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
山东省卫生系统急危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程凯和张略韬为共同第一作者)
近年来,我国各级医院急诊科的患者数量不断攀升,综合医院急诊就诊患者增加近25%,超过1亿人次/年。尽管政府部门大大增加了支持力度,各级医院急诊科在软、硬件方面不断加强投入,广大急诊医护人员也一直在极其辛苦、高负荷、高强度的工作,但是,面对不断快速增长的急诊就诊人群,面对严峻的就诊形势,我国急诊,尤其是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救治状况,究竟有无改善,急诊病死率趋势如何,尚少见系统、深入的研究。本课题拟通过探讨一家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科2004-2014年急诊患者病死率变化,并探讨病死率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全国性研究做出初步探索,从而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我国急救医疗系统,尤其是大型医院急诊医学科建设规划及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一家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科为研究对象,纳入2004年、2009年和2014年三个时间段的所有死亡患者进行分析。入选标准:(1)急诊成人门诊、抢救室、留观室及由急诊外出检查途中死亡的急诊患者;(2)前来急诊途中已死亡,到达急诊后由急诊医师开具死亡证明的患者。排除标准:(1)儿科急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患者;(2)急诊病房、EICU患者;(3)来时已死或急诊死亡后自动离院的患者。研究设计得到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数据收集采用回顾性表格调查的方法,根据急诊病死率相关文献及临床经验设计《急诊科概况调查表》和《急诊死亡患者登记表》,分别用于收集急诊科人员、设备变动,救治概况信息和急诊门诊死亡患者病历信息。前者根据科室年度统计报告进行填写,后者由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专门填表人员,根据急诊死亡患者的纸质病历及相关登记信息进行填写。表格填报完成后,采用双录入、双核对的方法,将表格数据录入基于SPSS 22.0建立的电子数据库,并由专人对数据进行随机抽查,确保录入数据的质量。
1.3 概念定义急诊病死率的计算:急诊病死率=年急诊死亡患者人次/年急诊就诊人次×100%。不配合治疗定义为,依据病历记录,患者或家属有拒绝医生建议的用药、检查或其他抢救措施的行为,且并非肿瘤晚期等疾病终末期;放弃治疗定义为,有上述行为,但是患者属于肿瘤晚期等疾病终末期的;配合治疗定义为,没有拒绝医生建议的诊治措施。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对于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对于数值变量,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急诊病死率变化
2004-2014年间,该院急诊接诊的患者数量整体上呈现较大增长 ,急诊死亡患者的数量由192例增长至579例,急诊患者病死率呈上升趋势(P<0.01),除去来时已死亡患者后,趋势不变,其中,急诊抢留观患者病死率上升尤为明显(P<0.01)。见图 1。
![]() |
图 1 2004-2014年间急诊病死率变化趋势 Fig. 1 The trend of ED mortality from 2004 to 2014 |
2004年、2009年和2014年三年,本院急诊共计1 127例死亡患者。排除掉其中36例病历缺失或病历信息严重不全的患者,最终纳入1 091例(96.8%)。
1091例急诊死亡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见表 1,男性比例为57.6%,男∶ 女为1.36∶ 1,该比例在2004-2014年间未发生显著变化(P=0.78)。平均寿命为61.9岁,2004-2014年亦无显著变化(P=0.88);男性、女性的平均寿命分别为60.6岁、63.6岁。年龄段分布上,以40~64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4.9%;18~39岁年龄段的急诊死亡患者的比例有显著升高(P<0.05)。男性死亡患者中以40~64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女性则以75岁以上年龄段最多。
指标 | 2004年 | 2009年 | 2014年 | 统计量 | P值 |
年龄(岁) | 62.3±17.9 | 62.1±18.9 | 61.6±19.9 | F=0.13 | 0.88 |
年龄段分布(%) | |||||
≤17岁 | 2.8 | 2.6 | 2.2 | χ2=0.32 | 0.85 |
18~39岁 | 7.3 | 10.3 | 14.2 | χ2=7.11 | 0.03 |
40~64岁 | 35.9 | 35.1 | 34.4 | χ2=0.16 | 0.93 |
65~74岁 | 25.3 | 22.3 | 17.7 | χ2=5.80 | 0.06 |
≥75岁 | 28.7 | 29.7 | 31.5 | χ2=0.67 | 0.71 |
性别(%) | |||||
女性 | 41.1 | 41.5 | 43.5 | χ2=0.51 | 0.78 |
男性 | 58.9 | 58.5 | 56.5 | χ2=0.51 | 0.78 |
2004-2014年间,本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数量和硬件设施配备均有明显提升,如图 2所示。
![]() |
图 2 急诊医护人员及硬件设施 Fig. 2 Staff and facility changes of ED |
