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Vol. 26 Issue (5): 591-592
气管切开术后金属套管堵管方法研究
郭然然, 王曼     
100039 北京, 武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其目的除保持呼吸道通畅外,还有利于术后喉气管创面尽早愈合[1],待患者病情缓解呼吸平稳可考虑拔管。拔管前须先试行堵管,观察患者无胸闷、憋气并能自行排痰方可拔管。目前临床上使用传统的堵管材料一般是胶布缠棉签、软木塞、莫菲氏滴管、一次性空针保护帽等[2-5],这些材料存在制作不便、不易消毒、有吸入危险、不美观等诸多缺点。武警总医院采用一次性20 mL注射器活塞头上胶塞试堵管,与常规方法进行比较,优势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及患者知情同意后,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行气管切开的患者40例,随机 (随机数字法) 分为常规组20例,改进组20例;40例中男32例,女8例;年龄35~72岁;喉癌35例,喉肿物5例,喉梗阻3例,气管断裂2例;40例患者均为金属气管套管,两组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用物准备

一次性20 mL注射器,无菌剪刀一把,无菌手套一双,清洁胶布一卷,无菌棉签一包。

1.3 方法

改进组:清洗消毒内套管备用,无菌操作取下注射器胶塞,凹面盖于内套管外口上,然后吸尽气道内痰液,将内套管上回,观察24~48 h,患者无呼吸困难通知医生拔管。有研究表明,渐进式堵管方法较传统堵管方法更符合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6],故在试验过程中,对于不能适应一次性全堵管的患者,采用渐进式堵管方式,用无菌剪刀在注射器胶塞上剪出不同半径的小孔,以实现半堵管到全堵管的过渡。

传统组:按照套管内径大小,将胶布缠绕在无菌棉签上制作成圆锥形,使之与内径大小相匹配,采用煮沸法进行消毒,观察24~48 h患者无呼吸困难,通知医生拔管。

堵管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堵管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并取得配合。堵管期间,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果出现呼吸困难,立即取下胶塞并通知医生。每日清洁消毒内套管,更换敷料,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敷料的清洁干燥。

1.4 拔管前行为训练

① 指导患者术后3~11 d进行爬楼梯训练,以正常速度爬楼梯1~3层,每天2~3次。至堵管再观察患者爬楼梯有无呼吸困难等症状。② 适量慢跑,每天增加运动量,每天2~3次。③ 2~3 d后无呼吸困难,就可以拔除气管套管。

1.5 拔管指征

患者经爬楼梯训练后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自主呼吸恢复并平稳;吞咽、咳嗽反射恢复, 咳嗽有力,肺部感染症状消失;血氧饱和度正常[7]

1.6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堵管期间两组患者呼吸困难、SaO2 < 0.95的发生率、堵管时间、一次堵管的成功率及两种堵管器脱出次数。

1.7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运用SAS 8.2分析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组与改进组试堵管患者一次堵管成功率及堵管成功时间比较如下。

(1) 常规组一次堵管成功13例,占65.0%;改进组一次堵管成功20例,占100%。

(2) 堵管成功时间常规组 (10.0±1.0) d,改进组 (5.0±1.5) d。

(3) 常规堵管器脱出6例,呼吸困难7例,SaO2<0.95 6例;改进堵管器脱出0例,呼吸困难2例,SaO2<0.95 1例,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器具脱出率、SaO2、呼吸困难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器具脱出 SaO2<0.95 呼吸困难
常规组 20 6(30) 6(30) 7(35)
改进组 20 0(0) 1(5) 2(10)
χ2 7.059 4.329 3.584
P 0.008 0.035 0.058
3 讨论

20 mL注射器胶塞堵管器取材方便,成本低,且可与不同规格的金属套管紧密接合,不需要特殊制作,能有效提高医护工作效率。改进组堵管器为临床必需的医疗用品,可随用随取,且成本低廉,若患者在试堵管期间不慎污染堵管器,也可随时更换。该堵管器是套在气管套管口的外侧,不会发生掉落气管内或不慎脱出的情况。常规组堵管器需要提前做相应处理,如木塞、胶布缠棉签等方法要根据套管口径来制作大小,费时费力,如果大小不合适,还有掉入气管的危险。

20 mL注射器胶塞堵管器为一次性无菌用品,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降低感染的可能性,利于患者病情恢复。改进组堵管器是无菌用品,可随时更换,常规组堵管器容易污染,不易消毒,如木塞会发生变形,棉签容易被痰液污染,不方便临床护理和感染控制。临床上喉部恶性肿瘤采用气管切开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往往免疫功能较低,而全身性感染,如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血流感染、尿路感染等导致严重全身感染均可出现免疫功能障碍[8],进而引发MODS,因此气管切开患者必须严格控制感染。

20 mL注射器胶塞堵管器安全美观,患者反映良好,医护乐于使用。研究结果显示,改进组堵管成功率较高,堵管时间明显缩短,且患者出现紧张、呼吸困难、SaO2下降、堵管器脱出的情况明显减少。对于不能一次性完全堵管的患者,我科采用半堵管到全堵管的梯度式堵管方法[9],一旦患者出现憋气情况,可自行紧急拿掉堵管器,患者最终堵管成功。传统堵管器往往不能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羞于见人,不愿出门,改进组堵管器患者更易接受。

一次性20 mL注射器胶塞做气管套管的堵管器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防止误吸,减低感染率,安全美观等优点,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建强, 黄方, 卢文乾, 等. 38例开放性喉气管创伤临床治疗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23(3): 330-33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3.020
[2] 陈文蓉, 李小峰. 自制木塞在气管切开试堵管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07, 22(10): 48. DOI:10.3969/j.issn.1001-4152.2007.10.026
[3] 唐文凤, 王显平. 气管切开患者导管封堵器的应用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9(6): 902. DOI:10.13406/j.kink.coccyx.000159
[4] 张英梅. 莫菲氏滴管制作气管套管堵管器[J]. 护理学杂志, 2011, 26(8): 29. DOI:10.3870/hlxzz.2011.08.029
[5] 崔淑霞. 一次性空针保护帽在气管切开患者堵管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2): 12.
[6] 韩斗玲, 吕金菊, 吕晨. 气管切开患者两种堵管方法效果比较[J]. 护理进修杂志, 2009, 24(20): 1892-1893.
[7] 刘春英, 张玲, 刘玉洁. 气管切开患者堵管方法的改进[J]. 护理学杂志, 2008, 23(3): 25-26.
[8] 刘军, 吴允孚. 危重病相关免疫功能障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8): 918-92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08.028
[9] 陈黛琪, 肖辉.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气管切开梯度堵管的研究[J]. 护理学杂志, 2006, 21(11): 27. DOI:10.3969/j.issn.1001-4152.2006.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