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下午14点30分左右,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射阳县部分地区遭遇的重大龙卷风灾害,此次龙卷风等级为EF4级,风力超过17级,破坏力巨大,共造成99人死亡,受伤846人,重伤152人,灾情极为严重[1]。由于龙卷风突发性强、伤员数量多、伤情复杂,对医院的组织救援构成严峻的考验。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本市唯一三甲医院,承担了本次灾害主要的医疗救援工作。现将龙卷风灾后36 h内本院收治的144例伤员的伤情特点进行分析,希望对今后此类灾害的救援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来源本院于2016年6月23日至6月25日共收治龙卷风灾伤员144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80例。
1.2 方法调查灾后36 h内来本院救治伤员年龄、性别、受伤时间、致伤因素、损伤部位、创伤严重度、诊治情况等。应用简明损伤评分(AIS 2005) 对伤员进行伤情评分[2-3]。对头部(颅和脑)、面部(包括眼和耳)、颈部、胸部、腹部及盆腔脏器、脊柱(颈、胸、腰)、上肢、下肢/骨盆和臀部、体表(皮肤)和热损伤及其他损伤9个区域中单一部位损伤的伤员进行AIS评分: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较重,4分为重度,5分为危重,6分为极度损伤。
对多个部位损伤的伤员进行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 [2-3]:计算时取头颈部(包括颈椎)、面部、胸部(包括胸椎)、腹腔盆腔脏器(包括腰椎)、四肢和体表6个分区中损伤最严重3个分区的最高AIS值,求其各自平方和后相加即为ISS值。经过ISS评分后,ISS<16为轻伤,16≤ISS≤25为重伤,ISS>25为严重伤。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采用Excel软件,数据分析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类资料用例数、率和构成比表示。连续性变量若服从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不服从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连续性变量两组间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正态)或秩和检验(非正态)。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伤员性别和年龄分布本组144例伤员中,男性64例(44.4%),女性80例(55.6%),男女比例为1: 1.25。
本组伤员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为94岁,(59.7±20.0) 岁。将患者分为5个年龄段:小于20岁,20~39岁,40~59岁,60~79岁,80岁及以上,其中60岁以上83例,占57.6%。各年龄段分布见表 1。
年龄(岁) | 例数 | 构成比(%) |
< 20 | 6 | 4.2 |
20~39 | 16 | 11.1 |
40~59 | 39 | 27.1 |
60~79 | 67 | 46.5 |
≥80 | 16 | 11.1 |
统计灾后36 h内每小时来院伤员数,首例伤员来本院就诊时间为灾后4 h。在龙卷风灾后形成两个就诊高峰时段,为灾后6~8 h和灾后21~22 h,分别收治伤员55例和27例。见图 1。
![]() |
图 1 伤员入院时间分布 Figure 1 The admission time distribution of wounded persons |
|
致伤原因包括:砸伤(52例,36.1%);摔伤(45例,31.3%);挤压伤及掩埋伤(27例,18.8%);高处坠落伤(12例,8.3%);其他伤因(8例,5.6%)。
2.4 损伤部位分布根据AIS 2005将身体损伤部位分为头部(颅和脑)、面部(包括眼和耳)、颈部、胸部、腹部及盆腔脏器、脊柱(颈、胸、腰)、上肢、下肢/骨盆和臀部、体表(皮肤)和热损伤及其他损伤9个部位。损伤部位总共335处,常见损伤部位为:皮肤软组织(24.48%),胸部(20.30%),头部(17.61%),下肢/骨盆(13.73%),上肢(8.06%),脊柱(7.76%),见表 2。
受伤部位 | 数目 | 构成比(%) |
头部 | 59 | 17.61 |
面部 | 13 | 3.88 |
颈部 | 2 | 0.60 |
胸部 | 68 | 20.30 |
腹部 | 12 | 3.58 |
脊柱 | 26 | 7.76 |
上肢 | 27 | 8.06 |
下肢/骨盆及臀部 | 46 | 13.73 |
体表 | 82 | 24.48 |
单一部位损伤患者共41例(28.5%),AIS评分:1分2例,2分16例,3分22例,4分0例,5分1例,6分0例,在单一部位损伤中以中度伤和较严重伤为主。
多个部位损伤患者共103例(71.5%),ISS评分:ISS<16分48例(46.6%),16分≤ISS≤25分38例(36.9%),ISS>25分17例(16.5%),在多部位损伤中,53.4%的患者为重伤和严重伤。
