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是以对急性伤病作出及时判断,评估其危险情况,并进行针对性地处置以避免进一步恶化或死亡,并为其他专科进一步救治创造有利条件的临床专门学科,也包括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1]。在县域龙头医院,急救医学是区域群众医疗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县级综合性医院急诊医学建设无论是对医院本身还是区域医疗体系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背景自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以来,改革进程不断推向纵深,取得明显进展。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医疗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迫切需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细化完善政策措施,持续拓展深化改革[2, 3]。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3号),进一步明确了县级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县域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指导,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要求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调整、人事薪酬、医保支付等为重点,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本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看大病、解难症的水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努力让群众就地就医[4]。
实践表明,急诊科是县级医院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的功能载体,是区域内群众医疗健康的基本保障[5]。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急诊学科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尤其是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如何有效应对急性心脑疾病、急性创伤、急性中毒等系列时间窗窄、涉及多脏器、多专科的疾病救治,有待于进一步创新与提高[6];同时,当前区域医疗急诊体系仍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需要有效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等手段与方法,从政府层面进行全面、系统、合理的规划与布局[7, 8]。
而现代急救医学体系的建立,需要在当前临床专科细分的基础上,以先进的发展理念为导向,硬件、软件双管齐下,对临床专科进行更高层次的整合,成立一支由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创伤救治、重症监护等多学科整合而成的团队,用独有的专业知识解决急救医学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打造现代化的急诊医学科[9]。
2 实践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85年,在30年发展历程中,逐步探索建立了以“院前急救—院内抢救—EICU”三环理论为基础的无缝衔接EMSS模式。目前学科开放使用床位212张,包括急诊抢救单元27个,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治疗单元10个,年急诊就诊40万人次,抢救3万人次,抢救成功率高于99%,2013年,被确立为首批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建设单位。
2.1 “院前急救—院内抢救”一体化医院搭建有3G网络平台,院内急救团队可以通过该平台远程无缝对接急危重患者抢救现场与120救护车,实时参与抢救进程,并可提前有针对性的布置院内急救力量,实现急危重病患者“120—院前急救—院内抢救—EICU”便捷、高效的一体化救治模式,保障了急救效率尤其是各种时间窗极窄的急重症患者救治时效。
2.2 急诊“分级、分区、分类”管理建立了“分级—分区—分类”管理模式。患者挂号前在预检分诊处进行分级处理,一级(危急)患者需立即处置、二级(危重)优先诊治(≤15 min)、三级(紧急) 优先诊治(≤30 min)。抢救室患者100%实施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危重病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等专项评分。
将急诊抢救单元分为A区和B区,A区主要收治心肺复苏或需单间隔离的患者;B区为普通抢救单元; C区为急诊诊疗区;暂观室安排病情稳定,需短时期内观察的患者;急诊留观病区收治待床住院的或需稍长时间观察治疗的患者;急诊内科收治涉及多系统疾患的内科患者;急诊创伤中心包含创伤病区和手足显微外科病区,主要收治外科创伤患者;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主要收住严重多发伤、中毒、溺水、电击伤、心肺复苏术后及理化损伤的患者。
2.3 “抢救室内科—EICU”以及“抢救室外科—创伤中心”一体化管理与团队照护通过建立相对固定的人员队伍,统一排班,部分人员实行各病区轮岗,实现了抢救室内科与EICU以及抢救室外科与创伤中心的一体化统筹管理,使EICU和创伤中心的成熟急救技术如肺泡灌洗术、血液灌流、床边B超快速评估、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及骨盆骨折外固定技术直接下沉至抢救室开展,畅通急危重症患者EICU病房收治通道,创伤患者“黄金一小时”处置率达到100%。
遵循JCI理念,实行团队照护。对接国际标准,对特级护理、一级护理(APACHEⅡ≥15分)的重症患者实施医疗、护理、康复、药剂、营养、心理多学科共同查房。对新入院的患者实施心情状态(心情温度计)评估,对于自杀倾向者需请心理咨询师干预,必要时要精神专科医师介入。对患者出院后实施出院延续照护,实行“个性化出院小结”,出院医嘱具体化。