2004-2014年,心、脑血管疾病和猝死一直是急诊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三者合计占近50%。其中,心血管疾病所占比例未发生显著变化(P=0.23),脑血管疾病所占比例则呈现下降趋势(P=0.004),而猝死患者所占比例则有显著升高(P<0.01),三者所占总比例在2004-2014年较为稳定,无显著变化(P=0.84);外伤、肿瘤等各自所占比例2004-2014年均无显著变化;中毒患者比例有显著升高(P<0.01),如表 2所示。女性死亡原因前三位依次为心血管疾病、中毒和猝死;而男性则依次为猝死、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
病因 | 2004年 | 2009年 | 2014年 | χ2值 | P值 |
脑血管疾病 | 20.6 | 13.6 | 10.9 | 10.95 | 0.004 |
心血管疾病 | 16.1 | 20.5 | 16.3 | 2.93 | 0.23 |
猝死 | 12.2 | 12.5 | 21.1 | 14.73 | <0.01 |
呼吸系统疾病 | 11.7 | 12.2 | 8.6 | 3.55 | 0.17 |
肿瘤 | 11.7 | 13.1 | 8.9 | 4.04 | 0.13 |
消化系统疾病 | 8.3 | 6.3 | 5.9 | 1.36 | 0.51 |
外伤 | 6.7 | 8.5 | 5.7 | 2.68 | 0.26 |
中毒 | 1.1 | 2.3 | 14.8 | 59.00 | <0.01 |
其他 | 11.6 | 11 | 7.8 |
2004-2014年间,急诊死亡患者的发病至急诊的平均时间未发生显著变化(P=0.39),发病24 h内就诊的比例无变化(P=0.97),救护车应用的比例也无变化(P=0.74),如表 3所示。316例经由救护车送往急诊科的患者中,猝死、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数量居前三位,比例分别为36.1%、15.5%和13.9%,共占到了60%以上。配合抢救的患者家属比例显著下降(P<0.01),而不配合救治的比例则显著上升(P<0.01),放弃治疗的比例则无显著变化(P=0.12)。
指标 | 2004年 | 2009年 | 2014年 | 统计量 | P值 |
就诊时间 | |||||
发病24 h内就诊(%) | 75.8 | 75.3 | 76.1 | χ2=0.06 | 0.97 |
救护车应用(%) | 30.6 | 27.6 | 29.3 | χ2=0.60 | 0.74 |
家属救治态度(%) | |||||
不配合救治 | 18.3 | 25.6 | 38.3 | χ2=32.28 | <0.01 |
配合救治 | 61.1 | 60.2 | 42.8 | χ2=33.13 | <0.01 |
放弃治疗 | 20.6 | 14.2 | 18.6 | χ2=4.23 | 0.12 |
2004-2014年间,节假日(周末及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急诊死亡患者比例无明显变化;白、夜班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表 4所示。急诊死亡患者的滞留时间总体上呈上升趋势(P=0.02)。滞留不超过24 h的比例明显下降(P=0.008);滞留时间超过72 h的比例明显上升(P=0.007)。
指标 | 2004年 | 2009年 | 2014年 | 统计量 | P值 |
节假日分布(%) | |||||
节假日就诊 | 35.0 | 27.6 | 27.5 | χ2=4.07 | 0.13 |
节假日死亡 | 29.4 | 26.7 | 28.1 | χ2=0.46 | 0.80 |
死亡班次分布(%) | |||||
夜班比例 | 56.7 | 56.0 | 53.1 | χ2=1.06 | 0.59 |
急诊滞留 | |||||
滞留<24 h(%) | 77.4 | 67.0 | 64.9 | χ2=9.73 | 0.008 |
滞留24~72 h(%) | 16.9 | 18.3 | 21.4 | χ2=2.28 | 0.32 |
滞留>72 h(%) | 5.7 | 14.7 | 13.7 | χ2=9.81 | 0.007 |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急诊科在自主型的道路上稳步发展,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急救医疗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但同时,各类急危重症发病率快速增加,急诊患者数量不断增长,而人民群众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迅速提高,医患关系日趋紧张[1],大型医院急诊拥挤状况日趋严重,这些都成为了影响急诊救治质量的潜在因素。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一家三甲医院的分析发现,2004-2014年间,尽管急诊科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得到显著改善,病死率呈上升趋势。提示在当前的社会和医疗环境下,我国急诊急救体系建设尚存在不足,难以应对井喷的患者数量,仍需进一步深入分析原因。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2]也发生改变,是否带来了急诊就诊人群流行病学特征的改变?中老年患者是急诊就诊的主要人群,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45岁以上患者占急诊患者总数的近83%。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急诊医疗服务的压力势必不断增大[3]。有研究显示,高龄是急诊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此外,中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病情复杂,因此,也是急诊死亡的主要人群。除年龄外,性别也能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病及预后,以往研究显示,急诊死亡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比例高于女性[5]。本研究中急诊死亡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均无显著变化,难以解释病死率的升高。《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2014年心血管疾病占居民疾病死因构成高于肿瘤,居各种疾病之首。