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对急危重症患者而言,不仅提供营养底物,调节代谢,还可维护肠道屏障功能,预防肠源性感染,同时促进肠功能康复[1, 2]。因此EN是心肺复苏后,肠道复苏和全身康复的关键治疗手段。最近十几年,EN在国内蓬勃发展,尤其是急危重症领域,指南共识不断更新,例如2022年发布的《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3],2019年ESPEN发布的ICU患者的临床营养指南[4]。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医护人员对EN的态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EN实际操作情况,评估急危重症领域EN目前现状,为EN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研究中所用评估内容均摘自相关指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为2021年4月19日至2021年5月25日的横断面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由急诊科医护人员(以下简称为医护人员)填写。医护人员的地域不限,医院为具备急诊科或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EICU)科室的二级、三级医院。医护人员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及医护比例均不设限。
1.2 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除填写人一般信息外,还包括10个关于医护人员对EN的态度问题,10个EN知识点的考察,12个EN实践操作的问题。
医护人员对EN的态度问题包括:(1)肠道屏障损伤虽然看不见,但在急危重症患者中普遍存在[5]。(2)EN通过维护肠屏障,可能减少重症患者肠源性感染发生的风险[5]。(3)急危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胃肠功能时,首选启动EN[6]。(4)急危重症患者应尽早评估误吸风险[7-8]。(5)返流误吸高风险患者应放置鼻肠管[4, 9]。(6)对EN不耐受的患者,应按时评估胃肠耐受情况,积极提高患者耐受性[4, 9-10]。(7)营养治疗时,规范流程管理可以提高喂养卡路里[4, 9]。(8)EN实施,医生和护士协同一致非常重要[4, 9]。(9)肠内营养过程中出现腹泻常规不建议停用EN[9]。(10)早期EN有助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6]。这部分评估医护人员对上述问题的认可度。
医护人员对EN喂养流程的知识点包括:(1)重症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常用工具; (2)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 (3)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标准; (4)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AGI)[11]标准与EN启动时机; (5)营养治疗的途径选择; (6)急危重症患者早期采用低热卡喂养的能量目标量; (7)急危重症患者蛋白补充目标量; (8)胃肠功能受损时,EN配方选择; (9)三大宏量营养素在胃内排空的速度; (10)EN使用过程中,重症高血糖患者血糖的控制。
医护人员对EN喂养流程实践现状问题包括:(1)急危重症患者入院后,肠内营养启动时间; (2)急危重症患者入院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启动时间; (3)急危重症患者能量目标量达标时间; (4)急危重症患者能量目标量; (5)营养治疗过程中,是否每天评估患者胃肠道耐受性; (6)营养治疗开始前,评估误吸风险; (7)对返流误吸高风险患者,是否采用幽门后喂养; (8)肠内营养制剂选择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9)肠内营养起始输注速度; (10)肠内营养输注时是否采用肠内营养输注泵; (11)肠内营养输注过程中床头抬高30°~45°; (12)胃内喂养时,停用肠内营养胃残余量的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医护人员基本信息本研究调查了184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154(83.7%)家,二级医院30(16.3%)家。调查的医护人员共795人,总体医护比例为58∶42(见表 1)。
医院级别 | 医生 | 护士 | 合计 |
三级医院(n=154) | 421(53.0%) | 330(41.5%) | 751(94.5%) |
二级医院(n=30) | 39(4.9%) | 5(0.6%) | 44(5.5%) |
合计 | 460(57.9%) | 335(42.1%) | 795(100%) |
本研究调查的医院跨25个省、直辖市。北京的医院数最多,27家(14.7%)。其次为浙江22家(12.0%),山东19家(10.3%),江苏18家(9.8%),河北15家(8.2%),湖南12家(6.5%),上海、山西各8家(4.3%),重庆、广东各7家(3.8%),河南、安徽各6家(3.3%),湖北、黑龙江各4家(2.2%),云南、辽宁、江西各3家(1.6%),天津、吉林、广西、福建各2家(1.1%),新疆、四川、陕西、甘肃各1家(0.5%)。
