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Vol. 28 Issue (7): 903-904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7.022
尤瑞克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赵丽丽 , 姜立刚 , 唐晶 , 陈莹 , 郭丹 , 张洋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 13200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由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卒中协会(ASA)于2009年提出,指发生于脑、脊髓、视网膜的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同时未伴有急性脑梗死存在[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TIA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TIA以一过性或短暂性的脑动脉供血障碍引起的偏瘫、失语或者感觉障碍为临床特点,持续时间较短,但是TIA后有较大的概率发展为卒中。因此,TIA是需紧急干预的卒中高危因素,尽早诊断和个性化治疗能够使TIA患者发展为卒中的概率明显下降[2]。而在目前的TIA的治疗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为Ⅰ类A级证据推荐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3];在抗凝治疗方面目前常用的药物是低分子肝素钙,但是其具有较高的出血风险,一旦发生出血事件易导致严重后果。而尤瑞克林作为靶向血管扩张剂,其活性成份为一种从人尿液中提取的尿激肽原酶,可直接作用于缺血区病灶,对局部血管有显著的扩张作用,还可以保护和恢复血管内皮功能,并且具有较强的开启侧支循环的作用[4]。本研究通过对比人尿激肽原酶(尤瑞克林)和低分子肝素钙在TIA患者的应用,明确人尿激肽原酶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以及其安全性,为TIA的临床诊治提供强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神经二科和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一科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门急诊收治的TIA患者100例,将其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有头晕、偏瘫、失语、肢体麻木等。治疗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8~72岁,(52.4±6.7)岁,颈内动脉TIA 27例,椎基底动脉TIA 23例;合并疾病包括:高血压45例,冠心病36例,房颤39例,糖尿病25例。对照组50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36~76岁,(54.3±7.2)岁,颈内动脉系统TIA 3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20例,合并疾病包括:高血压46例,冠心病38例,房颤36例,糖尿病23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合并疾病以及临床表现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 1

表 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年龄(岁,Mean±SD) 性别(例) 临床表现(例) 血管系统(例) 合并疾病(例)
头晕 失语 肢体麻木 偏瘫 颈内动脉系 椎基底动脉 高血压 冠心病 房颤 糖尿病
治疗组 50 52.4±6.7 28 22 43 12 23 7 27 23 45 36 39 25
对照组 50 54.3±7.2 24 26 40 10 20 9 30 20 46 38 36 23
t/χ2 0.755 0.862 0.437 0.568 0.882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5]中TIA诊断标准;(2)头颅CT或MR检查颅内占位、脑梗死和脑出血除外;(3)近一周内曾有TIA发作史;(4)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神经功能障碍存在,非由TIA引起;(2)严重的心、肺、肾功能障碍患者;(3)恶性肿瘤患者以及近期有感染史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4)有颅脑手术史患者;(5)拒绝签署知情同意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改善脑血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及对症等综合治疗,同时控制血压血糖,此外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次日起75 mg/d)联合阿司匹林(75 mg/d),14 d为一个疗程。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0.15 PNA单位尤瑞克林溶于100 mL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14 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脐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000 U/12 h,连续14 d。

1.4 观察指标 1.4.1 检验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14 d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纤维蛋白原(Fg),并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观察治疗前后CT或MR情况。

1.4.2 疗效

显效:接受治疗后7 d内TIA发作停止;有效:接受治疗后7 d内发作频率减少且于一疗程内发作基本停止;无效:接受治疗后14 d发作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恶化:复查头颅CT或MR出现脑梗死表现,或出现脑出血病情恶化表现。总有效率由显效+有效例数得出。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频数(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疗效的比较采用有序资料的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检验结果对比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下降,且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且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检验指标均未低于正常值。检验结果治疗见表 2

表 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检验指标比较(Mean±SD)
  组别 血小板计数(×109/L) APTT(s) PT(s) Fg(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227±38.4 159±40.3 33.8±2.5 39.4±2.6 10.9±1.9 13.7±2.4 3.7±1.2 3.2±1.4
对照组 224±39.7 161±27.6 33.5±2.3 40.4±2.7 11.0±2.1 14.2±2.2 3.9±1.4 3.3±1.3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

治疗组中显效及有效患者例数均高于对照组,无效及恶化例数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总体有效率方面,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 3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恶化 总有效率
治疗组 50 36(72) 10(20) 4(8) 0(0) 46(92)
对照组 50 25(50) 14(28) 5(10) 6(12) 39(78)
Z 8.462 12.463
P < 0.05 < 0.05
2.3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对比

