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Vol. 32 Issue (4): 455-463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4.003
复苏中心建设浙江共识
浙江省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 浙江省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中心 , 浙江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 , 浙江省高压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 浙江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 浙江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全球发生率高、预后差的重大卫生问题[1-2]。我国每年有约105万人遭受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的发生率也比较高,但出院存活率却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1-6]。分析当前我国心肺复苏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心脏骤停的预防、预警、早期互救体系还不完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复苏后综合征的处理和康复治疗上各地发展不充分、不规范、不平衡[5, 7-8]。通过加强心脏骤停中心(cardiac arrest centre,CAC)建设,优化心脏骤停复苏整个链条中相关资源的配置和救治流程,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9-12]。2018年浙江省在国内率先正式提出“复苏中心”的概念[7],相对于“心脏骤停中心”可能更符合国人的表达习惯。复苏中心是指医疗机构针对心脏骤停患者建立的专门体系,涵盖从心脏骤停预防到急救、监护、治疗、康复的全过程,通过整合各种医疗资源并优化整个救治流程,确保复苏所需的相关学科、人员力量、技术设备、空间场地和信息联系等得以高效协调地运作,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救治服务,争取最佳的复苏结局。

在复苏中心建设方面,国内已有不少医院和专家进行了积极探索,对于提高区域心肺复苏水平、促进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产生了很好的作用。为加快推进复苏中心的规范化建设,浙江省急诊急救、心血管病及有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共识意见,为各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1 基本要求 1.1 功能要求

复苏中心的基本功能是为院外和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临床救治,还要开展专业人员培训、科学研究、针对大众的健康教育和培训等。依据医院所能提供的医疗服务和教学培训、科学研究能力的高低,将复苏中心分为三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复苏中心、高级复苏中心、复苏医学中心。复苏中心评价的指标结构见表 1

表 1 复苏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1.基本要求 1.1功能要求 1.1.1复苏中心的功能
1.1.2复苏中心分级
1.2医院条件 1.2.1医院级别
1.2.2 OHCA患者年收治数量
1.2.3三大中心建设情况
1.3学科条件 1.3.1核心学科/部门
1.3.2重要支撑学科/部门
2.组织管理 2.1管理架构 2.1.1组织架构完整,职责明确,支持到位
2.2管理制度 2.2.1岗位职责制度
2.2.2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的衔接制度
2.2.3急诊预检分诊制度、急诊绿色通道制度
2.2.4院内、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制度
2.2.5院内、院际患者转运和交接制度
2.2.6制定培训与考核制度
2.2.7心脏骤停患者信息登记与分析制度
2.2.8复苏中心的奖惩制度
3.医疗服务 3.1院内空间 3.1.1急诊功能区设置
3.1.2导管室设置
3.1.3手术室设置
3.1.4 ICU设置
3.2设备设施 3.2.1急诊复苏单元
3.2.2导管室
3.2.3手术室
3.2.4 ICU/急诊ICU
3.2.5康复科
3.3信息系统 3.3.1包括院内、区域两个层面信息化
3.4人员资质 3.4.1复苏相关学科人员的资质要求
3.5诊断技术 3.5.1急诊复苏单元
3.5.2放射科
3.5.3导管室
3.5.4 ICU
3.5.5其他
3.6治疗技术 3.6.1急诊复苏单元
3.6.2手术室
3.6.3导管室
3.6.4 ICU
3.6.5康复科
3.7作业流程 3.7.1院前-院内对接的标准作业流程
3.7.2急诊复苏单元内规范复苏的标准作业流程
3.7.3终止/不予复苏的标准作业流程
3.7.4复苏单元内特殊操作的标准作业流程
3.7.5紧急血管内介入检查和治疗的标准作业流程
3.7.6紧急院外ECPR的标准作业流程
3.7.7 ICU内针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监测治疗标准作业流程
3.7.8终止治疗和器官捐献的标准作业流程
3.7.9 IHCA预防、预警与应急的标准作业流程
3.7.10针对患者家属心理疏导的标准作业流程
4.教学科研 4.1教学培训 4.1.1各级复苏中心教学培训要求
4.2科学研究 4.2.1各级复苏中心科研要求
5.网络体系 5.1院前急救 5.1.1院前急救配置、能力、院前-院内联系
5.1.2远程支持
5.2医院联动 5.2.1上下级医院的协作联动
5.2.2上级中心对下级中心的远程技术支持
5.3社会联动 5.3.1和红会、交警、社会救援团队等特殊行业机构的联动等
6.社会服务 6.1健康教育 6.1.1对公众的健康教育
6.2公众培训 6.2.1对公众基础生命支持的培训
6.3建言资政 6.3.1为当地政府的有关决策建言献策
6.4区域协作 6.4.1全方位帮扶医疗资源薄弱地区的急救建设
7.质量控制 7.1数据库 7.1.1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7.2质控指标 7.2.1基本指标
7.2.2核心指标
7.2.3扩展指标
7.3质量改进 7.3.1质控例会,质量改进活动,复苏质量年报
注:OH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为院外心脏骤停;IHCA(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为院内心脏骤停;ECPR(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为体外心肺复苏
1.2 医院条件

