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是全球突出性的社会问题,也是我国青壮年的第一死亡原因[1]。严重创伤不仅危及生命,更因其致残率高和伤后潜在寿命损害大等原因逐渐引起政府和社会重视[2-3]。随着创伤救治“时间窗”观念逐渐受到重视,国内外同行逐渐确立起新的创伤理念和模式[4-5]。为实现创伤院前、院内、重症监护一体化救治,不断提升创伤救治整体性和时效性[6-7],2015年7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南山医院与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医学中心(LAC+USC)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中美协作—创伤与危急重症医学中心”,目的在于提升本院严重创伤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
严重创伤的急诊救治包括紧急处理危及生命的外科急症(如创伤性心脏骤停、张力性气胸、休克等)、为明确诊断实施的有针对性的抢救措施和辅助检查、明确确定性治疗或损伤控制性治疗方案、缩短急诊停留时间、保障重要脏器功能。团队协作非常重要。创伤团队(trauma team, TT)随着严重创伤救治面临独特挑战而逐步形成[8-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创伤团队激活(trauma team activation, TTA)值班成员实行7 × 24小时值班,每组三人,包括普外科医生、外科ICU医生、急诊外科医生各一名,每组负责组织抢救的医师必须快速响应TTA,要求10 min到达。同时包括介入科医生、麻醉科医生、超声科医生、影像科技师、呼吸治疗师配合。TTA成员均需通过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课程学习和考核并获得美国外科协会(ACS)颁发的合格证书。根据美方专家指导及本院创伤急救人员不断探索,针对严重创伤患者,TTA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院前启动,指院前120接来患者,由院前医生快速评估后电话启动,院内创伤团队提前准备,录入患者信息,做好抢救准备。第二类是院内启动,指患者自行来院,由急诊外科医生接诊快速评估,启动创伤团队。同时规范启动严重创伤救治流程的标准(TTA Criteria),创伤患者符合以下任何一条标准,应立即启动TTA:(1)创伤患者任何时间证实收缩压 < 90 mmHg(或一岁以下婴儿 < 70 mmHg)(1 mmHg=0.133 kPa);(2)创伤患者任何地点心率 > 120次/min;(3)刀刺伤或贯通伤,伤及颈部、胸部、腹部,手肘或膝盖以上近端肢体;(4)创伤导致GCS < 9;(5)创伤患者从其他医院转入,已经处于输血维持生命体征状态者;(6)气管插管的创伤患者;(7)院间转运患者已行气管插管或者有呼吸困难者;(8)所有创伤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9)自缢患者GCS < 8, HR > 120次/min,或者SBP < 90 mmHg者;(10)年龄 > 70岁(平地摔倒者除外);(11)急诊主治/接诊医师自主判断的其他情况。
1.2 方法本院急诊科2013至2015年收治需严重创伤患者125例作为对照组,2016年至2018年4月109例严重创伤作为TTA组。全部患者均符合严重创伤标准启动,同时根据美国严重创伤结局研究(MOTS)推荐的院内创伤救治修正创伤评分(RTS),根据动脉收缩压(SBP)、呼吸频率(RR)、格拉斯哥评分(GCS)三项指标,评价创伤严重程度。
所有进入创伤单元的患者均佩戴条码腕带,护士用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扫码获取急诊创伤救治时间节点,录入质控考核表,建立数据库。
2 结果对照组男98例,女27例,年龄14~75岁,平均29.5岁;TTA组男86例,女23例,年龄10~79岁,平均30.8岁。具体病例资料见表 1~2。
指标 | 对照组(n=125) | TTA组(n=109) |
年龄(岁,Mean±SD) | 27.5±6.1 | 28.8±7.5 |
男性/女性(例) | 98/27 | 86/23 |
RTS评分(Mean±SD) | 6.5±1.8 | 6.9±2.0 |
GCS评分(Mean±SD) | 8.5±1.5 | 8.7±1.8 |
受伤机制 | 对照组(n=125) | TTA组(n=109) |
交通事故 | 48 | 45 |
高处坠落伤 | 26 | 18 |
重物砸伤 | 18 | 15 |
钝器袭击伤 | 9 | 9 |
其他损伤 | 24 | 22 |
通过建立创伤质量数据库,对照组和TTA组主要质控数据对比见表 3。
指标 | 对照组(n=125) | TTA组(n=109) |
绿色通道停留时间(min) | 93.6 | 66.7 |
输血时间(min) | 42.3 | 14.7 |
CT检查时间(min) | 39.5 | 32.3 |
直接进入手术室或介入室时间(min) | 82.1 | 52.3 |
病死率(%) | 19.20 | 12.84 |
注:TTA组CT为增强CT时间、输血时间为开展紧急非同型输血平均时间 |
TTA组在急诊科绿色通道停留时间、输血时间、CT检查时间、直接进入介入室或手术室时间等指标上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TTA团队的建立,可提升严重创伤救治的整体能力,缩短急诊救治时间,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3 讨论目前国内创伤救治普遍存在一下问题:(1)院前急救时间过长;(2)现场救治人员总体缺乏规范化培训;(3)院前与医院之间缺乏信息交换;(4)综合医院分科过细,缺乏创伤专科化救治团队;(5)救治现场与救治医院均缺乏规范、科学的救治流程;(6)创伤救治缺乏质量控制体系,救治无改进,导致我国目前的严重创伤救治水平较低,病死率及致残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随着急诊急救工作的发展,国内很多医院都在创建创伤中心,不同于美国,国内没有专职创伤外科医生,有些医院不具备独立的创伤外科病房和创伤ICU,同时目前创伤模式并不统一,这给创伤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带来了困难。结合本医院自身特点,与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医学中心建立合作项目,参照美国一级创伤中心标准,建立多学科成员组成的创伤救治团队,5个日常TTA小组,参加7 × 24小时值班。创伤TTA采用Bcity手表接收机,急诊值班人员在主机上发送TTA指令,创伤队员快速响应,须10 min内到达急诊科。TTA团队通过近两年对严重创伤救治的初步探索,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1)改变目前创伤救治分块管理的模式为统一管理模式;按照美国创伤救治中心的标准,即使以往分散而松散“多学科协作”模式转变为“以创伤中心为主导的多学科协助救治模式”,整合院前、急诊、外科、介入、麻醉以及创伤ICU等相关科室,创伤团队的专业医生按照标准的方法和流程决定多发伤和复合伤患者的救治,创伤团队的医生决定“创伤控制手术”、“微创介入治疗”等快速的创伤救治措施,特殊情况请相关专科会诊,协同救治[10]。