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舟五号至神舟十二号,我国进行了从载人航天到空间站的跨越,进入长期载人驻留任务,载人任务医疗救护保障始终伴随每次任务。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在圆满完成“神五至神十一”的医疗救护保障任务的基础上,继续承担神舟十二号空间站任务医疗救护保障。护理团队作为医疗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次任务中积累了大量救护保障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护理工作流程[1]。神舟十二号,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2]。面对空间站任务的新挑战,如何完成医疗救护任务保障,取得成绩,是新课题需要理论+实践。一线救援一直是载人航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勤保障的工作核心。在神舟十二号空间站任务中,比起之前的主着陆场返回任务,增加了发射任务、飞船驻留期间保障任务,在以往救护保障经验的基础上,对医疗救护保障流程完善和优化,为今后执行空间站医疗救护保障任务打下坚实基础。现将医疗救护保障特点和护理工作报道如下。
1 空间站医疗救护保障特点 1.1 人员身心素质此次任务包括发射段、运行段、返回段全程,任务环节多,时间长(从前期准备到任务结束持续6个多月),对人员身心都有严格的要求。第一,人员身体健康是基础,体能优秀是关键,同时能够适应野外高强度训练演练;第二,要能在直升机飞行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敏捷的思维,准确无误处理各种伤情和突发状况。心理健康、抗干扰能力强、面对各种疑难伤情、复杂环境能够沉着冷静,正确处置,确保不出现任何失误[3]。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1.2 人员技术能力能够熟练在不同野外气候环境、直升机平台内和医疗救护车内进行各种护理技术操作,配合医生完成各种危重伤情救治。有丰富的临床抢救救护经验,能够配合外伤包扎固定,协助搬运航天员。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包括便携式呼吸机、心电监护除颤仪、负压吸引器、储血箱等)的使用。熟练掌握各种可能发生伤情的救治流程。
1.3 环境设备器材之前的载人航天卫勤保障任务,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行都在四子王旗草原返回,而神舟十二号任务环境有所变化,发射段、运行段和返回段涉及戈壁、沙漠、沼泽、湖泊特殊环境,给医疗救护保障提出了新科目和要求。而后面的神舟任务涉及气候也很复杂,极寒和高温气候均会出现。之前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返回是在11月中旬,主着陆场区天气寒冷,最低可达-20℃,环境气候特殊[4]。特殊环境和气候对仪器、设备、器材都是考验,保证它们在特殊情况下正常运行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1.4 可能伤情伤病此次空间站任务,航天员在轨时间3个月,开始了空间站长期驻留人员的工作模式,对于航天员的身体健康也开启了新挑战,以往美国和前苏联的经验提示,在轨时间越长,航天员发生伤病情和意外的可能性越大。
1.4.1 意外事故人类在60多年的航天探险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回顾国外载人航天发生的事故和安全问题有:①淹溺、②爆炸复合伤、③冲击伤、④呼吸系统损伤、⑤撞击伤、⑥冻伤、⑦饥饿和缺水。
1.4.2 发生过的疾病国外载人航天飞行中,航天员发生过的疾病:①运动病、②前庭障碍、③胃溃疡、④病毒感染、⑤眼部不适、⑥泌尿系感染和结石、⑦心率失常、⑧焦虑失眠纳差。
1.4.3 可能出现的伤情和病情载人航天飞行中,待发段、发射段、运行段、返回段和着陆后可能出现的伤情和病情:①中暑、②冻伤、③淹溺、④缺氧、⑤冲击过载伤(腹部外伤、颅脑损伤、胸部损伤、骨折)、⑥失血性休克、⑦严重烧伤、⑧减压病、⑨有害生物侵袭损伤。
1.5 新冠疫情常态化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国内散发、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有序顺利推进载人航天工程进行,对整个参试单位、场区、人员的防疫工作是重中之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也是此次任务的一个新挑战。
2 医疗救护保障护理工作空间站医疗救护保障与医院工作和其他卫勤任务有很大不同,针对任务保障特点,护理工作涵盖了人员培训、人员选拔、物资准备与维护、演练训练、护理流程制订、疫情防控六方面。
2.1 人员培训空间站医疗救护保障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理论培训包括参加“神舟任务航天员医疗救护培训班”学习和单位组织的空间站任务保障理论授课,内容为载人航天工程概况、返回程序、相关技术状态、航天医学理论、救护实施方案、各种伤情及特殊环境下航天员救治流程。技能培训主要学习熟练掌握仪器设备使用,熟悉各个伤情救治实操,准确无误执行医嘱。训练各种环境下的技术操作(静脉输液/注射、骨髓枪穿刺技术、止血、包扎、固定、导尿、放置胃管等),保证顺利完成每次操作。特殊工况的技能培训,如直升机索降技术,要求队员人人掌握,每个护士在训练中必须完成索降训练实操,掌握动作要领能够在实战中迅速到位,展开救治工作。