2.4 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建立中心化的救治模式针对急救患者特点,建设“创伤中心”、“胸痛中心”、“中毒中心”和“脑卒中中心”等救治中心。
(1)创伤救治中心建设。以急诊医学科的两个创伤外科为平台,外科医师入驻抢救室,实施专业的复苏救治,建立“一站式”严重创伤救治模式,基本实现“黄金一小时”的损伤控制手术,克服了既往多科医师会诊为主导的抢救模式造成的统一协调性不足、专科医生互相推诿的弊端,提高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未来将通过打造一支体系完善、功能全面、效能优化、梯队合理的创伤专业救治队伍,建设成为浙江省余姚慈溪地区的创伤救治中心。
(2)胸痛中心建设。通过急诊医疗服务系统(EMSS)、急诊医学科、心内科、影像科、胸外科、消化科、呼吸科等多科室紧密合作,成立胸痛中心,快速准确诊断、危险评估,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分类治疗,并将建立杂交手术室,为外科手术及导管介入开展提供平台。
(3)中毒中心建设。中毒中心的成立有效提高了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该中心由120中心、急诊抢救室、检验科、急诊内科综合病区、EICU组成,实现院外救援、院内诊治、毒物检测与信息咨询的一体化治疗模式,对工业毒物中毒、农药中毒、药物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救治体系。
(4)脑卒中中心建设。由急诊医学科、神经内科、放射科、检验科共同组建了脑卒中中心,实现卒中患者快速诊断与溶栓治疗,为脑卒中患者,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这类治疗时间窗很窄的患者抢救赢得先机。
2.5 建立健全抢救室特色管理制度应用“数字化”追踪系统实现危重患者有效管理。创新开发了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和危重患者跟踪系统软件,患者在院期间实行进行全程电子化信息追踪,动态反映抢救室患者的病情变化,对超过危重预警值的患者及时启动干预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漏诊和误诊,提高抢救成功率。
实行半封闭管理,建立抢救室患者“必查项目”制度。抢救患者由于病情复杂、进展迅速,给医生的诊断带来较大的挑战,同时患者家属及患者本人也可能影响医生对疾病的准确判断与抢救开展,因此,在抢救室严格执行“一患一陪”制度,并且规定内科患者必须执行“血常规+急诊生化+急诊心肌损伤标志物+心电图”检查,达到减少患者相关疾病的漏诊误诊,保障救治的正确与有效。
制定适合的专科疾病救治流程。建立如急性胸痛救治流程、急性脑卒中救治流程、多发伤救治流程、大量出血的处置流程等,强化相关疾病反应速度与力度。
建立抢救室主管制度。由高年资护士担任抢救室主管,全面负责抢救室的内在质量管控与外界沟通联系,是院前急救—院内抢救无缝衔接的桥梁,也是保障每班抢救质量的关键所在。
2.6 建立区域心电会诊网络医疗资源整合是余姚市医改的亮点。在区域心电会诊方面,本院以急诊医学科为依托,组建余姚市远程心电会诊中心,建立了余姚市心电图三级远程会诊网络,覆盖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心电图专家15 min内会诊。从2012年8月运行至今,网络中心已上传心电图8万多份,会诊疑难病例近4千例。该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已吸引四川、河北、山东等外省医疗机构前来参观学习。
2.7 设立医学生物实验中心以“危重病实验室”为基础,建立医学生物实验中心,中心配套有大动物实验室、小动物实验室、检验与病理实验室、动物饲养房等,配置流式细胞仪、超低温冰箱、高效液相色谱仪、血栓弹力仪等先进设备,在浙江省内领先建立心肺复苏的大动物模型,2014年3月,本院聘请美国Weil危重病研究院唐万春教授为实验中心客座教授。目前,急诊医学科已形成良好的科研团队与组织管理构架,为学科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8 开展公益活动,致力医疗急救全社会参与开展“白金十分钟—急救大讲堂”活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全民急救意识与能力。医院急诊医学科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全国白金十分钟活动点,与全国22个省近70个城市的120余家单位共同参与到急救白金十分钟活动,为市民普及创伤急救、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知识,同时进行自救互救科普活动。从2009年开始,已开展“白金十分钟—急救大讲堂”81场,培训近5 000人。 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9年,急诊医学科成为第一批浙江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急救类)示范基地。5年来,基地一共向联合体单位推广适宜技术22项,其中心肺复苏技术、心电图网络会诊技术、血管途径建立技术、盐酸戊乙奎醚取代阿托品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技术、危重患者的监测与治疗技术等5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浙江省卫生厅推荐的特色推广项目,努力实现区域急救一体化。
2.9 推动科室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对科室建设的推动力与凝聚力,以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科室文化建设培育浓厚的人文精神,凝聚人心构建团队意识。提炼出“博时高效、精医利民、协作创新、重铸生命”的科训,使之入脑入心;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员工活动,凝聚团队向心力;创办了《阳明急诊》科刊,承载科室在业务、质控、科教、人文等诸多内容。
