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是指机械作用所致的机体结构、组织完整性破坏或功能障碍[1]。由于其突发性、发生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创伤救治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10%人群的死因可归因于创伤[2]。在我国,每年因创伤死亡约40万人[3],创伤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第三位死因,是青壮年的首位死因[1]。因此,创伤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4]。目前,国内已报道了北京[5]、汕头[6]、深圳[7]、沈阳[8]等多个城市的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卫生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未来预测的研究主要偏向于创伤后的并发症、输血、修复时间、预后、结局等方向,而对创伤未来趋势预测的研究却较少。多项研究显示,创伤也是新疆乌鲁木齐院前急救最主要的疾病类型[9-10]。本研究以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中心2011—2018年院前急救创伤数据为基础,拟对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创伤现状和未来五年的情况做分析和预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调度指挥系统数据库中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共427 754例院前急救患者病例信息。疾病分类及编码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创伤主要包括打伤、车祸外伤、交通事故、摔伤、坠落伤、砸伤、坍塌、手外伤、足外伤、刀刺伤、电击伤、冻伤、淹溺、脑外伤、脑震荡、神经损伤、血管损伤、中暑、动物咬伤、自杀、未特指外伤等。总人口数、男女性人数、各年龄段人数、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比、老龄人口数、医护人员数等所用数据均来自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
1.2 分组根据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将年龄分为≤17岁、18~34岁、35~59岁、≥60岁四组;按照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划分,将地区分为9个地区。根据乌鲁木齐市气象局标准,将季节分为春(3月—5月)、夏(6月—8月)、秋(9月—11月)、冬(12月—2月)。
1.3 研究方法 1.3.1 院前急救创伤现状研究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8年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创伤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
1.3.2 院前急救创伤量的预测分别采用单因素灰色GM(1, 1)模型、多因素灰色模型和移动平均(moving average model, MA)模型对乌鲁木齐市2019—2023年院前急救创伤患者人次进行年预测。季节预测采用单因素灰色GM(1, 1)模型和季节性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 SARIMA)模型。建立的预测模型均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均方根误差(RMSE)进行精度评价。残差=实际值-预测值,
(1)单因素灰色GM(1, 1)模型。灰色模型(grey model,GM)是基于少量的、不完全的信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累加等处理,建立微分预测模型,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预测。其拟合预测表达式为:
(2)多因素灰色模型。多因素灰色预测模型考虑到多种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结合了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与GM(1, 1)模型,预测的结果更具实际意义。本研究中院前急救创伤总量受到多种因素如总人口数、老龄人口等的影响,因此采用该模型对2019—2023年院前急救创伤总量进行年预测。
(3)MA模型。其是常用的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模型,其公式为:
(4)SARIMA模型。其是常用的季节预测模型,模型表达式为:SARIMA(p, d, q)(P, D, Q)s, 其中p为非季节性自回归阶数,d为非季节性差分次数,q为非季节性移动平均阶数,P为季节性自回归阶数,D为季节性差分次数,Q为季节性移动平均阶数,s为周期。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并进行核对,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单因素灰色GM(1, 1)模型和多因素灰色模型预测在Excel 2010中完成,MA模型和SARIMA模型预测在SPSS 20.0统计软件中进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乌鲁木齐市2011-2018年院前急救创伤现状研究 2.1.1 人群分布特征(1)性别分布。研究显示,乌鲁木齐市2011—2018年院前急救创伤患者中,男性共58 063人次,女性共29 350人次,男女比为1.98:1。男性发病率(534.91/10万)明显高于女性(274.88/10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 659.707,P < 0.01),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95倍。不同性别的创伤发病率均呈总体增长趋势,见图 1~2。
![]() |
