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心脏骤停(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生存率在0.6%~25%之间,我国则不到1%[1-2],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OHCA的抢救时间窗为4~6 min,必须在时间窗内实施CPR与除颤;每延迟1 min,OHCA生存率降低10%。每平方公里的救护车数量需要增加80%才能将救护车响应时间缩短1 min[3]。在救护车到达之前的早期心肺复苏和除颤可以帮助提高OHCA的生存率和良好的神经系统预后[4-5]。全球复苏联盟(Global Resuscitation Alliance, GRA)建议使用智能技术扩展心肺复苏和公共除颤项目,通知OHCA事件周围的志愿者,提供早期心肺复苏和除颤[6-7]。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应用移动应用程序提高对OHCA的反应机会[8]。2007年起,欧美发达国家紧急医疗服务调度中心利用智能手机APP将急救志愿者纳入急救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9],调派急救志愿者参与急救,为OHCA患者提供早期CPR和除颤,从而挽救了更多OHCA患者的生命。青岛市急救中心运用“互联急救APP”,构建120调度中心AED电子地图,招募并培训急救志愿者,当120调度员利用MPDS调度系统问询判断为OHCA事件时,调度员在调派救护车及电话指导心肺复苏(T-CPR)的同时,通过“互联急救APP”或电话调派距离OHCA事件周围1.0~1.5 km内的志愿者。急救志愿者根据APP中显示的AED地图,获取AED参与现场急救。现对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互联急救APP”调派急救志愿者参与急救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以期为我国院前急救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调派急救志愿者参与OHCA急救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与设置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相关数据取自“互联急救APP”应用程序和青岛市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中心信息平台。本研究中涉及到的区域为青岛市市内四个区,即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李沧区,常住人口约282万。其中崂山区域389 km2,山区面积较广,急救网络覆盖较低。
1.2 “互联急救APP”的使用互联急救APP源于珠海市安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一个基于移动电话应用程序的互联急救APP程序,智能手机(安卓或IOS)均可下载,并能完全集成到EMS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中。青岛市急救中心调度员根据MPDS调度系统问询判断为OHCA事件时,启动“互联急救APP”发送救助信息或电话通知OHCA事件周围1.0~1.5 km范围内的注册急救志愿者,多位志愿者可以接受同一任务。途中志愿者不能前往,可选择“拒绝”,并填写拒绝原因。调度员根据现场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将信息推送给其他志愿者。志愿者登陆“互联急救APP”后,可设置该APP常驻手机后台,并实时发送自己的GPS位置信息给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系统。志愿者响应任务后,根据“互联急救APP”向其推送的OHCA事件地址,利用APP实时导航功能,查询并获取最近AED,或根据120调度员的指示获取AED赶赴现场CPR、实施除颤。调度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电话通知OHCA事件最近AED联系人将AED送往OHCA事发现场。有7名急救志愿者在私家车中放置AED,并黏贴“急救志愿服务车”及AED标识。崂山农村区域有50个卫生室配备AED、呼吸气囊、面罩等急救设备。接到APP或120调度电话通知后,可以迅速到达现场实施急救。
1.3 120 AED电子地图青岛市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系统与AED供应商的信息系统联网对接,对AED的类型、位置、联系人等信息登记备案,通过GIS地理信息子系统,绘制青岛市市内四区120“AED地图”,并适时更新完善。120调度员与急救志愿者均可通过“互联急救APP”精准定位AED,实现位置互通共享。目前青岛市市内四区入120 MPDS调派系统及互联急救APP网络的AED共135台,其AED的平均覆盖率为4.8台/10万人。见表 1。
指标a | 例数 (n) |
EMS组 | 志愿者组 | Z值 | P值 |
响应时间(min) | |||||
总体组 | 143 | 9.0(7.0, 11.0) | 10.0(7.0, 11.0) | -1.017 | 0.309 |
市内三区组 | 124 | 8.0(7.0, 10.0) | 10.0(7.0, 11.0) | -3.590 | 0.001 |
崂山区农村组 | 19 | 14.0(12.0,23.0) | 8.0(5.0,12.0) | -3.355 | 0.001 |
反应半径(km) | |||||
总体组 | 143 | 2.7(2.10, 3.20) | 0.80(0.60,1.00) | 0.01 | 0.001 |