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猝死率高,大量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救治[6]而死亡。China PEACE[7]研究表明,2001年至2011年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数量增长4倍多。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前沿阵地,是多数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就诊的第一站。本研究显示,猝死和心、脑血管疾病占到急诊死亡的前三位。因此,有必要建立胸痛中心[8]、卒中中心,开通绿色通道,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既往国内外研究发现,急诊拥挤程度、滞留时间[9]、节假日[10, 11]等多种因素对急诊病死率存在影响。2006年美国的一份报告[12]指出了急诊医学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急诊拥挤问题列于首位,该问题严重影响了急诊医疗的质量。急诊医学领域的顶级期刊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和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对该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国内于学忠教授领导的团队对急诊拥挤现象的研究现状[13]、评估[14]及变化规律[15]等做了一系列研究表明,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存在着严重的拥挤状况。急诊拥挤现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急诊滞留时间的过度延长,而诊滞留时间与急诊患者的病死率密切相关[9]。节假日医患比例降低,也造成急诊的相对拥挤。本研究显示,2004-2014年间急诊滞留时间显著增加。此外,配合抢救的患者家属比例有显著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2004-2014年急诊患者病死率升高的原因。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是单中心回顾性调查研究,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普遍存在的情况,但是,研究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适性。
综上所述,2004-2014年间,尽管该院急诊科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得到显著改善,但是,急诊患者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急诊就诊患者大幅度上升,公众自我急救意识无改善,病患对急诊救治的配合程度显著下降,以及急诊滞留时间显著增加可能是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影响因素。全国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救治状况,尚有待进一步开展多中心研究证实。
[1] | Zhao L, Zhang XY, Bai GY, et al.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China[J]. Lancet, 2014,384(9945):744. DOI: 101016/S0140-6736(14)61436-7. |
[2] | 姜梦妮, 余云华, 郑兴. 10年来冠心病行PCI治疗患者的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6:571-574. DOI: 10.3969/j.issn.1673-6966.2015.06.030. Jiang MN, Yu YH, Zheng X.Trend of patients' characteristice and efficacy i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J].Chin J Emerg Resusc Disaster Med,2015,6:571-574. |
[3] | Yip WL, Fan KL, Lui CT, et al. Utilization of the Accident & Emergency Departments by Chinese elderly in Hong Kong[J]. World J Emerg Med, 2015,6(4):283-288. DOI: 10.5847/wjem.j.1920-8642.2015.04006. |
[4] | 刘桃, 周仙仕, 丁邦晗, 等. 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急诊科1007例死亡病例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4):479-485.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4.017. Liu T, Zhou XS, Ding BH, et al.An analysis of 1007 death case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Chin J Emerg Med,2016,25(4):479-485. |
[5] | 陈剑平, 杨家有, 阮海林. 急诊创伤收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2):199-200. DOI: 10.3969/j.issn.1673-6966.2015.02.036. Chin J Emerg Resusc Disaster Med,2015,(2):199-200. |
[6] | Ho AF, Pek PP, Fook-Chong S, et al. Prehospital system delay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Singapore[J]. World J Emerg Med, 2015,6(4):277-282. DOI: 10.5847/wjem.j.1920-8642.2015.04005. |