图 1 乌鲁木齐市2011—2018年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性别分布 Fig 1 Gender distribution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auma patients in Urumqi from 2011 to 2018 |
|
![]() |
图 2 乌鲁木齐市2011—2017年不同性别的创伤发病率变化 Fig 2 Changes in the incidence of trauma in different genders in Urumqi from 2011 to 2017 |
|
(2)年龄分布。院前急救创伤患者发病的年龄为(42.93±19.69)岁。从各年龄段构成比来看,35~59岁占比最大(42%),其次为18~34岁(32%),≤17岁占比最少(6%)。在发病率上,≤17岁(172.33/10万)、18~34岁(484.24/10万)、35~59岁(425.65/10万)、≥60岁(644.23/10万)各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 958.224,P < 0.01),≥60岁人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17岁人群发病率最低。
2.1.2 时间分布特征(1)年份分布。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总人次已由2011年10 195人次增加到2017年12 244人次,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各年份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140,P < 0.01)。创伤患者人次和发病率在2016年以后出现急剧上升趋势,见图 3。
![]() |
图 3 乌鲁木齐市2011—2017各年份院前急救创伤患者人次数和发病率变化 Fig 3 Changes in the number and incidence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auma patients in Urumqi City in 2011-2017 |
|
(2)季节和月份分布。季节分布上,夏季(27 123人次,31.03%)高发,其次是秋季(24 218人次,27.71%)和春季(20 627人次,23.60%),冬季(15 445人次,17.67%)较少见。月份分布上,七、八、九三个月份院前急救创伤量最大,分别为9 098(10.41%)、9 535(10.91%)、8 950(10.24%)人次,而一(5 119人次,5.86%)、二(4 294人次,4.91%)、三(5 480人次,6.27%)月份院前急救量较少。
2.1.3 地区分布特征高新区(新市区)的急救量最大(23 157人次,26.50%),其次为沙依巴克区(18 900人次,21.63%)。除乌鲁木齐以外的地区,达坂城区院前急救量最少(1 701人次,1.95%),见表 1。
地区 | 人次数 | 构成比(%) |
不详 | 1 088 | 1.23 |
天山区 | 12 741 | 14.58 |
沙依巴克区 | 18 900 | 21.63 |
新市区(高新区) | 23 157 | 26.50 |
水磨沟区 | 11 185 | 12.80 |
经开区(头区) | 6 070 | 6.95 |
米东区 | 10 269 | 11.75 |
达坂城区 | 1 701 | 1.95 |
乌鲁木齐县 | 2 200 | 2.52 |
乌市以外 | 82 | 0.09 |
合计 | 87 393 | 100 |
(1)单因素灰色GM(1, 1)模型。初步建立预测模型
年份 | 实际值 | 单因素灰色GM(1, 1)模型 | 多因素灰色模型MA1模型 | MAL模型 | ||||||||||
预测值 | 残差 | 相对误差 | MAE | 预测值 | 残差 | 相对误差 | MAE | 预测值 | 残差 | 相对误差 | MAE | |||
2011 | 10195 | 10195 | 0 | 0 | 10195 | 0 | 0 | 10108 | 87 | -0.0086 | ||||
2012 | 10607 | 11135 | -528 | 0.0498 | 451.1250 | 11308 | -701 | 0.0661 | 607.428 6 | 10331 | 276 | -0.0261 | 205.125 0 | |
2013 | 10572 | 11301 | -729 | 0.0690 | 11340 | -768 | 0.0726 | 10456 | 116 | -0.0109 | ||||
2014 | 10 937 | 11 472 | -535 | 0.048 9 | MAPE | 11371 | -434 | 0.0397 | MAPE | 10820 | 117 | -0.0107 | MAPE | |
2015 | 11 301 | 11 643 | -342 | 0.030 3 | 11423 | -122 | 0.0108 | 11080 | 221 | -0.0195 | ||||
2016 | 10 615 | 11 819 | -1 204 | 0.113 4 | 11438 | -823 | 0.0775 | 11256 | -641 | 0.0604 | ||||
2017 | 12 244 | 11 995 | 249 | -0.020 3 | 0.0417 | 11471 | 773 | -0.0631 | 0.0545 | 12256 | -12 | 0.001 | 0.0189 | |
2018 | 12 154 | 12 176 | -22 | 0.001 8 | 11523 | 631 | -0.0519 | 11983 | 171 | -0.014 | ||||
2019 | - | 12 359 | - | - | RMSE | 11556 | - | - | RMSE | 12088 | - | - | RMSE | |
2020 | - | 12 544 | - | - | 11591 | - | - | 12506 | - | - | ||||
2021 | - | 12 733 | - | - | 11626 | - | - | 12772 | - | - | ||||
2022 | - | 12 923 | - | - | 583.6860 | 11661 | - | - | 649.9982 | 13039 | - | - | 273.8606 | |
2023 | - | 13 118 | - | - | 11715 | - | - | 13305 | - | - | ||||