复苏中心建设面向二级甲等及以上级别的综合性医院,至少已经完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建设;高级复苏中心需要三级乙等及以上级别的综合性医院,已完成包括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的建设;复苏医学中心则需要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已建成区域内领先的三大中心,一般要求为大学附属医院。

复苏中心要求收治OHCA患者≥40例/年,高级复苏中心需≥80例/年,复苏医学中心则需≥120例/年。

1.3 学科条件

复苏中心需要具备完整的核心和相关重要学科/部门,才能保证整个救治体系高效地运行。各级复苏中心的要求见表 2

表 2 各级复苏中心的学科条件
部门 复苏中心 高级复苏中心 复苏医学中心
核心部门 急诊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ICU、康复科 急诊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急诊ICU/ICU、康复科 急诊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急诊ICU/ICU、康复科
重要支撑部门 普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麻醉科、手术室、导管室、放射科、超声科、检验科、输血科 普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心脏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手术室、导管室、心理卫生科、放射科/放射介入、超声科、检验科、输血科、营养科 普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心脏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手术室、导管室、心理卫生科、放射科/放射介入、超声科、检验科/基因筛查、输血科、营养科
2 组织管理 2.1 管理架构

医院成立复苏中心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领导担任复苏中心主任,急诊医学科主任担任执行主任,相关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共同组成,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和工作秘书,负责协调复苏中心的临床、教学、培训与质控等工作(组织管理架构见图 1)。医院积极支持复苏中心建设,在相应的人力、空间、设备和财政等方面优先保障。医院负责复苏中心的监管、考核、质量控制等工作,确保复苏中心持续规范化地发展,不断提高心脏骤停的预防和复苏水平。

管理委员会由医务、护理、人事、临工、科教、感控、信息、财务、保卫等职能部门和临床学科的负责人组成 图 1 复苏中心管理架构图
2.2 管理制度

各级复苏中心要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确保中心的临床救治、培训、科研等功能得到有效落实,并能够不断地改进质量。

(1)制定复苏中心成员的岗位职责制度。

(2)制定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的衔接制度,确保经救护车转运的心脏骤停患者,医院能够提前获取重要的信息。

(3)制定急诊预检分诊与绿色通道制度,确保高效接诊心脏骤停患者。

(4)健全院内、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制度,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高质量的救治。

(5)制定院内、院际患者转运和交接制度,确保安全高效地转运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者。

(6)制定复苏中心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制度,明确岗位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救治的规范性、协同性和同质化。

(7)建立专人负责的心脏骤停患者信息登记与分析制度,充分利用数据开展质量控制与持续质量改进活动。

(8)制定复苏中心的奖惩制度,建立明确的长效激励机制。

3 医疗服务 3.1 院内空间

(1)急诊科[13-16]   ①急诊科设在医院内方便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急诊入口处应当设立救护车专用通道和无障碍通道,确保车辆流线的通畅。在医院周边的主要交通要道、急诊入口处设置醒目的复苏中心标识。②急诊科应设置急诊复苏单元,要求从急诊入口处能够便捷到达。③急诊复苏单元是心脏骤停患者院内紧急抢救的关键场所,必须保证足够的空间、设备、物资和人员的配置,实现“一站式”抢救。复苏中心应至少设置1个复苏单元,面积不少于15 m2;高级复苏中心与复苏医学中心应至少设置1个复苏单间,面积不小于25 m2。④急诊复苏单元应紧邻CT室,尽可能缩短与导管室、手术室、ICU/急诊ICU的距离,并确保24 h随时可用[8]。⑤急诊复苏单元能够满足紧急情况下开展床旁手术、可疑或明确传染病患者复苏的需求。

(2)导管室  导管室作为复苏中心重要的支撑部门,应尽可能紧邻急诊复苏单元,具体要求可参照相关的标准和共识[17]。高级复苏中心及以上级别的中心应配备具有手术功能的导管室,避免患者在导管室和手术室之间的转运,可以缩短救治时间和降低潜在的风险[18]

(3)手术室  手术室的位置应方便患者与急诊复苏单元、ICU/急诊ICU之间的转运,具体设计要求参照相应的技术规范[19-20]

(4)重症监护单元(ICU)[14]   ICU是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危重阶段救治的关键场所,应符合通常的设置标准。ICU单元应尽可能紧邻急诊复苏单元和导管室/手术室,有便捷的转运通道,要有一定数量的单间。对于高级复苏中心及复苏医学中心,应建立急诊ICU并集中收治心脏骤停患者。

