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交通行业快速发展,车祸导致的严重腹腔及心包多发伤在急诊科越发常见,尤其是闭合性损伤[1]。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明确损伤部位和及时合理的处置是降低急诊患者病死率的关键。腹部创伤超声重点评估方案(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 FAST),由临床医生具体操作,对多发创伤患者在床旁行快速超声评估,依据腹腔和心包内有无游离液体,判断是否存在心腹部损伤,有利于节省病情判断时间、及时合理抢救,因此可挽救更多患者生命[2-3]。目前,FAST已经在欧美受到广泛应用,但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故本文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杭州急救中心现场救治过送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10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明确急诊应用超声FAST方案评估腹腔及心包多发伤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杭州急救中心现场救治过的10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9例,女性25例,年龄16~82岁,(38.5±3.8)岁;交通伤70例,坠落伤10例,斗殴伤10例,重物压伤9例,其他5例。病例入选标准:患者年龄≥16岁,受伤时间不超过12 h,第一时间由急救中心救护车送往本院急诊,且现场采用FAST方案评估伤情,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
1.2 研究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急诊医生,均接受过FAST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本次研究采用日本ALOKA超声机(SSD-900)和美国SonoSite超声机(Miromass)。患者就诊于急诊科后,由急诊医生进行快速床旁腹部超声评估,同时电话呼叫超声科医生会诊。评估部位包括右膈下及肝肾间隙、左膈下及脾肾间隙、左右结肠旁沟和盆腔及心尖四腔切面、左心室长轴切面、心室短轴切面和尖突下切面,一旦探测游离液体阳性即为FAST结果阳性,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进一步行腹部CT检查或紧急手术探查;FAST结果阴性时,亦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是否有腹膜刺激征进一步CT评估,并随访3 d[4-5]。
1.3 观察指标记录所有患者的FAST、常规超声检查的耗时、诊断结果,CT检查结果,手术结果;计算FAST、常规超声检查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假阳性率、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准确度。
1.4 统计学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针对FAST、常规超声耗时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者检查结果一致性采用McNemar检验;针对两者的特异度等比较采用Fisher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AST与常规超声耗时比较FAST评估耗时(3.2±0.8)min,显著低于常规超声耗时(10.6±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54, P < 0.01)。
2.2 FAST方案、常规超声检查结果与临床结果比较104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经CT、手术探查验证后,18例临床结果阳性,其中CT验证15例,手术探查验证3例;直接手术探查的3例患者中1例经FAST及常规超声检查提示心包填塞,行紧急手术证实为心包损伤,另2例因腹腔内大出血、生命体征持续不稳定,行紧急手术剖腹探查证实为脾破裂。18例阳性临床结果中有4例未被FAST发现,3例未被常规超声发现,未被FAST或常规超声发现的损伤均通过CT检查发现,由于脏器损伤不重,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或痊愈。82例阴性临床结果通过FAST或常规超声检查亦为阴性,见表 1。
诊断结果 | 例数 | FAST | 常规超声 | ||
阳性 | 阴性 | 阳性 | 阴性 | ||
阳性 | 18 | 14 | 4 | 15 | 3 |
阴性 | 86 | 0 | 86 | 0 | 86 |
合计 | 104 | 14 | 90 | 15 | 89 |
104例患者中,FAST阳性者l4例,阴性者90例;常规超声阳性者15例,阴性者89例,其中1例阳性结果在FAST评估中为阴性。两种评价方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与临床确定结果比较,FAST评估与常规超声检查的特异度均为100%;FAST评估的灵敏度为77.8%,准确度为96.2%,而常规超声检查的灵敏度为83.3%,准确度为97.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指标 | FAST(%) | 常规超声(%) | χ2值 | P值 |
灵敏度 | 77.8 | 83.33 | 0.177 | 0.674 |
特异度 | 100.00 | 100.00 | - | - |
阳性预测值 | 100.00 | 100.00 | - | - |
阴性预测值 | 95.64 | 96.67 | 0.137 | 0.711 |
假阳性率 | 0.00 | 0.00 | - | - |
假阴性率 | 4.40 | 3.42 | 0.137 | 0.711 |
准确度 | 96.21 | 97.11 | 0.148 | 0.701 |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就诊时间超过1 h、多发脏器损伤、医生工作经验超过5年是影响FAST检查诊断效能的独立因素(P < 0.05),相关赋值见表 4,诊断效能见表 5。
相关指标 | 变量名 | 赋值 |
FAST诊断阳性 | Y | 是=1,否=0 |
就诊时间 | X1 | ≥1 h=1,< 1 h=0 |
多发脏器损伤 | X2 | 是=1,否=0 |
医生工作经验 | X3 | >5年=1,≤5年=0 |
变量 | β | SE | OR | 95%CI | P值 |
就诊时间超过1 h | 0.726 | 0.367 | 0.868 | 0.599~1.486 | < 0.01 |
多发脏器损伤 | 1.621 | 0.221 | 3.815 | 2.917~6.188 | < 0.01 |
医生工作经验 > 5年 | 1.962 | 0.362 | 1.689 | 1.544~3.551 | < 0.01 |
创伤是全球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因创伤死亡约70万人,约占死亡总数的9%,其中多发伤占50%以上,随着我国交通行业、建筑业的发展,多发创伤人数仍将继续上升,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6-7]。多发伤导致的脏器损伤隐蔽、易漏诊、误诊,而且伤情复杂多变;快速明确诊断、及时合理处置是降低多发伤病死率的关键[8-9]。FAST技术不同于常规超声检查,其目标不在于腔内脏器,而是通过快速规范的超声探测,简洁明了地显示胸腹腔及心包有无积液,进而提示有无脏器损伤[10]。故FAST技术对超声诊断技术及超声诊断仪要求不高,而且便捷迅速,耗时少[11-12]。本研究发现,FAST评估耗时(3.2±0.8)min,显著低于常规超声耗时(10.6±4.3)min(P < 0.01);因此FAST节省了珍贵的抢救时间,提高了快速评估胸腹腔及心包创伤的时效性[16-17]。