注:GM,灰色模型(grey model);MA1,移动平均模型(moving average);MA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PE,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RMSE,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
(2)多因素灰色模型。令Y为院前急救创伤总量,X1为总人口数,X2为人均GDP,X3为人均可支配收入,X4为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比,X5为老龄人口数,X6为医护人员数。采用逐步回归分析(Stepwise)法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同时考虑到各变量间共线性的问题,最终X4、X5进入方程,其回归方程为:y(t)=3 849.700+167.469×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比+178.521×老龄人口数
对模型进行检验,得F=41.389,P < 0.05,R2=0.954,所建模型在检验水准为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用于预测。
分别对X4、X5建立灰色GM(1, 1)模型,预测精度分别为四级(不合格)、三级(勉强合格),分别使用缓冲算子
(3)MA模型。经过反复尝试和比较,本研究最终选定MA1模型,其数学表达式为:
![]() |
图 4 院前急救创伤患者人次数MA1模型预测 Fig 4 Prediction of total amount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auma patients with MA1 model |
|
单因素灰色GM(1, 1)模型、多因素灰色模型、MA1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28 0、0.019 0、-0.003 6,再结合表 2的MAE、MAPE、RMSE等结果,发现MA1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因此以该模型数据作为最终的年预测结果。
2.2.2 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总量的季节预测(1)单因素灰色GM(1, 1)模型。预测模型为
季度 | 单因素灰色GM(1, 1)模型 | SARIMA模型 | ||
预测值 | MAE | 预测值 | MAE | |
2019-Q1 | 3 269 | 47.1290 | 3086 | 110.3704 |
2019-Q2 | 3 289 | 3904 | ||
2019-Q3 | 3 310 | 3593 | ||
2019-Q4 | 3 331 | MAPE | 2723 | MAPE |
2020-Q1 | 3 352 | 3322 | ||
2020-Q2 | 3 373 | 4135 | ||
2020-Q3 | 3 394 | 0.0156 | 3187 | 01.0408 |
2020-Q4 | 3 416 | 2953 | ||
2021-Q1 | 3 438 | RMSE | 3577 | RMSE |
2021-Q2 | 3 459 | 4392 | ||
2021-Q3 | 3 481 | 4044 | ||
2021-Q4 | 3 503 | 65.7093 | 3231 | 139.7254 |
2022-Q1 | 3 525 | 3865 | ||
2022-Q2 | 3 548 | 平均相对误差 | 4680 | 平均相对误差 |
2022-Q3 | 3 570 | 1332 | ||
2022-Q4 | 3 592 | 3540 | ||
2023-Q1 | 3 615 | 4184 | ||
2023-Q2 | 3 638 | 0.0003 | 4999 | 0.0001 |
2023-Q3 | 3 661 | 4651 | ||
2023-Q4 | 3684 | - | ||
注:GM,灰色模型(grey model);MA1,移动平均模型(moving average);MA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PE,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RMSE,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Q1,春(3—5月);Q2,夏(6—8月);Q3,秋(9—11月);Q4,冬(12—2月) |
(2)SARIMA模型。根据SARIMA模型参数的选定标准,结合平稳R2、BIC和参数简约化原则,经过反复尝试和比较,本研究最终选定SARIMA(0, 1, 1)(2, 2, 0)4模型,其数学表达式为
![]() |
Q1:春(3-5月);Q3:秋(9-11月) 图 5 院前急救创伤患者人次数SARIMA(0, 1, 1)(2, 2, 0)4模型的季节预测 Fig 5 Seasonal prediction of total amount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auma patients with SARIMA(0, 1, 1)(2, 2, 0)4 model |
|
观察预测图可知,该模型的预测效果精度不断下降,对2021年及以后的预测效果不好,所以以月为单位建立SARIMA模型对院前急救创伤患者人次数进行预测。建立的预测模型为SARIMA(1, 0, 1)(0, 1, 2)12模型,其数学表达式为
![]() |
图 6 院前急救创伤患者人次数SARIMA(1, 0, 1)(0, 1, 2)12模型的季节预测 Fig 6 Seasonal prediction of total amount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auma patients with SARIMA(1, 0, 1)(0, 1, 2)12 model |
|
对比两种模型预测误差可知,单因素灰色GM(1, 1)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因此以该模型数据作为最终的季节预测结果。
