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 (CPR) 是在心搏骤停 (CA) 后采取的一系列救治措施,目前对CA常采用的复苏方法是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虽经50年的实践,但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胸外按压的局限性 (比如胸外按压禁忌的病例),二是胸外按压的缺陷性 (比如胸外按压中并发胸肋骨骨折),三是胸外按压的片面性 (比如胸外按压不能兼顾呼吸);诸如种种,均影响了心肺复苏的复苏成功率。2009年王立祥等提出了单纯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并且进行了相应的一系列实验研究;2013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首次颁布《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的临床试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临床试验正是基于在规避传统胸外按压不足的基础上,开辟了利用腹部提拉与按压进行心肺复苏的新方法,通过研发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籍以实现应用腹部提压进行心肺复苏的新技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海南市人民医院及郑州市人民医院72例心搏骤停患者。
纳入标准:①符合应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的适应证 (胸部创伤性心脏呼吸骤停,尤其是存在胸廓畸形、胸部外伤、胸肋骨骨折、血气胸等胸外按压禁忌者),无应用腹部提压的禁忌证;②体质量40~150 kg的成年人 (>18岁),性别不限;③患者近亲属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使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装置对患者进行救治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无应用腹部提压的适应证;②有应用腹部提压的禁忌证 (腹部外伤、膈肌破裂、腹腔脏器出血、腹主动脉瘤、腹腔巨大肿物) 或在腹部按压中出现腹腔脏器损伤;③患者近亲属不同意使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装置进行救治者;④患者有明显的可能会影响到疗效评价的其他疾病者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严重的结核性疾病等)。
1.2 病例分组本研究针对存在胸外按压禁忌证且不具备开胸心脏按压条件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采用单组设计一元定量差异性检验的试验设计方案[1],并在心搏骤停时、复苏时及ROSC 30 min时采集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
1.3 试验用仪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 (北京德美瑞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规格型号:CPR-LW1000。
1.4 疗效评价指标 1.4.1 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心搏骤停后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ROSC≥30 min及以上。自主循环恢复 (ROSC):恢复窦性或室上性心律,平均动脉压 (MAP)≥60 mmHg (1 mmHg=0.133 kPa),维持20 min以上。
1.4.2 次要疗效评价指标①血流动力学指标 (心率、心律、平均动脉压);②呼吸氧合相关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所采用的软件为SPSS 16.0,试验结果统计分析选用符合方案数据集,即所有符合试验方案要求的受试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采用自身配对设计定量资料t检验或符号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自主循环恢复率的差异性分析基于二项分布原理进行计算。所有的统计假设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本次临床试验入选共计72例,病例取自每家临床试验中的急诊科、EICU的心搏骤停患者,经临床体征、心电监护或心电图诊断。其中海南省人民医院入选35例,18例 (51.4%) 为男性,17例 (48.6%) 为女性,年龄 (63.5±20.0) 岁。郑州人民医院入选37例,23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 (61.19±16.39) 岁。
通过对纳入的72例病例进行分析,总的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为15.3%(11/72)。在复苏过程中三个时间节点上分别对相关的参数进行采集,并对采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2.1 基线指标的基本统计量本试验采用同一受试者在呼吸心搏骤停时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过程中各观测指标比较的方法,不存在分组的误差。
2.2 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的取值和假设检验结果复苏成功11例,有效率为15.3%。通过前期预试验,已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3.0%(设其为理论值),利用二项分布原理,将本次临床试验的自主循环恢复率15.3%与预试验的自主循环恢复率13.0%进行比较,得Z=0.575,P=0.566,可认为本次临床试验自主循环恢复率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有效率15.3%与0.1%(即不采用此方法或采用胸部按压法的复苏率) 比较,基于二项分布原理进行计算,得Z=40.747,P < 0.01,说明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自主循环恢复率较不采用此法有了明显提高。
2.3 次要有效性评价指标的取值和假设检验结果呼吸心搏骤停时与腹部提压过程中,在心率、平均动脉压、SPO2、PaO2和PaCO2五项次要疗效评价指标上,心搏骤停时与复苏时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从数值上可知,复苏时指标的数值均得到明显的改善。见表 1。
指标 | 心率 (次/min) | 平均动脉压 (mmHg) | SPO2(%) | pH | PaO2(mmHg) | PaCO2(mmHg) |
心搏骤停时 | 0(0,0) | 0(0,0) | 30(0,56) | 7.14±0.18 | 55.0(51.0,59.0) | 56.0(45.0,61.0) |
例数 | 72 | 72 | 68 | 47 | 47 | 47 |
复苏时 | 100.0(37.5,116.5) | 47.7(25.0,58.0) | 45.0(0.0,75.0) | 7.18±0.17 | 64.0(62.0,70.0) | 52.0(45.0,58.0) |
例数 | 72 | 72 | 71 | 50 | 50 | 50 |
统计值 | S=758.5 | S=700.0 | S=326.5 | t=1.826 | t=2.694 | S=-183.0 |
P值 | < 0.01 | < 0.01 | 0.002 | 0.075 | 0.010 | 0.012 |
注:当差量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配对设计一元定量资料t检验,其检验统计量为t;否则,采用配对设计一元定量资料秩和检验,其检验统计量为S |
心搏骤停时与自主循环恢复 (ROSC)0.5 h内,在心率、平均动脉压、SPO2和pH四项次要疗效评价指标上,心搏骤停时与自主循环恢复 (ROSC) 时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从数值上可知,自主循环恢复 (ROSC) 时,以上提及的四项指标的数值均得到明显的改善,见表 2。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的安全性、便携性和稳定性的评价见表 3。
指标 | 心率 (次/min) | 平均动脉压 (mmHg) | SPO2(%) | pH | PaO2(mmHg) | PaCO2(mmHg) |
心搏骤停时 | 0(0,0) | 0(0,0) | 30(0,56) | 7.0(6.9, 7.1) | 54.24±7.91 | 58.0(55.0, 61.0) |
例数 | 71 | 71 | 68 | 38 | 38 | 38 |
复苏时 | 79.9±24.3 | 55.3±14.7 | 93.5(52.5, 97.0) | 7.14±0.07 | 62.43±14.36 | 50.43±10.15 |
例数 | 11 | 10 | 12 | 7 | 7 | 7 |
统计值 | t=-7.09 | t=-7.19 | S=-26.00 | t=-4.48 | t=-1.80 | t=1.64 |
P值 | < 0.01 | < 0.01 | 0.006 | 0.004 | 0.122 | 0.151 |