3.2 设备设施

不同等级复苏中心,主要部门应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见表 3

表 3 不同等级复苏中心的设备设施要求
功能区域 复苏中心 高级复苏中心 复苏医学中心
急诊复苏单元 1. 基本设施:抢救床,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氧气,吸引器,电源,空调
2. 气道与呼吸管理:面罩、呼吸皮囊、可视喉镜、气管插管/切开导管,环甲膜穿刺套装,呼末二氧化碳监测仪
3. 循环管理;骨髓腔穿刺装置,深静脉导管,加压输液器,止血带,骨盆带,除颤仪,机械心肺复苏仪,心肺复苏反馈装置,临时起搏器
4. 温度管理:控温毯,暖风机,恒温箱
5. 检查/检验:心电图,床旁超声,床旁X线摄片机,POCT(心肌损伤标记物,D二聚体)
6. 抢救药品: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胺碘酮针,50%葡萄糖注射液,咪达唑仑,司可林,硝酸甘油针,葡萄糖酸钙针等
7. 基本物资和耗材:气管切开、深静脉和动脉穿刺、胸腔闭式引流、清创手术的辅助材料;床旁剖胸和剖腹手术包;胃管,导尿管等耗材
8. 转运:转运床,转运呼吸机,氧气瓶,监护仪,除颤仪,微量注射泵
9. 院感防护:医用防护口罩,隔离衣,防护服,面屏,眼罩,无菌手套等,空气净化装置
10. 信息/通信:视频监控,远程会诊,计时设备
增加:
1. 气道管理:困难气道管理车,经皮气管切开装置,纤支镜
2. 循环管理:加温加压输液装置,REBOA,ECMO
3. 床旁检验:床边血气分析
4. 抢救药品:平衡生理盐溶液
增加:
1. 循环管理:超声血流监测仪,心脏超声机,储血冰箱
急诊ICU/ICU 监测设备:心电监护仪、PICCO等
检查设备:超声(含心脏、视神经鞘测量功能),纤支镜
治疗设备:呼吸机、血液净化、低温治疗仪、振动排痰仪、气垫床、气压泵治疗仪、下肢运动装置等
增加:
ECMO、脑氧监测仪、脑电类监测仪、经颅多普勒、脑干诱发电位仪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床旁超声(含食道超声功能)
体重监测装置
增加:
脑功能多模态监测设备(自动瞳孔测量仪、连续脑电监测、连续经颅多普勒监测、新型脑电监测仪)
心脏超声机(含食道超声功能)
磁共振专用监护仪和呼吸机
康复科 高压氧舱
呼吸、运动和脑康复相关的监测与治疗设备
支持呼吸机应用的高压氧舱 外骨骼辅助运动治疗仪
注:POCT(point-of-care testing):床旁检验;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体外膜肺氧合;REBOA(resuscitative endovascular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aorta):复苏性主动脉血管内球囊阻断术;PICCO(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1)急诊复苏单元[21]  备有齐全的急救设备、器械、耗材和药品等,能够满足各种情况的紧急复苏和床边手术的需求。①基本设施与物资,包括抢救床、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②气道与呼吸管理设备;③循环监测与管理设备;④床旁检查/检验设备;⑤抢救药品;⑥抢救和紧急手术的器械与耗材;⑦体温管理设备;⑧转运设备;⑨个人防护/感控用品;⑩信息/通信设备,包括远程信息系统,方便进行院前-院内联系、远程会诊等。高级复苏中心及以上应配备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设备。

(2)导管室  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脏电生理、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血管性疾病等,配备介入检查和治疗所需的设备、设施、耗材和药品。

(3)手术室[17]  复苏中心具备符合空间、设备和设施标准的手术室,高级复苏中心及复苏医学中心还应配备杂交手术所需的空间、设备及设施,满足心脏骤停患者各种手术的需要。

(4)ICU/急诊ICU  配备ICU基本的设备,包括多功能监护床、监护仪、呼吸机等之外,还需配备床旁超声、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PICCO)、纤维支气管镜、血液净化仪、低温治疗仪等设备;高级复苏中心及以上应配备多模态脑功能监测设备、ECMO等。

(5)康复科  配备心肺复苏患者神经、心肺康复所需的评估和治疗设备,包括呼吸训练设备、体外膈肌起搏器、床旁康复训练脚踏车、吞咽评估治疗仪、神经电刺激仪、经颅磁刺激仪、经颅直流电刺激仪、站立及步行训练设施等。配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需求的高压氧舱,以及相应的舱内呼吸机、监护和抢救设备等。

3.3 信息系统

复苏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包括院内和区域两个层面。其中院内信息化建设强调患者诊疗信息的电子化、集成共享与数据安全,分别从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3个维度进行评价[22]。区域信息化建设旨在实现区域内心脏骤停患者相关信息及时安全的共享。不同等级复苏中心的具体要求见表 4

表 4 不同等级复苏中心信息化建设要求
信息系统 复苏中心 高级复苏中心 复苏医学中心
一、院内信息化
1. 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2. 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 三级 四级乙等 五级乙等
3.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1) 二级 三级 三级
二、区域信息化
1. 信息平台建设 1. 和院前急救、网络医院通过微信、钉钉、手机等形式进行信息共享
2. 和上级医院有床旁远程会诊系统
1.和院前急救、网络医院有信息共享平台,满足复苏患者的信息共享
2. 有专用和床旁的远程会诊系统,方便和上级、网络医院开展远程会诊
1. 和院前急救、网络医院有信息共享平台,满足复苏患者的信息共享
2. 建立满足院前、院内及移动情况下的专家远程会诊系统
2.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三级a 三级b 三级c
1)含电子病历系统和信息集成平台;a含远程会诊系统;b含远程会诊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
3.4 人员资质

