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浙江省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急诊科,台州 318050;
3. 温岭东方医院,温岭 317525
区域性医联体急危重症急救平台是各个医共体急救网和“120”共同组成以时间轴为核心,体现区域性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力量[1-4]。该大平台依托网络平台,监测从呼叫到确切治疗的时间,要求救治流程同质化,“零通道”的理念,实现急危重症综合救治能力的共同提升[1, 5]。但目前基层医院急危重症诊疗经验匮乏,医疗体之间缺乏高效的互通转诊及反馈机制,导致病死率及致残率增加[6-7]。5G网络信息“零”延迟的特点为区域性医联体急救平台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契机。恩泽医院与温岭东方医院两家医联体单位依托5G信息平台推进急危重症早期决策、实践危重症分级诊疗、推进“零通道”转诊,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恩泽医院是具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三级甲等医院。东方医院是基层二级乙等医院,东方医院将需要转诊的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严重创伤患者转入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收治。AIS纳入标准:起病4.5 h内、溶栓治疗。AMI纳入标准:需急诊PCI治疗。创伤纳入标准:明确创伤史,需急诊手术治疗。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患者按优化后依托5G网络救治模式诊疗的患者纳入实施5G通信后,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按传统医联体救治模式诊疗的患者数据纳入实施5G通信前时期,2020年10月至2020年12月为5G网络实施时期。
1.2 联动方法 1.2.1 传统医联体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流程两家医院通过现场走访,记录患者入东方医院、转诊及上级恩泽医院诊疗的各个环节及时间节点,记录各个环节流程总时间(lead time, LT),即有效工作时间加等待时间,有效工作时间(process or processing time, PT)以及完成准确性(percent of complete and accuracy, C/A)。获得的传统救治模式呈串联模式,诊疗过程历经9个环节:询问病史查体、检验检查、基层医师决策转院或留监护室治疗、120急救车转院、两院区医师交接班、再次询问病史查体、复查并补充检验检查、多学科会诊(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送手术。
1.2.2 传统医联体急危重症救治模式缺陷分析通过现场走访等发现传统医联体急危重症救治模式的缺陷,详见表 1,采用ECRS分析法[取消(Eliminate)、合并(Combine)、调整顺序(Rearrange)、简化(Simplify)]进行整改。
环节 | 观察到问题 | 浪费分析 | ECRS分析 | 备注 |
基层医院 | ||||
1 | 前端处理未同质化 | 缺陷 | 重排 | 疾病识别滞后,病史查体检验影像等不完善,药物使用不到位 |
2 | 基层转诊决策独立,准确性欠佳 | 缺陷 | 重排 | 未分级诊疗 |
转诊 | ||||
1 | 转诊独立评估,风险评估不到位 | 缺陷 | 动作 | |
信息 | ||||
1 | 传递滞后、不完整 | 缺陷 | 重排 | 检验单遗失、影像未第一时间传递 |
上级医院 | ||||
1 | 无早期预警,未提前准备 | 等待 | 重排 | |
2 | MDT等处置滞后、效率低 | 等待 | 合并 | 启动时多方联系等待 |
医联体 | ||||
1 | 无协作 | 缺陷 | 重排 | 诊治缺陷未反馈、未共同决策 |
2 | 急救时间冗长、效率低下 | 缺陷 | 重排 | 存在两个询问病史及检验检查环节,远程会诊/MDT启动患者等待 |
借助5G信息平台,改传统流程的串联模式为并联模式,具体如下:首先询问病史查体,有MDT指征即启动远程会诊;检验检查后由恩泽医院启动专科会诊或MDT决策转诊、恩泽医院医师出诊东方医院或留东方医院治疗;患者转院途中,两家医院医师共同决策诊疗,恩泽医院预警术前准备、急救团队待命、完程挂号预检分诊等;恩泽医院医师复核病情,送手术治疗。
1.3 医联体急危重症救治模式整改 1.3.1 5G信息平台建设120转运急救车、东方医院急诊科及监护室与恩泽医院急救中心通过共享式MEC+专线模式搭建的5G DNN专网链接,实现了上/下行带宽500 M。两家医院影像学及检验数据使用光纤专线传输。基于上述设备实现生命体征、急救现场急救视频、影像检验结果实时传输,120急救车实时定位、邻近医院预警、跨院区多学科会诊等。恩泽医院与基层医院、120救护车网络拓扑结构图见图 1。
![]() |
图 1 医联体急危重症救治5G网络拓扑结构图 |
|
恩泽医院5G信息控制中心配置一位年资高于3年、职称为主治医师或以上的急诊科医师。
MDT流程:患者符合MDT指征;东方医院医师启动远程会诊,现场视频、影像资料实时传输至恩泽医院;两院区共同决策选择转诊、恩泽医院医师出诊基层医院或基层监护室治疗;转诊患者恩泽医院急诊医师启动专科或多点多方MDT,会诊控制平台通过专线获取病史检验及影像资料,通过区域急救APP投射至专科5G手机。区域急救APP为视屏会议软件,实现东方医院、恩泽医院急诊科、专科医师多方交互。