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停药后症状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对照组患者有2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4例患者有皮下轻微瘀斑,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2例疗效恶化患者出现了颅内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TIA是由于颅内动脉一过性或者短暂性缺血引起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缺血症状的临床表现具有局灶性、一过性、反复性等特点[6],反复发生TIA的患者有很高的概率发生脑卒中,患者发生TIA后的2、7、30、90 d发生脑卒中的概率分别为3.5%、5.2%、8.0%、9.2%,得到系统治疗的TIA后90 d的卒中概率可降至1%~3%[7];因此对于确诊的TIA患者必须给予紧急干预,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TIA的发病机制学说中最为常见的是“微栓子论”[8],一旦确诊了TIA并且排除了心源性原因,应立即启动抗血小板治疗,而国内外的指南和文献[9-10]中指出阿司匹林是二级预防中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于环氧化酶(COX1),抑制血小板释放和聚集反应,改善微循环从而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而氯吡格雷可以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多个反应位点,能够更好地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同时能够减少血管内皮损伤,降低新的缺血的发生概率。在抗凝治疗方面,低分子肝素钙具有生物利用度高,抗凝作用强,半衰期长等特点,对体内外血栓的形成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是其在改善血液循环方面较差,且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11]。尤瑞克林(人尿激肽原酶),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药物,它主要是从健康成人尿液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在生物转化中可将激肽原转化为血管舒张素及激肽等活性物质,目前国内已有研究证实此药具有靶向血管扩张剂[12],扩张缺血区血管内皮的管径[13],同时对血管内皮及微小血管有显著保护作用[14],同时快速开启侧枝循环[4],抑制炎症介质释放[15],促进神经细胞再生[16]。近年基础研究显示其还具有减少半暗带缺血区作用,不仅能够延缓动脉血栓的形成,而且能够减小血栓的体积。

本研究采用尤瑞克林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TIA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在控制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方面取得了与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相同的治疗效果,同时在治疗后患者的疗效方面,显效及有效率方面尤瑞克林组明显优于低分子肝素钙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比中发现,尤瑞克林也具有比低分子肝素钙更少的不良反应和出血风险,提示尤瑞克林作用机制强于抗凝药物,且疗效确切显著。

综上所述,尤瑞克林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有效控制TIA症状的发作,同时具有较少的出血风险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作为一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 50(2): 530-533. DOI: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1.06.025
[2] Giles MF, Albers GW, Amarenco P, et al. Addition of brain infarction to the ABCD2 score (ABCD2I):a collaborative analysis of unpublished data on 4574 patients[J]. Stroke, 2010, 41(9): 1907-1913. DOI:10.1161/STROKEAHA.110.578971
[3] 倪金迪, 李响, 刘梅, 等. 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核心内容(2014年AHA/ASA版)[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5(1): 65-73.
[4] 莫俊宁, 李又佳, 黄燕. 人尿激肽原酶对脑梗死灶周围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J]. 中国临床研究, 2017, 30(3): 289-293. DOI:10.13429/j.cnki.cjcr.2017.03.001
[5] 王拥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新概念[J]. 国际脑血管疾病杂志, 2005, 13(2): 81-88. DOI:10.3760/cma.j.issn.1673-4165.2005.02.001
[6] 楼小亮.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24): 1965-1967. DOI:10.3969/j.issn.1005-2194.2007.24.028
[7] Wong KS, Wang Y, Leng X, et al. Early dual versus mono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acute non-cardioembolic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irculation, 2013, 128(15): 1656-1666.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3.003187
[8] Alhusban A, Fagan SC.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the elderly: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 Am J Geriatr Pharmacother, 2011, 9(3): 143-152. DOI:10.1016/j.amjopharm.2011.04.002
[9] Lee M, Saver JL, Hong KS, et al. Risk-benefit profile of long-term dual- versus single-antiplatelet therapy among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nn Intern Med, 2013, 159(7): 463-470. DOI:10.7326/0003-4819-159-7-201310010-00006
[10] Ssi-Yan-Kai G, Nasr N, Faury A, et al.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or occlusion predicts ischemic recurrence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 Am J Neuroradiol, 2013, 34(1): 185-190. DOI:10.3174/ajnr.a3144
[11] 杨剑文, 杨期明, 徐玉艳, 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6): 652-653. DOI:10.3969/j.issn.1009-0126.2013.06.029
[12] 张芳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小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D].天津: 天津医科大学, 2015.
[13] 刘宣, 孙晓培, 李明, 等. 尤瑞克林治疗不同TOAST亚型脑梗死的疗效[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4, 33(5): 353-356.
[14] 连佛彦, 石正洪. 低分子肝素对照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5): 19-22.
[15] 殷琪, 许晋川, 文国强, 等. 阿司匹林联合尤瑞克林治疗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疗效观察[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4, 28(9): 927-928.
[16] 张申, 刘喜灿, 赵丹鹏, 等. 尤瑞克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6, 32(16): 1449-1452. DOI:10.13699/j.cnki.1001-6821.2016.1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