急诊复苏小组的基本组成一般至少包括4名医护人员,均经过复苏相关的培训。(1)复苏小组组长1名,应具备急诊医学中级及以上职称,接受过高级心肺复苏能力培训;(2)急诊科住院医师1名;(3)急诊护士2名,其中1名具有中级职称、接受过高级心肺复苏能力培训。根据患者复苏的需要,可相应增加人数及相应学科的人员。主要人员的具体要求见表 5

表 5 不同等级复苏中心人员资质要求
人员角色 复苏中心 高级复苏中心 复苏医学中心
执行主任 急诊医学科主任,具备高级职称
完成ACLS、PALS;复苏中心培训经历
累计主持复苏≥30次
每年参加≥1次复苏相关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每年主持≥1项基层复苏相关继续教育培训班
主持中心复苏质控会议;每年召开区域复苏质控会议至少1次;每年参加高级复苏中心组织的复苏质控会议至少1次
急诊医学科主任,具备正高职称
完成ACLS、PALS;复苏医学中心培训经历
累计主持复苏≥50次
需要具备独立指挥ECMO、REBOA等复苏技术能力
每年参加≥1次省级以上复苏相关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及全国性复苏会议
每年主持≥1项地区复苏相关继续教育培训班
主持中心复苏质控会议;每年召开区域复苏质控会议至少1次;每年参加省急诊质控中心/复苏医学中心组织的质控会议至少1次
急诊医学科主任,具备正高职称
完成ACLS、PALS
累计主持复苏≥100次
具备独立指挥ECMO、REBOA等复苏技术能力
每年参加≥1次全国性复苏相关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及国际性复苏会议
每年主持≥1项省级复苏相关继续教育培训班
主持中心复苏质控会议;每年召开省级复苏质控会议至少1次 
复苏小组组长 急诊、ICU、心血管内科医师,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完成ACLS等;参加过高级复苏中心培训课程
累计参加复苏≥10次
每年参加≥1次复苏相关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每年出席本中心复苏质控会议≥80%
急诊、ICU、心血管内科医师,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完成ACLS等;参加过复苏医学中心培训课程
累计参加复苏≥30次
熟悉并能独立指挥ECMO、REBOA等复苏技术
每年参加≥1次省级以上复苏相关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每年出席本中心复苏质控会议≥80%
急诊、ICU、心血管内科医师,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完成ACLS等;参加过复苏医学中心培训课程
累计参加复苏≥30次
熟悉并能独立指挥ECMO、REBOA等复苏技术
每年参加≥1次全国性复苏相关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每年出席本中心复苏质控会议≥80%
心血管内科医师 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完成ACLS,或者具有同等经历者
胸痛中心进修学习
所在学科每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或介入≥30例
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溶栓、介入流程
能够快速组织到有心血管介入资质的医师到场
每年出席本中心质控会议≥50%
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完成ACLS,或者具有同等经历者
个人年介入手术量不低于30例
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介入流程
掌握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临时起搏器植入技术
每年出席本中心质控会议≥50%
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完成ACLS,或者具有同等经历者
个人年介入手术量不低于50例
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介入流程
掌握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临时起搏器植入技术
每年出席本中心质控会议≥50%
神经专科医师 神经内科、外科中级/以上职称
神经内科医师熟悉溶栓、癫痫的诊断与处理;掌握脑电图的解读与对神经预后的评估
神经外科医师熟练掌握取栓流程,常见复苏相关颅脑手术
神经内科、外科中级/以上职称
神经内科医师熟悉溶栓、癫痫的诊断与处理;掌握脑电图的解读与对神经预后的评估
神经外科医师熟练掌握取栓流程及复苏相关颅脑手术
神经内科、外科中级/以上职称
神经内科医师熟悉溶栓、癫痫的诊断与处理;掌握脑电图的解读与对神经预后的评估
神经外科医师熟练掌握取栓流程及复苏相关颅脑手术
ICU医师 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完成ACLS,或者具有同等经历者;高级复苏中心或相当医院ICU培训经历
掌握心脏骤停可逆病因的识别与处理、气道与氧合管理、循环管理、神经功能保护策略、其他器官功能维护策略及预后判断能力
掌握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包括超声评估);目标体温管理技术;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技术;经颅多普勒技术、视神经鞘直径测量技术
累计参加复苏≥10次
每年参加≥1次复苏相关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每年出席本中心复苏质控会议≥80%
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完成ACLS,或者具有同等经历者;复苏医学中心或相当医院ICU培训经历
掌握心脏骤停可逆病因的识别与处理、气道与氧合管理、循环管理、神经功能保护策略、其他器官功能维护策略及预后判断能力
掌握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包括超声评估);目标体温管理技术;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技术;经颅多普勒技术、视神经鞘测量技术;REBOA和ECMO
累计参加复苏≥30次
每年参加≥1次省级以上复苏相关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每年出席本中心复苏质控会议≥80%
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完成ACLS,或者具有同等经历者;复苏相关ICU培训经历
掌握心脏骤停可逆病因的识别与处理、气道与氧合管理、循环管理、神经功能保护策略、其他器官功能维护策略及预后判断能力
掌握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包括超声评估);目标体温管理技术;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技术;多模态神经功能监测技术;REBOA和ECMO
累计参加复苏≥30次
每年参加≥1次全国性复苏相关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每年出席本中心复苏质控会议≥80%
呼吸科医师 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完成ACLS,或者具有同等经历者
熟练掌握肺栓塞诊断、治疗原则,至少具备溶栓能力
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完成ACLS,或者具有同等经历者
熟练掌握肺栓塞诊断、溶栓、取栓原则,要求具备溶栓能力
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完成ACLS,或者具有同等经历者
熟练掌握肺栓塞诊断、溶栓、取栓原则,具备溶栓能力