2.6 灾后就诊高峰时段伤员ISS评分比较对灾后6~8 h和灾后21~22 h两个就诊高峰时段来院伤员ISS评分进行比较,6~8 h时段的ISS评分为(18.21±7.13) 分,高于21~22 h时段的(14.65±4.86) 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时段 | 例数 | ISS评分(分) |
6~8 h | 42 | 18.21±7.13 |
21~22 h | 17 | 14.65±4.86 |
t值 | 1.68 | |
P值 | 0.02 | |
注:进行ISS评分比较时,剔除了该时段的符合AIS评分的单一部位损伤患者 |
伤员绝大部分集中在骨科(41.0%),其次为胸外科(17.4%)和脑外科(13.9%),急诊观察室和ICU收治伤员分为11.8%和9.03%,而普外科、泌尿外科、烧伤科及眼科共占7%,见表 4。
科室 | 例数 | 构成比(%) |
骨科 | 59 | 41.0 |
胸外科 | 25 | 17.4 |
脑外科 | 20 | 13.9 |
急诊观察室 | 17 | 11.8 |
ICU | 13 | 9.03 |
普外科 | 4 | 2.8 |
泌尿外科 | 3 | 2.1 |
烧伤科 | 2 | 1.4 |
眼科 | 1 | 0.7 |
患者入院后经评估具有急诊手术指征者,立即行手术治疗。共完成急诊手术32例次,其中骨科手术最多:包括清创缝合术15例(46.9%)、血管神经探查术5例(15.6%)、肌腱吻合术2例(6.25%)和残端修整术1例(3.13%);其次为脑外科手术: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3例(9.38%);胸外科手术仅1例(3.13%),见表 5。
手术方式 | 例数 | 构成比(%) |
清除缝合术 | 15 | 46.9 |
神经血管探查术 | 5 | 15.6 |
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 3 | 9.38 |
肌腱吻合术 | 2 | 6.25 |
残端修整术 | 1 | 3.13 |
剖腹探查术 | 2 | 6.25 |
剖胸探查术 | 1 | 3.13 |
眼球修补术 | 1 | 3.13 |
其他 | 2 | 6.25 |
本次灾害受伤人员以中老年为主,60岁以上伤员占57.6%,且伤员中女性居多,占55.6%。此次受灾严重地区为阜宁县和射阳县的乡镇及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当地青壮年尤其男性基本都在外地打工,留守人员主要为老人、小孩和妇女。当地乡村房屋以一层砖瓦结构居多,抗风灾能力差,易发生倒坍,由于老人和小孩逃生和自救能力差,最易受伤。但幸运的是龙卷风灾发生时正值周四下午,适龄儿童在乡镇学校上课,学校建筑多为框架结构,不易倒坍,因此伤员中小学生比例非常低,在小于20岁年龄段伤员仅6例(4.2%),最小伤员2个月,最大伤员为8岁。
从伤员入院时间看,第1例伤员达到本院为灾后4 h,在灾后6~8 h和灾后21~22 h形成两个就诊高峰时段,分别收治伤员55例和27例。这是与龙卷风灾害的特点相符的。由于建筑物倒塌受害者多被困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且由于房屋倒坍,树木折断,道路受阻,客观上延迟了伤员来本院就诊时间,因而第1例伤员直至灾后4 h才到达本院。此次龙卷风灾情非常严重,短时间内大量伤员被送达当地县人民医院,无论是伤员数目还是伤情严重程度均超出县医院的负荷能力。当地医院在评估及初步处理伤员后,第一时间将重伤患者转入本院治疗,因此形成灾后6~8 h就诊高峰时段。而在灾后21~22 h出现就诊高峰,考虑由于伤员过多超出县医院收治能力,因而转至本院治疗。这一点在对两个时段伤员ISS评分分析中得到验证,6~8 h时段的ISS评分为(18.21±7.13) 分,明显高于21~22 h时段的(14.65±4.86) 分(P<0.05)。因此,了解龙卷风灾后伤员入院的高峰时段和伤情轻重程度,有助于医院集中力量,组织高效有序的抢救工作。
本次龙卷风等级为EF4级,风力超过17级,造成大量建筑物倒塌,同时巨大的风力将地面砖瓦、玻璃碎片、树枝、车辆、甚至人畜卷向高空, 远远地甩出或摔向地面。因此,被砖瓦砸伤和强风导致摔伤居多,而挤压伤和掩埋伤比例相对较低。本组统计发现砸伤占36.1%,摔伤占31.3%,挤压伤及掩埋伤占18.8%,与Brown等[4]报道的俄克拉荷马州龙卷风灾的结果类似。体表软组织伤是龙卷风灾中最常见的损伤[5-6]。本组中体表损伤占24.48%,表现为挫伤、擦伤、撕脱伤、刺伤和烫伤等。体表伤口往往是严重污染的,易并发感染。Bohonos等[6]发现龙卷风灾患者伤口主要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属、沙雷菌属和变形杆菌属。因此,需尽早行伤口的清创和消毒,减少感染的发生。四肢及骨盆的骨折是相当常见的损伤[7]。本组患者四肢及骨盆骨折占21.79%,开放性损伤居多,急诊手术23例。颅脑损伤和胸部损伤在龙卷风灾害中也较常见[4, 8]。本组伤员胸部创伤占20.3%,绝大部分为闭合伤,以肋骨骨折及血气胸为主。颅脑损伤占17.61%,大多数为头皮血肿、颅骨骨折、震荡伤。严重颅脑损伤比例不高,可能系严重脑外伤患者于灾害当场已死亡或者到达医院前死亡[4]。
从创伤评分来看,单一部位损伤伤员主要集中在AIS为2~3分的区域,这部分伤员占92.7%以上。多个部位损伤伤员中,ISS评分<16者占46.6%,ISS在16~25之间者占36.9%,ISS>25者占16.5%。Thomas等[9]对亚拉巴马州龙卷风灾中1398例伤员研究发现,79.5%的患者伤情较轻,ISS评分≤15。显然,本组伤员的ISS评分更高,伤情更重,可能因本次灾害中老年患者居多(57.6%),而亚拉巴马州龙卷风灾中老年患者仅占16.5%。发现老年患者由于反应迟钝,动作缓慢,逃生能力差,更容易受伤,伤情更重。研究显示女性和高龄是龙卷风中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