[7] | Li J, Li X, Wang Q, et al.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1 (the China PEACE-Retrospectiv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udy):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hospital data[J]. Lancet, 2015,385(9966):441-451. DOI: 101016/S0140-6736(14)60921-1. |
[8] | 秦伟毅, 钱洪津, 唐绍辉, 等. 胸痛中心对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时间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0):1147-1152.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0.018. Qin WY, Qian HJ, Tang SH, et al.Survey of tele-consultation on Internet for car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rried out by the chest pain center[J].Chin J Emerg Med,2013,22(10):1147-1152. |
[9] | Singer AJ, Thode HC, Viccellio P,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ength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boarding and mortality[J]. Acad Emerg Med, 2011,18(12):1324-1329. DOI: 10.1111/j.1553-2712.2011.01236x. |
[10] | Handel AE, Patel SV, Skingsley A, et al. Weekend admissions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 an analysis of Scottish hospital admissions[J]. BMJ Open, 2012,2(6)DOI: 101136/bmjopen-2012-001789. |
[11] | Hong JS, Kang HC, Lee SH. Comparison of case fatality rate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weekday vs weekend admissions in South Korea[J]. Circ J, 2010,74(3):496-502. |
[12] | Medicine IO. IOM report: the future of emergency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 health system[J]. Acad Emerg Med, 2006,13(10):1081-1085. DOI: 10.1197/j.aem.2006.07011. |
[13] | 徐腾达, 于学忠, 盖晓荣, 等. 急诊科拥挤现象系统性回顾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4):406-410.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4.013. Xu TD, Yu XZ, Gai XR, et al.A systemic review of global emergency department (1974-2012) crowding research[J].Chin J Emerg Med,2014,23(4):406-410. |
[14] | 周文华, 孙红, 刘继海, 等. 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急诊科拥挤度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5):512-517.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05.016. Zhou WH, Sun H, Liu JH, et al.Bland-Altman 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the coincidence between two methods for measuring emergency department crowd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 versus national emergency department overcrowding scale[J].Chin J Emerg Med,2015,24(5):512-517. |
[15] | 徐腾达, 徐军, 吉栩, 等. 急诊科拥挤度变化规律研究:昼夜节律和节假日效应[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0):1027-1031.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1.10.006. Xu TD, Xu J, Ji X, et al.A survey on massive number of patients overcrowd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ertiary hospital in a pattern of diurnal rhythm and holiday phenomenon[J].Chin J Emerg Med,2011,20(10):1027-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