(2)改进救治理念和流程。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腹部常规进行增强CT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重要血管损伤,准确显示实质脏器损伤的范围和程度[11];医院建立了紧急非同型输血制度;建立网上绿色通道,解决繁琐的缴费记账流程等。(3)创伤人员资质完善。创伤团队所有成员通过正规的有国际资质认证的培训,团队成员必须通过并获得美国外科学会(ACS)颁发的ATLS证书,外科医生通过美国ASSET培训证书;急诊科和ICU医生有关辅助人员均具备呼吸治疗师培训证书、CRRT培训证书、超声技术培训证书,所有手术及技能操作通过医院医务授权。同时建立完善的创伤初次级评估和救治标准。(4)不断完善创伤质量控制与改进体系。创伤中心设置专职质量管理员,对以下工作进行统计、督导、分析及组织创伤质量会。①创伤患者信息资料登记。由专人负责创伤患者信息登记,并进行AIS评分,所有资料录入按美国创伤质量控制要求进行;②定期举办院科两级M & M会议。专职质控管理人员负责,科主任、院长亲自主持会议;③持续改进。专职质控管理人员负责,院领导亲自督导;未来三年内,将建立信息化急救系统,将信息化、远程可视化引入危急重症救治过程,该系统实现了从救护车出车到专业创伤团队介入救治全过程的监测、统一调度和多学科的无缝连接,提高了救治效率、缩短了救治时间,为严重创伤的救治提供快捷通道。
近年,国家对于创伤救治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视,为配合国家《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的通知》,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建立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提升创伤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12],今年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结合通知相关内容,笔者所在团队不断探索和改进救治模式。作为城市区域性医疗中心,TTA的建立对于创伤救治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尤其是在急诊科救治环节的绿色通道停留时间、输血时间、CT检查时间、直接进入介入室或手术室时间等指标上取得了提升,赢得抢救的黄金时间,也降低了创伤患者的病死率。
[1] | 寇玉辉, 殷晓峰, 王天兵, 等. 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7(2): 207-209. DOI:10.3969/j.issn.1671-167X.2015.02.004 |
[2] | 陈轶强, 孙婓予.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2(2): 153-154. DOI:10.13214/j.cnki.cjotadm.2015.02.060 |
[3] | 王正国. 创伤研究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21(6): 565-56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6.001 |
[4] | Harmsena AMK, Giannakopoulosb GF, Moerbeek PR, et al. The influence of prehospital time on trauma patients outcome: a systematic review[J]. Injury, 2015, 46(4): 602-609. DOI:10.1016/j.injury.2015.01.008 |
[5] | Sobrino J, Shafi S. Timing and causes of death after injuries[J]. Proc (Bayl Univ Med Cent), 2013, 26(2): 120-123. DOI:10.1080/08998280.2013.11928934 |
[6] | Tisherman SA, Schmicker RH, Brasel KJ, et al.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all deaths in both the shock 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hypertonic saline trials of the resuscitation outcomes consortium[J]. Ann Surg, 2015, 261(3): 586-590. DOI:10.1097/SLA.0000000000000837 |
[7] | Jiang GY, Shen WF, Gan JX. Development of the trauma emergency care system based on the three links theoty[J]. Chin J Traumatol, 2005, 8(5): 259-262. |
[8] | 赵小纲. 严重创伤救治若干新进展[J]. 创伤外科杂志, 2013, 15(2): 190-192. DOI:10.3969/j.issn.1009-4237.2013.02.037 |
[9] | 陈云强, 颜时姣, 龙凯军, 等. 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创伤救治新模式探索[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5): 488-49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05.002 |
[10] | 罗卫庆, 任志刚, 郑树森. 损伤控制性外科在普通外科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11): 195-202.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3.11.025 |
[11] | 明建中, 刘涛, 相呈县, 等. 外伤危急症患者腹部急诊增强CT扫描的诊断价值分析[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7, 26(2): 247-252. DOI:10.15953/j.1004-4140.2017.26.02.14 |
[12] | 居旻杰, 屠国伟, 贺黉裕, 等. 再入重症监护室患者的预后多因素分析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6): 624-62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06.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