参与MDT的人员:东方医院急诊科医师、恩泽医院急诊科医师、专科高年资医师。MDT后组成现场急救团队,转诊救护车临近医院时到位,实现患者零等待。
MDT指征:心搏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GCS评分≤8分、HR > 120次/min、SBP < 90 mmHg(1 mmHg=0.133 kPa)、低体温、呼吸障碍或需要气管插管、头颈部或躯干贯穿伤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肢体毁损或严重复合伤者、心肌梗死、脑卒中起病 < 6 h等。
1.3.3 急危重症处理同质化管理人员培训:(1)两家医院医师共同制定AIS、AMI、创伤等急危重症诊治流程,通过双下沉进行培训。(2)远程会诊诊疗共同决策。(3)基层监护室患者两级医师通过信息网络共同管理。质控与反馈:(1)两院区共同监测各环节节点时间。(2)每季度急危重症处置缺陷反馈。(3)每季度视频会议反馈转诊典型案例的诊治。
1.3.4 急危重症处理集束化东方医院:(1)医师在维持循环呼吸情况下做以下处置,AIS为心电图,介入手术术前用药;AMI为心电图、头胸CT;创伤为全身CT,氨甲环酸静脉滴注。(2)检验组套:AIS为1紫1蓝1绿试管,AMI为2紫2蓝1绿试管,严重创伤为4紫1蓝2绿试管。恩泽医院:发布急救预警,急救团队待命,介入室/手术台协调,B超等设备到位,挂号办理住院等。
1.4 5G信息化前后疗效评价对比两组流程各环节PT、LT、C/A,基层医院滞留时间;AIS患者入恩泽医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oor-to-needle,DNT)、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成功时间(door-to-puncture time,DTP)、90 d的mRS评分;AMI患者入恩泽医院至冠状动脉开通时间(door-to-balloon,DTB)、绕行急诊例次、28 d病死率;严重创伤入恩泽医院至入手术室时间、28 d病死率。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采用Kolmogorov-Smirnov方法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检验为双侧,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5G通信前后诊疗的各个环节PT、LT、C/A对比实施5G通信后诊疗环节由9个缩减为6个,精减补充病史查体、检验检查环节,转诊决策并入MDT;MDT前置基层医院。实施5G通信后检验检查、决策转诊环节的PT,检验检查、决策转诊、MDT、送手术环节的LT均少于实施5G通信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病史查体、检验检查准确率高于实施5G通信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病史查体、120转诊、交接班/复核病情、MDT、送手术室环节的PT,病史查体、120转诊的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见表 2。
诊疗环节 | 实施5G通信前 | 实施5G通信后 | |||||
PT(min) | LT(min) | C/A(%) | PT(min) | LT(min) | C/A (%) | ||
基层医院 | |||||||
病史查体 | 10(8, 14) | 11(8, 15) | 86.18 | 11(8, 13) | 10(8, 14) | 98.46 | |
检验检查 | 20(16, 30) | 33(28, 48) | 62.60 | 15(13, 16)a | 16(13, 17)a | 98.46 | |
转诊决策 | 4(3, 5) | 23(20, 30) | 100.00 | 2(1, 3)a | 2(2, 3)a | - | |
120转诊 | 35(33, 39) | 38(35, 43) | 100.00 | 35(33, 39) | 36(34, 38) | 100.00 | |
上级医院 | |||||||
交接班/复核病情 | 3(2, 5) | 4(3, 6) | 100.00 | 3(2, 5) | 4(3, 6) | 100.00 | |
补充病史查体 | 6(4, 8) | 6(4, 9) | 100.00 | - | - | - | |
补充检验检查 | 8(5, 20) | 20(17, 25) | 100.00 | - | - | - | |
MDT | 9(5, 15) | 20(16, 26) | 100.00 | 10(6, 13) | 11(8, 14)a | 100.00 | |
送手术 | 6(5, 7) | 12(10, 16) | 100.00 | 5(4, 6) | 5(4, 7)a | 100.00 | |
注:与实施5G通信前对比,aP < 0.05 |
实施5G通信后DNT、DPT、DTB、创伤入院至入手术室时间、基层医院滞留时间均短于实施5G通信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AIS mRS评分≤2分占比、PCI患者绕行急诊例次高于实施5G通信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创伤患者28 d病死率低于高于实施5G通信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见表 3。AMI 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