市内三区组 | 124 | 2.60(2.10, 2.99) | 0.700(1.40, 0.90) | -9.667 | 0.001 |
崂山区农村组 | 19 | 9.00(7.20,12.50) | 2.10(1.00,2.30) | -3.823 | 0.001 |
注:a为M(Q1,Q3) |
青岛市急救中心志愿者按照基层医疗机构志愿者、急救机构(含青岛市急救中心、急救站)志愿者、社会急救志愿者三类注册管理。截止2022年3月31日,青岛市急救中心“互联急救APP”注册志愿者624人,年龄20~63岁,(37.9±8.8)岁,基本情况见附表 2。急救志愿者需在青岛市急救中心接受心肺复苏与AED等基础急救技能培训,或持有有效的专业证明或认可的心肺复苏培训证书,并同意遵守《青岛市急救中心急救志愿服务计划》,知晓“互联急救APP”调派方案,下载安装“互联急救APP”,获得青岛市急救中心的注册认证,愿意接受急救中心调派参与急救并接受电话回访。急救志愿者可自愿报名随救护车体验急救,两年一复训与考核,确保熟练掌握CPR与除颤等急救技能。
1.5 研究对象选择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青岛市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中心通过“互联急救APP”调派志愿者参与OHCA现场急救的病例,其表现为突发意识障碍,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或叹气样呼吸。排出肿瘤晚期、疾病终末期患者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发生的心脏停搏的患者。将EMS与急救志愿者分组,不同助行方式到达现场的志愿者进行分组,对其响应时间、反应半径进行对比。
1.6 伦理学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经青岛市急救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伦审委2022第(001)号]。
1.7 数据采集通过调取“互联急救APP”系统中的调度调派记录数据、院前急救病历,回收急救志愿服务登记反馈表,电话回访志愿者,统计分析志愿者响应时间、志愿者反应半径、EMS响应时间、EMS反应半径、AED除颤与CPR实施、院前复苏成功等情况。本研究所指院前复苏成功病例为志愿者于EMS之前到达并实施急救,经EMS接续救治送达医院前,心电监护证实患者出现窦性、房性等自主室上性心律。
1.8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表示。两组间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ils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志愿者响应、参与急救基本情况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青岛市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中心共派车142 222次,其中心脏骤停6 417例次,救护车平均到达现场时间为9.51 min。通过“互联急救APP”发送“ECHO”级别(即OHCA疑似病例)呼救指令2 170例次。其中169人次志愿者响应,响应率7.79%,13人次接单后取消响应,143人次(43名)志愿者到达OHCA病例呼救现场,到达率为6.6%。志愿者年龄中位数37(22,40)岁。143例OHCA病例年龄中位数71(62.5, 76)岁, 男性约为女性的2.4倍,8例为可除颤心率。
先于EMS到达志愿者35人次,其中携带或送达AED到达现场14人次,11人次因晚于或与EMS同时到达而未使用,3名志愿者使用了AED(2例为非可除颤心律,1例为可除颤心律实施除颤)。33人次志愿者实施了CPR(其中早到28人次,同时或晚于到达5人次)。其余信息见附表 3。
2.2 响应时间、反应半径比较分析总体组志愿者反应半径(0.8 km)明显小于EMS反应半径(2.7 k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志愿者组响应时间(10 min)长于EMS组响应时间(9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市内三区EMS组与志愿者组的反应半径、响应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崂山区农村组EMS与志愿者响应时间、反应半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崂山区乡医志愿者与市内三区志愿者反应半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崂山区乡医志愿者与市内三区志愿者响应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崂山区EMS与市内三区EMS反应半径、响应时间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指标 | 市内三区EMSa(n=124) | 崂山区EMSa(n=19) | Z值 | P值 | 市内三区志愿者组a(n=124) | 崂山区乡医志愿组a(n=19) | Z值 | P值 |
响应时间(min) | 8.0(7.0, 10.0) | 14.0(12.0,23.0) | -5.34 | 0.001 | 10.0(7.0, 11.0) | 8.0(5.0,12.0) | -0.738 | 0.460 |
反应半径(km) | 2.60(2.10, 2.99) | 9.00(7.20,12.50) | -6.89 | 0.001 | 0.70(1.40, 0.90) | 2.10(1.00,2.30) | -5.521 | 0.001 |