3 思考一家医院急诊科的发展,必须要立足区域群众医疗需求,统筹考虑临床专科建设,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发展方向,建立合适的急诊运作模式,围绕流程优化、管理创新、团队建设、科研教学等方面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要促进急诊学科与临床专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急诊对临床专科学科发展积极推动作用,也让临床专科建设成为坚实的能力支撑,相辅相成,共同提升;要立足自身学科能力建设,着眼区域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提升急救医疗覆盖水平与保障力度,为全区域群众提供坚实的医疗保障。
[1] | 殷勤, 李春盛. 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病例报道中的急诊病例看急诊医学在临床中的地位[C]. 2012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学术年会. 2012.Yin Q,Li CS.Emergency case report from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in clinical status[C].2012 Beijing Medical Association Emergency Medicine Branch AcademicAnnual Meeting.2012. |
[2] | 马桂峰,马安宁,尹爱田,等.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对医院运行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1):17-20. DOI:10.7664/CHE20140104.Ma GF,Ma AN,Yin AT,et al.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s of county-level hospital comprehensive reform policy on hospital operation[J].Chinese Health Economics,2014,(1):17-20. |
[3] | 胡慧美,吴媛,叶驰宇,等.浙江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初步评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5):329-334.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3.05.003.Hu HM,Wu Y,Ye CY,et al.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county-level public hospitals in Zhejiang Province[J].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Administration,2013,29(5):329-334.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13):1-5.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State Council.Opin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the overall county-level public hospitals open comprehensive reform[J].Chinese Practical Journal of Rural Doctor,2015,(13):1-5. |
[5] | 罗允江.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现状及要解决的问题[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8(6):685.Luo YJ.Construction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ounty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J].For All Health,2014,8(6):685. |
[6] | Lawner BJ, Hirshon JM, Comer AC,et al.The impact ofafreestanding ED onaregion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J].AmJEmerg Med,2015,pii: S0735-6757(15)01020-7. DOI:10.1016/j.ajem.2015.11.042. |
[7] | Liu Y, Jiang Y, Tang S,et al.Analysis of the equity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a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Chongqing city[J].IntJEquity Health,2015,14(1):150. DOI: 10.1186/s12939-015-0282-8. |
[8] | 颜晓,董旭南,杨建中,等.新疆县级综合医院急诊医疗资源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0):1105-1107.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10. 013.Yan X,Dong XN,Yang JZ,et al.Investigation of emergency medical resources in Xinjiang county general hospital[J].ChinJEmerg Med,2015,24(10):1105-1107. |
[9] | Murphy M, Curtis K, McCloughen A.What is the impact of multidisciplinary team simulation training on team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of patientcare An integrative review.[J]Australas Emerg Nurs J. 2015,pii: S1574-6267(15)00085-3. DOI: 10.1016/j.aenj.2015.1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