指标 | 实施5G通信前 | 实施5G通信后 |
AIS患者(n) | 33 | 42 |
DNT(min)b | 35(25, 49) | 13(9, 21)a |
DPT(min)b | 65(55, 76) | 42(29, 57)a |
mRS评分≤2分(n, %) | 12(36.36) | 28(66.67)a |
AMI患者(n) | 38 | 42 |
DTB(min)b | 69(46, 89) | 53(43, 79)a |
绕行急诊例次(n, %) | 5(13.16) | 20(47.62)a |
28 d病死率(n, %) | 2(5.26) | 2(4.76) |
创伤患者(n) | 42 | 46 |
入院至送手术时间(min)b | 50(38, 67) | 31(15, 48)a |
28 d病死率(n, %) | 5(15.15) | 2(4.76)a |
AIS、AIM、创伤总病例(n) | 123 | 130 |
基层医院滞留时间(min)b | 69(55, 98) | 44(33, 54)a |
注:与5G通信实施前对比,aP < 0.05;b为M(Q1, Q3) |
典型病例1:先后实施ECPR 2例, 患者存活1例。存活患者为男性,36岁,猝死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左侧冠状动脉主干)。因“胸闷30 min”来东方医院就诊,入院3 min急诊黄区出现心搏停止,立即CPR,13 min启动跨院区急救,95 min建立V-A ECMO后转恩泽医院,CPR期间瞳孔未散大,体外循环建立时双侧瞳孔2.5 mm,对光反射迟钝,呼吸抽泣样,96 min后恢复窦性心律,110 min后转院并绕行急诊,163 min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3个月后脑功能表现分级量表为1级。
典型病例2:患者,女性,26岁,因“车祸后神志不清30 min”来院,入院时GCS评分8分,入院17 min双侧瞳孔散大,GCS评分3分,头颅CT提示:“右侧额顶颞部硬膜下出血”。启动跨院区急救流程,东方医院完善术前准备入手术室,恩泽医院神经外科出诊,入院至划皮时间为75 min,3个月后GCS评分15分。
2.3 5G通信实施后通过平台服务群体数据5G通信启用后医联体通过平台调度的救治病例数见表 4。
年份 | AIS | AMI | 创伤 | 其他 | 总例数 |
2021年 | 23(21.90) | 24(22.86) | 26(24.76) | 32(30.48) | 105 |
2022年 | 26(22.41) | 23(19.83) | 23(19.83) | 44(37.93) | 116 |
AMI、AIS等急危重症的预后与救治时间明确相关[9-10]。如何尽可能地缩短医共体医院、医联体医院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时间,从而达到治疗及决策的最优化,实现“基层急救-基层与上级医院共决策-转诊/MDT-入院即治疗”的无缝衔接模式, 进而达到医共体间建设的最终目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平的共同提升[2-3]。
浙江各地医共体急危重救治体现的建设均取得一定的成就,比如磐安县人民医院DNT平均时间由2018年108 min缩短至2019年的89 min,DTB由106 min下降至57 min[11];余姚市2017年DTB时间波动在77~88 min[12];本院实施5G网络通讯后转诊患者DNT中位数为13 min,最短为5 min,DTB为35 min,低于上述报道中的时间。
通过对比,5G网络医联体联动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急救时间利用效率提高:急救流程中无效等待时间从65 min缩短至6 min,急救时间时间利用有效率从63.24%提高至95.41%,尤其以MDT效率提高为著。5G网络信息零延迟的传输是MDT前置基层医院的基础。多方多点联动会诊避免了人员的无效走动、缩短无效等待时间。(2)急救流程精简:患者诊疗环节从9个缩减至6个,急救有效时间从129 min精减至72 min。有研究通过微信平台预警并传递信息缩短上级医院院内严重创伤救治时间[13]。5G网络信息传递的零损耗,杜绝转诊过程检验信息的遗失、CT等影像清晰度的下降,这一特点是微信等平台传输信息无法比拟的。优化后的流程MDT前置基层、交接班及补充检验环节删减、上级医院急诊停留时间的缩短得益于此。(3)诊疗共同决策:医联体共建中基层医院能力的提升是难点[14]。本实践中MDT前置弥补基层医院救治决策能力的羸弱,基层医师急救能力同质化共同提升。病史查体准确性、检验完整率的提高是救治理念趋同的表现。
本模式进一步可能的改进点如下:(1)查找并改进流程缺陷实现基层医院转诊急危重症患者绕行急诊;(2)实施基层医院院前预警,进一步缩短基层医院滞留时间等,有研究通过预警AIS滞留基层医院最短时间仅为8 min[9];(3)院前急救智能就近筛选目标医院实施可能会对救治模式产生影响。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陈鹏、李萍:流程调研、研究设计、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杨雲天:恩泽医院病例收集;杨鹏:流程调研、研究设计;罗琳娜、何贤君:持续质量改进;黄彩芬:恩泽医院资料收集
