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Vol. 32 Issue (2): 142-144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2.002
急诊应打造一支急性中毒专业化救治队伍
乔莉1,2 , 张劲松1,2     
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
2. 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南京 211166

随着我国现代急诊医疗救治体系的完善和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的需要,三级综合医院急诊承担了大量急性中毒的临床救治工作和群体中毒事件的医学救援任务。众所周知,急诊医疗工作面广量大,急诊医生接受的培训也大多是通科性质的急救技能和理论的学习,如心肺复苏、创伤、卒中、心肌梗死等前期紧急救治。一旦遇到中毒这一类复杂的临床疾病,急诊医生就暴露了临床毒理学、毒物学、毒代动力学、毒物检测等专业知识的不足。这种不足,已经成为急诊人独立救治中毒的短板。近十年来,随着临床毒理学的快速发展,毒物检测能力的逐步提高,生命支持技术的不断进步[1],打造一支急性中毒专业化救治队伍刻已经不容缓。

1 共识与临床中毒救治

临床中毒学由于其毒物品种的千差万别,新型毒物不断出现,都对当前临床中毒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毒理学知识及毒物检测能力不断与时俱进。国内从事和热心于中毒研究的急诊医学专家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撰写并发表了20多个与中毒救治相关的专家共识,如急性中毒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急性铊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3]、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临床诊断治疗专家共识[4]、蛇伤救治专家共识[5]等,极大地推动了中毒救治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近年来,由于百草枯退市而导致的敌草快临床中毒病例增多,相应的临床和基础实验对此开展了积极而深入的研究。2020年颁发的敌草快中毒专家共识[6]指出,与百草枯有相似结构和除草作用的敌草快,两者在临床、损伤和治疗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随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包括尸检、肾脏活检、动物实验、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和损伤机制的探讨,也逐步揭开了敌草快中毒的真面目,这些数据为临床救治敌草快中毒的规范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毒物检测与中毒临床

毒物鉴定和检测对于中毒患者救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日益为临床所重视。长期以来,只有疾病预防中心和职业病防治院具备有毒物检测能力。但由于体制和收费以及毒物检测特殊性等的困扰,除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身公共卫生工作开展毒物检测外,疾病预防中心和职业病防治院很少对医疗机构提供日常毒物检测的服务。令人可喜的是,参加2022年全国中毒卫生应急检测实验室比对[7]的49家实验室中,除了27家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11家职业病院实验室,还有11家综合医院毒检实验室参加了室间质量评价。这些综合性医院分别为省属和直辖市的综合性医院或教学医院,为毒物检测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对社会开放开展毒物检测服务的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毒检实验室,就是11家综合医院之一。

毒物检测的逐步普及,是临床中毒治疗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关键。其利有三,有利于明确诊断;有利于判断暴露程度和病情评估;有利于混合中毒的识别。在本期专题中,我们对近年毒物检测等的相关临床数据做了组稿,以期对此方面的工作作一阶段性总结。895例送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行毒物/药物检测鉴定的结果显示:①提供暴露史的患者,毒检阳性率为78.19%;②暴露史不明确的患者,毒检阳性率为64.69%,最多见的为镇静/精神类药物(12.58%)、除草剂(3.99%)以及鼠药(3.37%);③2种及以上毒物暴露者,占阳性病例的22.55%;单一毒物/药物暴露者,占77.45%。就江苏省而言,毒物检测虽然和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开展了合作,但临床送检率估计不超过10%。这存在着理念上的不足,也存在标本送检操作中的流程问题。如何普及和常态化开展毒检,是未来中毒救治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关键之一。毒物检测的推广,将使得急诊医生对毒物和中毒的认识得到极大提高。临床中毒诊断中的一句俗语“来一患者,当你看什么病都不像时,就要考虑中毒”,这句话一定程度上是辩证客观的,但又存在些许无奈。毒检的出现,似可使这种无奈减少几分。

