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Vol. 37 Issue (11): 1409-1411
10板多药测试卡在急诊中毒患者中的应用
董雪松, 王蕊, 孙大壮, 宋春青, 王玉芝, 刘淑英, 刘志     
110001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
Application of multidrug 10 panel screen test card in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poisoning
Dong Xuesong, Wang Rui, Sun Dazhuang, Song Chunqing, Wang Yuzhi, Liu Shuying, Liu Zhi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Zhi. E-mail:Liuzhicmu@163.com.

急诊室中常常遇到急性中毒或疑似中毒患者,这些患者有时因为昏迷、故意隐瞒病史、被人投毒等多种原因,不能通过常规问诊明确中毒诊断及确定毒物。因此,及时检测验证毒物对于患者的诊断治疗非常重要。从2012年起,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中毒咨询中心引入了10板多药测试卡。它能在8 min内对导致中毒的10种常见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在毒物筛查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利用这一检测工具,笔者对277例临床急性中毒和疑似中毒患者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就诊的277例急性药物中毒及疑似患者,不能确定毒物但均高度怀疑有上述10种药物中毒。排除标准:毒物明确以及考虑非以上检测范围内的毒物所致中毒,如杀鼠剂中毒、农药中毒和动植物中毒等不采用本方法检测。

1.2 实验材料

RapidCheck10板多药测试卡(美国CRAIG医疗公司)可以快速检测苯二氮卓类镇静药(BZO)、巴比妥类镇静药(BAR)、三环类抗抑郁药(TCA)、阿片制剂(OPI)、五氯酚类迷幻药(PCP)、甲基苯丙胺(mAMP)、苯丙胺(AMP)、可卡因(COC)、大麻酚类(THC)、美沙酮(MTD)共十种药物。当上述药物和代谢产物在患者尿液中作为抗原,浓度超过标准值时,就会和测试卡上的相应抗体产生高度特异性的免疫化学反应,进而在测试卡上出现阳性结果。

1.3 检测方法

收集患者的新鲜尿液,将测试通条浸入尿液中30 s,3~8 min后直接读取结果,并拍照保存。整个测试所需时间短,能同时对10种靶向药物进行检测,结果可直接目视判定。

2 结果 2.1 不同年份药物分析检出阳性率

2012年检测标本70例,阳性例数42例,占60.0%;2013年检测标本101例,阳性例数59例,占58.4%;2014年检测标本106例,阳性例数46例,占43.4%。三年间总检测例数277例,阳性例数总计147例,阳性百分比53.1%。

2.2 药物类型分布

单一药物检出113例,占总阳性例数的76.9%;两种药物同时检出31例,占21.1%;三种药物同时检出3例,占2.0%。在检出的单一药物中,排列顺序分别是苯二氮卓类镇静药、巴比妥类镇静药、甲基苯丙胺、三环类抗抑郁药,五氯酚类迷幻药和阿片制剂(并列第五),苯丙胺和美沙酮,大麻酚类和可卡因类未检出。单一毒物检出率排名见表 1

表 1 277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10板多药测试卡检测单药检出率
药物名称检出次数检出率(%)
苯二氮卓类镇静药4136.2
巴比妥类镇静药1815.9
甲基苯丙胺1513.2
三环类抗抑郁药119.7
五氯酚类迷幻药97.9
阿片制剂97.9
苯丙胺76.2
美沙酮32.7
可卡因00
大麻酚类00
2.3 药物检测阳性者性别构成和三年中性别构成变化情况

147例药物检测阳性的患者中,男性总计66例(44.9%),女性总计81例(55.1%)。2012至2014年间男女患者比例分别为17∶ 26、27∶ 32和22∶ 23。从性别构成比来看,女性占多数。

2.4 药物检测阳性者年龄构成

根据幼年(0~10岁)、青少年(11~20岁)、壮年(21~50岁)、中老年(51~60岁)、老年(>60岁)将送检毒物分析的检测阳性者患者人群年龄分5段。从年龄构成来看,21~50岁年龄的壮年组占急性中毒检测阳性者半数以上。

表 2 147例毒物分析检测阳性患者年龄分布统计
年龄人数百分比(%)
0~10岁00.0
11~20岁85.4
21~50岁8054.4
51~60岁1711.6
>60岁4228.6
2.5 临床应用实例

病例1 女性,82岁,家属清晨发现患者昏迷送诊。既往身体健康,无服药史。血生化检查及头部CT对诊断未能提供有用线索。多药测试卡检测显示苯二氮卓类镇静药阳性。应用特效解毒药物氟马西尼治疗后,患者逐渐清醒,并承认发病前因家庭纠纷,产生厌世心理,自行服用地西泮50片。

病例2 男性,36岁,以“被人发现意识不清3 h”送入急诊。随行家属述患者既往体健,无饮酒等不良嗜好。应用多药测试卡检测患者尿液,结果显示甲基苯丙胺阳性。患者静脉应用纳洛酮,并行血液灌流及吸氧、纠正酸碱失衡等对症治疗,意识逐渐转清,痊愈出院。