注:a为M(Q1,Q3);反应半径为志愿者或EMS到OHCA呼救事件地址的距离;响应时间为志愿者或EMS接受任务至到达OHCA呼救事件地址的时间 |
先于EMS到达志愿者实施CPR与EMS两组的响应-CPR间隔时间中位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附表 4。
2.4 不同交通方式到达现场志愿者反应半径与响应时间比较采用电动骑行方式的志愿者响应时间明显快于私家车组与步行组志愿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步行组志愿者的反应半径小于私家车、电动车助行方式的志愿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采用步行、私家车助行方式到达的志愿者,两组间响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附表 4。
3 讨论OHCA生存率是评价院外急救水平的金标准,时效性是救治0HCA的出发点和归宿[10]。我国城市EMS响应时间为10~15 min,超过10 min以上的OHCA抢救成功率几乎为0[11]。缩短急救“空窗期”,打造“5min社会救援圈”,同时借助信息化技术来促进单一的机构急救模式向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综合性急救模式的转型发展,以改善社会急救服务的质量与效率[12-13]。可除颤心率室速(VT)/室颤(VF)的患者在APP调派志愿者救治中获得显著的益处。有研究显示通过APP调派志愿者参加的OHCA患者的存活率是没有志愿者参与的2.8倍[2, 5]。美国、新加坡等利用非紧急医疗服务响应,如消防员和警察配备AED并训练,将AED设在公共区域(如机场、运动场),方便社区使用。针对已知心脏骤停高危人群的家庭、急救志愿者小组配备AED,实现了急救医疗同社区志愿服务的有益结合,有效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本研究中注册志愿者624人,急救志愿者的覆盖密度仅为3人/万人。仅有43名(143人次)志愿者对OHCA事件响应并到达现场,急救志愿者的注册人数、响应率与英国、美国等国家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见附表 5)。早于EMS到达的志愿者35人次,早于EMS实施CPR28人次,响应-CPR间隔时间中位数为5 min,接近“黄金4分钟”,明显短于EMS的9 min,能有效填补急救“空窗期”,提前CPR开始时间。
市内四区志愿者反应半径中位数0.8 km,对比EMS急救半径中位数2.7 km,将急救半径缩短近3.4倍。但市内四区志愿者响应时间中位数10 min长于EMS响应时间中位数9 min,志愿者自身的兼职身份、地理位置不熟悉,以及交通拥堵、私家车不具备特种车辆优先权、出入小区受限、停车不便、APP定位误差等均是影响志愿者晚到的主要因素。崂山农村区域EMS的反应半径中位数9 km明显大于市内三区EMS的反应半径中位数2.6 km,急救半径相对较大,急救体系覆盖率较低。崂山区志愿者反应半径中位数2.1 km是市内三区志愿者反应半径中位数0.7 km的3倍,但其响应时间中位数8 min明显短于市内三区志愿者、崂山区EMS响应时间的中位数(10 min与14 min)。调派崂山农村区域乡医志愿者参与急救,能明显缩短急救半径,提前急救时间,因此在农村区域充分借助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乡医群体熟悉地理位置,掌握辖区内居民健康信息,响应迅速的优势发展急救志愿队伍,接受120调派参与急救,对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区域的急救体系建设,提高急救体系覆盖率非常必要。
青岛市急救中心120AED电子地图的AED配置率仅为4.8台/10万人,远低于美国700台/10万人、法国部分地区的3 399台/10万、日本393.7台/10万人等国家的配置水平[3]。本研究中志愿者响应、到达现场的143人次中,可除颤心率8例,仅1人进行了AED除颤,OHCA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没有提高,主要原因为志愿者晚到及社区AED配置过少影响。调度通知志愿者送达AED1人次,携AED到达现场并除颤的13人次中,均为配备AED的志愿服务单元或崂山社区卫生室志愿者。可见,在现有城市AED配置率较低的情况下,利用私家车、电动车等灵活便捷的交通工具,选择在乡村社区卫生室配置AED等急救设备,是提高AED获取及使用率的可行途径。
本研究中,电动车骑行组志愿者反应半径中位数0.8 km,响应时间中位数6 min,其响应时间明显快于私家车、步行组,受城市交通拥堵、进入小区受限、停车难等因素影响较小。步行组志愿者的响应时间中位数为10 min,反应半径中位数为0.5 km,半径小于私家车、电动车组。志愿者反应半径100 m,快步行走至OHCA患者约需4 min。志愿者反应半径300~500 m,乘骑电动车至OHCA患者处4 min内到达。适宜的助行方式对于急救志愿者到达现场用时起关键性作用,在现有志愿者参与急救“畅行”支持保障机制未完善,受城市道路道路交通、停车不便等因素影响下,宜优先选择电动车骑行方式,300 m以内可优先选择步行到达。
本文有附录,请登录中华急诊网(www.cem.org.cn)浏览本文Html格式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 冉飘, 王静, 王秀玲, 等. 公众启动除颤PAD项目实施研究进展[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1, 9(5): 1005-1009. 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21.05.010 |