医护人员的地域分布为北京250人(31.4%),江苏91人(11.4%),山东71人(8.9%),湖北55人(6.9%),黑龙江、江西各39人(4.9%),上海37人(4.7%),浙江34人(4.3%),河南25人(3.1%),天津24人(3.0%),河北22人(2.8%),广东19人(2.4%),湖南18人(2.3%),重庆14人(1.8%),吉林、山西各13人(1.6%),福建10人(1.3%),安徽7人(0.9%),云南5人(0.6%),辽宁3(0.4%),广西2人(0.3%),甘肃、陕西、四川、新疆各1人(0.1%)。
接受调查的医生高级职称占34%,中级职称占39%,初级职称占27%;硕士及以上占64%,本科占34%,大专占2%。接受调查的护士高级职称占5%,中级职称占38%,初级护师占41%,初级护士占14%;本科及以上占83%,大专占15%,中专占1%。
医护人员来自急诊科或EICU。急诊科医护人员工作15年以上者占22%,10~15年(含)者占19%,5~10年(含)者占29%,5年以下者占30%。EICU医护人员工作年限10年以上者占17%,5~10年(含)者占16%,2~5年(含)者占19%,2年以下者占25%,无专职经验者占23%。
2.2 医护人员对肠内营养的认可度医护人员对肠内营养的学术理念,完全认同率平均为74.3%,大部分认同率19.6%,二者合计占93.9%。其中对急危重症患者早期评估误吸风险(85.62%)与EN喂养方面医生和护士密切合作(85.75%)认同率最高; 对指南建议EN使用中出现腹泻常规不建议停用EN(55.58%)认同率最低。见表 2。
肠内营养喂养态度问题 | 完全不同意 | 大部分不同意 | 不确定 | 大部分同意 | 完全同意 | |
1 | 肠道屏障损伤虽然看不见,但在急危重症患者中普遍存在 | 75.61% | 19.13% | 3.72% | 1.03% | 0.51% |
2 | 肠内营养通过维护肠屏障,可能减少重症患者肠源性感染发生的风险 | 73.30% | 20.67% | 4.62% | 0.90% | 0.51% |
3 | 急危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胃肠功能时,首选启动肠内营养 | 76.64% | 17.46% | 3.85% | 1.16% | 0.90% |
4 | 急危重症患者应尽早评估误吸风险 | 85.62% | 11.94% | 1.54% | 0.51% | 0.39% |
5 | 返流误吸高风险患者应放置鼻肠管 | 75.74% | 18.87% | 3.98% | 0.77% | 0.65% |
6 | 对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患者,应按时评估胃肠耐受,积极提高患者耐受 | 74.97% | 19.64% | 3.98% | 0.77% | 0.64% |
7 | 营养治疗时,利用流程管理可以提高喂养卡路里 | 67.78% | 23.75% | 6.68% | 1.28% | 0.51% |
8 | 肠内营养实施,医生和护士协同一致非常重要 | 85.75% | 11.30% | 2.05% | 0.51% | 0.40% |
9 | 指南指出肠内营养使用伴患者腹泻常规不建议停用肠内营养 | 55.58% | 29.65% | 10.01% | 3.85% | 0.91% |
10 | 早期肠内营养有助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 69.96% | 23.11% | 5.78% | 0.90% | 0.26% |
这一部分是评价医护人员对EN相关的知识掌握程度,正确率见表 3。总体而言,医护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EN开始的时机掌握的较好,正确率72.11%;对能量目标量的设置(14.76%)和能量达标时间(15.08%)的认知还有待提高。有趣的是,虽然医护人员对EN并发的误吸重视度很高,但EN开始前进行误吸风险评估的仅占36.93%。认为反流误吸风险高的患者应选择进行幽门后喂养者占30.65%。
肠内营养喂养流程的知识(答案) | 正确率(%) | |
1 | 以下哪项是重症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常用工具?(NUTRIC) | 49.75 |
2 | NRS2002几分以上,即认为患者存在营养风险[14]?(3分) | 72.11 |
3 | 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标准是?(MAP≥65 mmHg, 血乳酸≤4mmol/L, 去甲肾上腺素≤1 μg/(kg·min)并在减量中) | 15.08 |
4 | 利用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标准进行评估,哪一级胃肠损伤时,肠内营养需要暂缓启动?(AGI Ⅳ级) | 14.76 |
5 | 根据《美国重症营养指南》,《欧洲重症营养指南》,如果患者胃肠有功能,优先选择以下什么方式启动营养治疗?(优先启动EN,当遇到严重营养不良患者或者患者EN不足以满足其营养需要时,3~7 d内启动PN) | 68.59 |
6 | 急危重症患者在急性早期采用低热卡喂养,推荐能量补充应为(15~20 kcal/(kg·d)) | 36.93 |
7 | 急危重症患者蛋白补充目标量为(1.2-2.0g/(kg·d)) | 30.65 |
8 | 胃肠功能受损时,肠内营养配方优先选择(短肽型制剂) | 62.31 |
9 | 三大营养物质在胃内排空的速度,以下正确的是(碳水化合物 > 蛋白 > 脂肪) | 66.33 |
10 | 欧洲重症患者营养指南(2019)推荐,当重症患者血糖高于10 mmol/L时,应使用以下哪项措施?(胰岛素) | 47.74 |
关于重症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常用工具,对NUTRIC评分认可的仅占49.75%,提示NUTRIC评分的推广还有待于深入开展。与此相对,医护人员对NRS 2002≥3分即存在营养风险的概念认知度达72.11%。
