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Vol. 27 Issue (6): 705-707
VTE防范护理管理团队的构建与运行成效
陈亚红, 王华芬, 金爱东, 宋剑平, 徐双燕, 陈金花, 王晓飞, 朱祎容, 余群飞, 李茜     
310009 杭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在内的一组疾病[1],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及围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构成医院恶性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2-3]。在西方国家,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心肌梗死和卒中[4], 病死率仅次于肿瘤和急性心肌梗死[5-8]。据调查超过一半的住院患者存在VTE风险,但只有一半的高危患者接受了预防措施[9]。类似于静脉液体管理依赖医护个体的主观差异[10],现国内VTE预防工作多取决于临床医生个人主观意识,缺少职能部门管理与监控,医院管理的滞后势必导致VTE防治的滞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自2013年起对住院患者实施规范的VTE筛查与防治,2016年5月起将“VTE防治”作为护理工作重点,探索VTE防范管理团队的构建与运行,通过一年来的良好运行取得了一定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VTE防范护理管理团队构建 1.1.1 VTE防范管理团队架构

构建护理部-核心组-各试点科室三级管理的护理管理团队,以护理部主任直接领导、多学科护理专家组为核心、“以点带面”的管理模式。核心组成员由呼吸内科及血管外科护士长等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承担,设立VTE调研组、指导组、培训组,并增加2名全日制毕业研究生参与调研。

1.1.2 VTE防范管理团队职责

团队成员分工明确,调研组主要负责基线调研、数据统计;指导组主要负责循证、标准流程建立和质量监控;培训组主要负责临床培训及指导。定期召集会议, 团队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由护理部与医务部、检验、超声等相关辅助科室协调解决。

1.2 VTE防范管理方法 1.2.1 规范VTE评估流程

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表由Caprini于[11]2005年发表并用于内、外科住院患者血栓风险评估。本院引用2010年修正的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表作为医院血栓管理的评价工具。该模型已经过国内外内研究的广泛性验证,能够在内外科等人群中预测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的风险[12-14]。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表维护至医护电子病历系统中,患者入院、转科时由医护人员在班内完成血栓风险评估,病情变化时复评。建立VTE健康宣教及护理诊断等书写模板,规范记录,并利用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控。

1.2.2 落实VTE风险级别预防措施

根据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血栓预防指南[15]和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16]中的建议,结合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中级别预防措施,根据血栓风险级别给予相应的措施。低危(0~1分):无须特别措施, 尽早活动;中危(2分):告知、宣教(戒烟、增加活动量等)、机械预防;高危(3-4分):告知、宣教、并评估有无出血风险,若无出血风险给予机械预防+药物预防,若有出血风险给予机械预防;极高危(≥5分):告知并签字、宣教、评估有无出血风险,无出血风险给予机械预防+药物预防,有出血风险给予机械预防,并随时评估,待出血风险降低后给予药物预防。

1.3 护理人员VTE知识培训 1.3.1 深入培训,强化“预防重于治疗”理念[15]

每月组织院内外专家进行VTE防治专题讲座, 提升相关知识与技能;制作VTE防范健康教育手册、操作技能视频,建立网上学习平台供全院护士自主学习、巩固。通过规范化培训和具体案例分析, 使预防为主的理念深入护士心中,在实际工作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变被动为主动。

1.3.2 工作坊技能培训

开展VTE防范技能工作坊,提高临床操作实践性。主要内容有踝泵运动训练、股头肌功能锻炼的方法,抗血栓压力带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的操作流程等。参加人员为试点科室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培训后统一考核,再由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在各护理单元对科内护士进行培训、考核,确保人人熟练掌握。

1.3.3 PE急救流程培训

进行PE相关知识及急救流程的培训;临床医务人员发现可疑PE患者,及时呼叫呼吸内科值班电话;呼吸内科值班医生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PE,并提出下一步处理意见;主管医生如需协调其他科室,再联系医务部(工作时间)或医疗总值班(非工作时间)。将PE急救纳入医院快速反应系统[17],病情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有效提升患者救治率、延缓病情恶化[18]