[2] | Dadon Z, Alpert EA, Jaff E, et al. Utilizing Advanced Tele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Response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Volunteers[J]. Disaster Med Public Health Prep, 2021, 15(1): 86-91. DOI:10.1017/dmp.2019.126 |
[3] | 赵旭峰, 董雪洁, 张琳, 等. 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普及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展望[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9, 14(2): 104-107.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9.02.002 |
[4] | 陈玉国. 我国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探讨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6): 663-66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6.001 |
[5] | Smith LM, Davidson PM, Halcomb EJ, et al. Can lay responder defibrillation programmes improve survival to hospital discharge following a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Aust Crit Care, 2007, 20(4): 137-145. DOI:10.1016/j.aucc.2007.08.003 |
[6] | Aeby D, Staeger P, Dami F. How to improve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placement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A case study[J]. PLoS One, 2021, 16(5): e0250591. DOI:10.1371/journal.pone.0250591 |
[7] | Nadarajan GD, Tiah L, Ho AFW, et al. Global resuscitation alliance utstein recommendations for developing emergency care systems to improve cardiac arrest survival[J]. Resuscitation, 2018, 132: 85-89.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8.08.022 |
[8] | Rumsfeld JS, Brooks SC, Aufderheide TP, et al. Use of mobile devices, social media, and crowdsourcing as digit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2016, 134(8): e87-e108.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428 |
[9] | Scquizzato T, Pallanch O, Belletti A, et al. Enhancing citizens response to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obile-phone systems to alert citizens as first responders[J]. Resuscitation, 2020, 152: 16-25.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20.05.006 |
[10] | 杜晶. 上海市社区急救体系实证及院外心脏骤停急救建模研究[D]. 上海: 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 |
[11] | 张文武, 徐军, 余涛, 等. 关于我国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建设的探讨[J]. 中国急救医学, 2019, 39(4): 309-312.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9.04.002 |
[12] | 张文武, 徐军, 梁锦峰, 等. 加快社会急救体系建设, 打造"5min社会救援圈"[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2): 156-158. |
[13] | 陈玉国. 我国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探讨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6): 663-66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6.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