关于EN启动的时机,医护人员对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标准认可最多(37.81%)的是: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血乳酸≤2 mmol/L,去甲肾上腺素≤1 µg/(kg·min)并在减量中。这与文献报道[12]的血乳酸≤4 mmol/L略有不同。医护人员对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标准与EN暂缓启动的关系上,只有14.76%选择了Ⅳ级,48.27%选择了Ⅲ级。
关于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问题,68.59%的医护人员均选择首选EN,如摄入不足,3~7 d启动PN。19.85%的医护人员选择首选PN,7.79%的人选择EN和PN同时启动,3.77%的人首选EN,3 d后常规开始补充PN。
关于低热卡喂养方面,36.93%的医护人员选择能量目标量为15~20 kcal/(kg·d)(1 kcal=4.184 kJ),比其他可选项比例都高。但依旧反映了大家对急危重症早期能量目标量的观点不统一。选择20~25 kcal/(kg·d)者占31.41%,追求快速达到目标量25~30 kcal/(kg·d)者占9.30%,过度保守选择10~15 kcal/(kg·d)者占22.36%。关于蛋白质的目标量,医护人员的观点也不尽相同。1.0~1.5 g/(kg·d)占38.44%,1.2~2.0 g/(kg·d)占30.65%,1.5~2.0 g/(kg·d)占20.60%,0.8~1.2 g/(kg·d)占10.31%。
关于胃肠道功能受损时EN配方的选择,62.31%的医护人员选择短肽型制剂[13],说明急危重症医生对短肽型制剂的认可度高。只有9.30%的人选择整蛋白高蛋白型制剂。关于宏量营养素的胃排空速度,66.33%的急危重症医护人员选择碳水化合物 > 蛋白质 > 脂肪,说明医护人员对影响胃排空的因素认知度较高。关于高血糖的处理,重症患者血糖高于10 mmol/L时,选择胰岛素治疗的47.74%,选用血糖特异型配方者占39.07%。
2.4 医护人员对肠内营养的实践行为这部分主要评估急危重症医护人员EN实践的现状。针对急危重症患者EN开始的时机,44.10%的医护人员选择尽快开始,42.84%的人选择24~48 h内开始。针对PN开始的时间,33.29%的患者选择尽快,17.59%的人选择24 h内,25.50%的人选择72 h内,12.94%的人选择7 d内。这说明我国早期使用PN的比例依旧很高。对于急危重症患者能量达标时间,19.47%在1~2 d达成,62.31%在3~7 d达成,16.21%在7 d左右达成。对急危重症患者的能量目标量,44.10%的医护人员选择指南推荐的25~30 kcal/(kg·d)。14.32%的人选择15~20 kcal/(kg·d),27.39%的人选择20-25 kcal/(kg·d),14.19%的人选择了大于30 kcal/(kg·d)的高能量摄入。
EN期间胃肠道功能的监测,58.17%的急危重症医护人员做到了常规监测,27.51%为经常监测,12.94%为偶尔监测,1.38%为从不监测。营养治疗前常规评估误吸风险的急危重症医护人员有65.08%,经常评估的有24.25%。此外,对反流误吸高风险的患者,38.44%的医护人员常规采用幽门后喂养,42.46%的经常采用幽门后喂养。
对急危重症患者EN的选择,47.86%的医护人员首先考虑胃肠道功能,26.51%的人首选标准配方做经验性治疗,19.97%的人首先考虑能量和蛋白质的达标问题,5.66%的人优先考虑血糖的控制。
急危重症患者EN的起始速度,42.59%的医护人员是按指南推荐的10~20 mL/h起始量给予,42.96%的人选择从21~50 mL/h起始。EN输注常规使用输注泵的医护人员占64.32%,经常使用的占28.02%。这说明急危重症医护人员对EN输注速度的把控要求较高,也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EN输注过程中常规保持床头太高30-45度者占72.86%,经常保持的占21.61%。关于停用EN的胃残余量临界值,36.31%的医护人员选择200 mL,18.22%的人选择300 mL。
3 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或EICU医护人员对EN相关常识认可度高,均在50%以上,说明我们认可EN的重要性,对使用EN态度积极。医护人员对EN相关的基本学术理念较过去有大幅提升,高度关注EN的并发症,但对EN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有待提高,需要深入学习EN知识,提升实践水平。如出现腹泻后近半数医护人员会停用EN,而非分析腹泻原因,找到解决途径,这提示我们未来需要细化营养管理流程,指导临床实践。
对EN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和实践也同样反映了类似问题。医护人员对EN开始的时机掌握较好,了解早期EN的重要性。但对早期EN启动的指征意见不一。问卷里虽然引用了一篇国内学者关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标准,但接受度有限,仍需要更多重量级的研究从不同维度探索求证。同时,医护人员对AGI不了解或了解不透彻,对Ⅳ级禁用EN、Ⅲ级尝试使用EN掌握欠佳,这需要后续医教的深入开展。目前在急危重症患者EN开始的时机选择方面,仍然没有足够的依据作为EN适应证指导急危重症患者的EN临床实践,是否可以设计一个工具,如量表、分级等,在AGI基础上结合临床特异性指标判断EN的启动时机,并通过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来验证,以规范EN诊疗路径。
