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Vol. 28 Issue (2): 272-274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2.033
急危重症医学的文献计量与热点可视化分析
张燕蕾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 100191

急危重症医学最早可追溯至1853年-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南丁格尔建立的ICU的雏形。1971年美国重症医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重症医学的正式诞生[1-2]。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2009年2月,卫生部颁布《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必须成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也被批准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2013年11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发布《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在经历了SARS、手足口病、汶川大地震后,急危重症医学也越受重视,但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国内外急危重症医学研究的全面系统梳理。本文以文献计量学分析为基础,对国内外急危重症医学文献的年代、期刊、作者、机构等的分布情况以及关键词和研究热点等进行系统地分析,以期为急危重症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促进学科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英文数据选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00-),检索式为TS=(“Critical care”)。中文数据选择中国知网(CNKI,1915-)、万方(1900-)、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1978-),CNKI的检索策略为“SU=('急重症'+'危重症')”,万方的检索策略为“(SU='急重症')OR(SU='危重症')”,SinoMed的检索策略为“危重病人医疗/全部副主题词AND危重症”。检索日期为2018年12月1日,经检索得到英文文献32 034篇,中文文献31 790篇。排除学位论文、稿约、期刊简介、专家介绍、会议纪要、报纸、述评、译作、作者回复等类型的文献,最终获得英文文献27 808篇,中文文献28 593篇。

1.2 研究方法

由于数据格式不统一,本文首先使用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对中文数据的格式进行处理、合并后,再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CiteSpace是由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开发的一款基于Java的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可以用于展示某一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演变过程[3]。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原理,选用CiteSpace软件对急危重症医学相关文献的年代、期刊、作者、机构、国家及关键词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年代分布

急危重症医学最早的英文文献发表于1971年,当年累计发表了7篇英文文献。1971-2018年该方面的英文文献始终处于上升趋势,尤其是2005年以后,上升幅度加大。

急危重症医学的中文文献方面,本文检索到的最早发表的文献是王瑞武等于1964年发表在《天津医药杂志》(现《天津医药》)上的关于“抗结核药物并用激素治疗急重症肺结核”的论文。此后的几年空缺,直到1975年才又出现了第二篇中文论文。之后继续空缺,第三篇论文出现于1979年。自1979年后,中文文献数量开始逐年上升,但数量上仍然不敌英文文献。这种较英文文献数量少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05年。自2006年起,中文文献的数量开始超过英文文献,且较英文文献的上升趋势更明显。急危重症医学中英文文献年代分布见图 1

图 1 急危重症医学中英文文献年代分布图
2.2 文献的期刊分布

急危重症医学的英文文献分布于2 382种期刊上,其中Critical Care Medicine发文最多,为3 274篇。Chest位于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做多期刊的第6位;中文文献分布于1 374种期刊上,发文最多的是《内科急危重症杂志》,发文3 199篇。急危重症医学的国内外期刊top6见表 1

表 1 急危重症医学的国内外期刊top6
  期刊名称 论文量(篇)
英文
  Critical Care Medicine 3 274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952
  Cricical Care 918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 657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561
  CHEST 530
中文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3 199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794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492
  国际呼吸杂志 325
  中国医药指南 286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73
2.3 文献的作者分布

加拿大McMaster(麦克马斯特大学)大学的Cook DJ (125篇)、澳大利亚Melbourne(墨尔本)大学的Bellomo R (123篇)、加拿大Queens(皇后)大学的Heyland DK (116篇)、美国Pittsburgh(匹兹堡)大学的Angus DC (111篇)、美国Washington(华盛顿)大学的Curtits JR (105篇)是急危重症医学英文文献的发文量最多的前5名作者。北京急救中心的冯庚(140篇)、内蒙古包钢医院的杨敬平(112篇)、北京朝阳医院的王辰(101篇)、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曾红科(96篇)、北京安贞医院的聂绍平(94篇)是该方面中文文献发文量最高的5位作者。

2.4 文献的机构分布

在急危重症医学英文文献中,发文最多的机构是University of Calfornia System(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系统),累计发文量是1 090篇。第二和第三名分别是University of Toronto(多伦多大学)和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分别发文1 084和1 065篇,与第一名的发文数量差距不大。急危重症医学的国际顶尖研究机构top10见表 2

表 2 急危重症医学的国际顶尖研究机构top10
  机构 论文篇数
University of Calfornia System 1 084
University of Toronto 1 065
United States Environmetnal Protection Agency 1 051
Pensylvania Comonwealth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903
University of Pittsbergh 790
University of Pensylvania 690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674
University of London 618
Va Boston Healthcare System 608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509
2.5 文献的国家分布

发表急危重症医学领域的英文文献方面,美国最多,达13 530篇,比排名发文第2~9名的国家的发文量的总和(11 676篇)还多。中国进入到了该方面发文量第10名的位置,SCI收录文献发文数量为542篇。急危重症医学发文量最高的前10名国家见表 3

表 3 急危重症医学发文量最高的国家top10
国家 发文量
美国 13 530
英国 2 746
加拿大 2 654
澳大利亚 1 579
德国 1 189
法国 955
西班牙 749
意大利 674
荷兰 588
中国 542
2.6 文献的关键词分析 2.6.1 关键词词频分析

对关键词频次的分析一般用来反映某一学科研究的热点[4]。将CiteSpace分析软件时间范围从1964-2018年,切片设置为2,将分析结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数据抽取对象设置为30,选择关键路径算法(Pathfinder),对急危重症医学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英文文献共计得到91个关键词结点、281条关键词连线,密度为0.686。按照关键词频次统计,急危重症医学中的前10位关键词是:intensive care unit(3 414次)、mortality(2 785次)、management(1 567次)、sepsis(1 354次)、unit(1 321次)、mechanical ventilation(1 212次)、septic shock(1 196次)、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992次)、children(927次)、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860次)。关键词critical care(7 891次)因与检索词相同,未列出。