如怀疑心源性心脏骤停,需增加心血管内科医师1名。

如怀疑肺栓塞所致,需增加呼吸内科医师1名。

如怀疑颅内因素所致心脏骤停,需增加神经内科和(或)神经外科医师1名。

如为创伤所致,应启动创伤救治团队。

如需要进行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则启动ECMO团队。

3.5 诊断技术

(1)急诊复苏单元  具备24 h/7 d可用的床旁检查和床旁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包括心电图(≤10 min)、床旁超声评估(≤10 min)、胸痛三项标志物(≤20 min)、床边摄片(≤20 min)、床边心超检查(≤30 min)等;以及24 h/7 d可用的急诊常规检验,包括血常规、血急诊生化、凝血谱、心肌酶谱等;高级复苏中心及以上应开展床边血气分析(≤10 min)。

(2)放射科  复苏中心的放射科至少可进行24 h/7 d可用的全身常规CT和大部分增强CT检查;高级复苏中心可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肺动脉、脑血管增强CT检查;复苏医学中心可完成心脏MRI检查。

(3)导管室  24 h/7 d可用,能够完成急诊心血管、脑血管、肺动脉和动脉系统造影检查。

(4)ICU  除外常规监测技术,还能开展特殊监测技术,包括PICCO、床旁心脏超声监测等;复苏医学中心可行床旁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多模态脑功能监测、代谢监测。复苏中心应具备脑死亡判断能力。

(5)其他  复苏医学中心需具备基因检测能力,针对心脏骤停的病因进行筛查。

3.6 治疗技术

(1)急诊复苏单元[23-31]   ①通用治疗技术:气管插管、呼吸机、中心静脉置管、骨髓腔输液(intraosseous infusion, IO)、动脉置管等。②病因治疗技术:床旁开胸、开腹止血,静脉溶栓术;高级复苏中心及以上可行开胸心脏按压。③复苏特殊技术:开展目标体温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高级复苏中心及以上可行复苏性主动脉血管内球囊阻断术(resuscitative endovascular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aorta, REBOA)、ECPR、紧急O型血输注[32]

(2)手术室  开展急诊开颅、开胸、开腹术和血管开放手术等。高级复苏中心及以上可开展杂交手术[33];复苏医学中心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瓣膜置换术、肺动脉取栓术等疑难复杂手术,具备心肺移植能力。

(3)导管室  开展急诊PCI术,急诊脑血管介入治疗,其他常见血管内介入治疗,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等[34-35]。高级复苏中心及以上可开展心脏电生理治疗[36-37]

(4)ICU  开展呼吸机治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TTM等技术[38-39]。高级复苏中心及以上可开展ECMO治疗[40-42]

(5)康复治疗[43]  为患者制定和落实完整规范的康复治疗计划,包括在ICU、普通病房及康复病房的评估与治疗方案。早期方案包括呼吸机支持下的高压氧治疗,神经、心肺、肢体活动等个性化床旁康复训练。后期能规范开展意识障碍、运动障碍、言语吞咽障碍、认知知觉障碍、呼吸功能障碍、有氧耐力障碍的康复评估与治疗,积极采用针灸、推拿、中医药等传统康复治疗技术。

3.7 作业流程

各级复苏中心应针对心脏骤停患者救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或操作制定标准的作业流程,确保相关内容得到高质量的执行。

(1)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信息联系的标准作业流程[44-45]

(2)急诊复苏单元内规范心肺复苏的标准作业流程[46]

(3)终止/不予复苏的标准作业流程。

(4)复苏单元内特殊操作的标准作业流程,包括开胸心脏按压、REBOA、ECPR、紧急床旁手术、O型血输注、紧急静脉溶栓(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等。

(5)紧急血管内介入检查和治疗的标准作业流程[47]

(6)紧急院外ECPR的标准作业流程。

(7)ICU内针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监测与治疗的标准作业流程(包括TTM、脑功能监测、脑死亡判断等)。

(8)终止治疗和器官捐献的标准作业流程[48-49]

(9)针对IHCA的预防、预警、快速反应的标准作业流程[50-51]

(10)针对患者家属心理疏导的标准作业流程。

4 教学科研 4.1 教学培训

(1)各级复苏中心应针对院前、院内工作人员开展分类分层的心肺复苏培训,制定培训的目标、大纲、内容、计划并得到有效落实,重点是直接参与复苏人员的知识、技能和协同合作能力的培训。