关于能量和蛋白质目标量,一直是热点话题。从静脉高营养到低热卡喂养,医护的认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即使面对个体差异大的急危重症患者,也需要找到一条规范化治疗的路径。营养不是仅纠正负氮平衡,促进患者康复的措施,也是代谢调理、消化道复苏与康复的治疗手段。目标量的设定不仅是给多少的问题,同样也涉及到通过什么途径给予,以及不同病情阶段的目标量和达标时间。对急危重症患者早期代谢紊乱与能量、蛋白质摄入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以便指导临床应用。当前暴露的问题是各地区和各级别医院水平的差异较大。这需要发展较快的医院和区域总结经验,不断分享给其他医护人员。同时,大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有利于更深层次地挖掘临床实践的细节,从个体化治疗中寻找共性,找到适当的参照或监测指标,适时适量调整,让EN的每一步实施可遵循、可监控、可调节,更加细化。
急诊科或EICU医护人员重视EN并发症,但对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偏于被动保守。如重视误吸风险,但缺乏预防和处理误吸的管理措施:对误吸风险的评估有待普及,有误吸风险考虑使用幽门后喂养的比例较低,胃肠道耐受性未能常规评估,EN增速的控制缺乏标准等。误吸风险的评估应建立适当的标准操作流程,判断是否存在吞咽困难、胃动力不足、消化道梗阻等,以及相关的病因。必要时可建立评分体系,更容易帮助基层医生全面地了解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存在误吸风险的患者,EN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严密监控症状体征、胃残余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还要从体位、喂养管径、配方、置管位置、输注速度等多方面考量[15],规避风险。除此之外,更多的学术交流可增加医护实践的信心。例如胃残余量是评估患者EN耐受性方法之一,如果胃残余量过大,提示胃瘫的可能性大,是停用EN的充分条件。国外的临界值定在500 mL,即超过500 mL/6h停用EN[6]。国人的胃残余量临界值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中18.22%的人选择300 mL,可见至少300 mL临床实践中是安全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研,共184家医院、795位医护人员参加。在对待EN的态度方面,急诊科医护人员认可度高,表现积极,但在学术水平和实践操作上差异较大,未来加强探索性研究、大数据支持和理论实践交流十分必要。本研究为未来EN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对未知、有争议领域的探索,将推进国内EN的整体进步。EN管理需要越来越详尽的标准操作流程,以便规范临床诊疗路径。每一个问题的探索和解决,都为指南、临床路径提供更新的依据。过去的20年是努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20年。NRS 2002作为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简单易行的筛选方法被广泛应用,PN和EN的选择渐趋合理,大多数急诊科或EICU医护人员具备EN的常识。这也是过去EN理念推广带来的结果。未来更多需要自己的探索,立足现阶段国际前沿,引领全球EN的发展。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李彦:实验操作、论文撰写; 李彦、张国强:数据收集及整理、统计学分析; 张国强:研究设计、论文修改
[1] | Peng YZ, Yuan ZQ, Xiao GX. Effects of early enteral feeding on the prevention of enterogenic infection in severely burned patients[J]. Burns, 2001, 27(2): 145-9. DOI:10.1016/s0305-4179(00)00078-4 |
[2] | Ma GG, Shi B, Zhang XP, et al. The pathways and mechanisms of muramyl dipeptide transcellular transport mediated by PepT1 in enterogenous infection[J]. Ann Transl Med, 2019, 7(18): 473. DOI:10.21037/atm.2019.07.103 |
[3] |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组.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3): 281-29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3.004 |
[4] | Singer P, Blaser AR, Berger MM, et al. ESPEN guideline on clinical nutri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Clin Nutr, 2019, 38(1): 48-79. DOI:10.1016/j.clnu.2018.08.037 |
[5] | 黎介寿. 衰竭-概念、营养支持与肠粘膜屏障维护[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4, 11(2): 65-67. DOI:10.3969/j.issn.1007-810X.2004.02.001 |