3 中毒学学术团体与专业团队

随着急诊医学和急诊亚专业的发展,在许多教学医院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已初步形成以临床中毒救治为亚专业的学科建设。地市级医院也也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培养专业人员从事和指导本院和区域的中毒患者救治。目前与急诊中毒临床相关的学术团体,有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中毒学组、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急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中毒学组、预防医学会应急专业委员会等。近年来,部分省份的医学会成立了中毒学专业委员会,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期待在中华医学会体系下能够成立中毒学专业分会,依靠我们国家最主要的学术平台“医学会”,来推动学术交流和救治能力的提升。2021年10月继浙江省之后,江苏省医学会中毒学专业分会成立[8],其委员专业构成涵盖综合医院急诊、职业病、公共卫生、毒理学、毒物检测、流行病学等。2022年12月,江苏省连云港市医学会成立了中毒学专业分会[9],是江苏第一个地市级医学会成立的临床中毒学专业分会。江苏的其他地区如淮安市、泰州市、扬州市、常州市,苏州市等地级市都在积极筹备,有望2023年在江苏省各地市级的医学会成立中毒学专业分会。学术组织的建立,搭建了中毒临床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协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了江苏省内医疗机构在中毒领域的交流合作。这样,在学术、技术和科研等方面打造的这支专业化的中毒救治队伍,对我国中毒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将有极大的裨益。

4 中毒救治专业化的践行

临床毒理学是一门涉及多方面的综合学科,是临床中毒救治的基础,同时临床毒物学检测,将为临床中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随着近十年来临床毒理学的发展普及,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急救专业委员所开展的大量学术交流,对于中毒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毒物检测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定范围内,毒物检测在临床已常态化开展,这就为中毒救治规范化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平台。急性中毒虽然常见,但总体而言,仍是急诊的一个小众的亚专业。笔者建议在综合性省级医院和教学医院,急诊应设立10人的中毒救治亚专业队伍,其中医生和护士各5人;地市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设立6~8人的中毒救治医护亚专业队伍;县市级医院设立3~4人的中毒救治医护专业人员。

5 院内中毒救治体系

院内中毒救治体系框架见图 1。院内中毒救治体系建设的目标是:①培训中毒亚专业人才;②系统地处理不同的中毒个案,不仅可以满足各类中毒管理和治疗需要,还有助于不断提高对毒物的认识,阐明不同种类毒物的作用机制和毒代动力学,评价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10];③发现特殊案例,进行收集、分析与整理,以提供本地区“防治”依据;④开展区域合作,提升我国中毒救治的规范性和同质性;⑤建立中毒数据库。

图 1 院内中毒救治体系
6 急诊中毒亚专业人员的技术要求

要有相对固定的人员,专门从事临床中毒的救治,培养真正的临床中毒救治专家[11]。能够专业的开展洗消、消化道毒物清除(洗胃、催吐、导泄);常见解毒剂储备和使用;严重中毒患者血液净化体外毒物清除技术,脏器功能和生命支持、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心脏起搏、体外膜肺氧合、人工肝技术等;持续心脏和循环监测和其他重要功能监测;具备采样留取合格的毒物检测样本,以及送检储存的能力。

中国毒理学会是我国从事毒理学研究和检测的权威学术机构,近年来与对于临床急性中毒等方面,为临床救治提供了专业化的交流平台,将会推动急性中毒临床救治水平的提高,这其中涉及到临床救治学、毒物检测学、毒理学、突发中毒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应急能力等的交流和提高。通过三到五年在各方位的学术交流、基层培训、应急案例教学等,在国家层面与中国CDC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军事医学院毒物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等建立密切联系,开展工作。同时整合全国有志于此的同道共同努力开展合作,在综合医院的急诊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急性中毒救治队伍。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乔莉, 张劲松. 重视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重症中毒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0, 1(2): 101-103. DOI:10.3761/j.issn.2096-7446.2020.02.001
[2]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 急性中毒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1): 1361-137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11.004
[3] 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毒学组. 中国急性铊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 33(4): 385-392. DOI:10.3760/cma.j.cn121430-20210305-00338
[4]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毒学组, 中国医生协会急诊医生分会, 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临床诊断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2): 171-17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2.008
[5] 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专家组. 2018年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J]. 中国急救医学, 2018, 38(12): 1026-1034.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8.12.002
[6] 急性敌草快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组. 急性敌草快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10): 1282-128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10.002
[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文件中疾控职急发〔 2022 〕 4号.
[8] 江苏省医学会苏医组函(2021)17号.
[9] 连云港市医学会连医会(2022)402号.
[10] WHO Guidelines for establishing a poison centre[EB/OL]. (2021-01-14)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09523.
[11] 乔莉, 张劲松. 我国急性中毒临床救治的现状与思考[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11): 1193-119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