[1] |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 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共识专家组, 等. 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12): 1429-143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12.003 |
[2] | 邢玉华, 李子龙, 马岳峰, 等. 创新医共体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5): 647-64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5.006 |
[3] |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 等.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5): 553-55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5.003 |
[4] | 蔡文伟, 缪小燕, 石爱丽, 等. 浙江省院前急救120云平台的构建与体会[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12): 1718-172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12.029 |
[5] | 陈玉国. 我国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探讨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6): 663-66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6.001 |
[6] | 王魏魏. 吴江地区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现状调查[J/CD].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5, 1(2): 110-114.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15.02.008. |
[7] | 陈利群, 陈国锋, 李子龙, 等. 中国县级区域创伤三级救治网络体系建设模式探讨[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12): 1067-1070. DOI:10.3760/cma.j.cn501098-20200903-00579 |
[8] | 夏森林, 金禹辰, 徐鑫, 等. 城市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探索[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2): 260-26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2.025 |
[9] | 陈鹏, 杨鹏, 李萍, 等. 应用价值流分析优化跨院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疗流程的实践与探讨[J]. 医院管理论坛, 2022, 39(5): 47-50. DOI:10.3969/j.issn.1671-9069.2022.05.012 |
[10] | 王仙伟, 王敏霞, 李萍, 等. 基于价值流分析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流程的实践与探讨[J]. 医院管理论坛, 2021, 38(5) 42-45, 86. DOI:10.3969/j.issn.1671-9069.2021.05.012 |
[11] | 陈健良, 陈勇, 黄明伟, 等. 磐安县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实践[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5): 653-65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5.008 |
[12] | 李哲, 李子龙, 谢益辉, 等. 浙东地区县域医共体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5): 649-65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5.007 |
[13] | 陈鹏, 严小娟. 优化急危重症患者院前院内急救流程的实践与探讨[J]. 医院管理坛谈, 2022, 39(12): 58-62. DOI:10.3969/j.issn.1671-9069.2022.12.015 |
[14] | 周涛, 李树炎, 阮玉瑛, 等. 严重多发伤的医院—社区一体化救治[J]. 中国急救医学, 2017, 37(9): 864-867.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7.09.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