(2)高级复苏中心还要承担医学生、住院医师复苏内容的教学任务,针对复苏中心人员开设复苏相关的继续教育项目,每年需有一定的数量和学时要求。

(3)复苏医学中心还要负责区域内复苏培训课程的设置与更新,制定和落实培训计划,针对复苏中心、高级复苏中心的医护人员开展复苏新理论、新技术和复苏中心管理的培训。

4.2 科学研究

(1)复苏中心要及时总结复苏相关的临床经验,并积极参与上级中心组织开展的各类科研项目。

(2)高级复苏中心要具备独立开展复苏相关研究的能力,在科研项目、论文、专利、专著、成果获奖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3)复苏医学中心要搭建复苏方向的研究平台,有固定的科研人员,积极对外开放合作;能够组织开展复苏相关的基础研究、临床循证/转化/应用/推广研究,承担复苏方向的重大科研项目,发表高质量论文,获得授权专利与转化,主编/主译专著,制定标准/指南/共识等,能够代表国内复苏领域研究的领先水平。

5 网络体系 5.1 院前急救

不同级别的复苏中心要与区域的院前急救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每年定期联合召开总结分析会。救护车须符合国内相应的标准,至少具备1辆监护型救护车,配置机械胸外心脏按压设备,其中高级复苏中心的救护车应该具备ECMO支持下转运危重患者的能力。复苏中心的专家能够通过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对院前急救医生提供现场救治的远程指导。

5.2 医院联动

不同级别的复苏中心需与区域内相应的上下级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基层医院能够为心脏骤停患者提供基本的复苏,可从上级医院获得及时有效的支持。上级医院能为下级医院提供人员、技术的支持和远程会诊指导,实现危重患者的院际安全转运。复苏中心至少要与区域内5家以上医院签署合作协议;高级复苏中心至少要与5家以上医院(至少1家为复苏中心或相当水平)签署合作协议;复苏医学中心至少要与5家以上医院(复苏中心、高级复苏中心至少各1家或相当水平)签署合作协议。

5.3 社会联动

不同级别的复苏中心要与区域内的红十字会、交警、应急救援部门、社会救援组织、科协、学校等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相应机构的人员提供培训,建立高效的联动机制,保证心脏骤停患者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复苏。

6 社会服务 6.1 健康教育[52]

复苏中心有责任联合相关部门对区域内公众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聚焦于健康维护和心脏骤停预防,要有年度工作计划、实施和工作总结等。

6.2 公众培训[53]

复苏中心有责任联合相关部门对区域内公众开展心脏骤停基本生命支持的培训,提供理论授课和模型练习,要有年度工作计划、实施和工作总结等。

6.3 建言资政

根据当地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情况,复苏中心有责任为当地政府的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加强社区/公共场所复苏培训与救治设备的布局。

6.4 区域协作

复苏中心根据上级部门安排承担区域外医疗机构对口帮扶的责任,要包括心肺复苏能力建设的内容,有明确的年度工作计划、实施和工作总结。

7 质量控制

各级复苏中心应开展区域复苏的质量控制工作,包括针对院外、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数据登记、分析,并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活动。省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负责全省的复苏质控工作,建立专门的复苏数据库,汇总、分析复苏数据,组织开展质量改进活动。

7.1 数据库

省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负责制定纳入数据库的标准、录入信息目录,持续优化数据库结构与功能。各级复苏中心有专人负责数据的及时录入与维护,确保数据质量、具有溯源性,并有独立的审核人员对数据进行质控。

7.2 质控指标

(1)基本指标要求各级复苏中心必须具备,包括统计复苏例数(总数,OHCA,IHCA),年龄、性别和病因的构成。

(2)核心指标要求各级复苏中心必须具备,包括:①无灌流时间,低灌流时间;②首次医疗接触的心电类型记录比例;③自主循环恢复率;④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冠脉造影、介入治疗和溶栓的比例;⑤OHCA住院比例;⑥住院时间(含ICU住院时间)和费用;⑦出院时的神经功能预后。

(3)扩展指标鼓励各级复苏中心积极增加的监测指标,包括针对病因的处理、TTM使用、ECMO使用、抗生素使用、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早期康复等。

