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灾害往往导致大规模人员伤亡,现场救治资源明显不足[1],构建快速反应、立体后送的救治体系,是最大程度挽救生命、减少伤残的有效途径。直升机医疗后送具有运输速度快,地形限制少,机动性能好等优势[2],成为发达国家城市救援和反恐战术区转运最常见的后送模式[3],保证了批量危重伤员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4]。我国日益重视直升机医疗后送的实践探索,但后送过程中伤员的信息管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现行纸版“空运后送单”记录的内容过于简单,难以反映伤情变化和救治过程,往往造成后方治疗缺乏循证依据,延误抢救时效;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同样面临着院前信息采集和报告的困境[5]。现代信息技术和救治装备的快速发展,为直升机医疗后送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奠定了技术基础,运用流程信息学方法,通过对后送过程中伤情检查、生命监测和紧急处置等关键环节的流程优化和信息集成,实现了伤员救治“数据链条”的连续和完整。
1 直升机医疗后送流程设计 1.1 空运前医学准备流程直升机飞行高度低、续航时间短,缺氧、低气压等因素的不良影响已不再明显,通常认为没有绝对禁忌证[6]。但相对禁忌证仍然是空运前考虑的重点,即所谓空运本身可能使原发伤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包括:一是飞行因素,飞行高度和机型是首要因素,次要考虑包括空间、噪音、振动、湍流、温度和疲劳、焦虑、晕机等物理和生理因素[7]。二是伤病因素,术后最初72 h内因为手术产生的体腔内气体,如颅脑、腹部等脏器或者组织损伤并伴有积气的伤病[8]。因此,伤员在空运后送前,需复核空运后送条件要求,判断原则在于“空运后送风险和优势的权衡”,即伤员病情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相对较稳定,足以耐受数小时的高空飞行而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9]。
空运前伤情检查。诊断小组由医生负责,采用“一问二看三查体”的方法快速对伤员伤情进行判断,护士负责伤员的登记[10]。通常依次检查颅脑、颈部、胸部、腹部、四肢骨盆、脊柱脊髓等部位损伤和烧烫伤、冻伤、传染病等特殊伤病。损伤危重程度的评估有赖于临床经验,但现场往往缺少高年资的医生,需要借助量化的伤情评估方法。CRAMS评分法将生理指标和解剖部位相结合,是美国院前创伤评分中比较常用的方法[11],CRAMS评分的一些回顾性研究表明[12],CRAMS记分法不仅较多的应用于院前急救,还可以早期监测复苏急救工作是否有效,因此,现场初次后送伤员的危重程度评分可使用GRAMS评分;对于经过损伤控制性手术72~96 h后送患者[13]可采用相对复杂的“简易急性生理评分Ⅲ”和“TISS治疗干预评分”。
空运前医疗处置。其原则在于稳定伤病员生命体征,减少机上后续医疗护理操作,如进行开放性气胸、骨折的处置;留置和护理胃肠减压管、胸腔闭式引流、输血管、输液管等管道[14]。批量伤员后送分类。为了明确损伤性质、确定救治次序,最大化利用资源,需要对空运优先级别进行分类。可参照美军经验,分为三种:紧急空运,指有生命危险或重要脏器损伤、需要立即手术的伤员,如穿透伤、眼球伤等。优先空运,指需要早期手术或可能需要创伤复苏的伤员,手术可在6 h内实施。常规空运,这类伤员后送无特殊的时间限制,且短期又不能康复或重返战斗岗位。
1.2 空运后送任务管理流程当进行伤员分类和处置后,符合空运后送的伤员,应立即提出空运后送申请。空运后送申请应该包括:机降点位置,呼号或者频率,机降点安全情况、核化生沾染情况,伤员后送级别、体位、身份与对应的人数以及所需特殊装备等信息。提供空运申请后,后方指挥人员对申请进行审核,通过后开始空运后送任务。对新任务进行发布,设定医护人员、往返行程和空运后送任务状态等信息。
确定后送伤员的登机顺序和体位。通常为先重伤员,后轻伤员;先担架伤员,后步行伤员;轻伤员在担架上层,伤势重和体质量重的伤员安置在下层。伤员摆放体位取决于伤情本身,如患有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的伤者,为把加速度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头最好朝向机尾方向,颅内高压患者最好头朝向机头方向。除了头的朝向,还要确定和记录伤员后送体位,如胸腹部伤员应适时采取半坐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
1.3 空运后送医疗监护流程转运过程中的医疗和监护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机上输液和用药,根据病情给予液体和药物治疗,记录液体和药品的名称、用量、用法等信息,并由负责医师和执行护士签名。二是紧急处置,由于直升机舱内空间狭窄,通常只对途中伤员突然出现的威胁生命的严重病情,给予紧急治疗措施,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胃肠减压、石膏切开、心肺复苏和止血等措施。需及时、清晰记录医疗处置方式、时间及执行人员,初步判断处理效果。三是机上护理。伤员身上管道应在登机时关闭,飞机到达稳定高度5 min后打开[15],监视与保持各种管道的固定和畅通。护士协助医生进行医疗操作、生命体征监测和护理查体;由于直升机后送噪音大、气压低等环境干扰,传统听诊器、血压计和水银体温计无法使用,通过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的电子化集成,结合人工判断的方法对呼吸、血压、血氧、体温等生命体征和机械通气的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与记录。
2 直升机医疗后送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2.1 系统总体架构直升机医疗后送信息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如图 1所示,包括用户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存储层及数据采集层。
![]() |
图 1 直升机医疗后送信息管理系统总体架 |
|
用户层提供可视化的操作界面,分为Web页面访问和移动终端App访问两种方式;业务逻辑层提供实现系统的具体功能,以前文梳理的“空运前医学准备”、“空运后送任务管理”及“空运医疗监护管理”3项核心业务流程为功能模块构建相应服务;数据存储层将各类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规范化存储和管理;数据采集层依托多渠道采集伤员伤情和处置技术等信息。