伤员绝大部分收治在骨科(41.0%),其次为胸外科(17.4%)和脑外科(13.9%),与地震灾害的流行病学统计结果类似[10-11],符合灾害医学的一般规律[8, 12-13]。但笔者统计发现四肢、骨盆及脊柱部位的损伤共占29.55%,而骨科收治患者占41.0%。从伤情及急诊手术角度分析其原因:灾害中四肢及骨盆骨折居多,多数需手术治疗,而胸部损伤以肋骨骨折为主,头颅损伤以头部血肿、震荡伤为主,严重颅脑损伤比例不高,因此,在伤员处理时将合并轻度颅脑及胸部损伤的骨折患者均分流至骨科救治,导致骨科收治比例增高。这提醒我们在处理大量伤员时需特别注意骨科力量的加强,准备更多的床位及仪器设备,使抢救更加高效有序[13]。
[1] | 潘奕婷. 6.23江苏盐城遭遇重大龙卷风冰雹灾害[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 7(1): 5-5. |
[2] | 都定元. 创伤评分的演进与AIS2005[J]. 创伤外科杂志, 2006, 8(3): 193-197. DOI:10.3969/j.issn.1009-4237.2006.03.001 |
[3] | Gennarelli TA, Wodzin E. AIS2005: A contemporary injury scale[J]. Injury, 2006, 37(12): 1083-1091. DOI:10.1016/j.injury.2006.07.009 |
[4] | Brown S, Archer P, Kruger E, et al. Tornado-Related Deaths and Injuries in Oklahoma due to the 3 May 1999 Tornadoes[J]. Weath Fore, 2002, 17(3): 343-353. DOI:10.1175/1520-0434(2002)017<0343:TRDAⅡ>2.0.CO;2 |
[5] | Weir E. Tornadoes and disaster management[J]. CMAJ, 2002, 163(6): 756-756. |
[6] | Bohonos JJ, Hogan DE. The medical impact of tornadoes in north America[J]. J Emerg Med, 1999, 17(1): 67-73. DOI:10.1016/S0736-4679(98)00125-5 |
[7] | Millie M, Senkowski C, Stuart L, et al. Tornado disaster in rural Georgia: triage response, injury patterns, lessons learned[J]. Am Surg, 2000, 66(3): 223-228. |
[8] | 周高速, 苏磊. 重视风暴灾害所致群体伤的医学救援[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9): 931-93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09.002 |
[9] | Niederkrotenthaler T, Parker EM, Ovalle F, et al. Injuries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following Historic Tornados: Alabama, April 2011[J]. PLoS One, 2013, 8(12): e83038. DOI:10.1371/journal.pone.0083038 |
[10] | 许树云. 汶川地震初期地震伤伤员来院特点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7(7): 678-680. DOI:10.3760/j.issn:1671-0282.2008.07.002 |
[11] | 曾杰, 江华, 胡卫建, 等. 374例尼泊尔地震后送伤员伤情回顾性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10): 1086-109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10.007 |
[12] | Li XH, Hou SK, Zheng JC, et al. Post-disaster medical rescue strategy in tropical regions[J]. World J Emerg Med, 2012, 3(1): 23-28. DOI:10.5847/wjem.j.issn.1920-8642.2012.01.004 |
[13] |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 大规模伤害事件紧急医学应对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4): 329-33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4.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