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一直以来都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严重急症。而只有4.3% ~ 10%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和23%的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能够得以存活[1]。提高心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最重要的是尽早开始高质量的胸外按压,2017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心肺复苏指南更新中又再次强调胸外按压在心肺复苏中的重要性[2]。同传统培训比较,视频培训需要标准化教程、视频和有培训资质的教师,准备工作更加耗时耗力,不如传统培训可以更为灵活方便的开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视频培训从效果、卫生经济学方面来说是否更具备优势值得探讨。为对比两组未接受过正规心肺复苏培训的新入学硕士研究生在经过不同的培训方法后,使用ZOLL心肺复苏质量反馈监测系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准确记录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是否充分回弹等反映心肺复苏质量的指标数据[3],从而对两种培训方法在按压质量效果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197名学员做为受试者,均为2017年新入学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非急诊专业),均无实际临床工作经验。为保证所有入组人员的均质性,在进行培训前进行了课前测评。测评采用试题笔答方式,10道和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的题目,每题1分,满分10分。然后在两组学员中随机分成2组,进行培训前比较两组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2组人员进行性别、身高、体质量、BMI进行配对,保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两组学员分别进行传统培训(A组),以及视频培训(B组)。培训时间均为2 h,该时间由视频培训的标准化流程而定,为保证组间一致,其中导师讲解(传统培训),视频讲解(视频培训)的时间均为1 h,每个学员的操作练习时间均为15 min(由于模拟人模型有限),每个学员观看其他学员练习的时间为45 min。保证两组学员在接受培训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培训均由同一导师完成,无导师差异。培训结束后即刻每人完成2 min的BLS心肺复苏操作,全程使用ZOLL心肺复苏质量反馈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记录。为使记录结果尽可能反应培训效果,而不受质量反馈监测系统的影响,在操作时受试者全程背对监测系统的显示器,也就是受试者在操作过程中无法根据实时监测来调整按压,更能真实反映之前培训的结果。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本次实验观察指标为两组的平均按压深度、频率、第1分钟回弹速率、第2分钟回弹速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ZOLL心肺复苏质量反馈监测系统的实时记录,直接由系统软件得出。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分别采用成组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接受不同的培训方法后的按压质量的差别。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本次学员共197人,男60人,女137人,两组男女比均为3:7。两组的平均身高为A组(167±0.8)cm,B组(166±0.8)cm,平均体质量为A组(58.72±1.203)kg,B组(58.03±1.069)kg,BMI为A组20.69±0.23,B组20.65±0.34,课前测评成绩为A组5.06±0.15,B组5.27±0.16,身高、体质量、BMI、课前测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按压的具体情况如表 1。
指标 | A组(传统培训) | B组(视频培训) |
按压深度(cm) | 5.42±0.07 | 5.33±0.08 |
按压频率(次/min) | 115±1.034 | 113.6±1.152 |
回弹速率α[(1st min)mm/s] | 439.7±7.72 | 417.3±7.64 |
回弹速率[(2nd min)mm/s] | 403.9±7.22 | 384.5±8.48 |
注:两组间比较,aP < 0.05 |
两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弹速率,两组的第二分钟均差于第1分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1分钟回弹速率,传统培训组明显优于视频培训组,第2分钟回弹速率,传统培训组仍优于视频培训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我国心肺复苏成功率仅有10%~30%。在2016年国家卫计委医疗质量处组织的全国医疗质量控制数据调查中,填报了心肺复苏相关数据的1 500家抽样医院中,2015年全年复苏患者的自主呼吸循环恢复(ROSC)的成功率为26.3%[4]。提高ROSC的成功率与心肺复苏的质量有很大关系[5]。因此对于心肺复苏培训任重而道远,如何进行有效培训正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复苏实施人员的年龄和性别会显著影响心肺复苏的质量,这种影响不会被培训抵消,因此本研究中在分组时严格控制了年龄、性别因素在两组间的一致性,以最大限度降低此因素对研究结果准确性的影响[6]。本研究采用的ZOLL心肺复苏质量反馈监测系统对于深度、频率、胸廓回弹速率(CCRV)等数据的采集具有可信度[7]。在本次研究说明使用标准视频培训的方法与传统培训相比并不能更有效提高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甚至在CCRV这一单项指标上,传统培训还略优于视频培训。视频培训形式上看,比传统培训更加规范及合理,但本实验的结果显示其并没有真正提高按压的质量。目前这类培训每位学员需要花费教材费用,且每次培训学员数量受模拟人限制(每个模拟人可供6~8名学员练习),场地需要有视频播放投影系统,对场地要求也较高。导师需要经其培训过的有资质的了解视频分步讲授流程和方法的导师。因此每次开展均需要提前进行较充足的准备,不能随时开展,经济成本也较高。传统的培训方式较为灵活,场地不需要有视频播放系统,任何室内、室外的空地都可以进行,综合医院急诊科医生或急救中心专业人员均可担任,随时可开展,无教材费用,经济成本低。因此更利于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
两种方法培训后的CCRV均随按压时间延长而下降,说明胸外按压质量随按压时间的延长均出现下降。该现象与很多原因相关,其中疲劳程度是最主要原因[8]。因此,为保证按压质量,使用机械按压工具有可能是一种解决人工复苏疲劳所致的复苏质量下降趋势的方法,但2015年Lancet一篇随机对照研究指出,虽然机械按压似乎有优于人工按压的潜在优势,但并无太多的证据证实其更有效的提高生存率[9]。结合伦理以及人文关怀的需要,我们仍需提高人工胸外按压的质量。视频培训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通过强化该要点改良培训方法来改善按压时间延长对质量带来的影响,但本实验的观察结果为视频方法同样不能改善该问题。说明单纯依靠培训方法由人工授课转变为标准视频教学难以提高按压质量。
[1] | Atwood C, Eisenberg MS, Herlitz J, et al. Incidence of EMS treated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Europe[J]. Resuscitation, 2005, 67(1): 75-80.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05.03.021 |
[2] | 周明, 何小军, 郭伟, 等. 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关于成人基本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的重点更新[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12): 1371-137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12.006 |
[3] | Yeung J, Meeks R, Edelson D, et al. The use of CPR feedback/prompt devices during training and CPR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J]. Resuscitation, 2009, 80(7): 743-751.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09.04.012 |
[4] | 2016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报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184-202. |
[5] | Wallace SK, Abella BS, Becker LB. Quantifying the effect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on cardiac arrest outc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 2013, 6(2): 148-156. DOI:10.161/CIRCOUTCOMES.1.041 |
[6] | Peberdy MA, Silver A, Ornato JP. Effect of caregiver gender, age, and feedback prompts on chest compression rate and depth[J]. Resuscitation, 2009, 80(10): 1169-1174.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09.07.003 |
[7] | 魏捷, 杜贤进, 吕菁君, 等. 实时反馈系统改善胸外按压质量效果的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0): 1259-1262. DOI:10.3760/cma.j.isnn.1671-0282.2016.10.09 |
[8] | 杨正飞, 陈昌卫, 李恒, 等. 利用模拟人研究操作者疲劳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23(4): 411-41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4.014 |
[9] | Perkins GD, Lall R, Quinn T, et al. Mechanical versus manual chest compression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PARAMEDIC): a pragmatic, cluster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15, 385(9972): 947-955. DOI:10.1016/S0140-6736(14)6188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