本次研究的104例患者中,FAST检查结果阳性者l4例,阴性者90例;常规超声检查结果阳性者15例,阴性者89例,其中1例阳性结果在FAST评估中为阴性,两种评价方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FAST检查节省检查时间的同时,并未增加超声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诊断误差。本研究在分析两者的诊断效能时,发现FAST评估与常规超声检查的特异度均为100%;FAST评估的灵敏度为77.8%,准确度为96.2%,而常规超声检查的灵敏度为83.3%,准确度为97.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FAST的诊断效果较为满意,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均超过95%,具有良好的影像学提示价值,这与既往研究成果相符合[13-14]。但是FAST及常规超声均有4.4%、3.4%的假阴性率,FAST检查未能发现的4例阳性患者,CT检查结果均提示为轻度脏器挫伤,通过保守治疗后好转或痊愈,并未耽误患者的病情救治,故FAST超声方案若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腹腔内脏器损伤,则表明患者伤情较轻,不会干扰患者的病程和治疗;3例直接手术探查的患者均在FAST提示下明确手术指征,及时阻止病情发展,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故FAST技术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初步筛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超声FAST方案可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准确地判断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损伤部位,节约抢救时间,且FAST对仪器和技术要求不高,利于基层医院开展,增强基层医疗水平,提高救治时效性。目前FAST技术在国内的开展仍不广泛,医生培训、操作训练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体化模式,但FAST技术的未来前景值得期待[14-17]。笔者会进一步增加研究样本数,扩大研究对象入选标准,验证FAST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1] | 闫冬, 付研, 李大鹏, 等. 腹部创伤定点超声检查在急诊腹部闭合性创伤的应用[J]. 临床外科杂志, 2013, 21(10): 797-799. DOI:10.3969/j.issn.1005-6483.2013.10.024 |
[2] | 胡立江, 张伟杰, 田晶, 等. 腹部创伤定点超声检查对急诊腹部闭合性创伤的诊断价值[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15): 2882-2884. DOI:10.13241/j.cnki.pmb.2015.15.021 |
[3] | 洪玉才, 张茂, 何小军, 等. 急诊床旁应用超声FAST方案快速评估多发伤的初步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10): 1066-106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0.10.017 |
[4] | 陶杰, 吴晓波, 陈重, 等. 急诊床旁创伤重点超声评估结合区域脏器重点超声检查在闭合性腹部创伤中的应用[J]. 中华创伤杂志, 2014, 30(2): 138-141.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4.02.012 |
[5] | 李征毅, 冯健, 滕国召, 等. 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FAST)在胸腹外伤急救中的应用[J]. 海南医学, 2011, 22(13): 95-97.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1.13.042 |
[6] | 徐应臣, 宋朝芳, 赖全, 等. 创伤超声重点评估法在胸腹部闭合性损伤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37(26): 6-9. DOI:10.3760/cma.j.issn.1673-4904.2014.26.003 |
[7] | 罗小敏, 王栋锋, 魏捷, 等. 创伤超声重点评估在胸腹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 创伤外科杂志, 2015(2): 181-184. |
[8] | 杜奇容, 潘曙明, 黄四平, 等. 床边快速超声检查对胸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刊, 2015(1): 80-82. DOI:10.3969/j.issn.1008-1070.2015.01.027 |
[9] | 奚静, 岳茂兴. 便携式笔记本超声诊断仪在突发性事故现场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9): 561-562. DOI: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3.09.017 |
[10] | Kendall JL, Hoffenberg SR, Smith RS. History of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ultrasound:the evolution of a new imaging paradigm[J]. Crit Care Med, 2007, 35(5 Suppl): S126-130. DOI:10.1097/01.CCM.0000260623.38982.83 |
[11] | 王秀波, 赵建明, 杨军舰, 等. DR与螺旋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 15(3): 72-74.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17.03.024 |
[12] | Atri M, Hanson JM, Grinblat L, et al. Surgically important bowel and/or mesenteric injury in blunt trauma:accuracy of multidetector CT for evaluation[J]. Radiology, 2008, 249(2): 524-533. DOI:10.1148/radiol.2492072055 |
[13] | 谈小云, 齐海锋, 徐南平, 等. 床旁超声在儿科急诊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5(7): 502-503. DOI:10.3760/cma.j.issn.1673-4912.2015.07.014 |
[14] | 徐涛, 王喜安, 张云山, 等. 便携式超声仪应用FAST检查法快速诊断海战腹部闭合损伤中的应用-"和平友谊2015"中马联合卫勤演练体会[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6, 11(11): 1067-1069.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6.11.007 |
[15] | Deunk J, Brink M, Dekker HM, et al. Predictors for the selection of patients for abdominal CT after blunt trauina:a proposal for a diagnostic algorithm[J]. Ann Surg, 2010, 251(3): 512-520. DOI:10.1097/SLA.0b013e3181cfd342 |
[16] | 张美齐, 陈环, 张可, 等. 采用床旁超声波对重症患者鼻肠管快速定位方法的观察[J].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29): 2307-2310.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29.005 |
[17] | 尹万红, 曾学英, 王波, 等. 掌上超声在ICU医师院内急会诊中的价值[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4): 415-41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04.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