[6] | Blaser AR, Starkopf J, Alhazzani W, et al.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ESICM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Intensive Care Med, 2017, 43(3): 380-398. DOI:10.1007/s00134-016-4665-0 |
[7] | Carmona TG, López Martínez J, Vila García B, et al. Guidelines for specialized nutritional and metabolic support in the critically-ill patient. Update. Consensus of the Spanish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and Coronary Units-Spanish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SEMICYUC-SENPE): respiratory failure[J]. Med Intensiva, 2011, 35(Suppl 1): 38-41. DOI:10.1016/S0210-5691(11)70008-0 |
[8] | 米玉红. 肠屏障功能与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必要性[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4): 447-45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4.002 |
[9] | McClave SA, Taylor BE, Martindale RG,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ovision and Assessment of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 in the Adult Critically Ill Patient: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CCM) and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A.S.P.E.N.)[J]. JPEN, 2016, 40(2): 159-211. DOI:10.1177/0148607115621863 |
[10] | 于娣, 龙玲, 赵鹤龄.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与安全性[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 113-11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1.030 |
[11] | Blaser AR, Malbrain ML, Starkopf J, et.al.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terminology, definitions and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of the ESICM Working Group on Abdominal Problems[J]. Intensive Care Med, 2012, 38(3): 384-394. DOI:10.1007/s00134-011-2459-y |
[12] | Jiang L, Huang X, Zhang M, et.al. The effects of an enteral nutrition feeding protocol o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before-after study[J]. J Crit Care, 2020, 56: 249-56. DOI:10.1016/j.jcrc.2020.01.018 |
[13] | Ukleja A, Gilbert K, Mogensen KM, et al. Standards for Nutrition Support: Adult Hospitalized Patients[J]. Nutr Clin Pract, 2018, 33(6): 906-920. DOI:10.1002/ncp.10204 |
[14] | Kondrup J, Rasmussen HH, Hamberg O, et al.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NRS 2002): a new method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 Clin Nutr, 2003, 22(3): 321-36. DOI:10.1016/s0261-5614(02)00214-5.DOI:10.1016/s0261-5614(02)00214-5 |
[15] | 孙宏, 李珂, 杨倩, 等. 不同肠内营养供给方式对老年重症肺炎的疗效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1): 92-9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1.015 |