1.4 VTE防范质量监控 1.4.1 确立VTE防范质量评价标准

制定抗血栓压力带及间歇充气压力泵操作考核评分标准、VTE专项护理质量评价表等,每季度对试点科室质量检查,统计数据并分析、反馈。

1.4.2 基线调查

对试点科室VTE防范工作现况进行全院同步调查,统计分析、纳入VTE数据库,并召开会议分析工作的重点、难点,拟定对策,团队协作切实落实工作进度。

1.4.3 建立高危VTE患者档案库

设计VTE发生上报表、建立上报流程,一旦发生VTE事件当班护士实时网络上报,护理部及医务部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监管。自2016年6月起共计上报VTE病例87例,涉及21个科室,发生部位为下肢70例,上肢7例,继发性PE 7例和心耳2例,左颈内1例。护理部与医务部、各临床科室共同开会讨论,梳理高发科室与高发原因、治疗成效,进行经验总结与分享。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进行分析统计,利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法)比较VTE护理团队组建前后试点科室护士VTE风险评估知识知晓率、培训参与率与学习执行率、VTE防范护理举措掌握率等指标的关系。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研组在年终对所有试点科室进行VTE防范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并与VTE护理团队建立初期进行的基线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对比分析。

组建前后护士对caprini血栓评估表知晓率与使用率、复评时机、肺栓塞典型症状与体征、VTE主要治疗措施等知晓率、基本预防及物理预防措施掌握率均有显著性提升,对VTE风险首次评估时机知晓率有一定提高,但还有提升空间,见表 1

表 1 VTE防范团队组建前后试点科室护士VTE风险防范知识的知晓情况分析
调查内容 基线(n=125) 组建后(n=334) Fisher精确概率法
知晓 不知晓 知晓 不知晓 P
caprini血栓评估表知晓率 82 43 314 20 < 0.05
caprini血栓评估表使用率 64 61 217 117 < 0.05
VTE风险首次评估时机知晓率 116 9 321 13 0.15
VTE风险复评时机知晓率 73 52 231 103 < 0.05
肺栓塞典型症状与体征知晓率 86 39 315 19 < 0.05
VTE的主要治疗措施知晓率 75 50 266 68 < 0.05
小腿腿围测量正确率 100 25 316 18 < 0.05
大腿腿围测量正确率 92 33 316 18 < 0.05
踝泵运动时间/频次正确率 61 64 201 133 < 0.05
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时间/频次正确率 63 62 322 12 < 0.05
抗血栓压力带每日适宜穿着时间正确率 65 60 307 27 < 0.05

组建前后护士参加科级VTE培训、科室具备VTE相关宣教资料均有显著性提高,同时由于护士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参加院级培训的与会率有一定影响,更推荐科级、由专业人员授课的小规模培训,见表 2

表 2 VTE防范团队组建前后试点科室护士VTE知识的培训/学习执行情况分析
调查内容 基线(n=125) 组建后(n=334) P
未参加 参加 未参加 参加
护士是否参加过科级VTE知识培训 13 112 14 320 < 0.05
护士是否参加过院级VTE知识培训 40 85 102 232 0.82
科室具备VTE相关宣教资料 83 42 285 49 < 0.05
护士是否自主学习VTE相关知识 34 91 67 267 0.10

组建前后VTE防范护理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prini及时评估率、VTE护理防范举措落实率及患者/家属健康宣教知晓率等均有显著性提高,见表 3

表 3 VTE防范团队组建前后试点科室护士VTE防范护理质量分析
调查内容 基线(n=80) 组建后(n=80) P
完全符合率 完全符合率
按规范进行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 54 76 < 0.01
低危患者,尽早活动,患者知晓并落实 37 74 < 0.01
根据医嘱实施物理预防:操作正确 41 80 < 0.01
根据医嘱实施药物预防:遵医嘱及按照药物说明书正确使用 72 80 0.007
观察抗凝及溶栓药物治疗后有无出血倾向 68 78 0.009
每天观察高/极高危患者双下肢有无异常症状/体征 37 80 < 0.01
关注中/高/极高危患者实验室检查及B超检查结果 41 75 < 0.01
告知患者及家属VTE的危险因素和基本预防措施 37 74 < 0.01
患者及家属知晓VTE风险 27 63 < 0.01
确认院内新发的VTE患者,能正确填写“VTE上报表” 48 78 < 0.01
现场抽查1~2名护士对VTE风险防范知识及护理举措的掌握 48 76 < 0.01
3 讨论

