血栓溶解。3月19日查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偏大,(前间壁、左室前壁、左室心尖部)节段性室壁运动减弱,心功能轻度减退(EF50%);3月23日办理出院。随访1个月,4月23日复诊,心电图:窦性心律,亚急性期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图形;超声心电图:阳性所见符合心肌梗死图像改变,节段性室壁运动减低,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左室收缩功能减低(EF50%);患者生活自理,未再有心肌梗死发作。

讨论 近年来心脏性猝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室颤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好发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复苏成功率在9.6%左右。除颤成功关键在于争分夺秒,争取在发生室颤后1~4 min内完成除颤,越快越好。在积极去除病因的基础上,不应局限于除颤次数。本例患者抢救时间超过4 h,先后共行89次电除颤,在复苏成功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2012年ESC指南及2013年ACCF/AHA指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更加强调及时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性,但目前指南对于急性心梗并发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的患者,是否可行静脉溶栓治疗,目前尚没有肯定性结论。本例患者即为心肌梗死后反复发作室颤,心电及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无法搬动行PCI治疗,在积极评估及与家属沟通后,及时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后患者的心电和血流动力学很快稳定下来。对于静脉溶栓成功的患者,若无禁忌证,新版指南推荐早期PCI策略,评估后期再灌注治疗。本患者在溶栓成功后15 h行PCI,术后无出血等并发症出现,亦证明早期PCI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及早发现心搏骤停,及时行CPR术,坚持不懈的除颤,恰当处理恶性心律失常,尽早再灌注治疗,是本例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故对于反复室颤、心电及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的AMI患者,在无法实施介入治疗的情况下,静脉溶栓是其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不应轻易放弃溶栓。(收稿日期:201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