7.3 质量改进

各级复苏中心要定期召开质控例会,至少每季度1次,对参会对象、会议内容和记录有明确的要求。要求每年至少开展1项质量改进活动,按照规范的形式发布复苏中心的质量年报。

起草小组:张茂  徐善祥  齐文旗  周光居  徐杰丰  刘宏  杨旻斐  王钰炜  吴红波  李雨林  江利冰  郑忠骏

主要审稿专家(以姓名拼音排序):蔡文伟  曹伟中  陈大庆  陈剑平  陈铁江  陈新国  陈玉熹  邓旻  丁国娟  方建江  何小军  贺鹤群  洪玉才  胡建  黄明伟  嵇朝晖  蒋峻  金静芬  金文扬  赖登攀  李海林  李章平  林华  柳月珍  刘鹏  楼天正  鲁勤  卢中秋  陆远强  马岳峰  缪心军  潘群婕  沈伟锋  汤小斌  涂建锋  王弋  王悦  温晓红  吴建祥  吴锦鸿  熊冰  许杰  许岚  郁慧杰  詹义星  张军根  张卓一  赵小纲  郑旭东  郑悦亮  周冰之  周文  宗建平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Gräsner JT, Herlitz J, Tjelmeland IBM, et al.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uidelines 2021:Epidemiology of cardiac arrest in Europe[J]. Resuscitation, 2021, 161: 61-79.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21.02.007
[2] Tsao CW, Aday AW, Almarzooq ZI, 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22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2022, 145(8): e153-e639.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1052
[3] Xie X, Zheng JQ, Zheng W, et al. Efforts to improve survival outcome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China: basic-OHCA[J]. 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 2023, 16(2): e008856. DOI:10.1161/CIRCOUTCOMES.121.008856
[4] Shao F, Li CS, Liang LR, et al. Outcome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in Beijing, China[J]. Resuscitation, 2014, 85(11): 1411-1417.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4.08.008
[5] Xu F, Zhang Y, Chen Y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in China: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J]. JAMA Cardiol, 2017, 2(5): 469-470. DOI:10.1001/jamacardio.2017.0035
[6] Shao F, Li CS, Liang LR, et al.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adult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Beijing, China[J]. Resuscitation, 2016, 102: 51-56.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6.02.002
[7] Panchal AR, Bartos JA, Cabañas JG, et al. Part 3:adult basic and advanced life support: 202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 2020, 142(16_suppl_2): S366-S468.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916
[8] 张茂, 陈玉国. 积极推进复苏中心建设, 加速急诊医学科发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1): 3-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1.002
[9] Sinning C, Ahrens I, Cariou A, et al. The cardiac arrest centre for the treatment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due to presumed cardiac cause-aims, function and structure: position pap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cute CardioVascular Car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VCV),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EAPCI),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HRA),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ERC), European Society for Emergency Medicine (EUSEM) and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SICM)[J]. Eur Heart J Acute Cardiovasc Care, 2020, 9(4_suppl): S193-S202. DOI:10.1177/2048872620963492
[10] von Vopelius-Feldt J, Perkins GD, Benger J. Association between admission to a cardiac arrest centre and survival to hospital discharge for adults following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multi-centre observational study[J]. Resuscitation, 2021, 160: 118-125.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21.01.024
[11] Elmer J, Rittenberger JC, Coppler PJ, et al. Long-term survival benefit from treatment at a specialty center after cardiac arrest[J]. Resuscitation, 2016, 108: 48-53.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6.09.008
[12] Yeo JW, Ng ZHC, Goh AXC, et al. Impact of cardiac arrest centers on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nontraumatic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Am Heart Assoc, 2022, 11(1): e023806. DOI:10.1161/JAHA.121.023806
[13]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 等.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5): 553-55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5.003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印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 2009(7): 30-34.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急救科规范化流程: WS/T 390—2012[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16] 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组. 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6): 599-60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6.006
[17]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 介入神经病学导管室构建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52(4): 247-251.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9.04.002
[18] Kpodonu J, Raney A. The cardiovascular hybrid room a key component for hybrid interventions and image guided surgery in the emerging specialty of cardiovascular hybrid surgery[J]. 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 2009, 9(4): 688-692. DOI:10.1510/icvts.2009.209429
[19] 余春平, 叶玉. 医院洁净手术部设计与建设[J]. 建筑技术开发, 2019, 46(13): 33-34.
[20] 王胜. 综合医院手术室建设项目管理分析[J].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21, 22(5): 65-67.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21.05.016
[21] Poole K, Couper K, Smyth MA, et al. Mechanical CPR: who? when? how?[J]. Crit Care, 2018, 22(1): 140. DOI:10.1186/s13054-018-2059-0
[2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EB/OL]. (2018-04-02)[2023-02-20]. http://www.nhc.gov.cn/guihuaxxs/gongwen12/201804/5711872560ad4866a8f500814dcd7ddd.shtml.
[23] Scholz KH, Busch HJ, Frey N, et al. Quality indicators and structural requirements for Cardiac Arrest Centers-Update 2021[J]. Notf Rett Med, 2021, 24(5): 826-830. DOI:10.1007/s10049-021-00920-x
[24] Scholz KH, Andresen D, Böttiger BW, et al. Qualitätsindikatoren und strukturelle voraussetzungen für cardiac-arrest-zentren-deutscher rat für wiederbelebung/Germ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RC)[J]. Der Anaesthesist, 2017, 66(5): 360-362. DOI:10.1007/s00101-017-0311-7
[25] Nolan JP. High-qualit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Curr Opin Crit Care, 2014, 20(3): 227-233. DOI:10.1097/MCC.0000000000000083