综上,构建VTE防范管理团队可有效提升护士对VTE的认知度与专业知识,早期识别住院患者血栓风险等级, 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避免和减少VTE发生;持续、动态监控VTE防范护理质量,能使VTE防范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随着护理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并借助更科学的管理工具,在VTE防治工作中取得更令人期待的成效,形成可推广的VTE防治护理管理模式,为推动国内血栓栓塞病的防治提供更多的循证依据。

参考文献
[1] Zhao LX, Liu B, Li CS. Progress in research into the genes associated with venous thromboembolism[J]. World J Emerg Med, 2015, 6(2): 100-104.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15.02.003
[2] 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 构建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和管理体系[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9(1): 28-31. 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3.01.009
[3] 秦净. 医院质量管理对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影响[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7, 37(2): 113-119. DOI: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2.04
[4] Goldhaber SZ. Venous thromboembolism: epidemiology and magnitude of the problem[J]. Best Pract Res Clin Haematol, 2012, 25(3): 235-242. DOI:10.1016/j.beha.2012.06.007
[5] 米玉红. 急性肺栓塞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2): 133-13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02.004
[6] Kearon C, Akl EA, Ornelas J, et al.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TE disease: CHEST guideline and expert panel report[J]. Chest, 2016, 149(2): 315-352. DOI:10.1016/j.chest.2015.11.026
[7] Cushman M.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sis[J]. Semin Hematol, 2007, 44(2): 62-69. DOI:10.1053/j.seminhematol.2007.02.004
[8] Silverstein MD, Heit JA, Mohr DN, et al.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a 25-year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rch Intern Med, 1998, 158(6): 585-593. DOI:10.1016/S0140-6736(08)60202-0
[9] Cohen AT, Tapson VF, Bergmann JF, et al. Venous thromboembolism risk and prophylaxis in the acute hospital care setting (ENDORSE study):a multi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J]. Lancet, 2008, 371(9610): 387-394. DOI:10.1016/j.lpm.2011.06.023
[10] Cheung WYS, Cheung WK, Lam CH, et al. Intravenous fl uid selection rationales in acute clinical management[J]. World J Emerg Med, 2018, 9(1): 13-19.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18.01.002
[11] Caprini JA. Risk assessment as a guide to thrombosis prophylaxis[J]. Curr Opin Pulm Med, 2010, 16(5): 448-452. DOI:10.1097/MCP.0b013e32833c3d3e
[12] Caprini JA. Thrombosis risk assessment as a guide to quality patient care[J]. Dis Mon, 2005, 51(23): 70-78. DOI:10.1016/j.disamonth.2005.02.003
[13] Bahl V, Hu H M, Henke PK, et al. A validation study of a retrospectiv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risk scoring method[J]. Ann Surg, 2010, 251(2): 344-350. DOI:10.1097/SLA.0b013e3181b7fca6
[14] Pannucci CJ, Bailey SH, Dreszer G, et al. Validation of the Caprini risk assessment model in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patients[J]. J Am Coll Surg, 2011, 212(1): 105-112. DOI:10.1016/j.jamcollsurg.2010.08.018
[15] Kearon C, Akl EA, Comerota AJ, et al.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TE disease: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 9th ed: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Chest, 2012, 141(2 Suppl): e419S-e494S. DOI:10.1378/chest.11-2301
[16] 邱贵兴.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09(03): 380-383. DOI:10.3760/cma.j.issn.0253-2352.2009.06.023
[17] 刘晓涵, 乔安花, 卢根娣.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综合预防管理研究[J]. 护理研究, 2015(25): 3124-3127.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25.018
[18] 潘胜东, 徐莉, 黄曼, 等. 重症快速反应小组在大型综合医院中的应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2): 1092-109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09.026
[19] 金静芬, 张兰兰, 陈水红, 等. 院内快速反应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6): 678-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