3 讨论创伤几乎是每个国家儿童和工作人群的主要死因,除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外,创伤的致残率极高,患者后期生命质量下降以及昂贵的医疗费用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和伤残负担[11]。全球范围内创伤的疾病负担很重[12],但是在改善人群健康时常常被相关政府部门忽略。发达国家已在建立健全创伤急救体系、创伤的预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中等收入国家创伤的发病率更高[13],更应该予以重视。我国的院前急救体系起步较晚,仍存在院前急救创伤网络不健全、缺乏规范化救治体系、急救模式不完善、基础研究待深入、整体观念匮乏等问题[14-15]。因此,了解其现状特征并分析未来趋势的变化,有助于建立和发展创伤预防计划,完善院前急救服务系统。本研究发现,乌鲁木齐院前急救创伤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老年人发病率最高,夏季为高发季节,多发于新市区(高新区)。单因素灰色GM(1, 1)模型、多因素灰色模型、MA1模型预测2023年院前急救创伤总量分别为13 118人次、11 715人次、13 305人次。单因素灰色GM(1, 1)模型、SARIMA模型对夏季的预测量分别为3 638人次、4 999人次。这将为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创伤服务相关卫生决策提供参考。
院前急救创伤人群以男性、35~59岁人群为主,这与梁素瑞等[9]和李辉[1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与男性、青壮年工作性质、参与的社会活动等有关。同时,该类人群酗酒比例较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虽然老年人院前急救创伤所占比例不高,但是其创伤发病率却是最高的,这提示老年人也是创伤的高危人群,摔倒是最常见的创伤机制,可能与年龄增长所致的身体整体功能和免疫力下降、新陈代谢能力减弱、对危险因素的感知能力下降、对外界刺激反应能力下降等有关[17],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也会影响到创伤的发生。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估计到2030年我国平均人口寿命将到79岁,这将对院前急救创伤体系提出新的挑战。
夏季是院前急救创伤的高发季节,以8月份最为显著。陈郁强[6]和马宏飞等[18]的研究也发现了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夏季没有暴雪、雾霾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导致出行人数增多。冀翠华等[5]的研究表明,创伤与气温、相对湿度正相关,与风速、气压负相关。8月是乌鲁木齐夏季最热的时期,高温易造成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神经调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等,中暑人数会增加。同时,受高温天气的影响,人们更容易产生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也是酗酒、打架斗殴、人际矛盾冲突的敏感期。本研究创伤高发的月份与余益民[7]和刘永欣等[8]的研究有一定出入,这可能是南方、北方地理气候条件差异所致。
本研究发现,2011—2018年院前急救创伤总量逐年增加,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增加,预计到2023年,院前急救患者将增至13 305人次,其中夏季达3 638人次。这可能与乌鲁木齐经济发展带来的流动人口增加、总人口数的增加、交通事故频繁等有关。其中,交通事故所致创伤可以通过改善道路运输体系、加强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增强人群安全防范意识等措施得到一定控制。交通伤是创伤最常见的致伤因素之一[9, 16, 19],全球每年约120万人死于交通伤[20]。马宏飞等[21]对乌鲁木齐的交通伤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交通伤患者数量逐年增加,这说明乌鲁木齐创伤急救患者人次增多很有可能与频发的交通事故有关。另外,环境恶化、房屋建筑安全性差、工厂缺乏必备的安全保障、工业化革新滞后等也是创伤的诱因[22]。
基于本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⑴政府应加大对院前急救创伤资金投入和抢救仪器设备的支持,专业急救人员应加强创伤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应做好基本自救知识的公众宣传工作。⑵加强男性、青壮年、老年人健康知识宣讲以及模拟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⑶根据现状及预测结果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新市区(高新区)以及夏季可适当增设院前急救点、增加院前急救人员数、技术设备等。
综上所述,乌鲁木齐院前急救创伤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老年人发病率最高,夏季为高发季节,院前急救创伤需求量会持续增加,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院前急救资源的配置,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和效率。本研究主要依据现有的院前急救调度指挥系统的数据对创伤院前院前急救进行分析,但院前急救创伤总量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预测还不够全面,今后应纳入更多因素进行预测和完善。由于院前急救时间紧迫并没有对患者的创伤评分和评估结果进行收集,也没有患者后续情况的追踪调查,今后应进一步完善。
[1] | 钱安瑜, 张茂. 积极参与创伤中心建设, 加速急诊学科发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5): 550-55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5.002 |
[2] | Søreide K. Epidemiology of major trauma[J]. Br J Surg, 2009, 96(7): 697-698. DOI:10.1002//bjs.6643 |