[26] Soar J, Maconochie I, Wyckoff MH, et al. 2019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summary from the basic life support; advanced life support; pediatric life support; neonatal life support;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teams; and first aid task forces[J]. Circulation, 2019, 140(24): e826-e880.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734
[27] Ong MEH, Perkins GD, Cariou A.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prehospital management[J]. Lancet, 2018, 391(10124): 980-988. DOI:10.1016/S0140-6736(18)30316-7
[28] Lemkes JS, Janssens GN, van der Hoeven NW, et al. Coronary angiography after cardiac arrest without ST-segment elevation[J]. N Engl J Med, 2019, 380(15): 1397-1407. DOI:10.1056/NEJMoa1816897
[29] Hassager C, Ken NG, Hildick-Smith 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hospital intervention strategies[J]. Lancet, 2018, 391(10124): 989-998. DOI:10.1016/S0140-6736(18)30315-5
[30] Lascarrou JB, Merdji H, Le Gouge A, et al. 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for cardiac arrest with nonshockable rhythm[J]. N Engl J Med, 2019, 381(24): 2327-2337. DOI:10.1056/NEJMoa1906661
[31] Nolan JP, Soar J, Cariou A, et al.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and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guidelines for post-resuscitation care 2015:section 5 of the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uidelines for resuscitation 2015[J]. Resuscitation, 2015, 95: 202-222.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5.07.018
[32] Abrams D, MacLaren G, Lorusso R, et al.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adul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J]. Intensive Care Med, 2022, 48(1): 1-15. DOI:10.1007/s00134-021-06514-y
[33] Jin H, Lu LG, Liu JW,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ybrid operating room in surgery: experiences and challenges[J]. Updates Surg, 2022, 74(2): 403-415. DOI:10.1007/s13304-021-00989-6
[34] Hayashi M, Shimizu W, Albert CM. The spectrum of epidemiology underlying sudden cardiac death[J]. Circ Res, 2015, 116(12): 1887-1906. DOI:10.1161/CIRCRESAHA.116.304521
[35] Priori SG, Blomström-Lundqvist C, Mazzanti A, et al. 2015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Endorsed by: association for European Paediatric and Congenital Cardiology (AEPC)[J]. Eur Heart J, 2015, 36(41): 2793-2867. DOI:10.1093/eurheartj/ehv316
[36] Deif B, Roberts JD. Diagnostic evaluation and arrhythmia mechanisms in survivors of unexplained cardiac arrest[J].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19, 42(10): 1320-1330. DOI:10.1111/pace.13780
[37] Wolbinski M, Swain AH, Harding SA, et al.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comparing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 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J]. Heart Lung Circ, 2016, 25(7): 639-644. DOI:10.1016/j.hlc.2016.02.001
[38] Lott C, Truhlář A, Alfonzo A, et al.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uidelines 2021:cardiac arrest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J]. Resuscitation, 2021, 161: 152-219.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21.02.011
[39] Chiu WT, Lin KC, Tsai MS, et al. Post-cardiac arrest care and 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A consensus of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nd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J]. J Formos Med Assoc, 2021, 120(1 Pt 3): 569-587. DOI:10.1016/j.jfma.2020.07.036
[40] Inoue A, Hifumi T, Sakamoto T, et al.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adult patients[J]. J Am Heart Assoc, 2020, 9(7): e015291. DOI:10.1161/jaha.119.015291
[41] Kalra R, Kosmopoulos M, Goslar T, et al.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for cardiac arrest[J]. Curr Opin Crit Care, 2020, 26(3): 228-235. DOI:10.1097/MCC.0000000000000717
[42] Rao P, Khalpey Z, Smith R, et al. 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cardiogenic shock and cardiac arrest[J]. Circ Heart Fail, 2018, 11(9): e004905. DOI:10.1161/CIRCHEARTFAILURE.118.004905
[43] Ørbo MC, Vangberg TR, Tande PM, et al. Memory performance, global cerebral volumes and hippocampal subfield volumes in long-term survivor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Resuscitation, 2018, 126: 21-28.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8.02.011
[44] 张华, 程少文, 王鹏, 等. 院前急救待援期公众应对措施专家共识[J]. 中国急救医学, 2022, 42(5): 380-386.
[45] 刘晖, 王韧, 高丁, 等. 院前医疗急救转运工作中标准化体系建设探索[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20, 36(10): 876-880. DOI:10.3760/cma.j.cn111325-20200731-01723
[46]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学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专业委员会, 成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中国急诊专家共识组. 成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中国急诊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7): 799-80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07.002
[47]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8): 766-783. 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0.08.002
[48] Benghanem S, Cariou A. Organ donation after resuscitation: towards a regionalization of cardiac arrest centers?[J]. Resuscitation, 2021, 167: 417-418.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21.08.043
[49] Elmer J, Molyneaux BJ, Shutterly K, et al. Organ donation after resuscitation from cardiac arrest[J]. Resuscitation, 2019, 145: 63-69.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9.10.013
[50] Andersen LW, Holmberg MJ, Berg KM, et al.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review[J]. JAMA, 2019, 321(12): 1200-1210. DOI:10.1001/jama.2019.1696
[51] Girotra S, Nallamothu BK, Spertus JA, et al. Trends in survival after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N Engl J Med, 2012, 367(20): 1912-1920. DOI:10.1056/NEJMoa1109148
[52] Hou L, Wang YM, Wang W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ardiac arrest in healthy China[J]. China CDC Wkly, 2021, 3(14): 304-307. DOI:10.46234/ccdcw2021.076
[53]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 等. 院前急救待援期公众应对措施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5): 585-59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