2.2 人员选拔人员主要从军政素质、自身素质、业务能力3个核心维度进行评价。挑选身体健康、体能优秀、政治合格、积极向上、敢于担当的护士。能够勇挑重担、无私奉献;不怕苦不怕累。有敏锐的观察力,沟通和解决处理问题能力强,保密意识强。能够适应各种复杂野外环境训练并能在野外、直升飞机、医疗救护车上熟练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能主动进行各项体能训练。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2.3 物资准备与维护按照保障预案要求,仪器设备分为气道管理,循环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液体管理四大模块,包括便携式除颤起搏监护仪、呼吸机、标准型轮式担架车(兼急救床)、铲式担架、电动吸引器、储运血箱、白板、被褥、氧气瓶(9 L、12 L)输液泵、注射泵、4个综合急救箱,2个备用包,1个随行急救保健箱。涉及耗材165种,药品21类66种,共计698件物资。所有物资均有唯一编号,在直升机救护平台展开,位置固定,见附图 1、2。物资使用中,也做了一些细节工作,比方针对戈壁、沙漠风沙大,训练中尘土多的情况,给监护仪的导联线使用上了保护套,将导联线包裹在一起变成1根线,既方便使用,又便于擦拭整理,起到很好防尘效果,见附图 3、4。每次训练结束,所有物资进行擦拭清洁、线路梳理、电池充放电、物品入库保存;对于一次性耗材使用后进行登记,每周进行盘点,任务结束所有物资进行交接、库存进行核对、使用进行核销。考虑到空间站任务的连续性,此次所有耗材在装箱单中标注了有效期,药品标注了给药途径、稀释用制剂、有效期。保证后续医疗队快速熟悉物资、高效便捷使用。
2.4 演训演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从4月中旬的开始准备到9月中旬结束,历时5个多月,医疗队在主着陆场驻留77 d,进行了33次集中演练训练,演训频率大概每1/3 d,其中搜救、医疗、航空、洗消等7个单位空地联合全系统演练12次。
演练中队员克服了风沙、高温、荒漠、戈壁、噪音等复杂气候环境和困难,在直升飞机救护平台上完成各种处置、训练。飞机上救护的空间狭小,噪音大,飞行过程中会有颠簸,同时1名护士要配合3名医生工作,要求每名护士在训练演练中重复训练熟记所有设备装备的位置,物品位置,三架医疗救护机物品位置统一,有序摆放,所携箱包物品也要做到整齐划一,方便拿取,心中有数,第一时间准确无误取出物品。完成各项救治护理工作,正确执行医嘱,同时要做好记录签名。按照流程和预案一步步完成各项操作,习惯在嘈杂环境下用手势+卡片+白板写字的形式进行救护交流,做到沉着冷静、有条不紊。把每次演训当实战进行,每次任务认真复盘,改进不足,提高技能。
2.5 护理流程制订针对可能出现的伤情,制定了心肺复苏急救护理、失血性休克、气道护理、腹部外伤、脊柱骨折脊髓损伤、颅脑损伤、胸部外伤、烧伤护理、推进剂中毒、减压病、航天运动病共计11项护理流程,明确了舱前急救和直升机舱内处置护理流程,让护士可以迅速作出反应,第一时间配合医生完成救护。以腹部损伤护理流程为例,见附图 5。
2.6 防疫工作医疗救护队所有队员必须接种新冠疫苗,按照规定定期进行核酸检测,所有物资每次训练完毕清洁擦拭。运行段在医院工作待命期间做好个人防护,不聚会、不外出,按时核酸检测,保证个人健康。遵守场区的防疫规定,在做好防护防控的同时执行好任务。
总之,航天任务的医疗救护保障,从神舟五号到现在的空间站任务,各种流程预案已经整合优化。不同气候和环境对每次任务也是考验。携行设备装备先进、野战操作性强、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和复杂工况伤情使用。救护保障人员也做到了穷尽所想、精益求精、状态固化。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对新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在航天任务的医疗救护保障上不断做出新成绩,取得新成果。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本文有附录,请登录中华急诊网(www.cem.org.cn)浏览本文Html格式。
[1] | 化楠, 杨丽凤, 蔺宏伟, 等. 载人航天航天员意外伤情及现场和后送过程中护理应急预案研究[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12): 1-3. DOI:10.3969/j.issn.1008-9993.2003.12.001 |
[2]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正式发布[N]. 新京报[2021-06-15]. |
[3] | 吴洁, 宋海峰, 杜晓丹, 等. "神舟十一号" 飞船主着陆场医疗保障任务护理对策[J]. 军事医学, 2017, 41(3): 封3. DOI:10.7644/j.issn.1674-9960.2017.03.021 |
[4] | 谭荣, 顾建文, 李鲁, 等. "神舟十一号"飞船航天员医疗救护保障特点与应对策略[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2): 1325-132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12.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