对中文文献进行分析,共得到102个关键词结点、308条关键词连线,密度为0.0598。按关键词词频顺序,得到急危重症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的十大关键词(由于本文文献的检索词为危重症,因此,危重症相关词语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必然较高。为避免产生不正确的干扰项,将这类词删除,不计入关键词频次的排序中)依次为:护理(1 504次)、预后(695次)、治疗(642次)、手足口病(542次)、机械通气(529次)、儿童(516次)、ICU(420次)、诊断(393次)、肠内营养(388次)、脓毒症(339次)。此外,关键词“危重症”(2 241次)、“急危重症”(668次)、危重症患者(509次)、重症(355次)等由于与检索词相近,未参与排序。

2.6.2 关键词中心度分析

在CiteSpace软件中,中心度(Centrality)一词用于衡量某一关键词的重要程度,中心度的数值越大,表示其在网络中就越重要,其受关注的程度就越大,文献的影响力就越高[8]。在英文文献中心度最高的是intensive care unit(0.35)、mortality(0.32)、sepsis(0.14)、mechanical ventilation(0.11)、septic shock(0.10)、complication(0.10)、monitoring(0.09)、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0.08)、trauma(0.08)、infection(0.06)。见图 2

图 2 急危重症医学英文文献的时区视图

中文文献中心度最高的是补气药(中心度0.36),其次是西药(中心度0.30)、清热解毒药(中心度0.18)、儿科危重症(中心度0.15)、清热剂(中心度0.14)、护理(中心度0.13)、新生儿(中心度0.11)、患者(中心度0.10)、预后(中心度0.09)、脑出血(中心度0.08)。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相关的关键词如补阴药、炙甘草、元参、玄参、姜黄属、活血祛瘀药、蒲公英、丹参、陈皮、芒硝、瓜萎、麦门冬等也出现在了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名单之中。见图 3

图 3 急危重症医学中文文献的时区视图
2.6.3 关键词时区分析

从关键词时区分析图中可以看出,国际上的急危重症医学从上世纪90年代对致死率、ICU、儿童、管理的研究,逐渐过渡到2000年以后的危险因素影响、严重脓毒症、急性肺损伤,以及随机对照试验。

20世纪急危重症的国内研究以急诊和患者的研究为起始点,到了90年代演进为重症肺炎的治疗、护理,以及机械通气及相关的并发症及预后等,2000以后逐渐开始关注儿童,2010年后开始对甲流、手足口病、脓毒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进行研究。急危重症医学中英文文献的时区视图见图 2-3

3 讨论

2007年起,CNKI数据库中无法将2007年后的“中华”系类期刊查全,因此本文联合使用了CNKI、万方和SinoMed数据库,以保证查全。在英文数据方面,WOS数据库覆盖面更广,PubMed数据库则主要收录医学领域的内容,考虑到这一点,本文选择了WOS数据库作为英文数据的来源。在数据量方面,本文经检索得到的中文文献比英文文献数据多,可能是由于本次中文文献检索较为全面,而WOS数据库主要集中的是高水平文献有关,但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次检索到的最早的急危重症医学的中文文献为1 964年的一篇文献,而最早的英文文献是1971年的7篇文献。然而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国内比国外更早开展了急危重症医学这一学科。应该看到的是,1964年发表的中文文献仅是有关于“急重症肺结核的治疗”的一篇论文,且当时并未形成急危重症医学这一理论或学科。之后国内研究情况也是断断续续,相隔11年后,才有第2篇该方面的论文出现。一直到1979年后,国内才逐渐开始形成急危重症医学学科研究的态势。在开始阶段,国内的数量一直较国外少。2006年之后,国内的该方面研究开始飞速发展,相关文献上涨的势头甚至超过了国外。这一突然上涨,可能与SARS、手足口病以及汶川大地震等突发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使得整个社会意识到了急危重症医学的重要性,此外也与政府加大了相关投入有关。

我国的急危重症医学虽然在快速发展,但在国际范围内并未出现有影响力的作者,也缺少影响力的突出研究机构,整个国家在国际发文方面,虽然在世界范围内排行第10,但仅是美国的总发文量的4%(542/13 530),实力差距非常悬殊。说明中国的急危重症医学亟待发展,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急危重症医学研究中中医药在的作用凸显,文献量增大,一些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滋阴补肾的中药纷纷在文献中出现,有些已经成功用于临床。中医药在急危重症方面是否还有更大的作用,尚待更多的专业人员潜心研究。对中外文文献的词频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中文文献主要集中于急危重症的护理、治疗、诊断、以及儿童急危重症等方面的研究,而是国外20世纪90年代更多研究的内容。目前,外文文献更多的是集中于急危重症的危险因素、随机对照试验等方面。

总之,我国的急危重症医学已经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美国等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医药与急危重症医学的结合,成为中文文献的新热点,应以中国特色与国际研究趋势结合,实现学科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席修明. 危重症医学—快速发展的临床学科[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7(05): 555-55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7.05.002
[2] 范明亮. 重症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4): 186-187. DOI:10.15887/j.cnki.13-1389/r.2014.04.002
[3] Chen C.CiteSpace[EB/OL]. http://cluster.cis.drexel.edu/~cchen/citespace/, 2018-12-1.
[4] 陈悦, 等.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