[3] | Wang SY, Li YH, Chi GB, et al. Injury-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 an under-recognised public-health problem[J]. Lancet, 2008, 372(9651): 1765-1773. DOI:10.1016//s0140-6736(08)61367-7 |
[4] | Borse NN, Hyder AA. Call for more research on injury from the developing world: results of a bibliometric analysis[J]. Indian J Med Res, 2009, 129(3): 321. |
[5] | 冀翠华, 王丽萍, 王式功, 等. 北京市创伤发病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1(1): 98-102. DOI:10.13885//j.issn.0455-2059.2015.01.015 |
[6] | 陈郁强.汕头市院前急救创伤流行病学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研究[D].汕头: 汕头大学, 2015. |
[7] | 余益民.深圳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与急救结局研究[D].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 2017. |
[8] | 刘永欣, 韩壮. 沈阳市创伤院前急救情况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8, 13(8): 197-198.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8.117 |
[9] | 梁素瑞, 黄艺仪, 黄燕梅, 等. 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 2017, 15(2): 156-158.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7.02.011 |
[10] | 张婷婷. 2011-2015年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及分布特征研究[D].乌鲁木齐: 新疆医科大学, 2016. |
[11] | Mock C, Quansah R, Krishnan R, et al. Strengthening the prevention and care of injuries worldwide[J]. Lancet, 2004, 363(9427): 2172-2179. DOI:10.1016//s0140-6736(04)16510-0 |
[12] | Krug EG, Sharma GK, Lozano R. The global burden of injuries[J]. Am J Public Heal, 2000, 90(4): 523-526. DOI:10.2105//ajph.90.4.523 |
[13] | Coimbra R, Leenen LPH, Marzi I. Innovation in trauma care: 2nd world trauma congress and 15th European congress of trauma and emergency surgery[J]. Eur J Trauma Emerg Surg, 2014, 40(2): 105-106. DOI:10.1007//s00068-014-0393-8 |
[14] | 刘中民. 改善急救模式提高创伤救治水平[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2, 11(2): 79-80. DOI:10.3760//j.issn.1671-0282.2002.02.002 |
[15] | 陈力, 黎檀实. 建立与完善我国创伤急救医疗体系刍议[J]. 临床急诊杂志, 2011, 12(6): 376-378. DOI:10.3969//j.issn.1009-5918.2011.06.005 |
[16] | 李辉.单创伤中心6889例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救治与结局分析[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
[17] | 王昊, 任银, 钟坚. 回顾性分析老年创伤患者急救的临床特点[J]. 中国伤残医学, 2017, 25(23): 5-7. DOI:10.13214//j.cnki.cjotadm.2017.23.003 |
[18] | 马宏飞, 肖开提·依布拉音, 杨建中, 等. 乌鲁木齐市2011—2012年院前急救创伤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12): 1380-1383.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4.12.014 |
[19] | Ho AFW, Chew D, Wong TH, et al. Prehospital trauma care in Singapore[J]. Prehospital Emerg Care, 2015, 19(3): 409-415. DOI:10.3109//10903127.2014.980477 |
[20] | 王正国. 道路交通伤的现状和未来[J]. 创伤外科杂志, 2011, 13(3): 193-196. DOI:10.3969//j.issn.1009-4237.2011.03.001 |
[21] | 马宏飞, 亚力坤·赛来, 肖开提·伊不拉音, 等. 乌鲁木齐市2009-2011年道路交通伤患者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创伤杂志, 2014, 30(7): 712-713.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4.07.021 |
[22] | Satterthwaite D. The impact on health urban environments[J]. Environ Urbanization, 1993, 5(2): 87-111. DOI:10.1177//095624789300500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