2.2 系统操作方法直升机医疗后送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如图 2所示。医护人员登录系统后,通过手持终端扫描或手工录入伤员信息。按照上述流程空运前对伤员进行检查、处置和后送分类。对于符合空运条件的伤员发起后送申请,审核通过后对伤员进行床位(如ICU担架、立式监护单元)分配,并连接机载医疗设备。转运过程中,可添加医疗处置和监测信息,如机上输液、机上用药和生命体征等。转运完成后,进行信息同步管理,上传医疗数据到后方管理平台。
![]() |
图 2 直升机医疗后送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方法 |
|
[1] | 曾杰, 江华, 胡卫建, 等. 374例尼泊尔地震后送伤员伤情回顾性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10): 1086-109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10.007 |
[2] | 胡海, 何庆. 760例"5·12"汶川地震伤员的直升机转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7(9): 911-913. DOI:10.3760/j.issn.1671-0282.2008.09.004 |
[3] | Apodaca A, Jr OC, Bailey J, Butler F, et 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evaluation of forward aeromedical evacuation platforms in 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J].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3, 75(2): S157-S163. DOI:10.1097/TA.0b013e318299da3e |
[4] | 郑静晨. 现代灾害医疗救援五项技术[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2): 117-11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2.001 |
[5] | Hohenstein C, Fleischmann T, Rupp P. German critical incident reporting system database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ine: Analysis of reported communication and medication errors between 2005-2015[J]. World J Emerg Med, 2015: 90-96.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16.02.002 |
[6] | Sapsford W. Aeromedical evacuation following abdominal surgery[J]. J R Army Med Corps, 2002, 148(3): 248-54. DOI:10.1136/jramc-148-03-05 |
[7] | 福奇. 德军应用空客A-310医疗后送运输机执行海啸医学救援任务[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6, 31(2): 162-164. DOI:10.3321/j.issn.0577-7402.2006.02.028 |
[8] | Whiteing N, Hunter J. Nursing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ho are nil by mouth[J]. Nurs Stand, 2008, 22(26): 40-45. DOI:10.7748/ns2008.03.22.26.40.c6426 |
[9] | 李丽娟, 刁天喜, 王松俊. 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医疗后送[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4): 381-382. DOI:10.3969/j.issn.1008-9985.2010.04.036 |
[10] | 张建波, 马俊勋, 何忠杰, 等. 创伤急救白金十分钟——快速判断伤情启动创伤小组[J]. 中国急救医学, 2006, 26(5): 339-341.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06.05.008 |
[11] | 王广义. 腹部闭合性损伤与创伤评分系统[J]. 临床外科杂志, 2000, 8(3): 137-139. DOI:10.3969/j.issn.1005-6483.2000.03.004 |
[12] | 周卜邻, 彭发吉, 蒋辰芳. CRAMS评分法在成批车祸外伤院外急救中的应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 6(5): 461-462.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1.05.029 |
[13] | Ingalls N, Zonies D, Bailey JA. A reviewof the first 10 years of critical care aeromedicaltransport during operation iraqi freedom and operationenduring freedom[J]. JAMA Surg, 2014, 149(8): 807-813. DOI:10.1001/jamasurg.2014.621 |
[14] | 曾国庆, 崔振华, 陈爱宝. 西沙南沙海域重症伤病员的远程急救与转运[J].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06, 13(3): 189-190. DOI:10.3760/cma.j.issn.1009-6906.2006.03.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