注:当差量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配对设计一元定量资料t检验,其检验统计量为t;否则,采用配对设计一元定量资料秩和检验,其检验统计量为S |
评价指标 | 很好 (例) | 较好 (例) | 不好 (例) |
安全性 | 68 | 4 | 0 |
稳定性 | 64 | 8 | 0 |
便携性 | 68 | 3 | 1 |
注:操作者对试验仪器和标准对照仪器使用操作的方便性及其工作稳定性评价良好 |
心肺复苏是指对心搏骤停所采取的旨在恢复生命活动和智能的一系列及时、规范有效的抢救措施。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是临床最常采用的在心脏停搏后的救治措施,有节律、连续、及时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是复苏成功的关键。但在临床抢救中,传统徒手胸外按压时,由于操作者连续按压体力消耗大,容易疲劳,效果不稳定,容易导致按压中断,直接影响复苏效果。同时在急诊中常遇到伴有多发胸肋骨骨折或存在“连枷胸”的患者发生心搏骤停时,传统心肺复苏的胸外按压因可能导致骨折断端伤及胸膜、肺脏造成二次伤害而属于禁忌。而且,此时胸廓复张受限, 均使心泵和胸泵机制不能得到理想发挥,影响了复苏效果。开胸直视下心脏按摩也因所需时间长且创伤大、实施受环境条件限制而不能常规应用。因此,此类患者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复苏救治。
为弥补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上述缺陷,2009年王立祥等提出了单纯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进行了相应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并基于这些研究,研发出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是利用吸盘吸附于患者腹部,经主动提拉与按压相结合进行的复苏方法。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时,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的吸盘置于患者肋缘与剑突下方腹部正中的腹壁吸附固定,操作者的提拉力度控制在20~30 kg,按压力度控制在40~50 kg,以100次/min的频率进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2-3]。腹部提压法主要是通过“腹泵”增加有效循环血量[4-5]、“胸泵”促进血液循环[6-8]和“肺泵”协助呼吸运动[9]的机制来实现优效复苏。本实验研究中,患者复苏时腹部提压,有“肺泵”促进呼吸的作用,故复苏时和骤停时的PaO2和Pa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自主循环恢复后,不再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故复苏后和ROSC后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复苏有以下独特优势:第一, 约有1/3患者在传统心肺复苏时发生了助骨骨折,影响了复苏效果, 尤其合并有胸廓畸形、胸部外伤、助骨骨折等疾病是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禁忌证[10],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能有效避免心肺复苏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损伤;第二, 另辟蹊径地提高了患者的自主循环回复率 (ROSC),在本研究中,总的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能达到15.3%,同时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氧饱和度、pH、PaO2、PaCO2等指标亦有明显改善[11];第三,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在实施复苏过程中有指示灯和音频辅助, 压力和按压频率有保证, 使心肺复苏操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复苏效果更确切,本研究也表明使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便捷性和安全性。本研究在患者预后及并发症方面尚未有详细科学的资料证明, 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总之,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便捷性和安全性。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方法在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中作用也比较突出,弥补了传统心肺复苏方法的不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 王立祥, 胡良平. 一元变量单组设计:解决无对照组心肺复苏临床试验的良方[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4, 26(10): 765-765. DOI: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4.10.023 |
[2] | 中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协作组.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9): 957-95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9.004 |
[3] | 王立祥.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解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4, 9(12): 1083-1085.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4.12.003 |
[4] | 李秀满, 王立祥, 刘亚华, 等. 腹部提压法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复苏效果的实验研究[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 24(4): 237-240. DOI:10.3760/cma.j.issn.1003-0603.2012.04.014 |
[5] | Geddes LA, Rundell A, Lottes A, et al. A new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ethod using only rhythmic abdominal compression:a preliminary report[J]. Am J Emerg Med, 2007, 25(7): 786-790. DOI:10.1016/j.ajem.2007.04.001 |
[6] | Wang LX, Liu YH, Zhou MH, et al. Effects of sunbdiaphragmatic cardiac compression on cardiac arrest dur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J]. Chin Med J, 2012, 125(12): 2228-2230. DOI:10.3760/cma.j.issn.0366-6999.2012.12.026 |
[7] | 孙鲲, 王立祥, 李秀满, 等. 膈肌下抬挤法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复苏效果的观察[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 6(12): 1050-1051.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1.12.011 |
[8] | 王立祥, 沈洪. 个体化心肺复苏[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8(16): 895-896. DOI:10.3760/j.issn.1671-0282.2007.08.035 |
[9] | 王立样, 陈新国, 李威, 等. 经隔肌下抬挤心脏急救肝移植术中心搏骤停[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2(17): 1314-1315. DOI:10.3760/j.issn.1671-0282.2008.12.021 |
[10] | 刘亚华, 王立祥. 采用腹部提压法成功抢救1例坠落伤并发心脏骤停患者[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3, 8(7): 664-665.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3.07.034 |
[11] | 李秀满, 王立祥. 经腹呼吸支持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21(2): 215-21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2.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