3 讨论

美国急性中毒患者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药物滥用患者[1]。在美国,常见的致依赖性或具有滥用潜力的药物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镇静催眠药,中枢兴奋剂和致幻剂[2]。美国的RapidCheck10板多药测试卡,涵盖了常见的10种被滥用药品,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RapidCheck10板多药测试卡涵盖的十种药物,也是国内急性中毒常见毒物。国内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镇静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在我国的急性中毒中具有很大比例。其中,最多的是镇静催眠类,比例占药物中毒比例的21.7%~40.19%[3, 4, 5]。原因为以地西泮为代表的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常常成为女性自杀患者的首选。2002年王汉斌等[6]的急性中毒毒物检测分析的研究表明,苯二氮卓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和阿片类毒品均在急性药物中毒患者毒物检出频率的前五位。笔者先前的研究表明,苯丙胺类兴奋剂、阿片类毒品、三环类抗抑郁药、苯二氮卓类镇静药占急性药物中毒昏迷患者药物检出频率的第2~5位[7]。可见,10板多药测试卡中毒检测范围覆盖了国内常见的中毒药物,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RapidCheck10板多药测试卡最初的设计目的之一是检测美国常见的滥用药品。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80年代出现的药品滥用情况,目前已经逐渐蔓延,造成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危害[8]。其中,阿片制剂(OPI)包括吗啡、海洛因、度冷丁、美沙酮等,是危害很大的传统毒品。以甲基苯丙胺(mAMP)、苯丙胺(AMP)和五氯酚类迷幻药(PCP)为代表的新型毒品,其滥用已经超过传统毒品。这种毒品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强烈的兴奋作用,吸食或静脉注射后,会出现较长时间的强烈兴奋、情感冲动,使行为失控产生攻击或暴力行为;药效过后,吸食者会产生严重抑郁、萎靡不振。高剂量或重复使用甲基苯丙胺可产生中毒性精神病。五氯酚类迷幻药具有把有害的感觉输入予以隔开的能力,氯胺酮(ketamine,俗称K 粉)是PCP 的衍生物。滥用此类药物的后果是产生幻觉,失去控制活动功能的能力、麻痹、昏睡。服用过量会导致失去知觉、抑制循环及呼吸系统,甚至会导致死亡。这些被滥用药品经常导致患者因急性中毒而到医院就诊。在本研究中,甲基苯丙胺、五氯酚类迷幻药、苯丙胺的占药物检出频率分布为第3、5、7位,反映了新型毒品的中毒日渐增多趋势。因此,从检测我国常见的滥用药品的角度来说,RapidCheck10板多药业测试卡也有极佳的应用前景。

RapidCheck10板多药测试卡除了检查范围相对广泛,覆盖了常见药物外,检测速度快,取材方便无创伤性,特异性高,成本低廉均是它的优点。这些优点使它尤其适合在基层推广使用。但测试卡本身也有不足:检测时间内必须保证尿中毒物及代谢产物的浓度;只能用于药物定性分析,不能定量;大麻酚和可卡因的滥用在我国罕见,列入检测范围意义不大;临床导致急性中毒的化学药物种类繁多,如10板多药测试卡检测阴性,仍需要配合其他检测方法以避免漏诊。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10板多药测试卡能较好地对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体内的特定药物成分进行快速定性分析,是为救治患者提供实验室依据的有利工具。

参考文献
[1] Nelson ME, Bryant SM, Aks SE. Emerging drugs of abuse[J]. Emerg Med Clin North Am , 2014, 32 (1) : 1-28 DOI:10.1016/j.emc.2013.09.001
[2] Yu HY. The prescription drug abuse epidemic[J]. Clin Lab Med , 2012, 32 (3) : 361-77 DOI:10.1016/j.cll.2012.06.006.
[3] 刘淑英, 赵敏, 王玉芝. 616例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04, 13 (6) : 400-402
Liu SY, Zhao M, Wang YZ.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616 cases of acute poisoning patients[J]. Chin J Emerg Med , 2004, 13 (6) : 400-402 DOI:10.3760/j.issn.1671-0282.2004.06.013
[4] 陈礼明, 陈姿如, 杜书明. 化学性药物中毒1244例临床分析[J]. 武警医学院学报 , 2008, 17 (5) : 431-433
Chen LM, Chen ZR, Du SM. Clinical analysis of 1 244 patients with chemical poisoning[J].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CPAF , 2008, 17 (5) : 431-433
[5] 杨立山, 李文峰, 奥海航, 等. 2556 例急性中毒病例临床资料分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 2011, 33 (9) : 826-828
Yang LS, Li WF, Ao HH, et al. Analysis of clinical data of 2556 cases with acute poisoning[J]. J Ningxia Med Univ , 2011, 33 (9) : 826-828 DOI:10.3969/j.issn.1674-6309.2011.09.008
[6] 王汉斌, 牛文凯, 张晋, 等. 自动快速广谱药物检测系统在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应用[J]. 中华内科杂志 , 2002, 41 (6) : 408-410
Wang HB, Niu WK, Zhang J,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a broard spectrum automatic rapid drug identification system in acute drug poisoning[J]. Chin J Intern Med , 2002, 41 (6) : 408-410 DOI:10.3760/j.issn.0578-1426.2002.06.013
[7] 董雪松, 王玉芝, 刘志. 自动快速广谱药物检测系统在急性药物中毒昏迷患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 2008, 37 (3) : 414-415
Dong XS, Wang YZ, Liu Z. Application of an automated emergency drug identification system in the coma patients of acute drug poisoning[J]. J Chin Med Univ , 2008, 37 (3) : 414-415 DOI:10.3969/j.issn.0258-4646.2008.03.047
[8] 刘志民. 药物滥用流行趋势与药物滥用调查检测[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 2006, 15 (4) : 193-196
Liu ZM. Trends of drug abuse and drug abuse detection survey[J]. Chin J Pharmacoepidemiol , 2006, 15 (4) : 193-196 DOI:10.3969/j.issn.1005-0698.2006.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